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3 10: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徐妍 文學報
「如果說小說存在的目的是提醒我們那些忘記的事情」([英]麥可·伍德《沉默之子》),那麼《魔笛》則是以成長小說的方式銘記不該遺忘的歷史記憶。這一點,對成長中的少年兒童格外必要、格外重要。
賡續詩意啟蒙傳統的「真義」
——讀翌平長篇小說《魔笛》
徐妍 | 文
翌平是新世紀中國兒童文學界中少有的沉思者。他,一面致力於多種文類的兒童文學創作和翻譯,一面同步地關注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的躍遷。從某種意義上,翌平的文學創作固然隸屬於新世紀中國兒童文學的疆域,且佔有一席之地,但與此同時,他的兒童文學創作又自覺地置身於新世紀思想文化的複雜語境,且憂心於新世紀中國兒童所面臨的多種問題。所以,近年來,當消費主義寫作將甜膩、輕佻、偽反叛等敘述腔調作為兒童文學的敘述風尚時,翌平的小說充滿壯美之氣、陽光之感。
這種敘述美學,集中體現於翌平的重振少年兒童勇武精神的「新陽剛主義文學系列」(包括《真正的強手》《槐花雨》《寒秋時節的燒烤》《無敵朱八戒》《快腿vs鐵腿》《憨包娃子,聰明老爸》,河北少年出版社2016年版)。而且,翌平的「新陽剛主義文學」(曹文軒語)為了實現重塑少年偉岸品格的浩然文心,並未一味在現實敘述中勇往直前,而是回溯到歷史敘述中「猶豫不決」地再出發。由青島出版社出版的翌平最新長篇小說《魔笛》便是在歷史敘述中對「新陽剛主義文學」的又一次突破。
《魔笛》是翌平繼長篇小說《野天鵝》的歷史敘述之後,再次將敘述目光回溯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歷史往事。在《魔笛》中,翌平依舊選取陽剛少年為主人公,透過歷史追憶的視角,重點講述出生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北中國林區的少年兒童沈鐵犁(又名朗風),如何在「無文化」的特定背景下被音樂和自然的詩意啟蒙下實現成長的壯美過程,同時也透視了共和國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心理的時代性和豐富性。作品中,主人公沈鐵犁的夢想與他的精神導師——長笛演奏家梁天蘊老師的夢想相互生成,表明這部小說不僅超越了兒童文學的邊界,而是賡續了二十世紀中國成長文學中的詩意啟蒙傳統。不僅如此,《魔笛》在新世紀語境下對二十世紀中國成長文學的詩意啟蒙傳統的「真義」進行讀解:無論時代多麼艱難,少年兒童的夢想與成人的夢想相異也相通,夢想者在抵達夢想時會進入到人類的「一種安逸狀態」,因為「夢想者會帶著他的夢想全身心地進入了幸福的實況」(加斯東巴斯拉《夢想的詩學》)。而二十世紀中國成長小說的這一「真義」,由於二十世紀中國歷史的災難重重,被人們歷時性地忽視了。但翌平的《魔笛》卻重述了這一「真義」的原有力量。
進一步說,《魔笛》對少年夢想者和成人夢想者的共通夢想的歷史講述不是一日之間突然降臨的新事物,而是對二十世紀中國成長小說史上詩意啟蒙的「真義」的重述。客觀地說,一時代的成長小說有一時代的詩意啟蒙宗旨,新世紀的成長小說亦有新時代的詩意啟蒙的使命。因此,《魔笛》與二十世紀不同時代的致力於詩意啟蒙的成長小說既有內在承繼,又有差異。首先,《魔笛》以魯迅作品中的詩意啟蒙的「真義」為源頭、為思想。「五四」時期,魯迅的《故鄉》《社戲》等作品中的兒童視角和成人視角相交替的詩性敘述世界確立了二十世紀中國成長小說史的詩意啟蒙的源頭,其「真義」是為了批判封建禮教規訓下的「奴」之子,進而呼喚未來「人」國中的「人」之子。而《魔笛》作為新世紀中國成長小說,恰逢新世紀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歷史性機遇,所講述的少年夢想者和成人夢想者的夢想被荒蕪和被壓抑的故事並未停滯在歷史記憶的敘述層面,更著力於賡續二十世紀中國成長小說的詩意啟蒙源頭的「真義」。其次,《魔笛》以張潔小說中的詩意啟蒙的「真義」為文學經典樣式和經典敘述方式。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張潔創作的短篇小說《從森林裡來的孩子》上承「五四」成長小說的詩意啟蒙傳統之血脈,下開新時期成長小說的詩意啟蒙傳統之風氣,意在批判「文革」時期「反文化」和「反潮流」的少年兒童形象(如劉心武小說《班主任》中的謝惠敏和宋寶琦式的人物),呼喚新時期少年兒童祛除蒙昧、重聚在「人」之子的旗幟下。而《魔笛》作為新世紀中國成長小說,在新世紀的背景下,通過成長小說的詩性敘述方式,塑造陽光、勇決、自信的新世紀少年兒童形象,進而參與新世紀中國少年兒童的成長觀建構。
