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力扎布:察哈爾林丹汗病逝之「大草灘」考(上)

2021-02-13 東北利亞

*作者簡介:達力扎布,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本文原載於《民族研究》2018年第5期與「民族研究」微信公眾號。

摘要:

1634年,察哈爾部林丹汗率領部眾自黃河河套迤西遷往青海,途中病逝於石拉塔喇(sira tala)。明清時期蒙古人將清代甘州府南、涼州府西南、祁連山以北的草地統稱為sira tala。在漢文文獻中則將sira tala區分為兩個地方,其西北部分草地稱作「大草灘」(打草灘),東南部分草地稱作「黃城灘」。明代蒙古人從黃河河套迤西穿越明境進入青海主要有兩條線路:其一,由明永昌衛越明境,經「大草灘」出扁都口至青海;其二,由明莊浪衛鎮羌堡越境,經大通河至青海。林丹汗選擇了從明永昌衛越境,經大草灘,走扁都口赴青海的線路,途中病逝於大草灘,而不是東面的「黃城灘」,亦非今甘肅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內的草灘。林丹汗病逝的「大草灘」範圍包括今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山丹縣南部(包括軍馬場),及金昌市永昌縣西部地方,其逝世地點應在清代永固城所轄範圍,即今甘肅省民樂縣永固鎮一帶地方。

今日甘肅省民樂縣永固鄉

1632年,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為躲避後金攻擊,率部自明大同、宣府兩鎮迤北地區西遷黃河河套迤西地區。1634年,林丹汗再次率部西遷青海赴湯古特(西藏),在穿越明甘肅境去往青海途中染痘症,病逝於大草灘(打草灘)。林丹汗死後,其屬民一部分投附明朝,大部分東返歸附後金。

 

《滿洲文老檔·博格達徹辰汗》漢文譯製版25

《滿洲文老檔·博格達徹辰汗》漢文譯製版26


漠南蒙古歸附後金,標誌著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國最終滅亡,蒙古與明、後金三方鼎立的局面就此結束。林丹汗逝世是一個重要歷史節點,諸多論著中皆提及,而對其逝世地點則眾說紛紜。

 

清人梁份認為林丹汗逝世於大草灘中前涼所建祁連郡城,即清甘州府永固城(今甘肅省民樂縣永固鎮)一帶。韓官卻加和李自然認為「大草灘」是蒙古窩闊臺汗子闊端王及其後裔永昌王宮殿所在的草地,俗稱黃城兒或黃城灘,即今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皇城鎮大草灘。《蒙古族簡史》記為「西拉他拉大草灘」,在今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內。戴逸主編《簡明清史》及白壽彝、蔡美彪主編的兩部《中國通史》均記林丹汗病逝於「青海打草灘」,未注今地。本文擬對此問題予以考證,提出淺見。

 

 

林丹汗去世地點最早見於天聰八年(1634)滿洲文檔案記載,後收入《清太宗實錄》。順治漢文本《清太宗實錄》記載:

 

插漢兒靈丹汗在庫黑納兒地方,離此十日之程石拉塔喇處因病而死。」

 

另一處記:

 

插漢兒汗攜餘燼奔湯古特國,未至,在石喇位郭兒國石拉塔喇處身死。」

 

庫黑納兒(kvke noor)即青海,湯古特(tanggvt),指西藏。石喇位郭兒國(滿洲文sira uigur gurun,蒙古文 sira uyiγur ulus),指撒裡畏兀兒,漢語稱黃番或黃韃子。石拉塔喇(siratala),蒙古語意為黃色草原,明、清時期漢譯為「黃草灘」或「大草灘」。康熙、乾隆兩朝重修《清太宗實錄》漢文本中將「石拉塔喇」改譯為「打草灘」。蒙古語sira tala泛指清甘州府南、涼州府西南,祁連山以北的草原,而漢語中的「大草灘」(打草灘)專指清甘州府南面,包括涼州府西南的部分草地。

撒裡畏兀兒——裕固族

清人梁份於康熙二十一年至二十七年間赴陝西、甘肅考察,撰寫《秦邊紀略》一書,詳細記載了「大草灘」的範圍。在涼州衛部分記:

黃城兒在西南三百二十裡,由黑溝口、西把截,才止百裡。今黃城兒為麥力幹(青海和碩特部墨爾根臺吉——引者)所住牧。大草灘東起於水磨川,西至於甘州洪水,南起於甘之白石崖、扁都口,北至大黃山硤口、新河,延長三百餘裡,橫八十餘裡。其草之茂為塞外絕無內地僅有者。其地直侵甘、涼大道。今夷人刀爾吉、懷阿爾賴以及麥力幹三部之部落縱牧其中,且有據大黃山為巢穴者。

