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麗萍
2015年9月至2019年11月,51個月,1530餘天。這是吳能永在永豐縣上固鄉漢下畲族村擔任第一書記的時間。吳能永以愚公移山的毅力,幫助漢下畲族村實現致富增收,改變村容村貌。
心之所系,所向披靡。經過幾年的發展,漢下畲族村危舊「土坯房」全部拆除重建;道路乾淨平坦,溝壑路坎綠化修砌一新;村光伏電站、群眾文化活動中心、休閒廣場逐一竣工。一個清靜整潔、產業發展、生活富裕的畲族村如一幅山水畫卷徐徐展開。
把扶貧工作做到了群眾的心坎上
翻開一本紅底封面的扶貧日誌:「2019年3月15日,星期五,多雲,至夏聖才、劉春紅、應明生、蘭恭友幾戶貧困戶家中走訪慰問。2019年3月18日,星期一,多雲,學習永豐縣扶貧文件彙編;初步擬定扶貧專崗聘用人員對象17名……」一條條日誌瑣碎而細緻,浸透著吳能永無數心血。
2015年9月,吳能永來到漢下畲族村。該村為「十三五」貧困村,全村貧困戶40戶169人。村裡基礎設施落後,交通不便,富民產業少。面對村情,吳能永決定從了解村情民意入手。
一次次走訪,一次次詢問,他發現群眾多是打哈哈,問不出實質性內容。這讓他感覺拳頭打在棉花上,有勁使不上。直到一次乘班車返村時,聽到車上群眾議論:「一些生活條件好的都評上了貧困戶,扶貧幹部只是做做樣子就走的。」他才恍然大悟群眾不信任的根源。回村後,他將一些不符合資格的「貧困戶」撤銷,把工作開展的突破口放到精準識別上。
緊接著,他制定了幫扶聯繫卡貼到貧困戶的牆上,每到一戶,他就指著自己的照片不停地自我介紹,並千叮萬囑:「有事情記得找我,打牆壁上電話。」
他多次走進92歲癱瘓在床多年的老黨員家中看望;幫助患有帕金森症的張正生辦理殘疾證;幫忙聯繫車輛、醫生,陪同貧困戶看病……從一件件群眾關心的事情著手,件件有交代,事事有回音。
幾年下來,漢下畲族村每位貧困群眾的姓名和情況,每一戶住房的面積和朝向,吳能永都瞭然於胸。「他就是一部行走的活字典,頭腦裡有一個貧困戶的『資料庫』。」同在扶貧戰線的同事張付生說,每次逢圩,見到貧困戶,吳能永都能很快地說出名字,甚至連貧困戶服用的藥物、子女的職業、學校等,他都爛熟於心。
夜以繼日水滴石穿的付出終於有了回報。「有事情找吳書記。」這句話已經成為村民的口頭禪。村民親切地稱他為「我們的鄉下書記」。
辦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好事
漢下畲族村道路「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吳能永組織大家先後完成486戶村民的通組路、入戶路建設;
群眾反映夜間出行不便,他多方籌措資金近30萬餘元,為村裡安裝太陽能路燈90餘盞;
村小學教師宿舍拆除了屋頂隔熱「鐵皮棚」,他協調安裝6臺空調,讓老師教書育人更舒心和安心。
扶貧總靠「輸血」是不行的,最要緊的是讓困難群眾自己「造血」才是根本出路。吳能永結合當地的土壤、環境、氣候等因素,多次外出考察,決定推廣白蓮種植。
在白蓮產業的推廣過程中,吳能永釆取請農機整片翻耕、免費供種、每畝補助600元化肥農藥、積極爭取縣裡產業政策獎補等辦法進行推廣。他還「立字為據」:若是種蓮失敗,個人全額賠償種水稻損失。靠著這股硬氣和韌勁,漢下畲族村迅速建立了一個800餘畝的白蓮種植基地,僅此一項就讓貧困群眾年人均增收1200餘元。隨後,他向相關部門爭取資金140餘萬元,修建了環白蓮基地遊步道,修復了基地灌渠,建成了400平方米休閒廣場,初步建立了一個集產業發展和休閒觀光為一體的綜合性基地。
細緻入微地定製貧困戶脫貧方案
張二平父子都有殘疾,全家靠妻子打零工維持生計。吳能永動員他發展產業,他卻說:「吳書記,你給我全家評個低保就行,上面來檢查我就說脫貧了。」面對這種讓人哭笑不得的「脫貧思路」,吳能永沒有氣餒,硬拉著他到鄰村養蜂能手家進行「思想改造」,並以個人名義擔保幫他弄回了5箱蜜蜂,手把手教他飼養蜜蜂。2016年又到信用社協調為其貸款5萬元發展養牛產業。如今,張二平靠著勤勞致富,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去年年底喜遷新居。
小女孩藍惜槑的父母智障無勞動力,這樣的家庭該怎麼脫貧?除了申請全家低保外,吳能永幫助其貸款5萬元,讓小女孩爺爺養了7頭牛,家庭收入及生活有了保障。
「每次老表有事情找他,能解決的立即解決。一時解決不了的,寫在工作日誌上,分步解決。」漢下畲族村黨支部書記寧衛斌如是說。本來2018年底,吳能永有機會回到縣城,但是考慮到脫貧工作未完成,他又留下了。
轉眼就是5年,但吳能永仍然幹勁不減、躊躇滿志:通往山上的路修通了,早年的600畝中藥材可以復墾補種了;「蓮鄉賞蓮」主題農家樂休閒項目具備打造條件了;油茶低改的獎補激勵,有望讓漢下畲族村2萬多畝山林變成「金山銀山」。這位精心勾勒和謀劃漢下畲族村美好未來的第一書記,已走進畬民的心裡,成為扶貧路上最溫暖、最燦爛的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