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媽媽」李丹陽:我也曾經是一個絕望的全職媽媽

2020-12-11 騰訊網

李丹陽,兩個孩子的媽媽,網名「年糕媽媽」,智聰網絡董事長。2019年9月,入選「福布斯中國50位意見領袖榜單」。

講述 / 李丹陽

主筆 / 醜醜

我是一個創業者,也是一個二胎媽媽。

大兒子年糕6周歲半,剛上小學,小兒子發糕一周歲零一個月。大家都叫我「年糕媽媽」,或者「糕媽」。

在社交平臺上,有3000萬媽媽在看我寫的育兒文章。媽媽們說,我是她們的及時雨,總是能解答她們的育兒困惑。回到家,我爸卻完全不認同我的教育方式。

他總說我對年糕太縱容了。

我會陪年糕聊天,認真聽他說話,和他一起玩積木,打網球。但我很少會盯他的作業,周末也沒有培訓班,而是帶他出門玩。

每天送他出門前,我們都會擁抱、碰腦門,互相說我愛你。

我爸很看不慣,他總說愛要放在心裡,不能外放。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父母就應該嚴厲。

而我這個女兒,就是他教育成功的案例:

從小到大都是學霸,獎狀貼滿一面牆;浙江大學臨床醫學本碩連讀;30歲創業成功,如今管理一個四百多人的團隊。

爸爸為我驕傲,也深信,這一切和他從小對我的高壓教育是分不開的。

有一次聊天,我說我小時候缺乏安全感。我爸說,不會啊。我說我小時候很缺愛,我不知道你們愛我。他說怎麼會啊,這怎麼會不知道?

我特別想問:你不說,我怎麼會知道呢?

小時候,我一直相信,只有成績好,才配得到爸爸的愛。

1985年,我出生在衢州,爸爸是公務員,朝九晚五,負責我的功課和生活。媽媽沒有工作,從義烏進一些小商品擺地攤。

我們家周末的一項常規活動,是爸爸帶我去媽媽的攤子幫忙,在那兒消磨半天。

他們人生全部的意義和希望,都在我身上。

爸爸對我期望很高,就連騎自行車載我回家路過一個工地,他都會告訴我:造橋或者建房,打基礎很重要。你現在正是人生打基礎的時候,一定要努力學習。

小時候的我

童年記憶非常深刻的那個夜晚,直到現在我還能清晰地描述它。

1997年的5月。這是小升初大考前夕,我們每天都在密集地刷試卷。

班上五十多個同學,我的成績基本能排在前十。那次數學偏偏沒有考好,班上24個滿分,我只考了86分。

不知道是怎樣回到家的。

到家後,照例掏出試卷,遞給爸爸,不敢抬頭看他。

我能想像此刻爸爸的臉色有多難看。

「啪——」試卷砸在我身上,又掉在地上。爸爸劈頭蓋臉的罵聲在耳邊炸響。

天光暗下去,暮色越來越深,終於全黑了。罵累了的爸爸,打電話給媽媽:「你趕緊回來燒飯,今天我不想燒。」

那天起,我就知道一件事:

我承受不了爸爸的失望。

我不能考砸。

我必須,努力再努力。

最近看到一個詞,叫做「小鎮做題家」。

這不就是我嗎?從童年到青春期,我都在一個人苦悶地學習。

學習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我唯一能確定做得好的事。

小升初,我以優異的成績考進衢州一中。

初中還是有考砸的時候。那一次,我寫了一封懺悔信,和考卷一起放在家裡餐桌上給爸爸。

我在信裡,沉痛地分析自己考試失利的原因、鄭重地承諾要更努力。

然後,我回到自己的房間,泣不成聲。我甚至都沒有勇氣當面看著爸爸打開那張試卷。

那一次,爸爸沒有罵我,當然,也沒有安慰我。我是帶著眼淚睡著的。

我變成了別人家口中那個「學習從來不用家長操心」的好孩子。

高中住校,晚上熄燈後我會在被窩裡打著手電看書。

周末回到家,學習太晚,父母催促睡覺。我關上門,用毛巾把所有漏光的地方全堵上,繼續學習。

2003年7月,我以598分的高分,考上了浙大。

爸爸在衢州大宴賓客後,又回老家義烏擺了好幾桌,親戚朋友都誇我爭氣、誇爸媽有福氣,那是我的第一個高光時刻。

好像考上了浙大,我的人生,就再也沒有什麼可愁的了。

浙大這個目標,也是爸爸給我定的,早在我小學畢業時就定了。

那年暑假,為了獎勵我小升初考得不錯,爸媽帶我到杭州玩了一趟,還特意把浙江大學作為重要一站。

那天到浙大玉泉校區時,天已經黑了,校園很安靜,我們一家三口在夜色中圍著浙大校園認認真真走了一圈。

那時起,爸爸就常說,以後你要考進浙大。

名校,離家近,這是他們能為我想到的,最好的未來。

後來我說,我的成長史就是一部和爸爸對抗的歷史,朋友都覺得不可思議,「你哪裡對抗了,你爸要求你的,成績好,考浙大,讀醫科,你不是都做到了嗎?」

也許是吧,在父母眼裡,我就是那個好孩子:學習努力、成績優秀、乖巧聽話,三好學生、優秀班幹部,一張一張的獎狀拿回家。

但,苦悶的求學生涯裡,我身體裡還住著另一個人,她自卑、敏感、孤獨,渴望被珍視,卻一直被忽略。

高中時期很自卑,只穿男性化的衣服

高二的時候我有一百多斤,很自卑,總是買真維斯最大號的T恤和最肥的褲子穿(那個T恤實在是大,後來我爸當睡衣穿)。

偷偷買了減肥書,看各種美容的偏方,翻到要看的那一頁,藏在課桌抽屜裡,每天做那種號稱幾個動作就能快速減肥的動作。

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頭髮太蓬鬆,影響顏值。中飯不吃,偷偷攢了錢,逃課去做離子燙。

