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解放紀實
《宜春臺升起了第一面紅旗》(白描 嚴興河作)
1949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宜春張貼的布告(宜春市史志辦提供)
建於1964年的江楓革命烈士公墓(宜春市史志辦提供)
編者按:為熱烈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本報自今日始開闢「壯麗宜春·解放志」專欄(專版),還原宜春各地解放波瀾壯闊的歷史事實,展現英雄人物形象,回憶往昔崢嶸歲月。敬請關注。
1949年7月,為了圍殲南逃的國民黨白崇禧部隊,儘快解放全中國,經中央軍委批准,決定在中南地區發起宜沙戰役和湘贛戰役。負責湘贛戰役的部隊是四野的十二兵團、十五兵團和二野的四兵團、五兵團共九個軍,其任務是將白崇禧主力圍殲於宜春縣、萬載縣兩地。7月10日晚,二野的13軍、14軍、15軍、18軍在新幹、清江(今樟樹)、豐城一帶西渡贛江,分數路向西挺進。
解放前夕,宜春縣國民黨軍警雲集。國民黨軍有46軍118師564團的兩個連,地方部隊有專署保安隊,縣長胡蔚文兼團長的保安13團,新田土豪劣紳組建的保安14團,有臨時將縣警察局改為戰時體制的縣警察大隊,還有從南昌調來的江西省保安第2團和「中統」「軍統」特務組織的分支機構等。
7月15日,分宜縣城解放的消息傳到宜春後,縣城的地方官員驚恐萬狀,紛紛出逃。國民黨縣長胡蔚文偕地方保安隊等分別逃向高富嶺、溫湯、明月山、豐頂山、坪田等地,企圖用遊擊騷擾的方式阻撓解放軍西進。
7月16日下午,敵夏威兵團46軍188師564團在新餘鸛巢被解放軍13軍38師112團打擊後匆忙逃到宜春縣楓林村(今宜春經開區轄區內)一帶宿營,準備次日西逃。解放軍得知情報後,立即派39師115團進行圍剿。
7月17日凌晨3時,115團團長韓憲良來到前衛三營,決定以7連為尖刀連,由營長杜天勝帶隊追擊逃敵。部隊從分宜洋江的水布頭進入宜春渥江的郭家裡,經楊梅塘、上公園、下公園,沿著山間小路向楓林村方向前進。
凌晨4時左右,敵軍開始集合準備撤退,其一個營恰與我尖刀排在楓林橋附近的禁山潭下相遇,短兵相接。事出突然,排長李貴路來不及考慮,立即指揮戰士投入戰鬥,用火力截斷敵軍的行軍縱隊。前面的敵人為了接應後續的部隊,也組織了幾十人的火力反撲過來,雙方對峙在楓林橋的兩側。
此時,解放軍後續部隊陸續趕來,團長韓憲良了解情況後當即命令3營機槍連佔領右側的禁山高地,1營從右翼向敵實施迂迴包圍。激戰後,俘敵18名,斃敵7名,繳獲重機槍2挺、步槍10餘支。楓林橋戰鬥結束後,解放軍115團3營改8連為尖兵連,經宜春城北側繼續前進。
7月17日下午,解放軍39師的主力來到縣城北門,因浮橋被炸,大部隊無法進城,便派少數尖兵渡河進入縣城,在確認敵軍全部逃走後,才安排部隊宿營,宜春城宣告解放!
