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是一項新任務嗎-中國教育新聞網

2020-12-22 中國教育新聞網

在專業課堂上,有兩個極端現象需要引起注意,一是只講批判思維,不講立場,不下結論,所謂「只思不政」;另外一個極端是,「只政不思」,認為課程思政就是在專業課堂上灌輸意識形態。

近日,2020新時代高校化學類課程思政建設研討會在福州大學召開。本次會議是今年6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後,化學專業首次舉行的全國規模的課程思政研討會。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圍繞化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路、難點與困惑、解決路徑等進行了廣泛的探討與交流。

課時不夠,如何解決

來自大連理工大學的胡濤教授指出,課程思政的建設方案下來之後,不少老師反映「課都講不完,怎麼講思政啊」這樣的疑問,並不是個案,是不少高校理工科老師,尤其是核心專業課老師條件反射式提出的問題。

但是任務壓下來,怎麼解決呢?於是就出現了兩課之間放紅歌、上課前看幾段時政新聞的橋段,這樣的「救場」在「課程思政」大背景下的理工課堂上不是個例。

那麼「課程思政」到底要做什麼?怎麼做?是新任務嗎?研討會上,來自上海大學的葉志明教授,用錢偉長老校長的例子很好地解答了這個問題。早在1951年,錢偉長在其出版的《教育和教學問題的思考》一書中,寫作的第一篇文章便是《物理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的結合》,並多次指出:「我們培養的學生首先應該是一個全面的人,是一個愛國者。」

「因此課程思政標籤是新的,但其內涵要求卻是為人師者的根本——育人。」葉志明教授指出。高校的專業課老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自覺主動承擔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課程思政的建設應該通過內化於知識、外化於教學的形式,用教師的人格和知識魅力感染學生。

課時不夠,如何解決?葉志明教授指出,對於教師來說,育人無處不在。課程思政並不是要在講圓周率的時候扯上人生觀、價值觀,而是作為關鍵主體之一的老師要堅持無處不在、無時不育人的理念。

勿忘育人初心,是課程思政的根本,老師要留心課程育人的各種機會。例如,遲到早退等課堂教學細節如何規範和實施,教學板書書寫等,都是育人的良好時機。

葉志明教授舉了一個案例:學生對考試成績不及格提出申訴,在檢查全部教學過程後發現問題,學生沒有及時交作業,更沒有發到指定的郵箱。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課程思政的教育案例,對於學生不守信、不誠實的行為,任課老師有責任深入教育,誠實守信的種子也許這樣就在學生心中紮下根來了。

案例要不要用,怎麼用

相比於年輕教師面對「課程思政」的手忙腳亂,一些年紀較長的老師,尤其是學科的領軍型專家學者,應對該議題就顯得得心應手了。大連大學校長孟長功教授指出,年輕的教師大多數都是年輕的博士或博士後,他們在專業知識上擁有一定的能力,但是對於如何育人,做好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卻顯得無從下手。目前各高校簡單的崗前培訓,顯然不能解決這一問題。

對於這樣的反差,研討會上來自福州大學、湖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的老師們都提議建案例庫。

案例是各高校在課程思政任務中最常用、最普遍的解決方案,但是用什麼案例、怎麼用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需要提醒的是,現代大學生是伴隨網際網路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具有一定的信息素養,對於資訊的獲取和案例的理解都有自己的思考。而與之相對應的是,部分老師課堂上牽強附會、生拉硬扯地講案例、讀傳記,甚至把時政新聞搬出來救場,在案例的選取上,只講好的,不講差的,或者好的案例講中國的,差的就選國外的,形成了課程思政「貼標籤」「兩張皮」的現象。

研討會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案例可以用,但是不僅要與課堂教學相融合,更要與專業培養、學科思維方式有機結合。山東大學張樹永教授強調,要把握「適時、適當、適量」的原則,這是課程思政的「高階」要求。

案例庫肯定要建,怎麼建?研討會上,專家學者提出要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找準科學教育、人文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的「點」,凝練成「珍珠」,將知識傳授與立德樹人的思想教育緊密結合,使案例運用達到「如鹽入味,潤物無聲」的效果。與此同時,建議各學科教指委建立一定的共享機制。

也有學者指出,案例庫的建設,要與本地的歷史、地理、人文特色等相結合,讓學生更能聽得懂、思得明,形成門門課程有思政,門門思政有特色。來自福州大學的袁耀峰教授以嘉錫精神與化學類課程思政建設為案例,分享了如何將獨具本校特色的盧嘉錫先生先進事跡與課程思政緊密結合的探索與實踐。

