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上午,灰濛濛的天空下著小雨,冷風吹過,寒意陣陣,而唐河縣大河屯鎮趙寨村的農民學校教室中卻是熱火朝天的景象。
教室內座無虛席,幾十名貧困群眾正聚精會神地聽報告。講臺上,2020年河南省脫貧攻堅奮進獎獲得者——大河屯鎮馬莊寨盲人殘疾青年李喜柱正生動地講述自己克服困難、學習電動車修理技術、光榮脫貧奔小康的歷程。
「雖然我眼瞎了、腿瘸了,但我一直告誡自己:不當懶漢當硬漢,擼起袖子加油幹!」李喜柱的報告結束後,會場內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臺上講得投入,臺下聽得專心。在場的貧困群眾紛紛表示深受啟發,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脫貧致富。
「我60多歲了,原來總是找各種藉口不認真幹村裡分配的活。今天聽到喜柱老弟一個盲人幹勁那麼足,我很慚愧!今後我要聽村裡的安排,把公益性崗位的工作幹好,把地掃好!」脫貧戶李會勤走上講臺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這只是唐河縣大河屯鎮志智雙扶活動的一個剪影。
近年來,唐河縣大河屯鎮圍繞志智雙扶進行了一系列探索,逐步形成了「群眾說、代表議、榜上亮」的「道德評議」機制。
以村為單位,由群眾推選老黨員、老幹部、道德模範等德高望重的人員,組成道德評議委員會,每年評出村裡的脫貧致富典型和後進典型。對爭當貧困戶、有勞動能力但好逸惡勞者,進行公開幫教。
在此基礎上,該鎮宣傳辦巡迴各村宣講唐河縣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獲得者王萬才、河南省脫貧攻堅獲得者楊金枝的脫貧先進事跡,帶領本鎮脫貧典型李喜柱、劉道印等,巡迴各村現身說法,用身邊事影響身邊人,讓勤勞致富、勤儉持家、孝親敬老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種子播入貧困群眾的心田,讓貧困群眾進一步煥發脫貧熱情,堅定通過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心志,使一些「靠在牆頭曬太陽」的「懶漢」有了大轉變。
三年來,該鎮聚焦脫貧攻堅開展道德評議75場次,組織報告會26場,評出先進典型125人、後進典型75人。如今,該鎮貧困群眾人人以登上紅榜為榮,早脫貧、當先進成為一種風尚。(趙建博王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