書寫真實的成長-中國教育新聞網

2020-12-12 中國教育新聞網

2018年冬天,時隔八年我再次回到布隆斯格羅夫學校(Bromsgrove School)。這所私立學校坐落於英國中部的同名小鎮,離伯明罕不遠,是我度過14歲到18歲的地方。

回布隆斯格羅夫學校前,我剛結婚不久,因為希望能和先生分享自己曾經的記憶,便趁著春節假期和他一起來到英國。一走進學校褐紅色的大門,我便感到一種說不明的情緒在心裡翻滾。逛完了整個學校,我們在我曾經的宿舍門口停下,一個從沒教過我的老師剛好經過,竟然叫出了我的名字。突然間,我抑制不住地號啕大哭起來,一直到坐上回酒店的公交都沒緩過勁兒來。

我並沒有想過自己與這裡有這樣深的情感連接,會產生如此強烈的情緒反應。說起我在英國度過的七年,最快樂和難忘的是大學的三年。和大學的自由比起來,初高中(GCSE和A-Level)的四年略帶有壓抑的底色,或許是因為當時年紀更小,因為寄宿生活那種相對封閉的環境,這四年對我的影響持久而深刻,哪怕此前我並未察覺。

目前為止我出版了兩本小說——《藍繭》和《遠行的少年》,都以留學生活為背景,但它們的核心是在陌生環境中的成長。處女作《藍繭》出版後我嘗試寫過很多不同主題的小說,試圖拓寬自己的創作題材。可那些嘗試都成了「電腦文學」——儲存在電腦裡的文學,或許是它們跟我個人的情感連接不夠吧,寫著寫著我總覺得自己在為編故事而編故事。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又琢磨起了兒童文學理論家劉緒源老師說過,只有編不出來的那些東西,才決定質感之有無。他在文章中寫道:「過去所說的純文學中的『真生命』,就應由大量充滿質感的文學體驗聚合而成。所以,文學的真生命和文學的質感,二者是一致的。只要這真生命是作家自己的,那麼,在它形成的過程中,作家定會積累起無數充滿質感的記憶,一旦動筆,寫出來的也一定是有質感的文字。」

好像很自然的,從「真生命」我聯想到了自己的留學生涯,特別是14歲那年獨自一人來到英國的時光。《遠行的少年》的寫作總體來說很順利,以至於有記者讓我回憶寫作中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我都想不起來什麼。我想這種順利還是要感謝生活經歷這個寶庫。

一些看過《遠行的少年》的朋友給我發來信息:「太真實了!」還有的說:「想問下你是什麼時候寫的,如果是最近寫的,你的記憶力太強了!」其實我是一個記憶力很不好的人,14歲的事情也不可能樣樣記得清楚。

打從一開始,我沒打算,也沒辦法寫純個人真實經歷的作品。但是,我確實希望這本書是「真實」的。這種真實並不來自於每個事件我個人都經歷過,而是一種感受和情感上的真實,一種符合書中建構的場景的真實,一種每個情景都符合邏輯的真實。

我讀了當時自己寫的日記,尋找一個14歲女孩在那樣的情況下會有怎樣的感受。那麼我塑造的每個事件都要符合這個女孩可能做出的行為。我把《遠行的少年》看作是一本成長小說,在閱讀其他人的文學作品,特別是兒童文學作品時,我也非常看重主人公的成長和變化。但對我而言,我希望傳達的變化是一種極其真實的變化,它不一定是英雄人物式的,它最好是來自於細微之處的,它是有根有據、合情合理的,是讀者可以感同身受的。

比如在這本書的結尾,雖然主人公有了很多改變,但我不想讓她變成一個什麼都很優秀的「超人」。她和英國室友交流還是有些不知所措,她的歷史成績只是A-,她還需要更多時間去繼續成長,這一年只是一個開始。我希望讀者讀了以後,不論他/她是否有過類似的經歷,都能有代入感,而不只是覺得那是一個虛構的、離他們很遠的故事。

除了「真生命」和「質感」,劉緒源老師還說過「不可不編,不可太編」,他引用的是老作家周立波的話。我一直都深信「文學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遠行的少年》和我個人的生命有緊密的聯繫,也來源於我的生活。但我希望它更是一部超越個體的文學作品,是大時代下對某個群體的記錄。希望不論大人還是孩子,不論你是否有過留學經歷,都能在閱讀的過程中享受一段美好的時光。

[作者系一名「90後」,14歲赴英求學,畢業於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歷史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專業]

