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懷宗趙昺(1272年-1279年),南宋第九位皇帝(1278年-1279年在位),宋朝最後一位皇帝,宋末三帝之一。趙昺是宋度宗第三子,宋恭帝、宋端宗的弟弟,曾被封為信國公、廣王、衛王等爵位,生母為俞修容。1278年4月在岡州即皇帝位,改元祥興。(潮汕人稱宋帝昺)
潮汕地區歷來為南蠻之地,朝廷命官視為畏途,一位皇帝的到來,即使是十分落魄的皇帝,也足以讓人們津津樂道,例如宋帝昺.他以弱小之軀,肩負復興宋室江山的重任,卻又始終顛沛流離,最後蹈海而亡,令人欷歔不已。在澄海,流傳著許多與落難的宋帝昺有關的傳說。無獨有偶,在貝聞喜先生等人編撰的《潮汕半山客》一書,同樣記載了宋帝昺流落揭陽五經富一帶的傳說
在五經富一帶流傳著龍頸石的故事:當年宋帝昺被元兵追趕至這裡,太傅張世傑、丞相陸秀夫見此地水繞山環,風光如畫,便決定在這裡建都,以輔助幼主,收復江山。消息傳開,百姓紛紛上山打石,助皇上建造京城。山神和土地神也日夜協助搬石不止。年僅7歲的趙昺見百十座山巒的大石,紛紛向坡頭村移來,嘻笑著說:「石頭無人扛,自己會走來,奇哉!妙哉!」山神和土地神聽後,搬得更加賣力,宋帝昺看了許久,覺得十分有趣,便隨口說聲「停」。眾神以為是聖旨,便立即停下,石頭不再移動了。結果京城沒有建成,卻在坡頭村龍頸這地方留下千萬塊奇巖異石,人們至今叫它「龍頸石」。
在澄海程洋岡,有一蛤蟆石,村民傳說當年宋帝昺一行來到這裡,忽見前面有一巨石擋住去路,形似一隻待躍蛤蟆。宋帝昺看著這巨石,突然惱了起來。他觸景生情,想起大好江山如今淪於敵手,君臣數人無以為家,倉皇逃亡,今又有蛤蟆石擋駕,進退不得,按捺不住,忽地拔出隨身寶劍,暗暗禱道:能破此石,南宋不亡!對著蛤蟆石奮力砍去,只聽叮咣一聲,雖冒出點點星火,但蛤蟆石卻沒被劈開,只留下了一道約二寸深的劍痕而已,後來這石頭也叫擊劍石。
火燒鯽與無尾螺、雙芯蓮子
宋帝昺在五經富安營後,士兵們紛紛下龍江捕魚,待魚煎至半熟,忽報:「元兵殺來了!」張世傑、陸秀夫下令速向龍頸山撤退,幼帝眼看這頓魚吃不成,不願讓元兵吃,遂叫士兵把魚倒到江裡讓它活過來。沒想到這些半邊焦赤的魚,見了江水忽然都活了過來,只是已變成一面白,一面赤,從此潮汕江河多了這種「火燒鯽」。
程洋岡一帶傳說,宋帝昺一行來到鳳嶺山邊一片遮天蔽日的大樹林歇息,覺得飢腸轆轆,著人找點野味充飢。村人捧碗煮熟的石螺來進貢。宋帝昺從未見過這東西,一時竟不知如何吃法,望著石螺發呆。村人猜透他的難處,便從碗中揀起一隻石螺,用牙齒將螺尾咬斷,然後用嘴一吸,把螺肉吸了出來。帝昺仿照村人的方法,雖把螺尾咬斷,但沒有力氣將螺肉吸出來,便將斷尾螺向身後池塘一拋,說道:汝既不願為朕所吃,朕放你超生去吧!「陸秀夫一見此情,慌忙幫著將碗中的石螺咬斷尾巴吸出肉來,至此,帝昺方吃得津津有味。看著眼前一堆螺殼,他不禁長嘆說:」這石螺如果無尾,那便是一等佳餚。「皇帝金口一開,這小池塘裡的石螺直到現在都是沒有尾巴的了。
宋帝昺又繼續趕路。轉過了一座小山,他舉目一看,前面池中荷花盛開。這時,又有村人摘下一個透黃晶亮的蓮蓬送給皇上嘗新。宋帝昺滿心歡喜剝開蓮蓬,見裡面的蓮子竟是雙芯,猶似兩個龍角,驚嘆為奇珍異果,皇上一時高興賜名「龍蓮」。自此,這程洋岡蓮湖出產的蓮子再也不是單芯了。
宋帝井和古葵泉井
五經富有一湮滅的古蹟張陸渡和宋帝井,清嘉應州進士邱玖華作過《過張陸渡宋帝井懷古》詩:誰使神州遭陸沉?空餘荒井尚深深。石泉幽咽忠臣淚,野露寒沾帝子襟。萬裡山河萍破碎,百年家國雨零淋。西湖蟋蚌人何在 洋水渾流直到今。
程洋岡村有一古庵,叫古葵庵。有一口水井,當年宋帝昺來到這裡,急想解渴,苦於沒有桶打水,無可奈何嘆道:「老天炎熱欺人,這水井也欺朕了。」說來也怪,他的話剛說完,井裡的水竟漲起來。宋帝昺看著這清冽的井水,不覺大喜,伸手舀起一碗,一飲而盡,贊道:「好泉水!好泉水!」為不忘這活命之水,宋帝昺特地命陸秀夫將「古葵泉井」四字題在靠井欄的牆壁上。
蝴蜞石和接龍橋
有一些傳說,反映宋帝昺到了走投無路的時候,有來自神靈的接應幫助,表現了潮汕百姓對這位幼小的落難皇帝的同情。五經富一帶傳說,宋兵走到奇峰聳立的大北山,前有急流直下山溪,上有秤鉤潭,下有龍潭腔,在此千鈞一髮之際,忽見一條數十丈長的奇石,像條大蝴蜞(螞蝗)一樣自山頂向下延伸到溪邊。據傳這是當地山神欲為幼主搭架逃走。宋帝昺見狀大驚,喊道:「這是什麼大蟲向我們撲來,我怕,我不要它。」石頭立即停止移動。至今該石仍然斜臥在山溪邊,後人稱它「蝴蜞石」。
澄海上華上坑村有一「接龍橋」。傳說宋帝昺君臣被元兵所追趕,來到上華上坑村,前面有一條大河阻住了去路,又找不到船隻,不知如何是好。宋帝昺長嘆:「難道此是絕路麼」 話未說完,天上降下一道彩虹橫架河上。帝昺十分高興,趕忙過河,並立碑,賜橋名為「天義橋」。元兵趕到,把碑給砸了。後來,百姓又在橋邊豎了一塊石碑,書寫「接龍橋」。
[資料圖片來源網絡,澄海熱線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