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平《魔笛》:承載夢想者自我成長的「生命承受之重」

2020-12-26 澎湃新聞

翌平《魔笛》:承載夢想者自我成長的「生命承受之重」

2020-09-13 10: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徐妍 文學報

「如果說小說存在的目的是提醒我們那些忘記的事情」([英]麥可·伍德《沉默之子》),那麼《魔笛》則是以成長小說的方式銘記不該遺忘的歷史記憶。這一點,對成長中的少年兒童格外必要、格外重要。

賡續詩意啟蒙傳統的「真義」

——讀翌平長篇小說《魔笛》

徐妍 | 文

翌平是新世紀中國兒童文學界中少有的沉思者。他,一面致力於多種文類的兒童文學創作和翻譯,一面同步地關注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的躍遷。從某種意義上,翌平的文學創作固然隸屬於新世紀中國兒童文學的疆域,且佔有一席之地,但與此同時,他的兒童文學創作又自覺地置身於新世紀思想文化的複雜語境,且憂心於新世紀中國兒童所面臨的多種問題。所以,近年來,當消費主義寫作將甜膩、輕佻、偽反叛等敘述腔調作為兒童文學的敘述風尚時,翌平的小說充滿壯美之氣、陽光之感。

這種敘述美學,集中體現於翌平的重振少年兒童勇武精神的「新陽剛主義文學系列」(包括《真正的強手》《槐花雨》《寒秋時節的燒烤》《無敵朱八戒》《快腿vs鐵腿》《憨包娃子,聰明老爸》,河北少年出版社2016年版)。而且,翌平的「新陽剛主義文學」(曹文軒語)為了實現重塑少年偉岸品格的浩然文心,並未一味在現實敘述中勇往直前,而是回溯到歷史敘述中「猶豫不決」地再出發。由青島出版社出版的翌平最新長篇小說《魔笛》便是在歷史敘述中對「新陽剛主義文學」的又一次突破。

《魔笛》是翌平繼長篇小說《野天鵝》的歷史敘述之後,再次將敘述目光回溯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歷史往事。在《魔笛》中,翌平依舊選取陽剛少年為主人公,透過歷史追憶的視角,重點講述出生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北中國林區的少年兒童沈鐵犁(又名朗風),如何在「無文化」的特定背景下被音樂和自然的詩意啟蒙下實現成長的壯美過程,同時也透視了共和國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心理的時代性和豐富性。作品中,主人公沈鐵犁的夢想與他的精神導師——長笛演奏家梁天蘊老師的夢想相互生成,表明這部小說不僅超越了兒童文學的邊界,而是賡續了二十世紀中國成長文學中的詩意啟蒙傳統。不僅如此,《魔笛》在新世紀語境下對二十世紀中國成長文學的詩意啟蒙傳統的「真義」進行讀解:無論時代多麼艱難,少年兒童的夢想與成人的夢想相異也相通,夢想者在抵達夢想時會進入到人類的「一種安逸狀態」,因為「夢想者會帶著他的夢想全身心地進入了幸福的實況」(加斯東巴斯拉《夢想的詩學》)。而二十世紀中國成長小說的這一「真義」,由於二十世紀中國歷史的災難重重,被人們歷時性地忽視了。但翌平的《魔笛》卻重述了這一「真義」的原有力量。