那時候網吧流行,我也去通宵聊過QQ,只是想賭氣似地證明:反正,你們要的不就是成績好嗎?給你們就是了。別的事情我自己做主。

學校組織的一場暑假遊學活動。一個高二的學弟全程都對我照顧有加,還說我長得很漂亮。

他的一句話,把我整個人都點燃了。

從小到大,我一直覺得自己不漂亮,很少有人讚美我。

他的肯定的眼神,讓我開始有勇氣穿女性化的衣服。

於是,高三那年,學業最忙的時候,我談了一場轟動全校的「姐弟戀」。

我慢慢知道,我心裡那個想要填上的洞是什麼,我渴望自己被認可,和成績、別的什麼都沒有關係的,只因為我這個人而存在的認可。

大學填志願,我想學新聞。

高中時,我就對寫小作文這件事有異常的熱情,語文老師讓每周交周記,我總恨不得一口氣寫個好幾篇。

但爸爸堅持讓我填臨床醫學專業,本碩連讀7年,這樣考分一分都不浪費。

我並不喜歡這個專業,那時候我心目中最嚮往的職業女性形象,是楊瀾、柴靜、張泉靈……

大一結束,想轉專業,爸爸不同意。

2010年7月,終於熬到碩士畢業,好像只有做醫生一條路了。

就像早早被預定的浙江大學一樣,父母在家對面給我買了房子,盤算好等我畢業回衢州的醫院工作,在本地結婚生子,他們替我帶孩子,我每天晚上還能回娘家吃晚飯,再散步回家……

富足安穩,風雨不侵,這是他們能為我預設的,最好的人生了。

結果,我積攢了十幾年的叛逆勁兒,爆發了。

三方協議籤訂前夕,林威說:「你為什麼覺得只能當醫生呢?全世界的工作你都可以找啊。」

一語驚醒夢中人。

我已經成年了,我可以不用再聽父母的安排。現在的我,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真實的心意來活,做自己喜歡的事。

從此,我再也不看醫院的招聘信息。

林威是我那時的男朋友,後來的老公。

我們是在大學的選修課上認識的,他的老家在江蘇南通。

我留校讀碩士,他拿到了寶潔的校招offer,成了一名職業經理人。

那一年我25歲生日,他陪我去了香港迪士尼。

在花車遊行的隊伍裡,熱熱鬧鬧的人群裡,他專注的眼神讓我覺得自己就像個公主。

這種確定的、被愛的感覺,對我來說,真的太重要了。

林威在工作上很進取,進入了一個快速的上升通道,而每次他拿到一個新的機會,都意味著要在公司體系內遷移去一個新的城市,我畢業時,他正好在天津。

為了和林威在一起,我選擇進了一家保險公司做核保員,也算是和醫學沾邊。

我下定決心,要追隨這份愛情。

爸爸堅決不同意。

冷戰了一段時間後,我給爸爸寫了一封長信。信中最後,我寫道:

「感謝爸爸一直以來這麼愛我,為我付出這麼多。如果真的愛我,就請成全我,因為我真的很愛他。」

人生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業和婚姻,都是我自己做的決定。

按照乖乖女標準長大的我,終於不再聽話了。

2013年,在蘇州,我們第一次有了屬於自己的房子,三室兩廳。

這三年間,我跟著林威,從天津、到南京,最後到蘇州,搬遷了三個城市。

每次去一個新城市,對他來說都意味著一次晉升,對我來說,則是放棄職場上的積累和機會。

但我非常滿足。

當初裸婚時,辦公室裡的大姐說:「房子都沒有你就嫁了?」

我理直氣壯地回答:「我嫁的是人,又不是房子。」

他真的非常努力,我們胼手胝足,一點點建設起了我們的家。

房子、車子,該有的一樣樣有了,拿到房產證時,我還發了個朋友圈,寫著:

這種塵埃落定的幸福感幾乎要讓人落淚。

我籌劃的幸福生活仿佛就要鑼鼓喧天地開始了,就差生個孩子了。

每天下班回家穿過小區廣場,看到推著嬰兒車的媽媽,我都眼饞得不行,在我看來,那就是幸福的完整圖景。

終於如願懷孕時,我給肚子裡的孩子取名「年糕」,等孩子出生,我的名字就叫「年糕媽媽」了。

我期待的人生下一個階段,就是逃離讓我各種不順心的職場,全身心地陪伴孩子成長。

這是我暢想的完美人生。

孩子的到來,將是我幸福生活的最後一塊拼圖。

後來我才知道,生活的殘酷挑戰才剛剛開始。

懷年糕時

2014年4月,年糕出生了。

逃離了職場,我才發現,真正的生活,遠比職場更難。

年糕出生後,很長一段時間是個睡渣(不好好睡覺),一覺只能睡25分鐘。除了抱著他走啊走,我什麼也幹不了。

晚上尤其難熬,黑夜如此漫長,天仿佛永遠都不會亮。

我陷入了產後低潮期,動不動給父母打電話,在電話裡哭。

婆婆趕來給我做很多好吃的菜,我卻賭氣地說,你不就是希望我多吃一點、把你的孫子餵得胖一點嗎?