《中國教育報》2020年11月25日第10版 

相關焦點

  • ...夯實成長進步之基——方城縣趙河鎮第三小學以練習書寫彌補教育...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春 通訊員 張棟察方城縣趙河鎮第三小學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中心,突出「特色」「高效」兩條主線,強力打造書寫特色品牌,夯實學生成長進步之基。2018年以來,該校校長王桂全帶領全體教師除完成日常教育教學工作外,還以通用格為規範樣板,組織師生堅持每天練習書寫,帶動趙河鎮及周邊許多學校效仿經驗,把書寫納入教育教學常規,師生共同練習、共同提高。
  • 中國壘球學院揭牌-中國教育新聞網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李小偉)中國壘球協會與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體育局、南京工業大學近日籤署合作協議,四方共建中國壘球學院。
  • 王欣婷:在寫作中找到真正的自己-中國教育新聞網
    正如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所說,《遠行的少年》不僅講述了豐富有趣的留學故事,更是通過展現鮮活的留學生個體,傳遞出當代青少年的成長和向上的精神。那麼,書中的故事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小留學生們會遇到怎樣的生活?作者如何看待當年的那段經歷?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日前採訪了90後作家王欣婷。
  • 屬「光」的人-中國教育新聞網
    我們的世界,已步入21世紀的資訊時代,教育也在發生著巨變,逐漸由「接受」走向「發現」,教師的形象也逐漸由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學習的指導者。如果以時間為軸縱觀,中國校園題材影片中的教師形象,經歷過一個變化的過程。
  • 紀錄片《真實生長》直面教育現狀,聚焦95後成長故事
    6月23日起,每周二21:00,由張琳、劉德東、郭佳等導演接力執導、連續跟蹤拍攝8年的青少年成長紀錄片——《真實生長》將在騰訊視頻獨家上線。2012年—2020年,紀錄片《真實生長》的拍攝歷經三位主人公從高一到大四畢業的8年時間,總共拍攝近1000小時的故事素材裡,有他們關於學習、關於社會、關於父母、關於師生關係、關於人生選擇的真實記錄,紀錄了他們在人生重要成長時期裡的歡笑、沮喪和迷茫。
  • 舞水小學:享英語樂趣 展書寫魅力_都市新聞_新聞中心_懷化新聞網
    懷化新聞網訊 (通訊員 楊海燕  曾鳳蓮)為了進一步推動學校英語教學和素質教育的發展,激發學生們對英語書法的興趣,規範學生們的英語書寫,豐富學生們的英語學習生活,營造英語學習氛圍,給學生們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在學校領導、各班班主任老師及全體英語教師的大力支持
  • 今晚19:35鎖定山西衛視,看山西怎樣書寫戰疫答卷 - 山西新聞網
    今晚19:35鎖定山西衛視,看山西怎樣書寫戰疫答卷 時間: 2020年06月08日11:21  來源:山西日報客戶端
  • 以教育評價釋放學校發展活力-中國教育新聞網
    教育評價影響和決定教育的發展方向,影響和決定學校辦學的價值取向和辦學行為。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闡明了與中國教育現代化總體進程相適應的分階段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目標,堅持破立結合,重點設計改革任務,成為指導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綱領性文件。
  • 網絡小說激活女性成長類型書寫
    成長是中國現實題材女性小說重要的母題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紀中葉陶貞懷的彈詞小說《天雨花》。該彈詞小說的成長母題,開創了家國情懷和女性啟蒙思想交織、以家庭日常生活敘述為主的女性成長模式。它們在書寫女性成長故事的同時,將社會生活中具有較高關注度和曝光率的話題,儘可能地穿插其中,使作品更飽滿、更有厚度,也更富有現實針對性。例如在《徐徐戀長空》(板慄子)中,涉及大眾創業、外賣小哥和中國航空航天事業等社會熱點話題。三者之間在現實中似乎沒有多大的關聯,但都被巧妙地融進男女主人公對夢想與愛情的追求之中。如此一來,不僅令整個戀愛故事顯得頗具時代氣息,而且還彰顯了新時代青年人的愛國情懷。
  • 向上•2020中國教育發展觀察-中國教育新聞網