課程思政突破點何在

課程思政開展以來,在專業課堂上,有兩個極端現象需要引起注意,一是只講批判思維,不講立場,不下結論,所謂「只思不政」,更有老師調侃,「只能通過確認眼神的方式來確認效果」。與之相反的另外一個極端是,「只政不思」,認為課程思政就是在專業課堂上灌輸意識形態。

如何「思」,怎麼「政」?研討會上,專家們認為 對於「思」與「政」的關係,要辯證地去看待,既要學會思考,又要講政治,講立場,二者要有機結合,不可只顧一方,丟了另一方。

來自山東大學的李賽強教授,認為,「課程思政」應該翻譯成:Values Education through Curriculum,是一種價值觀的引導。作為社會主義高校,我們始終要圍繞「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要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在課程思政的建設中,不僅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更要側重價值觀的塑造與引領。

今年6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在高校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目標中,價值塑造是第一要務。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研討會上,來自上海大學的葉志明教授指出,「課程思政」看似在課程,本質在教課程學課程的人,關鍵在教師,即關鍵在人。同樣一門課程,教師不同則課程教學效果就會不同。「課程思政」成效,關鍵也在人,即關鍵在學生。把教的創造性留給老師,把學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愛生自能受生愛,師人方得為人師。

三天的研討會,除了會場的160多名來自全國高校的專家學者,還有6500多人通過線上形式參加了會議,與會人員直面課程思政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了廣泛的研討和交流。當然,「課程思政」建設出現的問題和解決方案,不是一個研討會能開出所有的良方,如何建設,怎樣與「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結合起來,需要回到課堂,需要教育者,也需要管理者的一起努力。