婆婆被我氣走了。

年糕2個月大時,筋疲力盡的我只能回衢州請父母幫忙。

爸爸頭疼,去醫院檢查。拿結果那天,晚飯聊天的時候,我爸沒繃住,一下就哭了,說自己腫瘤復發了。

十年前,爸爸曾得過腦部腫瘤,2004年做過開顱手術。

媽媽也哭了,她是傳統的小鎮家庭婦女,什麼事都聽爸爸的,一輩子沒有自己拿過主意。

那一刻,我突然覺得,我沒有哭的權利了。

輪到我當他們的依靠了。

我故作鎮定地說,沒關係,我給你聯繫做手術,我們到杭州去。

去杭州做手術的前一天,爸爸說,「給我和寶寶拍個照片吧,萬一……」。

我知道他沒說出來的後半句是什麼。

外公抱著年糕

到了浙二,我在醫院對面的旅館開了個房間。白天媽媽幫我帶年糕,我在醫院照顧爸爸,年糕餓了,媽媽就打電話通知我過去餵奶。

一邊是病床上的爸爸,一邊是嗷嗷待哺的孩子,往往疲憊地結束一天時,等待我的,是更疲憊的夜晚。

直到爸爸被推進手術室後,我在門外坐下來,眼淚才無法抑制地流下來。

那是我第一次體會到上有老下有小,兩頭都要照顧又很無力的那種絕望。快要溺水了,在水裡拼命掙扎,卻什麼都抓不到。

年糕外公外婆

萬幸,爸爸的手術很成功。

媽媽陪他回家休養,我和孩子回蘇州,回到了一個人帶孩子的軌道上。

林威又完成了一次晉升,30歲的500強企業總監。他的世界越來越大,不是在加班,就是在出差。

而我的世界,縮小到只有這三室兩廳,我的喜怒哀樂,像繩索一樣牢牢套在老公和孩子身上。

每天抱著孩子送他出門上班,我都有深深的失落和恐懼。

我非常非常依戀他,每天都盼著他能早點回來。

一個人在家對著孩子,我很容易胡思亂想,甚至盯著林威的朋友圈,把給他點讚的女同事當成假想敵。

終於等到他下班回來,他已疲憊不堪,我卻拉著他滔滔不絕,有太多想要宣洩的負面情緒。

嫌他下班回家晚,把他趕到書房睡,卻又對他充滿抱怨。

他其實已經做得很好了,上班每天單程要70公裡,往返140公裡,依然堅持每天回家陪我們。周末也總會規劃著帶我出門放鬆一下。

但人生就是這樣,有些路,你註定得自己走出來。

家庭日

年糕三個月大,那天林威要連夜開車去上海出差,他擔心我太辛苦,想陪著我把年糕哄睡了再走。

偏偏那個晚上,年糕一直鬧覺到夜裡11點多,實在太晚了,他不得不出門了。

對著孩子,我已經疲憊到沒有任何辦法,他哭,我也哭。

我只知道,這一切必須要改變了,而且,只能靠我自己去改變它。

第一件事,著手調整年糕的睡眠,把自己解放出來。

我拿出懷孕時買的《睡眠聖經》,做了詳細的讀書筆記和實操方案。那一刻,曾經那個埋頭苦讀的學霸又回來了。

一天改變一點,兩周後,我終於把年糕的睡眠調到每天七點半就睡覺。

有了一點屬於自己的時間,我把自己的讀書筆記發到媽媽群裡。

這是我孕期就加入的新手媽媽群,媽媽們喜歡在群裡轉發各種育兒知識。憑著醫學生的本能和知識儲備,我能看出其中有很多不靠譜的地方。很多問題,在社交網絡上是沒有正確答案的。

那會兒,我幾乎翻看了當時在書店能找到的所有育兒書,看到知識點有衝突時,我會像讀書時那樣上外網翻論文,自己尋找答案。然後,用簡潔明了的方式講解分享給群裡的媽媽們聽。她們聽後,都說:

你為什麼不自己開個公眾號呢?