大草灘(高古城)堡之外,即草灘也。其地東起於堡之東,西至於甘之洪水,東西三百裡;南起於白石崖、扁都口,北至於甘之大馬營、定羌廟焉,橫八、九十裡。

祁連山下之夷甚多,不可勝計。麥力幹初住西寧之北川口,比至己亥年(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漸次據大通河一帶,蔓延至於黃城兒各處。洪水屬甘州,開市在辛卯年(明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大草灘為甘、涼腹裡,因洪水開市,遂入大草灘。己酉年(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朝廷於永昌設副戎(副將——引者),以塞其北,於高古城設遊戎(遊擊——引者),新城設守備,以扼其東;大馬營、馬營墩各設守備,以備其西,皆為大草灘之故。

以上校注者在括號內標註的年代有誤,己亥年應為順治十六年(1659),辛卯年應為順治八年,己酉年應為康熙八年(1669),見下文。

大草灘的四至,東面水磨川,即流經今金昌市境內的金川河;西面為洪水,即今民樂縣治洪水鎮;北面至大黃山(焉支山)硤口;南面為扁都口,位於馬營墩西南五十裡,馬營墩即今民樂縣東南馬營墩村。扁都口是祁連山狹長的山口,由甘州往來青海經此山口翻越祁連山,目前有西寧到張掖的227國道經過。白石崖在大馬營南百餘裡,大馬營即今山丹縣大馬營(南面是山丹軍馬場)。高古城堡在今金昌市永昌縣西部。新城堡即今永昌縣新城子鎮。《中國歷史地圖集》據以上記載標明了大草灘的範圍,大體包括今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山丹縣南部、軍馬場,以及金昌市永昌縣西部地方。

壯美的祁連山脈與優質的草場

清康熙八年於大草灘中修築永固城。

永固城,漢為單于城,涼之祁連郡也。明季插漢至此,遂殞厥身。而六畜久不蕃息於祁連,大草灘縱牧,乃因跡築壘,特設官司,而永固之名始立,覩大草灘在目中也。其所轄之大馬營、黑城、馬營墩鼎立灘內。近有洪水為之右臂,遠有永昌、高古為之聲援,此因事補救,似為得之,而殺伐不張,欲阻寇之入閫域也,得乎哉!況乎與之貿遷有無也。迤西三十裡為洪水。[原註:]漢武帝初,單于居此,謂之單于城。前涼張元靚改為祁連郡。唐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金吾將軍林賓客破土番於此。明北夷插罕於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入河套,吞併套部,擾榆林,犯涼州,攻甘州,所向無前,於甘病滯,下至祁連而死。祁連山在南五十裡,己酉(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大草灘有夷遊牧,乃設關築塞,新名之曰永固城也。地在大草灘中,而勢差高耳。大馬營在東六十裡,黑城在東三十裡,洪水在西四十裡,永昌、高古屬涼州,永昌在東二百二十裡,高古在東一百五十裡。城有副戎,凡甘之營堡皆屬焉。兵九百八十二名。西北至甘州一百八十裡。 

「北夷插罕」指察哈爾林丹汗,「祁連」城即永固城,己酉年應為清康熙八年。《秦邊紀略》注文中記:

自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甘州總兵開市於洪水,而夷人遂據大草灘。乃請於永固置副戎,黑城置遊戎,大馬營、馬營墩置守備,皆在大草灘之內。今大草灘之夷刀爾吉、懷阿爾賴之部落。

今因防大草灘,甘、涼共增設二副戎,三遊戎,五守備,歲費金數萬,芻豆不與焉。

順治八年為辛卯年(1651)。「甘州總兵」指張勇,於順治六年任甘肅總兵,順治十年隨洪承疇經略湖廣,遷雲南提督。

「康熙二年,以勇久鎮甘肅,威名素著,屬番讋(zhé)服,命還鎮甘肅。……西喇塔拉饒水草,號大草灘,厄魯特蒙古駐牧於此。勇以其地當要隘,不容逼處,自往諭之,事逐寢。因請築城其地,曰永固。旁建八寨,相聯屬為聲勢。」

永固城是張勇還鎮甘肅後於康熙八年己酉所築。《袁州佐傳》記其

「出為陝西甘山道僉事。青海蒙古諸部覬得大草灘為牧地。康熙九年,偕提督張勇度地畫界堅拒,寢其議。自後青海蒙古諸部人不敢復窺邊」。

對於張勇度地畫界堅拒之事《清史稿》記:

(康熙)五年,復奏,「青海雖通西藏,不過荒徼絕塞,朝廷曲示招徠,準開市,自應鈐束部落,各安邊境。乃邇來蜂屯祁連山,縱牧內地大草灘。曾遣諭徙,復抗拒定羌廟,官軍敗之,猶不悛,聲言糾眾分入河洲、臨洮、鞏昌、西寧、涼州諸地。請設兵備」。詔嚴防禦,仍善撫以柔其心。勇等乃自扁都口、西水關至嘉峪關,固築邊牆。六年,川陝總督盧崇峻奏,青海諸頭目偵於八月將入寇,因赴莊浪所備之,遣總兵孫思克屯南山隘,相形勢固守。達賴喇嘛尋檄(xí,曉諭之意)厄魯特諸臺吉毋擾內地駐牧黃城兒、大草灘。蒙古悉徙去,獻駝馬羊等服罪,請撤駐防兵,允之。 

