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崑山這個長長長長長的家譜世系圖!

2020-12-16 科智時勢

跨越300多年的時間,共十六世,其中還不乏歷史名人,這是潁川陳氏錦溪支世系圖所呈現出的別樣精彩。這個長卷總長4.5米、寬0.4米,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崑山最長的家譜世系圖。日前第一版正式完成。

展開這幅錦綾裝裱、宣紙彩印的家譜世系圖長卷,濃厚的歷史感撲面而來,卷首人物為東漢名士陳寔,後續配有大有裡支、敦和裡支、長埭廊支、同昌裡支錦溪陳氏後人四個主要支系。清順治初年,陳元瑛從松江府青浦朱街閣鎮遷居至錦溪鎮,成為了遷陳一世祖,現錦溪陳氏共有十六世。

2016年,錦溪陳家後人陳歡和父親一起找到了一直致力於錦溪人文歷史研究的陸宜泰,請他幫忙編制世系圖。憑藉40多年對於地方文史人物的研究積累,陸宜泰從清代舉人中尋找到了線索。「 當時每個舉人的試卷裡,都會介紹家屬的脈絡。陳家有5位舉人,我從5位不同輩分的舉人中找出上代的世系,並加以研究。」地方文史專家陸宜泰說。

初步的世系圖標脈絡梳理後,陸宜泰多次去南京、北京,當面詢問陳家的後人。用了一年半的時間,經過30多次修改後最終成稿。在這卷世系圖中,包括著名抗日英烈陳三才、飛虎隊烈士陳華薰、中科院資深院士陳華癸,美國佛羅裡達大學工學院院長陳華偉等名人,共編入圖1363人。陸宜泰表示,經過與蘇州地方志辦公室、蘇州政協文史委聯繫後確定,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崑山最長的家譜世系圖。

譜系如此龐大,並且名人輩出,這讓錦溪陳氏後人陳歡倍感自豪。作為媒體從業者,他希望能夠為錦溪文化的宣揚推廣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關焦點

