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專業課堂上,有兩個極端現象需要引起注意,一是只講批判思維,不講立場,不下結論,所謂「只思不政」;另外一個極端是,「只政不思」,認為課程思政就是在專業課堂上灌輸意識形態。
近日,2020新時代高校化學類課程思政建設研討會在福州大學召開。本次會議是今年6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後,化學專業首次舉行的全國規模的課程思政研討會。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圍繞化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路、難點與困惑、解決路徑等進行了廣泛的探討與交流。
課時不夠,如何解決
來自大連理工大學的胡濤教授指出,課程思政的建設方案下來之後,不少老師反映「課都講不完,怎麼講思政啊」這樣的疑問,並不是個案,是不少高校理工科老師,尤其是核心專業課老師條件反射式提出的問題。
但是任務壓下來,怎麼解決呢?於是就出現了兩課之間放紅歌、上課前看幾段時政新聞的橋段,這樣的「救場」在「課程思政」大背景下的理工課堂上不是個例。
那麼「課程思政」到底要做什麼?怎麼做?是新任務嗎?研討會上,來自上海大學的葉志明教授,用錢偉長老校長的例子很好地解答了這個問題。早在1951年,錢偉長在其出版的《教育和教學問題的思考》一書中,寫作的第一篇文章便是《物理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的結合》,並多次指出:「我們培養的學生首先應該是一個全面的人,是一個愛國者。」
「因此課程思政標籤是新的,但其內涵要求卻是為人師者的根本——育人。」葉志明教授指出。高校的專業課老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自覺主動承擔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課程思政的建設應該通過內化於知識、外化於教學的形式,用教師的人格和知識魅力感染學生。
課時不夠,如何解決?葉志明教授指出,對於教師來說,育人無處不在。課程思政並不是要在講圓周率的時候扯上人生觀、價值觀,而是作為關鍵主體之一的老師要堅持無處不在、無時不育人的理念。
勿忘育人初心,是課程思政的根本,老師要留心課程育人的各種機會。例如,遲到早退等課堂教學細節如何規範和實施,教學板書書寫等,都是育人的良好時機。
葉志明教授舉了一個案例:學生對考試成績不及格提出申訴,在檢查全部教學過程後發現問題,學生沒有及時交作業,更沒有發到指定的郵箱。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課程思政的教育案例,對於學生不守信、不誠實的行為,任課老師有責任深入教育,誠實守信的種子也許這樣就在學生心中紮下根來了。
案例要不要用,怎麼用
相比於年輕教師面對「課程思政」的手忙腳亂,一些年紀較長的老師,尤其是學科的領軍型專家學者,應對該議題就顯得得心應手了。大連大學校長孟長功教授指出,年輕的教師大多數都是年輕的博士或博士後,他們在專業知識上擁有一定的能力,但是對於如何育人,做好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卻顯得無從下手。目前各高校簡單的崗前培訓,顯然不能解決這一問題。
對於這樣的反差,研討會上來自福州大學、湖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的老師們都提議建案例庫。
案例是各高校在課程思政任務中最常用、最普遍的解決方案,但是用什麼案例、怎麼用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需要提醒的是,現代大學生是伴隨網際網路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具有一定的信息素養,對於資訊的獲取和案例的理解都有自己的思考。而與之相對應的是,部分老師課堂上牽強附會、生拉硬扯地講案例、讀傳記,甚至把時政新聞搬出來救場,在案例的選取上,只講好的,不講差的,或者好的案例講中國的,差的就選國外的,形成了課程思政「貼標籤」「兩張皮」的現象。
研討會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案例可以用,但是不僅要與課堂教學相融合,更要與專業培養、學科思維方式有機結合。山東大學張樹永教授強調,要把握「適時、適當、適量」的原則,這是課程思政的「高階」要求。
案例庫肯定要建,怎麼建?研討會上,專家學者提出要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找準科學教育、人文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的「點」,凝練成「珍珠」,將知識傳授與立德樹人的思想教育緊密結合,使案例運用達到「如鹽入味,潤物無聲」的效果。與此同時,建議各學科教指委建立一定的共享機制。
也有學者指出,案例庫的建設,要與本地的歷史、地理、人文特色等相結合,讓學生更能聽得懂、思得明,形成門門課程有思政,門門思政有特色。來自福州大學的袁耀峰教授以嘉錫精神與化學類課程思政建設為案例,分享了如何將獨具本校特色的盧嘉錫先生先進事跡與課程思政緊密結合的探索與實踐。
課程思政突破點何在
課程思政開展以來,在專業課堂上,有兩個極端現象需要引起注意,一是只講批判思維,不講立場,不下結論,所謂「只思不政」,更有老師調侃,「只能通過確認眼神的方式來確認效果」。與之相反的另外一個極端是,「只政不思」,認為課程思政就是在專業課堂上灌輸意識形態。
如何「思」,怎麼「政」?研討會上,專家們認為 對於「思」與「政」的關係,要辯證地去看待,既要學會思考,又要講政治,講立場,二者要有機結合,不可只顧一方,丟了另一方。
來自山東大學的李賽強教授,認為,「課程思政」應該翻譯成:Values Education through Curriculum,是一種價值觀的引導。作為社會主義高校,我們始終要圍繞「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要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在課程思政的建設中,不僅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更要側重價值觀的塑造與引領。
今年6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在高校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目標中,價值塑造是第一要務。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研討會上,來自上海大學的葉志明教授指出,「課程思政」看似在課程,本質在教課程學課程的人,關鍵在教師,即關鍵在人。同樣一門課程,教師不同則課程教學效果就會不同。「課程思政」成效,關鍵也在人,即關鍵在學生。把教的創造性留給老師,把學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愛生自能受生愛,師人方得為人師。
三天的研討會,除了會場的160多名來自全國高校的專家學者,還有6500多人通過線上形式參加了會議,與會人員直面課程思政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了廣泛的研討和交流。當然,「課程思政」建設出現的問題和解決方案,不是一個研討會能開出所有的良方,如何建設,怎樣與「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結合起來,需要回到課堂,需要教育者,也需要管理者的一起努力。
《中國教育報》2020年12月14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