進一步說,《魔笛》對少年夢想者和成人夢想者的共通夢想的歷史講述不是一日之間突然降臨的新事物,而是對二十世紀中國成長小說史上詩意啟蒙的「真義」的重述。客觀地說,一時代的成長小說有一時代的詩意啟蒙宗旨,新世紀的成長小說亦有新時代的詩意啟蒙的使命。因此,《魔笛》與二十世紀不同時代的致力於詩意啟蒙的成長小說既有內在承繼,又有差異。首先,《魔笛》以魯迅作品中的詩意啟蒙的「真義」為源頭、為思想。「五四」時期,魯迅的《故鄉》《社戲》等作品中的兒童視角和成人視角相交替的詩性敘述世界確立了二十世紀中國成長小說史的詩意啟蒙的源頭,其「真義」是為了批判封建禮教規訓下的「奴」之子,進而呼喚未來「人」國中的「人」之子。而《魔笛》作為新世紀中國成長小說,恰逢新世紀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歷史性機遇,所講述的少年夢想者和成人夢想者的夢想被荒蕪和被壓抑的故事並未停滯在歷史記憶的敘述層面,更著力於賡續二十世紀中國成長小說的詩意啟蒙源頭的「真義」。其次,《魔笛》以張潔小說中的詩意啟蒙的「真義」為文學經典樣式和經典敘述方式。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張潔創作的短篇小說《從森林裡來的孩子》上承「五四」成長小說的詩意啟蒙傳統之血脈,下開新時期成長小說的詩意啟蒙傳統之風氣,意在批判「文革」時期「反文化」和「反潮流」的少年兒童形象(如劉心武小說《班主任》中的謝惠敏和宋寶琦式的人物),呼喚新時期少年兒童祛除蒙昧、重聚在「人」之子的旗幟下。而《魔笛》作為新世紀中國成長小說,在新世紀的背景下,通過成長小說的詩性敘述方式,塑造陽光、勇決、自信的新世紀少年兒童形象,進而參與新世紀中國少年兒童的成長觀建構。

再次,《魔笛》以曹文軒在成長小說中所承載的詩意啟蒙的「真義」為審美標準和教育標準。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曹文軒創作的《草房子》《紅瓦》《根鳥》等成長小說逆「潮流」而行,一面質疑商業化、世俗化、解構主義等多種思潮對「五四」啟蒙思想和八十年代新啟蒙思想的消解,一面通過成長小說創作來重建二十世紀成長小說史上的詩意啟蒙傳統,為此,在九十年代末出版了《草房子》《紅瓦》《根鳥》「成長三部曲」,踐行魯迅的啟蒙主義兒童觀、倡導詩意啟蒙的審美思想。而《魔笛》作為新世紀中國成長小說,既承繼了曹文軒成長小說的詩意啟蒙的「真義」——將兒童文學視為「民族精神良性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又借鑑了曹文軒成長小說的詩意啟蒙的手法——「融入了中國傳統古典美學和西方現代小說的某些理念」。

那麼,《魔笛》在賡續了二十世紀中國成長小說的詩意啟蒙傳統之後,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小說內設兩條線索,主線講述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北中國土地某林區車把式兼獸醫沈鐵的兒子沈鐵犁,如何在「下放」到林區的長笛演奏家梁老師的音樂啟蒙下,終於在「新時期」到來後成為了北京音樂學院大學生朗風的成長過程,副線講述了梁老師為何用音樂啟蒙沈鐵犁、以及梁老師的人生在動蕩時代裡的悲劇進程。沿著這兩條線索的情節發展,我們將會得知:沈鐵犁生活在大森林的懷抱中,在特殊年代裡,處於純白的自然生命狀態,對自然世界充滿熱愛,但對自己的音樂天賦無知無覺,對農場之外的世界——現代城市文明充滿想像卻又幾乎一無所知。沈鐵犁幸運地遇見了「下放」到林區農場的省城有名的長笛演奏家梁老師,在梁老師和音樂的詩意啟蒙的過程中,恢復了視聽覺、完成了少年的成長禮。但就在沈鐵犁的少年成長禮完成之後,梁老師卻因疾病和心病永久地長眠於北中國大森林的懷抱。《魔笛》的故事內容並不複雜,情節也並不很奇異,但非常感人和耐人尋味。為什麼?這並不只是因為小說的元素非常豐富,包含了成長、苦難、政治、革命、戰爭、親情、友情、愛情、死亡,等等。其主要原因在於,我們被一個真正有趣、有意義的故事所吸引,而這個故事是當下成長小說的大部分故事——那些僅僅致力於製造意外、驚異和神秘的故事——無法為我們提供的。進一步說,《魔笛》的故事內容不拒絕戲劇化的效果,但同時內置了歷史性的反思。尤其,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推動《魔笛》故事內容的兩條線索情節發展的看似是隨機的命運,實則是隱身的歷史巨人。而恰恰是這個隱身的歷史巨人,在一個時代造成了巨大的傷痛性記憶,但在另一個時代裡,很容易被人們遺忘。「如果說小說存在的目的是提醒我們那些忘記的事情」([英]麥可·伍德《沉默之子》),那麼《魔笛》則是以成長小說的方式銘記不該遺忘的歷史記憶。這一點,對成長中的少年兒童格外必要、格外重要。