  • 崑山最長家譜世系圖!
    在市民陸宜泰家中,有一幅特別的家譜世系圖。該家譜世系圖由革命烈士陳三才的家族後人委託陸宜泰修編,記載了錦溪陳氏家族從清朝順治初年到現在歷時300多年所有的人員,共十九世,入卷1000餘人。這幅《崑山錦溪陳氏世系總圖》長4.5米,寬40釐米,宣紙彩印,仿古錦綾裝裱,是崑山地區建國以來最長的家譜世系圖。今年74歲高齡的陸宜泰是崑山錦溪鎮人,堅持利用業餘時間義務從事挖掘、研究、考證崑山近現代歷史文化,尤其注重對重要歷史人物的專題挖掘研究。
  • 不認識世系圖表,別說你懂家譜丨詳解家譜之樹狀結構圖
    世系圖表是記載家族成員信息的結構圖與表格,是家譜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也是編修(續修)族譜的中心工作。編修者可能遇到過這種情況,把辛辛苦苦新修的家譜展現給族人時,族人的第一句話是:辛苦了!第二句話可能就是:我在哪一卷(冊、本)上,怎麼找不到呢?是不是把我落下了?
  • 硬核知識:牒記式世系表,最易編輯的譜式,但未必適合所有家譜
    上一篇寫到家譜世系呈現的最基礎樣式,樹狀圖。這篇說說家譜世系呈現的第二個樣式,牒記式世系表。牒記式世系表,是一種很古老的樣式,不過現在還有些家族族譜在使用。先看看一個例子。這是範公仲淹後人所修的《範氏家乘》的一頁:
  • 家譜實操之四:4大理由支持電子表格排世系圖表,首先是簡單易行
    家譜的主要部分是世系圖表。下面是世系簡圖:下面是世系詳表(此為「十世一提式」世表):這篇文章以世系詳表為例,拆解下家譜的電腦排版。主要工具:WPS電子表格和文本文檔。01為什麼使用電子表格排家譜?有4大理由。悅華在長期摸索中發現,用電子表格錄入家族成員信息和預排世系圖表,方便、實用,簡單、易行。第一,電子表格和家譜的世系圖表設計思想高度一致,電子表格分列和行,而世表也分列和行:縱列為代際關係,橫行為兄弟關係。
  • 「歐蘇遺式」:以歐陽修、蘇洵為代表的譜法,是家譜世系編修主流
    以範公仲淹家譜為代表的牒記式世表,其使用歷史久遠,影響至今尚存,但北宋時又出現了新的體式,今稱「歐蘇遺式」。「歐蘇遺式」即北宋歐陽修、蘇洵二公在分別編修自己的家譜時使用的世系表的樣式。與牒記式世表不同,它無限接近樹狀圖,有效地避免了牒記式存在的世代敘述交雜、檢索不便等問題,從而達到了易修、易懂的效果,因此成為後世修編家譜通行的範式。
  • 根:家譜裡的中國
    春節之際,遊子返鄉過年之時,總是不忘看家譜、學家訓、上祖墳、拜祖宗。飲水思源,不忘血脈傳承,尋根問祖,是中國人的文化傳統。 一本家譜翻開,就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字輩有序,戒訓善揚。世系清晰,無有斷章。書法精暢,先祖賢良。赤誠痴心,精益精長。它記錄著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括了家族的生息、繁衍、婚姻、族規、家訓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
  • 有關家譜及家族的常識
    家譜的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圖,既某人的世系所承,屬於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譜正文,是按世系圖中所列各人的先後次序編定的,分別介紹各人的字號、父諱、行次、時代、職官、封爵、享年、卒日、諡號、姻配等。 這些介紹性的文字,長者50餘字,短者僅二三字,實際是人物小傳;第三部分為附錄。
  • 家譜文化的起源
    中國家譜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清朝著名史學家章學誠更是把家譜與國史、方志相提並論。家譜,亦稱族譜、宗譜、家乘、通譜、統譜、世譜、支譜、房譜等等,名稱各異,其內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區別而已,現在一般統稱家譜或族譜。家譜是系統記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
  • 豐富多彩的歐美家譜樹
    家譜,又稱族譜、家乘、祖譜、宗譜等,是一種以表譜的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
  • 家譜
    然後,我向著更久遠的過去回溯,尋找家譜的源頭。  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研究所所長王鶴鳴老師,把春秋末期的《世本》視為家譜的「誕生」。那是本記載帝王諸侯卿大夫家族世系的書,裡面包括這些家族的姓氏起源、世系源流、遷居本末等內容。與後世不同,《世本》不是某個家族的族人所修,而是史官的大作。周王朝和各諸侯國都設了專門的史官,來記錄和保管各個貴族的世系。
  • 家譜的真實性到底有多少?
    從姓氏的特徵看,姓起源於母系姓族社會,是血緣關係的證明,姓的作用是別婚姻,同姓不能通婚;氏是特權和地位的標誌,用以區別貴賤,有氏者為貴,而庶民作為奴隸的,是貴族財產的一部分,他們身分地位十分卑微,雖然有姓但卻無氏,當然更無家譜。甲骨文是刻在甲骨上的文字,而庶民所處的社會經濟地位,決定了他們在甲骨文化時期沒有條件刻制家譜,只有帝王貴族之家才有條件刻制家譜。
  • 關於對禚氏分支創修家譜的建議
    我們也開始對我們這個姓氏起源進行補充考證及認定,特別是近幾年以來完成了對家族的全國地理分布及各地世系、人口數量等家族狀況的調查和考證,並將調查考證的數據及家族狀況資料先後進行了出版,開創了禚氏家族有史以來家族普查的先河,讓廣大族人全面的了解了自己的姓氏來源及這個禚氏家族狀況。(了解更多家族狀況可參閱《中華禚姓》)
  • 家譜製作的流程
    不管民間還是官方,都有修訂家譜的傳統,同宗的、同族的,同支的都各自20-30年修訂完善一次。我們都需要修史,修譜就是修史。內容是往上幾代的先輩記錄,大概包括前言,祖先的墓地墓碑,世系表,老照片,重要的手跡,姓氏起源,還有晚輩們對先輩的回憶文章,讀起來真是非常感動,看著一張張笑臉,可這些人都是已經仙逝的祖先。
  • 歐陽修創立圖表式家譜範例
    天禧五年(1021年),宋真宗在《敕文武群臣修家譜詔》中,對文武百官明確提出修家譜的要求:「……爾在朝文武百官,亦必各有原委,其各述祖宗本末,以進朕省覽,以知我朝人物之盛。」 宋真宗認為,「源之深者,流必長;葉之沃者,光必華。秩秩昭穆,則知祖宗之有自;繩繩世系,實衍譜牒於無窮。」
  • 你是否了解一套完整家譜的組成?
    三、世 系 表 如果發現一本關於您身世的家譜,您最想看的是什麼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誰?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譜的世系表中。 作為家譜中最重要的內容,「世系表」,簡而言之,就是說明一個家族成員, 如:父子、兄弟間的相互關係,寫清楚祖先後代每一個家族成員名字的圖表。它有四種基本的記述格式:歐式、蘇式、寶塔式和牒記式。
  • 中國人,為什麼要續家譜?
    追根溯源,尋找族親搜集資料編輯世系圖譜,三下江南江西查找線索印刷裝訂花了我四年時間,個人墊付資金四萬餘元。紅丁加募集的才一萬九千元,刨去修祖墓三千元,擺三天譜酒請人念經花費六千元,剩一萬算是我的車馬費。儘管當初不被理解受了很多委屈,最後看到舉族歡慶的場面,還是覺得我的付出還是有價值的。
  • 「家譜」是什麼?現在人,到底該不該修家譜
    家譜是一部怎麼樣的書呢?家譜的名稱很多,常見的有家譜、宗譜、族譜、家乘、房譜、支譜、譜牒、家牒、譜系等。對家譜的定義,有四種看法:第一種看法認為,家譜是記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書。這是從家譜的基本意義或原始意義,即狹義上講的。清人劉雲端說:「譜者,世系之謂也。」
  • 中國人為什麼要有家譜?
    你有沒有疑惑過這個千古以來的哲學難題? 「我是誰?」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千年來,人們把祖宗的世系和事跡記錄下來傳給子孫,以此證明家族的存在、延續家族的血脈。其實,這就是家譜。
  • 阮姓——家譜文獻
    卷首凡例、舊序、墓碣、排行字,卷一追宗圖,卷二之四世系圖,卷五至十一世次錄,卷十二附錄,現被天一閣收藏。浙江鄞州鄞州東鹿峰阮氏支譜二卷首一卷。吳尚賓纂修。1930年名賢堂木活字本一冊。書名據卷端題,版心、書籤題阮氏支譜。先祖同上。題為其下一支譜。卷首譜序、凡例,卷一世系圖,卷二為世傳。現被上海圖書館收藏。 浙江慈谿慈谿阮氏宗譜。(清)阮思旺纂修。
  • 家譜的發展歷程以及狀況
    家譜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就其內容而言,是中華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獻,記載的是同宗共祖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跡等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隨著歷史的發展,家譜由官修變為私修,所錄內容不斷豐富,其作用也不斷增加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