2014年7月31日,「年糕媽媽」公眾號發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睡眠聖經的讀書筆記》。

從如何調整年糕的睡眠、給年糕製作第一口輔食,到孩子溼疹怎麼辦、水杯怎麼選……想寫的太多了,我想盡辦法擠時間,年糕睡著後就拼命看書、查資料、寫文章、後臺排版……

媽媽們反饋很熱烈,說很實用,越來越多的媽媽在朋友圈轉發分享。

2015年3月,有了第一篇十萬加文章。「年糕媽媽」公眾號粉絲很快超過十萬,媽媽們遇到什麼問題,都會在後臺留言問我,我也樂於和她們分享。

能幫助到別人,被人需要和信賴,給我帶來了巨大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我第一次找到自己在家庭之外的價值,內心產生了一股向上的巨大動力。

神奇的是,一樣是從早忙到晚,我從此不再看老公不順眼,也不再打電話向父母抱怨。我主動邀請公婆來和我們一起生活、幫忙照顧孩子,直到現在。

開公眾號時,我問過林威的意見。

他說:你好好幹,一年後我來給你打工。

當時我把這當成一句戲言,但就在那一年間,內容創業成了風口,商業合作、天使投資,開始不斷有人找我。

一年後,林威真的辭掉了年薪80萬的工作,和我一起創業。公公婆婆覺得我們瘋了,好幾個月都睡不著覺。

2015年8月份,從央視離開轉型當投資人的張泉靈找到我,想投資「年糕媽媽」。我有一種夢想撞進現實的錯覺。

我曾經的職業理想,就是像她那樣當一個瀟灑幹練的女記者。

這個夢想,在相夫教子的生活裡,早就被我遺忘了。

沒想到在30歲的年紀,我居然真的靠自己寫東西,讓世界看見了我,有機會和曾經的偶像面對面。

面對她的投資邀請,我猶豫過,那是一種巨變之前,本能的退縮。上了資本的戰車,我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呢?

張泉靈問了我一個問題:你現在有多少媽媽用戶?

我回答說是30萬。

她說:那你想不想影響和幫助更多媽媽?

答案是肯定的。

她建議我們搬到杭州,更有利於發展電商業務。

僅用了一個月時間,我們便賣掉了蘇州的房子。

這個房子,傾注了我很多心血,裝修、布置,每件家具、窗簾、飾品,都是自己精心挑選的。曾經以為會一直住在這個房子裡,陪孩子長大,沒想到,兩年不到,我們就賣掉了房子,換一個城市,重新租房住。迅速又利落。

蘇州租的第一個辦公室,桌子底下放著午休的床

用心置辦的東西,送的送丟的丟。2015年9月30日傍晚,搬家公司的卡車跟在我們的車後面,在暮色中駛進杭州。

杭州,我小時候的夢想之地,在這裡求學七年,兜了一圈,又回到這裡,開啟新的旅程。

2016年7月,「年糕媽媽」一路高歌猛進,團購業務月銷5000萬,大家都說這是內容電商的一個奇蹟。

僅僅兩年就有了這樣的成績,我膨脹了。

但雙十一前發生了一件事,狠狠地把我拍醒了。

有個媽媽買了我們的紙尿褲,反饋用了後孩子紅屁股,要求退貨。

客服體系當時還不完善,客服態度很傲慢,說我們賣的東西沒有質量問題,你已經拆了,不能退貨。

客戶很生氣,建了一個年糕媽媽維權群。這個事件一下就上了熱搜。

我天真地以為,我們賣的又不是假貨,是年糕媽媽太紅了,有人想黑我們。

投資人給我打電話,說:我對你們很失望,你們到現在都沒看到問題的本質。

一下把我拍醒了。

晚上失眠,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地想。媽媽們買我們的產品,是因為信任我們。

一個養育孩子的媽媽,已經很辛苦,如果孩子不舒服了,她得有多難受。

我也是媽媽,我能感同身受。

我看到了自己的膨脹,看到了自己取得了一點成績後的自以為是。

那段時間,我非常痛苦,整夜整夜的失眠。

這一跤,雖然摔得很痛,但也讓我看清楚自己是誰。

現在,我們還是經常要處理各種不同原因的客訴。我會說,不管任何問題,第一件事是先關心寶寶的情況;第二件事是問媽媽需要什麼幫助,最後,一定要感謝她,願意來提意見,幫助我們不斷修正自己。

2017年,公司業務擴大,我的人生開啟了兩倍速,每天被各種演講、拍攝、出差塞滿,連路上都在對方案、看稿子。工作量滿到爆表的時候,「晚上來不及回家陪年糕吃飯」的焦慮,始終是籠罩在我頭頂上的一團陰霾。

有一次周末從北京出差回來,我歸心似箭,盤算著現在回家還能陪兒子玩一會兒,林威卻拉住我說:有個關鍵管理崗位的面試,需要我們一起見一下候選人。

我一下子崩潰了,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初心明明是因為很喜歡孩子,才做這個事情的,現在卻忙到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我還是個好媽媽嗎?會不會工作弄好了,娃卻毀了?

這種撕裂感讓我患得患失,出去參加活動,被主持人問到想對孩子說的話,我就會失控哭出來,訴說自己對孩子的愧疚。

做視頻的夥伴說,給我拍個視頻,讓我和自己對話 ,一個是全力奔跑、工作中的我,一個是留在原地、守護著家庭的我。

還沒開口,眼淚就出來了,兩個我,都在哭。

就像作家畢淑敏說的,生活對女人的要求越來越高,你不但要像袋鼠一樣敏捷跳躍尋找食物,還要有一個溫暖的育兒袋。

我想,是不是每個當媽的女人,都會因為這樣的痛苦而分裂成兩個人呢?