    教育評價要從側重結果評價向更注重增值評價轉變,要推動教育評價實現從肯定教育結果向肯定學校的教育努力和對學生素質提高的實際貢獻轉變。通過最大程度挖掘貧困地區兒童的發展潛力,增加貧困地區兒童發展上的獲得感、成長感,激發他們改變貧困的願望,從而實現扶志與扶智的有機統一,從根本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 小學校長寄語:經歷是最真實的成長
    「經歷是最真實的成長」——長春一小學校長新學期寄語刷爆朋友圈「親愛的孩子們,2020年的新學期,特別想對你們說三句話:對大自然,對生命心存敬畏;愛和勇氣是我們前行的動力;請相信明天定會美好。」「這是你們一次難得的成長經歷。在這場抗擊疫情的戰鬥中,有的人充滿力量,表現出堅強、勇敢和無畏,有的人面對疫情表現出恐懼、沮喪、退縮……那麼,我們應該成為怎樣的人呢?」於偉說,早在2月1日,學校就開始進行網絡教學的準備。但隨著網絡開學日期的臨近,他發現微信群裡不少家長和學生都表現得有些焦慮。
  • 一場「實戰型」閱讀分享會-中國教育新聞網
    在廈門海滄區「教育閱讀節」上,《教育無非服務》的作者姚躍林分享了自己的故事。12月19日,第七屆「教育閱讀節」高峰論壇暨「大夏書系2020年讀書節」廈門海滄專場活動,在廈門海滄教師進修學校舉行。作者現場講述自己的育人故事《教育無非服務》是海滄區多個教師閱讀共同體最近正在研讀的一本書。
  • 2020年中國教育新聞網教師暑期閱讀書目(合集)
    由中國教育新聞網主辦的2020年全國教師暑期閱讀隨筆徵文暨書目徵集活動從20餘家出版社遴選了兩百餘本適合教師閱讀的書籍,供教師們參考閱讀。在此,歡迎各位老師暢所欲言,並將自己的讀後感和聯繫方式發送給我們(郵箱:shuqiyuedu@126.com)。
  • 中國人民大學體育產業研究院(正定)成立-中國教育新聞網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周洪松)近日,中國人民大學體育產業研究院(正定)成立儀式暨研究成果發布會活動在河北體育學院正定新區校區舉行。
  • 視域為境可讀書-中國教育新聞網
    作為語文教研員,首選的書自然是教育類的,寧夏教育廳教研室主任嶽維鵬的《語文視域的名師研究》(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接《經典與樹人》一書,由過去探索到未來,如果說尋找一條可以續接的線索,那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一條脈絡一直在延續不斷,必須有人試著完成這個思路下的研究和探索。
  • 指向區域教育生態重構的課例研究行動樣式-中國教育新聞網
    「直面教育問題,讓教育回歸本真,重建教育生態,落實『一體兩翼三評價』,踐行『讀書—實踐—寫作』的教育生活方式,嘗試開展『十項行動』,保障每一位學生的高品質學習權,讓學習真實發生,尊重照亮生命,傾聽走進靈魂,對話啟迪智慧,評價欣賞幫助,教學幸福相長,實現課堂文化的溫暖復興,一個都不能少!」
  • 2020年中國教育新聞網教師暑期閱讀書目(合集)
    由中國教育新聞網主辦的2020年全國教師暑期閱讀隨筆徵文暨書目徵集活動從20餘家出版社遴選了兩百餘本適合教師閱讀的書籍,供教師們參考閱讀。在此,歡迎各位老師暢所欲言,並將自己的讀後感和聯繫方式發送給我們(郵箱:shuqiyuedu@126.com)。
  • 2020年中國教育新聞網教師暑期閱讀書目
    《跟情緒做朋友:教師情緒管理與成長》,陳煦海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 37.《心理學大師人際關係思想經典研究書系 阿希人際關係思想解析》,張麗錦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 38.
  • 課程思政是一項新任務嗎-中國教育新聞網
    例如,遲到早退等課堂教學細節如何規範和實施,教學板書書寫等,都是育人的良好時機。葉志明教授舉了一個案例:學生對考試成績不及格提出申訴,在檢查全部教學過程後發現問題,學生沒有及時交作業,更沒有發到指定的郵箱。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課程思政的教育案例,對於學生不守信、不誠實的行為,任課老師有責任深入教育,誠實守信的種子也許這樣就在學生心中紮下根來了。
  • 「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面臨的農業最真實寫照·你還好嗎?
    可想而知,中國現在的農民面臨的問題有多麼的艱難,管土地要生存不再是豐產是豐收,滿地黃金滿地愁,以上就是現在農民最悲涼最無奈的真實寫照。精彩回顧【中國農業新聞網】2020年7月4日農業頭條【中國農業新聞網】中國有機農業或迎來新風口【中國農業新聞網】2020年農業補貼新政中有哪些重點?附申報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