《魔笛》中的主體故事背景與《從森裡裡來的孩子》一樣都發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北中國林區,又都延展到北京的音樂學院;小說的少年主人公沈鐵犁與伐木工人的兒子孫長寧一樣,都是「從森林裡來的孩子」,且同樣幸運地相遇了成長中的精神導師——「下放」到林區的長笛音樂家梁老師;小說的故事結局與《從森林裡來的孩子》頗為相似:「從森林裡來的孩子」被北京的音樂學院所錄取、梁老師的音樂生命因少年的承繼而獲得永生。如果說《從森林裡來的孩子》屬於「解凍」之後的信念寫作,那麼《魔笛》則屬於反思信念後重建信念的寫作。而在重建信念的敘述道路上,翌平在故事內容的設計上,為了走出八十年代的詩意啟蒙傳統,又增加了愛情的故事,戰爭的故事,北中國土地的老百姓故事,使得小說的故事內容更加豐饒。

《魔笛》在賡續二十世紀成長小說的詩意啟蒙傳統的過程中,其藝術形式也要能夠承載夢想者自我成長的「生命承受之重」。《魔笛》就像一個風格低調、結構考究的現代庭院,包容性強,大氣、簡約的設計理念,內置以富有戲劇性的情節、詩化的結構、具象又抽象的風景描寫、民俗描寫和物件描寫,再加上小心翼翼、儘量公正客觀的敘述筆調、單純、明亮的主旋律和沉鬱、憂傷的副旋律,既體現了一位作家的形式探索精神,也體現了一位沉思者的憂患情懷。