7月18日,解放軍進入宜春城,在當地居民的協助下,把第一面紅旗插上了宜春臺。
7月19日晚,來宜春工作的南下幹部大隊一行60人左右,與來袁州專區工作的幹部一道,來到宜春縣城,受到宜春人民的熱烈歡迎。
7月20日,中共宜春縣委、宜春縣人民政府成立。李春庵任縣委書記,葉林任縣人民政府縣長。縣委、縣人民政府成立後,立即開展接管城市、籌糧借款、支援前線,收槍反霸、肅清匪特,建立區、鄉新政權等工作。從此,宜春人民開始走向新的生活。
回憶宜春解放
1949年4月下旬,百萬雄師過長江後,敵人在我軍的追擊下倉惶南逃,潰不成軍。我們當年是宜春中學的學生,宜春解放前夕,學校雖然放了假,我與胡振華、劉國才、謝問秋、謝含秋、鍾在學等七位同學以「讀書會」的名義留在城裡準備迎接解放,決心要成為第一批見到解放軍入城的人。
7月後,宜春城裡動蕩不安,潰退下來的國民黨軍隊,走了一批又來一批,全城幾乎成了兵營,處處駐紮著廣西兵。市面蕭條,百姓一日數驚。進入夜間,更是兵的世界,街上市民絕跡。儘管天氣炎熱,市民也只好呆在家裡,生怕災禍臨頭。國民黨地方政府早已癱瘓,黨政官員紛紛逃跑,所謂「保安團」「自衛隊」之類的地方反動武裝也如喪家之犬,東藏西逃。出來維持秩序的只是地方商會民間組織。
進入7月中旬,龜縮在宜春城裡的敵夏威兵團殘部,更是惶惶不可終日。7月15日中午,他們炸毀了城西南的鐵橋,次日黃昏又炸毀了袁河浮橋。這一連串行動表明,他們要不戰而逃了。7月16日深夜,最後一批國民黨軍隊撤走,保安團也連夜溜走,整個宜春城頓時變得死一般地寂靜,只是偶爾傳來幾聲犬吠,全城處於解放前夕的「真空」狀態。我們克制著內心的激動,心想這一天終於等來了。於是立即行動起來,是晚相約在謝含秋家裡集合,商討迎接解放的各項工作。會上大家商定,首先在全城張貼標語,迎接解放軍入城。夜晚10時,我們派人敲開店門,買來紅紙和筆墨。在燈下,大家圍坐成一圈,你一言我一語地共同擬訂標語內容。爾後,一部分人寫標語,一部人熬漿糊,又緊張又高興地幹了一個通宵。
17日凌晨,街上尚無行人,我們拿著標語,提著漿糊桶,悄悄地到各處張貼標語。沒貼多久,便見到前面有人指著下街方向喊:「解放軍來了!解放軍進城了!」我們連忙向前走去。一進街口,便見三三兩兩身著草綠色軍裝的解放軍手提槍枝,拉開距離沿著街邊靜靜地在我們面前走過去。我定睛細看,只見個個頭戴列寧帽,身穿草綠色軍裝,胸佩《中國人民解放軍》徽章,腳蹬大頭布鞋,挎著美式衝鋒鎗。「解放軍!」我不由得喊出聲來。我們日夜盼望的解放軍終於開過來了。大家心情無比激動,鼓掌向解放軍致敬,向他們表示歡迎。我們行至下街口,看到更多的解放軍迎面走來。我們急忙趕到下街城樓邊,舉目向河邊看去,只見斷殘的浮橋靜靜地躺在河中,對岸下水關一帶分散著不少解放軍,有的站著,有的蹲著,準備下河。河裡也有許多解放軍,或劃木板,或劃竹排,個別的泅水過河而來。解放軍來了!宜春解放了!我們7個張貼標語的同學親眼目睹了解放軍隊伍渡河入城的全部過程,是宜春城解放這一歷史事件的見證人。1949年7月17日5時30分,這一歷史時刻,將永遠留在我們的記憶中。(萬承輝 梁冠銓)
為了早日解放
我姓潘名滌,是宜春縣金瑞縣鳳山村人,1915年出生。解放戰爭時期,我所在的部隊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第五兵團,兵團司令是楊勇,政委是蘇振華;我是十八軍政治部敵工部的幹事,軍長是張國華,政委是譚冠三。部隊過江後駐紮在樂平。1949年6月,部隊領導要我到二野四兵團報到,任務是回到自己的家鄉宜春做兵運工作,爭取保安二團投誠起義,為解放宜春做準備。
那時四兵團駐紮蓮塘,前線指揮部設在清江(今樟樹)。敵工部的陳科長接待我,並布置了策反任務。我在清江住了4天,後步行經新餘、分宜、楊橋、雙江、三陽到金瑞。到金瑞後找到住在我家不遠的易慕堂,向他了解宜春城內的情況。易當過國民黨的區長,解放前是縣參議員,對宜春城裡面的內幕一清二楚。但他不便出面,介紹我到宜春贛西書店找江協齋,再通過他的關係同保安二團團長接觸。