《中國教育報》2020年12月14日第5版 

相關焦點

  • 從思政課程轉向課程思政 橫影學院思政教育「很有戲」
    不斷推陳出新的思政教育,則讓它實現了青春力量的有效集結、高效轉化,使得從這裡走出的每位師生,都擁有講述好、傳播好中國故事的「高手」潛質。課程思政「出圈」,思政教育全滲透枯燥乏味,愛聽不聽,可有可無,這是幾年前橫店影視職業學院思政教育中面臨的共性問題。與此對應的是,學生黨建工作很難推進,育人工作難以突破。
  • 課程思政「三問」:課程思政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幹?
    課程思政具有形而上的屬性,是指導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充分發揮其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全課程育人」格局的一種教育理念。其核心是圍繞「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深入挖掘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並有機融入各類課程教學,實現價值引領、知識教育和能力培養有機統一。
  • 「思政課程」引領「課程思政」
    中觀層面:是增強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效果的需要。思政課程教學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內容豐富,承擔著教育大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的光榮使命。僅僅依靠幾門思政課程本身,難以取得最佳效果。
  • 【課程思政】理工學科: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相得益彰,育人成效與...
    編者按:近日,教育部發布指導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政會後,復旦大學立即啟動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進程,目前已構築起以思政課程為核心,以中國系列課程、綜合素養課程、哲學社會科學課程為支撐,以專業課程為輻射的課程體系,形成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圈層效應」。
  • 課程思政 | 上海醫學院:以人文醫學教育為載體,促課程思政建設落地...
    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政會後,復旦大學立即啟動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進程,目前已構築起以思政課程為核心,以中國系列課程、綜合素養課程、哲學社會科學課程為支撐,以專業課程為輻射的課程體系,形成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圈層效應」。目前學校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已覆蓋所有院系,示範專業已覆蓋所有哲學社會科學院系,並向理工科院系持續延伸。
  •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前提、反思和路徑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是指:一方面,思政課程向各類課程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吸收深厚的人文底蘊,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另一方面,各類課程向思政課程學習,不斷挖掘各類課程當中蘊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元素,掌握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只有這樣,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才能同頻共振,共同將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 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的內在意涵與實踐路徑
    一、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的現實依據及其深刻內涵 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是充分挖掘與有效發揮所有課程的育人功能,並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點及面、覆蓋所有學科課程,優化思想政治教育供給,構建多視角立體式的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 讓「三個抓住」成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的鎖鑰
    作者: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材料教指委委員,中國化工教育協會副會長 柯勤飛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特別是「十三五」時期,開啟了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歷史新徵程。
  • 財經類高校課程思政聯盟今在京成立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北京11月21日訊 (記者 施劍松)首屆全國財經類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研討會今天在京舉行。會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牽頭中央財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等國內30餘所財經類高校代表發起成立了財經類高校課程思政聯盟。
  • ...財經類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研討會暨財經類高校課程思政聯盟成立會議
    王瑤琪指出,課程思政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有力抓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更是時代賦予教育工作者的光榮使命和崇高任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牽頭成立財經類高校課程思政連盟,搭建了財經類高校課程思政信息交流共享的重要平臺,體現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政治上的高站位,實幹中的高擔當。
  • 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舉辦課程思政建設成果展暨課程思政教育教學...
    12月15日,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舉辦2020年課程思政建設成果展暨課程思政教育教學「大比武」選拔賽。本科生院院長、教務處處長甘屹、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副校長餘宇楠、黨委書記汪維、院長趙來軍、黨委副書記蒲瑩瑩、各系教學負責人、各系黨支部書記、各領航團隊負責人、領航課程負責人代表以及本科教務辦成員出席了活動。
  • 淮南師範學院課程思政落地有聲
    在淮南師範學院,將專業知識和思政內容相結合已成風尚。近年來,學校充分用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挖掘課程背後的「中國故事」「好人故事」「地方故事」「師院故事」,使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將德育與智育相統一,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讓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頻共振、同向同行,賦予專業課程價值引領重任,切實提高了育人實效。
  • 農科特色通識教育課程思政的內容與路徑
    [關鍵詞]涉農高校;課程思政;通識教育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涉農高校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不斷提升育人能力,服務鄉村振興戰略重大需求,為「三農」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新時代需要我國建設一批農林類一流專業、一流課程和一流實踐基地,傾心打造高等農林教育「質量中國」品牌,培養一流的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基於此,涉農高校要將文化素質教育作為課程思政的重要內容,結合學校農科通識課程實踐,將通識教育作為課程思政的重要載體,在通識教育中體現價值引領和新時代新農科人才培養的目標。
  • 河南理工大學強化課程思政建設紀實
    「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學校秉持『只有打動學生,才能影響學生』『好的課程思政應該像鹽溶解到食物中自然吸收』等理念,在顯性與隱性教育上處理好『食材』與『食鹽』的關係,在拿捏好『火候、口味』的基礎上,用『中央廚房』烹調出『課程+思政』的育人大餐。」
  • 聚焦課程思政 踐行立德樹人
    明確目標任務 踐行立德樹人「當我講『原發性肝癌病人的護理』時,就會把專業課程知識與吳孟超院士積極創新,實現中國肝膽外科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的卓絕探索相融合。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感受老一輩科學家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勇於開拓的創新精神,充分發揮課程育人的實際效果。」菏澤醫學專科學校護理系張秋麗老師對記者說。
  • 課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金課、一流課程及課程教材的認識和實踐
    具體而言,課程思政是凝練思政教育元素,把思政教育元素融進各類課程中,貫穿到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的方法;是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消除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兩張皮」現象的方法;是擠幹「水課」水分,打造「金課」與一流課程的方法。「金課」與一流課程建設,實際上既是一場課程教學改革,也是一場課程教學革命。
  • 高職體育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徑
    本文主要圍繞高職體育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徑展開分析和論述,首先介紹高職體育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然後分析當下高職體育課程教學融入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最後提出推進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教學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
  • 推進課程思政,強化立德樹人——菏澤醫專打造教育新名片
    強調讓高校所有課程都發揮其育人功能,讓所有教師都承擔起育人職責,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  顧潤國認為,高職醫學院校課程思政具有重要意義。醫學工作的職業特點決定了在醫學人才培養中培育良好職業素養的重要性。高職醫學教育兼具高等職業教育和醫學教育的雙重特點,擔負著為基層培養高素質實用型衛生健康人才的重任。
  • 生科院線上平臺探索「課程思政」建設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李雪桐 王一涵)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持續推動「課程思政」實踐探索,生命科學學院通過「南開生科」微信平臺推出「課程思政」系列線上微視頻,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專業課程,在探索三全育人新模式的同時,為大類學生提供了線上了解生物第一課堂的機會。
  • 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完美融合 這門室內設計課程亮了
    紅網時刻長沙11月26日訊(記者 賀衛玲)《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課程思政建設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