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電影《奪冠》終於上映了。作為國慶檔最受關注的電影之一,中國女排一登場,就把我們拉回了曾經那些讓人熱血沸騰的時刻。
如果說有什麼體育比賽能成為「國民記憶」,那麼在很多中國人心中,想必都會對中國女排奪冠的歷史瞬間存有印象吧。
電影用四場比賽,串聯起中國女排三代人的精神傳承。正如電影裡所說的,這是一種「沒有你,沒有我,只有我們」的集體榮譽精神。
上世紀80年代,但凡有重要的女排比賽,鄰裡街坊們都會圍坐在一起,一臺老式黑白電視機轉播著所有人的期待,大家一起加油,一起歡呼。
去年國慶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國》中,徐崢導演拍攝的《奪冠》單元描述的也正是那個年代「萬人空巷」看女排的場景。
在這個全民為女排自豪的日子裡,作為足球迷的你,塵封的記憶是否也被觸動了?
2001年10月7日,那是中國男足世界盃出線的日子,那晚滿街敲鑼、人聲鼎沸的景象,一點也不亞於電影裡你能想像的所有藝術手法。即使是未曾親眼見證過的年輕球迷,也一定憧憬著有生之年參與一次。
然而,距離國足的高光時刻已經過去19年了。三大球中,排球常年站在世界第一梯隊,籃球起起伏伏,但好歹也在亞洲有一席之地,只有足球……一沉到底。
拍一部類似《奪冠》一樣的中國男足電影是很多足球迷的心聲,但大家或許都能猜到片名和劇情走向是怎麼樣的了……
電影裡,鞏俐扮演的郎平說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話:「為什麼中國人那麼在乎一場比賽的輸贏?因為我們太看重輸贏了。只有等到內心足夠強大了,贏才不是比賽的唯一價值。」
競技體育的熱血和勝利的喜悅,太迷人了,相信熱愛體育的你們都懂。但一場比賽的輸贏無法徹底改變現狀,過分糾結往往還讓我們丟失了體育本身的樂趣,讓運動員背負過多的壓力——這一點,於中國足球而言,體會更深。
近年來,我國開始直面足球發展難題,自上而下推進中國足球改革,校園足球體系不斷建設完善;群眾自下而上積極配合,商業賽事和群眾足球深度結合。國家和市場的一步步措施,在堅實國民對足球的信心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看著群眾足球日漸興起,感受著他們熱愛足球的心,或許有那麼片刻,你能理解:群眾足球的普及才是強大國人足球信心的源泉,到那時候,「贏」就不是比賽唯一的價值,也不是我們執著卻得不到的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