我決定重新尋找答案。

那年元旦,我給自己放了個假,帶年糕去了北海道旅行。

在路上,我終於可以認認真真地和他聊聊天,向他解釋媽媽為什麼總是這麼忙、在忙什麼。我也告訴他,無論我有多忙,他在我心裡始終是排在第一位的。

旅行那幾天,我拋開工作,全心全意去做答應他的每一件事,每天陪他看雪景、堆雪人、打雪仗,在冰天雪地裡瘋玩撒野。

在郊外的滑雪場,高高的雪道上,年糕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地站起來,自己拖著滑雪板,笑嘻嘻地對我說「媽媽,我再來一次吧」。

他反反覆覆滑了20多次,沒有哭鬧過,也沒有向大人求助過,這是年糕三歲半的人生裡,體力最好、最勇敢的一天。

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年糕衝進雪地大聲對我說:「媽媽,我好喜歡這裡,謝謝你帶我來看雪。」

帶年糕去北海道滑雪

年糕治好了我。

他讓我相信,就算我不能照料年糕的一日三餐、不能時時刻刻都在場,我仍然能做一個好媽媽。

這是我跟自己和解的方式。

我不再糾結於陪伴他的時間長短,而是努力提升陪伴他的質量,把力氣花在我們的親子關係上。我和林威約定好,平時工作再忙,也要保證有一個人回家,在孩子睡前閱讀、陪玩;每周六都是我們家的「發瘋日」,沒有任何培訓班,就是陪著孩子瘋玩。

每周日,我們一定會打網球

2018年夏天,我做巡迴演講,分享我的親子故事。還寫了一本書,《你的親子關係價值千萬》。

這世間很多關係都期待天長地久,只有做父母的,從開始那天就在為說再見做準備。

我相信,當我們的孩子獨自上路、去尋找自我的時候,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給他的行李裡多裝進一些愛。

今年9月,年糕成了一個小學生。

開學兩周,班主任告訴我:年糕是一個很純真的孩子,能看得出父母的養育是很放鬆的,他的童年很幸福。

對我來說,這是最好的肯定,比什麼成績好、腦子聰明、有特長的表揚,都要讓我感到欣慰。

在當媽這件事上,我現在真的鬆弛下來了,我總是會驕傲地說:年糕是一個太善良的孩子,他對別人情緒的體察和照顧,常常讓我覺得暖心。

發糕一周歲生日,我們準備了一幅油畫送給哥哥年糕,慶祝他成為哥哥一年

有時候,我和林威為一點小事不愉快,他居然會像個小大人一樣,過來抱抱我、拍拍我。

弟弟發糕出生後,他自覺身負重任,不單是照顧弟弟,為他洗奶瓶、扔尿包,看到阿姨抱著弟弟坐在沙發上,會馬上給阿姨送上一個靠墊。

天氣涼了,我給年糕換了厚被子。年糕回家看到了,跑來問我,媽媽,被子是你換的嗎?我說是的。年糕會說,媽媽,你真是太棒了,我要給你點個讚,我真是太愛你了。

我出差前,他會跟我確認:媽媽,我們是明天下午五點見嗎?那明天見囉,我等你回來。

有時林威會感嘆,說他真羨慕年糕,能那樣強烈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感情。

他本來是個典型的理工男,凡事追求效率、拙於表達,年輕的時候常被我責怪「不懂浪漫」。

這兩年,尤其是在發糕出生後,他帶孩子越來越多,人也變得越來越柔軟。

有一天晚上,我們安頓好兩個孩子,要回公司開會,出門時,看到那天的月色特別美,他突然停下腳步,說:你先走吧,我回去帶兒子拿望遠鏡看一下月亮。

我知道,孩子就像小太陽一樣,把他的心烘透了,烘軟了。

我常說,孩子在愛的環境裡長大,就會有愛的能力,他的將來無論如何都不會太差。

但是我爸並不認同,尤其在年糕上小學後,他憂心忡忡地找我談了好幾次,覺得我應該按他當年的方式管教,孩子才能成才。

我問了我爸一個問題:

你覺得,您真正影響我的到底是什麼?是因為你對我學習的嚴格要求嗎?

這個問題,我爸沒有想過,但我很清楚是什麼。

帶年糕和發糕體驗秋收,收割稻子

創業這幾年,別人看著好像順風順水,只有我自己知道,有多少次想要放棄,又咬牙撐下來了。

被網絡暴力的時候,聽到手機的微信提示音,我身體都會不自覺地抖一下,害怕又是什麼壞消息。

最疲憊的時候,進攝影棚崩潰到發不出聲音。但想到這麼多工作人員花了很多時間做前期準備,又強逼著自己調整狀態。

懷上發糕時,拿到湖畔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整個孕期我沒有缺過一節課。最忙的一天,是上完課以後,又討論到凌晨才結束。我的投入,讓大家都忘了我是個孕婦。

發糕出生了

很多人說,糕媽你真能拼,糕媽你太有韌勁了。

明明我曾經,也只是個拿上班當混日子,一心只想回家相夫教子的女人,怎麼生了孩子之後,就成了工作狂呢?