新媒體編輯:張瀅瑩

配圖:攝圖網

網站:wxb.whb.cn

郵發代號:3-22

原標題:《翌平《魔笛》:承載夢想者自我成長的「生命承受之重」》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翼裝飛行 承載人類飛翔夢想的極限運動 卻難以承受生命之重
    只是翼裝再好,畢竟也是外來附加之物,並不屬於人類本身,和鳥類自然生長的翅膀還是有天壤之別。譬如,很多鳥類可以在空中隨時懸停,我想,翼裝飛行恐怕難以做到。身在千米高空,只憑一身肝膽和技術,還有翼裝裝備和降落傘,總之,我認為翼裝飛行,還是充滿了不可預知的風險和巨大的挑戰。
  • 從古至今,人們可以承受生命之重,卻無法接住生命之輕
    因此,饑寒交迫是每個生命裡不能承受之重。然而曾經人類的這份不能承受之重,在工業時代到來之後開始逐漸改變,逐步解決。時代的發展是驚人的,速度之快是我們沒有想到的。到今天,大多數人都實現了衣食無憂,溫飽已不再是人們最擔憂的事情了。人類開始遭遇生命不可承受之輕,那就是精神的匱乏。
  • 《柔道龍虎榜》 杜琪峯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看懂的人都哭了
    米蘭·昆德拉把生命中的偶然性帶來的必然,也就是無常,叫做生命不能承受之輕。那面對生命中可預知的必將到來的命運,也就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你將如何面對呢?在我看來,《柔道龍虎榜》就是杜琪峯給出的答案。這是司徒寶生命中的必然,是他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在宿命尚未到來之前,他也曾努力抗爭,成為「柔道小金剛」,但當命運的中的第一縷黑暗到來的時候,這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壓垮了他,他選擇了沉淪,漸漸變得麻木,但心中仍然保留著他的聖地。東尼、李亞岡、大蠻哥的挑戰和輕蔑他都一律無視,只有曾經的師父還能讓他動容,還保持著對師父的尊重。
  • 【節目預告】今晚21:10北京衛視《生命緣——不能承受之重》
    【節目預告】今晚21:10北京衛視《生命緣——不能承受之重》 2020年10月28日21:10 北京衛視《生命緣—不能承受之重》 真實記錄孟化主任團隊 為小劉手術減重全過程
  • 《人中之龍5 實現夢想者》繁中版正式發售
    世嘉旗下名作《如龍5:圓夢者》(官中名:《人中之龍5 實現夢想者》)PS4重製版於6月20日今天發售,繁中版也同時發售,5名主角、本次故事舞臺的日本五大紅燈區,以及磅礡的故事內容將再次復歸!所有一切皆為系列史上最高規模的眾所矚目作品,不要錯過。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情色、哲學?還是只讀了個寂寞?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其次,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裡加入了大段的作者思考,有時候作為筆者對人物進行討論,對事件進行議論,使得讀者思維也跟隨作者游離於故事之外。但是所有的思考又是基於情節,昆德拉在有限的故事素材裡進行無限拓展,關於靈與肉、輕與重、偶然與必然、媚俗,均進行了深刻的思考。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每一種選擇,皆有生命的意義
    這句話來自捷克裔法國作家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寫出了歷史的不可預知性。其實,生命也和歷史一樣,只有一次,無法,我們很難判斷出自己的選擇是對或錯。尼採認為世界是輪迴的,生命是一種難以察覺的重複。不論選擇的目標是崇高還是庸俗,人類只是在不斷重複著前人的路,選擇毫無意義,生命走向虛無。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 「吃人」盲區屢釀慘案,遠離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某檢察院受理一起交通肇事案,一位29歲年輕人被捲入裝滿沙石的廂式貨車車輪下,75噸的車身成為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 生命已逝,嗟嘆惋惜之餘, 我們要引以為戒! 一方面,貨車司機對待盲區多小心都不為過;另一方面,古語有言「人不立於危牆之下」,由於自身車輛較大,盲區較多,大貨車駕駛人在複雜的路況下,有時真的很難觀察到周圍的情況。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心靈上的無根浮萍有時卻重若千斤