保安二團的前身叫突擊大隊,原駐樂平。1949年改編為江西省保安司令部第二團,先駐南昌青石街,後搬至洪都中學。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渡江前夕,南昌形勢非常緊張,省保安司令部撤駐贛州,二團奉命來宜春整訓。團長魏幹良,南昌蓮塘人,是宜春籍抗日名將易安華將軍的女婿,這裡有他的親戚朋友,所以也樂意來宜春。4月,魏幹良和副團長曹秉鈞(南昌人),團副歐陽鳳(萍鄉人)率領部屬來到宜春。二團下設三個營:第一營是原突擊大隊的原班人馬改編組成的,營長李挺,江西都昌人,下轄三個步兵連和一個機槍連,共有400多人,駐宜春東門大教場;第二營是在宜春招兵新組建的,營長易振興,宜春遼市人,該營僅有兩個連,一連連長易德祥,二連連長李鑑 (軍統特務),全營合計200多人,清一色的新式武器裝備;第三營是2月份從贛州接過來的新兵新組建的,營長戴立松,湖南人,轄三個步兵連和一個機槍連,約有400人。另外,還有直屬團部的搜索連,連長黃仲和;衛生連,連長劉據東;迫擊炮連、通訊排各一個,共計約400人。就地方部隊而言,二團是支戰鬥力較強的部隊。把這支隊伍策反過來,既可減少我方的流血犧牲,又可加快宜春的解放步伐。
到宜春的當天,我找到在宜春城內開煤炭店的本家潘自雲,由他出面把江傑齋請到住所見面。經過商量,決定由江傑齋出面,找楊派頭人楊翹新,再通過楊找魏幹良見面。第二天我就到袁山中學找到楊翹新。楊翹新這時正因自己被擠丟「國大」代表一事而生氣,悶坐家中。我與楊見面後,就把解放軍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和人民解放軍的政策同他講了,楊翹新表示願意幫助做工作並約定第二天中午,由楊翹新出面在鹿鳴酒樓請我和魏幹良一起吃飯,在飯桌上商討策反事宜。我與魏幹良見面後,即亮明身份,談了來意,動員他帶領部隊起義。魏幹良開初猶豫不決,因為此時的他剛接到省保安司令部從贛州發來急電,命令他率部開往贛州。但湊巧的是魏幹良的侄兒從蓮塘來到宜春,轉達了他妻子易詠梅希望丈夫不要去贛州的囑託。此時,魏幹良也見國民黨大勢已去,權衡利弊後,答應了率部起義。為分散當局的注意力,魏幹良下令要第三營開赴金瑞整訓,搜索連、通訊排全部開往遼市澤溪整頓。接著,我又與魏幹良商定了與解放軍聯絡的具體辦法,決定由袁山中學的林任梅老師到裕民銀行搞一部電臺,再由袁山中學的另一位老師負責報務,專事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兵團前線指揮部的聯絡工作。
我將起義和聯絡的各項工作安排好後,第三天就回到四兵團向敵工部竇部長作了匯報。在峽江我回到了自己的部隊,後隨部隊向南挺進。7月16日,得知電臺與魏幹良失去了聯繫,所以經過安福時,經首長同意,我又從新坊趕到了宜春,想了解和督促起義的進展。此時宜春已臨近解放,解放軍兵臨彬江,國民黨的廣西部隊正在撤退,城內比較混亂。傍晚,傳來魏幹良不見的消息,深夜又得知魏幹良被人謀殺了。第二天,解放軍解放宜春城。我在宜春的時間加起來是一個星期,第一次3天時間是做兵運工作忙策反,這次4天是負責組織支前工作。吳繼周、王萱春接管後,我就回到了五兵團,向西南開進。
難忘宜春
1949年6月,我們東北合江的進關幹部,在南昌不久,就分配到贛西袁州專區。袁州專區共轄宜春、萍鄉、萬載、銅鼓、宜豐、上高、新餘、分宜等8個縣。根據省委安排,李春庵為宜春縣委書記,我為宜春縣縣長。七月初,我們由南昌乘車先到清江,僅停留一晝夜。翌晨,即徒步列隊沿袁水河岸或浙贛鐵路線西進。急行二日,即達袁州專區所屬新餘,該縣縣長李向光同志留我們稍事休息後,繼續前進,經分宜未停,抵達宜春時已臨深夜。我們進城時,數萬群眾執旗齊集街頭,排列整齊,高呼口號,鳴放鞭炮,熱烈歡迎。