在那些撐不下去的艱難時刻,我總是會看到爸爸的背影。

那是他站在陽臺上,艱難地舉著啞鈴的背影。

我爸以前是軍人,30歲復員回到衢州,在政府單位當司機。

一次修車的時候,油箱起火,給他造成了大面積深度燒傷,鑑定為四級傷殘。

爸爸出院後,雙腿嚴重萎縮,手也幾乎殘廢。

單位把他安排到傳達室工作,還給他辦了公交卡。

爸爸不同意,說,我要做我原來的工作,我也不要坐公交車上班,我要買一輛自行車,騎車上班。我才30歲,我的人生不能就此廢了。

上班路程很遠,爸爸每天騎車上班再騎回家,褲子脫下來腿上全是血。

他想了個辦法,把腿纏上繃帶再騎車,血浸出來染紅了繃帶,第二天換條繃帶再繼續騎。

風裡來雨裡去,日復一日。

我們家有個很重的啞鈴。每天早上我起來,總能看到爸爸在陽臺上滿身汗水舉啞鈴鍛鍊的身影。

為了家人的生活,他還會和我媽一起去擺攤,扛很重的煤氣罐。

爸爸出事時,我不過兩三歲,但爸爸舉啞鈴的身影就像烙在我腦子裡一樣。

如果要說爸爸對我最大的影響是什麼,肯定不是他那些「一定要好好學習」的耳提面命,也不是他撕掉我考卷的粗暴對待,而是他舉啞鈴的背影,把堅韌不服輸的種子種在我心裡。

我跟爸爸說,我小時候以為你只愛分數、根本不愛我。

但其實,爸爸對我的愛,有太多證據了。

只要下雨天,爸爸一定會撐了雨傘在校門口等我。爸爸每天為我燒可口的飯菜,聽人家說魚頭補,就三天兩頭買魚頭給我吃。高三我早戀,怕影響我學習,爸爸很擔心又小心翼翼不敢提……

我想,育兒即育己這件事,真的沒錯,慢慢把孩子養大的過程中,我也對自己的童年釋懷了。

我還是不認同爸爸的教育方式,但我也知道,父母給予我的,已經是他們盡其所能給我最好的了。

20歲時和父親合影

今年8月,我接到了兒童劇《故宮裡的大怪獸》的邀請,飾演女主角李小雨的媽媽。

那是一個注重親子關係、包容孩子的媽媽,而製片人之所以想到我,是因為看了《我的親子關係價值千萬》那本書,覺得我的育兒理念和這個角色非常契合。

我和劇中的女兒在一起

收到邀約時,團隊的小夥伴,還有林威都很不看好:那可是真正的演戲唉,你能行嗎?

我說:為什麼不試一下?

30歲被困在家庭裡,我以為我的生活已經能一眼望到邊了,但當我走出那一步之後,我才知道,睜開眼看世界是這麼美好。

33歲時,我學會了遊泳,在二胎孕期裡,每周三次1000米,一直遊到了孕晚期38周;

泳池裡最大的肚子

34歲,懷著二胎,我重新去上學,成了那個到課率最高的女同學;

35歲,我還能帶著團隊重新出發,拍視頻、上綜藝,對了,我的新書《你的人生不該為懷孕讓步》馬上就要上市了,我希望它能給備孕、懷孕的女性更多陪伴和激勵,讓她們有勇氣面對成為媽媽這個巨大的挑戰。