    溫馨提示:本文閱讀完成時長約為7分鐘文/螢火微光本書的作者是捷克大師級作家米蘭·昆德拉,談起米蘭·昆德拉可能很多人都不陌生,他一生塑造了許多鮮活的人物形象,他在文學上的影響力絲毫不遜色於《百年孤獨》的作者馬爾克斯,昆德拉的筆觸細膩,善於運用隱喻的手法,這一點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幸福是幻影,自由是涅槃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創作則是為了結合現實進行深刻的思辨,解決存在的解釋問題,積極專注於探尋「存在是人類可能性的領域,是人可能成為的一切,是人可能做的一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圍繞多種生存主題境況,通過兩對男女主人公反覆探尋生命意義的歷程,引領我們提高對存在之本質的認知,探尋生命最終該有的份量。
  • 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抑鬱
    讓人抑鬱的情緒主要是愁,中國古詩詞中,詩人最善於寫愁,從輕到重,再到無法承受,寫盡了愁對於人情緒的影響。愁的極致就是不堪其重,於是屈原投入了碧江之中,讓這一身的仇怨融化在汨羅江中。沒有愁緒的人身輕如燕,須臾即過萬重山。輕度的抑鬱就是淡淡的愁緒,輕輕地划過心頭,留下淡淡的憂傷,可以寫詩,可以作畫,升華成藝術品。中度的抑鬱就是沉甸甸的背負了,痛與難過交織雜陳。重度的就難以承受了,遊走在崩潰的邊緣了,重度的抑鬱要及時幹預,不然是很危險的。極重度,人已經陷落在抑鬱中了,要被絕境吞沒了。
  • 400斤小夥的超重人生,生命難以承受之重
    千萬別等到病態時再幹預治療,到時候遭罪的不僅僅是您的錢包,更是您的身體,因為我們的小骨架,真的承受不起生命如此之重。版權歸新聞夜航所有,如需引用請聯繫我們圖片來源:黑龍江廣播電視臺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告訴你男人是愛你還是想「睡」你的真相
    想清楚該如何承受這些事情的後果嗎?心情還像當初進入婚姻的決心一樣義無反顧嗎?一點彷徨加一點失落,就有想要逃離一切束縛的欲望,就會想去重新開啟往日自由的單身生活:一邊和女性保持著適當的「性友誼」,一邊呼吸著自由的單身空氣,豈不樂哉?
  • 高材生弒母案再引關注 一紙文憑承載不起生命之重
    她應該萬萬沒有想到,終結自己生命的,會是那個來自體內、自己視若生命的人。從相關報導看,丈夫因病去世後,作為一個單親媽媽,她與孩子相依為命,她的含辛茹苦,她的忍辱負重,她的委屈心酸都沉沉地壓在了吳謝宇的身上。吳謝宇也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考上了北大,但隨之而來的是母親更大的期望。
  • 龍清泉做客《冠軍之家》: 絕境中舉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冠軍之家我們將與奧運冠軍第一時間進行深度對話;與千裡之外的奧運冠軍一起品嘗私房菜餚,重溫家的味道
  • 品讀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讓靈魂歸於寧靜
    幾十年來,昆德拉一直新作不斷,已先後發表了《玩笑》、《生活在別處》、《笑忘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不朽》、《身份》以及《無知》等多部影響頗大的小說以及《小說的藝術》、《被背叛的遺囑》、《帷幕》、《相遇》四部隨筆集,這些作品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國際聲譽。
  • 生命第一課,介紹與自我介紹,孩子的人生成長曆程
    介紹與自我介紹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十分重要,要從孩子開始培養成習慣的自我介紹。生命成長過程中,人的第一次自我介紹不是自己完成的,第一次大多數由醫院的醫生或護士完成,母親剛生下孩子,家人就會問具體情況,醫生或護士會說,男孩女孩,多重,健康狀況等,等孩子長大了父母會告訴孩子,姓名,幾歲了,男孩女孩等。自我介紹在新學期開學,人際交往用的比較多,這也需要我們更快更好地完成自我介紹,經常在一起的孩子或朋友同事儘快認識你。
  • 長期過度加班,生命不能承受之重!這不是奮鬥,而是摧殘
    過度加班,身體豈能承受?最近,拼-多-多員工張*霏猝死的消息令人感到惋惜,而拼-多-多亂七八糟、自相矛盾、不負責任、遮遮掩掩的回應,則更令人惱火。張*霏僅僅23歲,正是花一樣的年齡。所以很多因過度勞累而導致心源性猝死的患者,都曾在生前抱怨過工作太累,身體無法承受等等情況。
  • 聽莫扎特用《魔笛》吹響的最後一部歌劇
    當時莫扎特正在準備《魔笛》的首演,忙得焦頭爛額,一直到首演後才正式開始創作《安魂曲》。然而,他的身體已經非常衰落,創作時斷時續。莫扎特似乎已經感覺到死亡的降臨,他對妻子說,這首安魂曲是為我自己寫的呀。直到生命戛然而止他只完成了《安魂曲》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另外,有人認為《狄託的仁慈》是莫扎特最後一部歌劇,其實《魔笛》與《狄託的仁慈》是同時創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