我們首先是有計劃有組織接收各區的行政機關、區政府。其次是慰問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積極支援前線,準備長沙大會戰。我們赴袁州前,長沙尚未解放。城內外有袁致平的兩個軍團總部,西村附近有一個軍部;彬江有兩個師(系朝鮮族),慈化有一個軍。為了感謝部隊幫助我們恢復地方治安,特以人民政府和全縣人民的名義,由縣城商會籌集了千餘斤豬肉和數百隻雞鴨,在城內舉行了擁軍慰問大會。此外,我又到西村和彬江進行慰問,當時由於軍事秘密,未組織代表團同往。慈化附近駐軍,則由慈化區書房棟代表縣人民政府進行慰問。除慰問縣境駐軍外,還動員群眾搶修浙贛鐵路、由宜春到萍鄉之路段和彬江到西村之公路以及由宜春至慈化之公路,修建了宜春到三陽之袁江公路大橋(不幸在1950年夏,因連降大雨,袁水暴漲,大木橋被衝垮),以利進軍。
我們除了急速修復三陽至萬載公路和袁江大橋以利行軍外,又繼續搶修了浙贛鐵路宜春段,南廟公路(此路系返往吉安、安福等地捷徑)以及三陽區直達慈化的公路(土路),保證了秋後徵收公糧任務,保證了袁州專區給上海和廣州的十餘萬噸糧食和數萬擔茶油等物資的急需。當時,一個數萬居民的宜春縣城,連一個發電廠都沒有。我們極力想籌建一個發電廠,但由於購不到大鍋爐和發電機,只好搞了一臺汽車發動機作動力來進行發電,僅能供縣機關和部分團體、大商店照明之用。
宜春縣的土改運動,自1950年初試點,到1951年春僅一年多的時間即基本完成。當時的黨政分工,縣委書記李春庵負責領導土改運動,縣長負責進行經濟恢復和經濟發展工作。我雖未直接參與負責搞土改運動,但對於土改運動中基本政策方針和重大問題,都是經過我們五個縣委常委集體討論、共同決定的。宜春縣的土地改革運動之所以能夠穩妥、順利地完成的,是由於省委、地委的領導和江西老革命根據地廣大人民群眾的政治覺悟比較高。
我們在開展大生產運動中,首先是修復城區通往各區的公路,東至彬江,西至西村,南至南廟,北至三陽、慈化。本來這些交通大道,早在恢復經濟時已初步進行了修理,現又加固,保證了貨物運輸暢行無阻,鞏固了市場的繁榮、商業的興旺,因而增加稅收和政府的財政積累,加上縣政府直接經營的鐵工廠、電燈廠、碾米廠等的積累,至年終縣財政收入共達當時人民幣三億多元,時中南軍政委員會財政部派人帶監察組來調查,得悉詳情後,甚為嘉許,贊縣財政收支均甚正當,完全符合中央增產節約精神,成為經濟恢復和開展大生產即經濟建設的典範。我們在發動廣大群眾開展大生產運動的同時,縣政府機關亦開展生產。我們在城東狀元洲搞了一個菜園,以此作為蔬菜生產基地,保證縣委、縣政府全體幹部之食需,這是一。再是把城南數裡外沒收原國民黨宜春縣長謝祖安的數十畝菜園,作為縣委、縣政府機關的生產基地。此外,也開了幾個魚塘養魚,並派人養鴨數百隻,以供機關之食需。我們除了搞好機關生產外,還在城區西郊籌辦了一個縣農場,有土地數百畝,做改良和改進各種農作物、提高產量、增加生產的試點,實際是一種國營農場的雛形。
我們還積極進行文教建設。一是擴大宜春縣立中學的規模,是專區最大的一個縣立中學,由北京大學畢業的民主人士任校長。二是成立宜春圖書館。土改時,由於各區沒收了許多古籍書籍,亦有是自願捐獻的,如血經(系一僧人用指血寫成,相傳數代,並有國民黨元老于右任的書跋),故縣委同意把風景最優美的宜春臺改建為「宜春圖書館」。三是在城西風景優美的袁江北岸邊籌建了一所幹部休養處,據傳,此處為唐朝宰相李德裕讀書之處。另外,成立一個中醫院。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發生後,全國掀起了大力支援志願軍運動,宜春縣擬開展捐獻一架戰鬥機的運動。當時還是供給制,機關幹部無能捐獻,鄉村農戶剛分得土地亦無力捐獻,只有靠城市工商業。宜春是袁州首縣,工商雲集,幸土改中得到保護,故由商會代表肖志欽會長等負責,很快就完成了支援志願軍的捐獻任務。
(此文系葉林同志對1949年7月至1951年夏在宜春縣工作期間的回憶,因限篇幅,有刪節。)(葉林)
來源:宜春日報、宜春新聞網
(標題略有改動。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