現在,我最常說的話就是,「為什麼不試一下?」

小時候,我需要拿回漂亮的成績單;結婚後,每件事我都希望得到先生的認可;當媽後,我很長一段時間焦慮於自己是不是一個好媽媽。

直到今年在劇組,我的身份很單純,只是個演員。

在劇組拍攝

我知道自己不是專業演員,沒有我的戲,我也在旁邊認真學,我很享受這個過程。

對我來說,這是一種很特別的創作方式,而每一種創作,都在不斷錨定我和世界的關係。那個時候,我不是女兒,不是妻子,也不是媽媽。

我不再需要在關係中反覆確認自我的存在,我和自己在一起,也可以過得很好。

未來還很長,生活和工作中該遇到的問題還是會遇到,但我已經不是以前的那個自己。

起起落落,人來人往,這才是人生常態,而我,已經不害怕了。

-End-

相關焦點

  • 年糕媽媽李丹陽:結婚後讓丈夫愛上帶娃,我是如何做到的?
    年糕媽媽的創始人、糕媽李丹陽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作為女性創業家,她創辦的「年糕媽媽」已經從微信公眾號發展成為了一家綜合性的育兒公司,擁有了數百人的團隊。
  • 這位入選福布斯榜單的女性,曾經也是一位絕望的全職媽媽
    講述 / 李丹陽 主筆 / 醜醜李丹陽,兩個孩子的媽媽,網名「年糕媽媽」,智聰網絡董事長。2019年9月,入選「福布斯中國50位意見領袖榜單」。01 你不說,我怎麼會知道呢?我是一個創業者,也是一個二胎媽媽。大兒子年糕6周歲半,剛上小學,小兒子發糕一周歲零一個月。大家都叫我「年糕媽媽」,或者「糕媽」。在社交平臺上,有3000萬媽媽在看我寫的育兒文章。
  • 年糕媽媽榮獲「今日頭條2019年度育兒領域十大頭條號」稱號
    近日,今日頭條生機大會公布了"2019年度育兒領域十大頭條號"名單,年糕媽媽再度上榜。作為國內知名的母嬰育兒類自媒體矩陣,年糕媽媽已經連續三年榮獲"育兒領域十大頭條號"稱號。作為國內知名的母嬰自媒體矩陣,年糕媽媽以"幫助中國媽媽帶好孩子、做好自己"為使命,通過圖文、漫畫、短視頻等多種形式在全網多個平臺進行育兒知識科普,目前在全網擁有超過3000萬的訂閱用戶。
  • 年糕媽媽榮獲"今日頭條2019年度育兒領域十大頭條號"稱號
    近日,今日頭條生機大會公布了"2019年度育兒領域十大頭條號"名單,年糕媽媽再度上榜。作為國內知名的母嬰育兒類自媒體矩陣,年糕媽媽已經連續三年榮獲"育兒領域十大頭條號"稱號。作為國內知名的母嬰自媒體矩陣,年糕媽媽以"幫助中國媽媽帶好孩子、做好自己"為使命,通過圖文、漫畫、短視頻等多種形式在全網多個平臺進行育兒知識科普,目前在全網擁有超過3000萬的訂閱用戶。其中,今日頭條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媒體渠道。
  • 成為全職媽媽,我該抱歉嗎?
    在當被告人聽到判詞裡對自己所承受的一切的理解時,她的絕望瞬間被擊碎,不能自已地流下眼淚,女主也跟著一起痛哭。同樣作為全職母親兩個人,所經歷的痛苦在這一刻相通了。其中滲透出全職媽媽們的壓抑與絕望,讓本來高未婚率、低生育率的日本社會產生很大的震動。我們經常能看到因產後抑鬱而發生的人間悲劇,她們可能不止一次的求救,得到的多半是忽視和不理解,日積月累的身心疲累讓她們在絕望和無助中選擇離開人世,留下年幼的孩子,不完整的家。全職媽媽是否是世界上最容易又最困難的工作?
  • 年糕媽媽到寧桓宇家做客,老公像吳奇隆,稱哺乳期可以吃辣靠譜嗎
    寧桓宇也是一個稱職好老公,每一次妻子產檢,他都一次不落的陪伴著。回到家,他還為妻子做了三菜一湯,這樣的老公絕對是百分好老公。年糕媽媽來了寧桓宇和周安琴是育兒小白,他們正需要一個育兒專家。年糕媽媽登場了,她攜老公和6個月大的二胎兒子來到寧桓宇家做客。
  • 單品牌投放成交額超1000萬,垂直母嬰大V年糕媽媽如何做到高轉化?
    今天西瓜數據為大家推薦一個由浙大醫學碩士創辦,專注早教育兒的百萬母嬰大號——「年糕媽媽」△「年糕媽媽」-90%用戶為年輕媽媽圖片來自:西瓜數據診斷功能為母則強,創立個人大IP2014 年時,浙大醫學碩士李丹陽女士生下大寶後,在家全職帶娃
  • 應該給全職媽媽發工資嗎?24h全年無休 ​全職媽媽是一種職業嗎
    應該給全職媽媽發工資嗎?24h全年無休 ​全職媽媽是一種職業嗎時間:2020-12-22 18:43   來源:贏家財富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應該給全職媽媽發工資嗎?24h全年無休 全職媽媽是一種職業嗎 最近一個問題火了就是應該給全職媽媽發工資嗎?發的話發多少合適呢?
  • 全職媽媽:兒子感統失調被迫回歸家庭!陳璟珣含淚為全職媽媽正名
    我告訴你們,其實全職媽媽非常辛苦,按勞動強度計算,我們每個月的工作量加起來絕對不比一個上市公司的CEO少,我們每天的檔期排的滿滿的,絕對不比在座幾位導師輕鬆。 可是這時候,我也已經累成狗了。 以上就是我,一個全職媽媽一天的工作流程,我們廣東話叫,seilaiyazei(音譯)。當然了,如果你覺得全職媽媽只是累,那你就錯了,全職媽媽他還是一項技術活。比如說我可以一手抱著孩子,一手操作鍋灶;一手抱著孩子,一手打字;一手抱著孩子,一手操作吸塵器。
  • 「媽媽,你的夢想是什麼?」孩子的話,戳到全職媽媽心窩