再次,《魔笛》以曹文軒在成長小說中所承載的詩意啟蒙的「真義」為審美標準和教育標準。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曹文軒創作的《草房子》《紅瓦》《根鳥》等成長小說逆「潮流」而行,一面質疑商業化、世俗化、解構主義等多種思潮對「五四」啟蒙思想和八十年代新啟蒙思想的消解,一面通過成長小說創作來重建二十世紀成長小說史上的詩意啟蒙傳統,為此,在九十年代末出版了《草房子》《紅瓦》《根鳥》「成長三部曲」,踐行魯迅的啟蒙主義兒童觀、倡導詩意啟蒙的審美思想。而《魔笛》作為新世紀中國成長小說,既承繼了曹文軒成長小說的詩意啟蒙的「真義」——將兒童文學視為「民族精神良性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又借鑑了曹文軒成長小說的詩意啟蒙的手法——「融入了中國傳統古典美學和西方現代小說的某些理念」。
那麼,《魔笛》在賡續了二十世紀中國成長小說的詩意啟蒙傳統之後,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小說內設兩條線索,主線講述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北中國土地某林區車把式兼獸醫沈鐵的兒子沈鐵犁,如何在「下放」到林區的長笛演奏家梁老師的音樂啟蒙下,終於在「新時期」到來後成為了北京音樂學院大學生朗風的成長過程,副線講述了梁老師為何用音樂啟蒙沈鐵犁、以及梁老師的人生在動蕩時代裡的悲劇進程。沿著這兩條線索的情節發展,我們將會得知:沈鐵犁生活在大森林的懷抱中,在特殊年代裡,處於純白的自然生命狀態,對自然世界充滿熱愛,但對自己的音樂天賦無知無覺,對農場之外的世界——現代城市文明充滿想像卻又幾乎一無所知。沈鐵犁幸運地遇見了「下放」到林區農場的省城有名的長笛演奏家梁老師,在梁老師和音樂的詩意啟蒙的過程中,恢復了視聽覺、完成了少年的成長禮。但就在沈鐵犁的少年成長禮完成之後,梁老師卻因疾病和心病永久地長眠於北中國大森林的懷抱。《魔笛》的故事內容並不複雜,情節也並不很奇異,但非常感人和耐人尋味。為什麼?這並不只是因為小說的元素非常豐富,包含了成長、苦難、政治、革命、戰爭、親情、友情、愛情、死亡,等等。其主要原因在於,我們被一個真正有趣、有意義的故事所吸引,而這個故事是當下成長小說的大部分故事——那些僅僅致力於製造意外、驚異和神秘的故事——無法為我們提供的。進一步說,《魔笛》的故事內容不拒絕戲劇化的效果,但同時內置了歷史性的反思。尤其,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推動《魔笛》故事內容的兩條線索情節發展的看似是隨機的命運,實則是隱身的歷史巨人。而恰恰是這個隱身的歷史巨人,在一個時代造成了巨大的傷痛性記憶,但在另一個時代裡,很容易被人們遺忘。「如果說小說存在的目的是提醒我們那些忘記的事情」([英]麥可·伍德《沉默之子》),那麼《魔笛》則是以成長小說的方式銘記不該遺忘的歷史記憶。這一點,對成長中的少年兒童格外必要、格外重要。
《魔笛》中的主體故事背景與《從森裡裡來的孩子》一樣都發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北中國林區,又都延展到北京的音樂學院;小說的少年主人公沈鐵犁與伐木工人的兒子孫長寧一樣,都是「從森林裡來的孩子」,且同樣幸運地相遇了成長中的精神導師——「下放」到林區的長笛音樂家梁老師;小說的故事結局與《從森林裡來的孩子》頗為相似:「從森林裡來的孩子」被北京的音樂學院所錄取、梁老師的音樂生命因少年的承繼而獲得永生。如果說《從森林裡來的孩子》屬於「解凍」之後的信念寫作,那麼《魔笛》則屬於反思信念後重建信念的寫作。而在重建信念的敘述道路上,翌平在故事內容的設計上,為了走出八十年代的詩意啟蒙傳統,又增加了愛情的故事,戰爭的故事,北中國土地的老百姓故事,使得小說的故事內容更加豐饒。
《魔笛》在賡續二十世紀成長小說的詩意啟蒙傳統的過程中,其藝術形式也要能夠承載夢想者自我成長的「生命承受之重」。《魔笛》就像一個風格低調、結構考究的現代庭院,包容性強,大氣、簡約的設計理念,內置以富有戲劇性的情節、詩化的結構、具象又抽象的風景描寫、民俗描寫和物件描寫,再加上小心翼翼、儘量公正客觀的敘述筆調、單純、明亮的主旋律和沉鬱、憂傷的副旋律,既體現了一位作家的形式探索精神,也體現了一位沉思者的憂患情懷。
新媒體編輯:張瀅瑩
配圖:攝圖網
網站:wxb.whb.cn
郵發代號:3-22
原標題:《翌平《魔笛》:承載夢想者自我成長的「生命承受之重」》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