    文|秘籍君閨蜜在家當全職媽媽幾年了,而其中的心酸我也是比較清楚的。雖然說忙點累點,對於她來說也是沒什麼的,主要是心裡的恐慌感,最能摧毀人的意志。而對於全職媽媽來說,年輕人誰又沒有夢想呢?但是結婚生子之後,有太多無可奈何的東西,逼迫著寶媽只能選擇在家裡當「好媽媽」、「好太太」這樣的角色,而關於自己夢想的事情,也就變得不再考慮了。
  • 女校長呵斥全職媽媽滾,女性一旦成全職媽媽,就毫無價值可言了嗎
    有網友說:「這位校長太極端了,全職媽媽也有價值,不做全職媽媽就要請保姆,選擇照顧家人未必不是明智的做法。」 反對這位校長的大多數是正在「水深火熱」中的全職媽媽,因為只有她們自己知道有多辛苦(我也是一位全職媽媽,辛苦程度遠超過人們可以看到的)。
  • 全職媽媽靠送外賣走出產後抑鬱 適合全職媽媽的工作有哪些?
    就是說有小孩的10對家庭中,就有將近6對是有全職父母的存在,這6對中有5對是全職媽媽,一對是全職爸爸的存在。95後,小編計算了一下,也就是不到25歲。說實話,真的是很年輕,但是很多出於各種原因不得不當起了全職媽媽。產後抑鬱伴隨著很多年前的全職媽媽,各種亂七八糟、遇到過沒遇到過的事情都開始出來蹦躂。
  • 學生捐款被校長斥責滾出去,全職太太的鍋,全職媽媽背不動
    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中張桂梅校長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中曾經的學生來到母校捐款,張桂梅校長聽說她在家裡當全職太太,當即要求她滾出去。讓老婆當全職太太的男人口碑不好吖全職太太和全職媽媽的區別太大了。全職太太聽起來就是一個吃香喝辣閒無事的優裕角色。
  • 《聽見她說》白百何演技飆升,一句話戳痛全職媽媽,疼!
    但朋友推薦趙薇的《聽見她說》,我還是躺在被窩裡看了起來。因為朋友說,那裡面也寫了一個「我」,沒錯,我也是全職媽媽。從第一集刷到第三集,我熬夜了,因為根本睡不著了。白百何的眼神,一直在我腦海中縈繞,我又何嘗不是一個「空」人呢?雖然也有自己的「小事業」,但有些鏡頭,和我那麼真真切切的一致。
  • 孩子上幼兒園,媽媽還在做「全職媽媽」?過來人:別無選擇
    有一次朋友之間聚會的時候,有朋友問及小張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有回職場找工作,小剛表示自己是有心而無力,她也曾經試過,想要自己再找一份工作,但是卻發現自己和社會已經脫節太久了,而且自己也曾經找到過一份短暫的工作,但是因為孩子才剛去幼兒園上學,有很大的不適應。
  • 全職媽媽應該有工資嗎?看看這三位媽媽怎麼說
    顏如晶認為,媽媽是偉大而神聖的,發工資就會變得功利。也因此引發了該不該給全職媽媽發工資的討論。為此,我特意問了問身邊幾個成都周邊全職媽媽的看法:1.慄子媽媽,全職四年,成都人慄子媽媽是研究生,老公是博士,在某大學任教,一家都是高知家庭,可是慄子媽媽還是選擇了全職。她在全職之前和老公是達成了共識的,全職之後也一直按照共識執行。
  • 全職媽媽,能不能算是一份工作?
    pixabay我是全職媽媽,我業餘寫作。昨天去參加了一個同行的會議,累到不行。晚上一到家,就迷迷糊糊睡著了。哪還有精力陪孩子讀繪本,就連孩子看到我,給我的驚喜擁抱,我也精疲力盡,只有應付,沒有感覺了。今天緩過神兒來,只有一種感受,那些職場媽媽,天天上班,是真累。如果再要求一個職場媽媽,晚上陪孩子讀書,周末陪孩子玩,真是太難為職場媽媽了。前幾天,一位職場媽媽好友問我,平時如何帶孩子,暑假孩子怎麼過?我給她推薦了一堆書,一堆動畫,還告訴她周末有大把的地方可以玩。
  • 寶寶由全職媽媽帶,和工作媽媽帶有什麼區別?上幼兒園全看出來了
    因為我的職業原因,平時工作時間較為靈活,糖果的接送任務自然落在了我的頭上,每次看到那些家長不能及時來接的孩子,眼睛裡流露出明顯的羨慕,心中都免不了一陣感慨。身為家庭教育指導師,在工作過程中我同樣接觸到了形形色色的家庭,對比了那些媽媽上班與不上班家庭中孩子的明顯差異,更能體會在一個家庭中媽媽的角色有多不容易。
  • 全職媽媽:生活在被偷走的那幾年
    原創 丁香媽媽 最近,關於全職媽媽的討論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在大部分人眼中,全職媽媽似乎是一個非常不體面的選擇。有些人覺得,那是「放棄自己努力,選擇了更輕鬆的生活方式」;也有人覺得「全職媽媽並不輕鬆,而且和社會脫節,以後老公也會慢慢看不到你的價值」。真實的全職媽媽她們的生活究竟是什麼樣子的?「等晚上孩子睡了,我找你可以麼?」乍一聽,像是一個曖昧的、奇怪的接頭信號。
  • 當全職媽媽是身不由己,後來我卻甘之如飴
    平常很少寫關於自己作為全職媽媽這個角色,在養育孩子、自我成長方面的一些感想,今天突然想談談這個話題,從新手媽媽一路摸索至今,孩子來得是個意外,著實也帶來了不少快樂與煩惱。欣喜的小生命關於帶娃的焦慮,我同所有全職媽媽一樣帶娃的時間在頭兩年過得很漫長,尤其是前面的一年,可能是新手媽媽,所以關於養育孩子這一塊有太多不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