ijishvn dasan han順治接見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

達賴喇嘛檄厄魯特部離開黃城兒、大草灘之事亦見於現存三份康熙皇帝與五世達賴喇嘛往來文書。其內容大略為:康熙七年,五世達賴喇嘛向康熙皇帝奏請青海蒙古人請照舊遷入sira tala駐牧,不再生事,遵守所定法規。康熙皇帝覆信稱,因擔心蒙漢雜居生事,互相搶掠殺戮,故未準青海蒙古遷入sira tala,既然達賴喇嘛請求允準青海蒙古於sira tala之地遊牧,並保證遵守法規,則依達賴喇嘛之言,待劃界、制定法規之後允準青海蒙古遷入遊牧,由達賴喇嘛保其不生事。

康熙皇帝派使者約定三方會面、劃定界限和制定法規。清朝派遣兵部尚書科爾擴岱等與達賴喇嘛使者、青海臺吉會面。青海左翼懷阿爾賴等臺吉沒有來,唯有青海蒙古左翼首領墨爾根臺吉赴會。康熙皇帝在給達賴喇嘛的敕諭中提到:

Sir-a tala-[yin] giyang ling keü-eAcˇe doroγsi nebte baraγun jaq-a-yin biyan dü keü sübe-yin oyir-a ki Acˇerig saγuγsan ma ying dün-ü jegün tala-aAcˇa degegsi jirum jiγaju ggün: samaγun yabubasu yalalqu jiül-i glegsen dür. Mergen tayiji-yin üge Acˇaγajilqu-yi daγasuγai; bide ijaγur qoyitu kerem γarAcˇu abalan dabusun abun, giyang ling keü sübe-eAcˇe qung Asˇüi-dür kürtel-e negün bülüge: en γajar-i bügüde aAcˇa gemegsen-dür jaruγsan tüsimed biyan dü keü sübe-yin oyir-a ma ying dün-dü Acˇerig saγujuqui: qung Asˇüi-dür kürtel-e qota dor-a bui buyu: basa-bar dalai blam-a-yin ayiladqaγsan biAcˇig-dür mongγol kitad qoliAcˇaji saγubasu ülü bolomu: jiγaγsan jirum-i üjejü negülgesügei gemejüküi gembesü-ber mergen tayiji küliyejü ese abAcˇuqui: 

從石喇塔拉之江寧口以下,直到西界的扁都口關附近,駐軍的馬營墩之東面以上劃界限,商議如何處罰違法肆行者時,墨爾根臺吉稱,願意遵議守法,不過我們原來越過北長城狩獵、取鹽,從江寧口關到洪水遊牧,應將此地皆劃予我們[遊牧]。[清朝]所遣官員以在扁都口附近馬營墩有駐軍,至洪水則臨近城鎮,且達賴喇嘛奏文中稱蒙、漢不宜雜居,故仍應依照[清朝方面]所劃界線遷入遊牧。墨爾根臺吉拒絕接受。

清朝官員提出從江寧口(在黃城兒南二十裡)以下西到扁都口附近馬營墩東面以上劃界,不準越此線往迤北遊牧,實際上是阻止青海蒙古進入大草灘及黃城灘腹地遊牧。墨爾根臺吉拒絕接受此議。康熙皇帝也隨即給達賴喇嘛去信,拒絕了青海蒙古來大草灘遊牧的請求。康熙十一年,達賴喇嘛遣使回奏稱,遵旨不再請求在sira tala駐牧。

《秦邊紀略》記載,青海和碩特部左翼懷阿爾賴兄弟三人分為三部入居白石崖口外野馬川(今八寶河),收服梨園七族黃番(撒裡畏兀兒),收其添巴(貢賦)。

大草灘者,橫截甘涼二州,草豐茂,南北百裡,東西三百裡,中有焉支山,林木多,禽獸繁盛。然在祁連山北,為甘、涼喉吭。三部入據之,邊吏爭之甚力,諸夏諸夷,鹹質成於達賴喇嘛。乃命大寶法王往視分界。當是時,樞部、理番(理藩院——引者)文武鹹集,皆謂之內地。懷阿賴拔佩刀砍地曰:「大明汗江山,獨我不可得一片土,天何用生我為?」卒不肯離大草灘。於是中國增官兵,副將一員、參將一員,遊擊一員,守備四員,顧在大草灘四隅。頃之,梗甘、涼路,邊吏與之對壘而軍者,二旬不解。一日使命方往來,出不意發大炮,其馬驚不可控,始潰,入大草灘去,戮其老婦一、稚子一,世所傳定羌廟之捷雲。

懷阿爾賴、袞布、刀爾吉皆為顧實汗第三子達蘭泰之子。清朝派兵設戍,阻止三部入居大草灘遊牧。

康熙十三年吳三桂叛亂,清朝兵力空虛,無暇顧及,青海蒙古又往來大草灘遊牧。「今夷人刀爾吉、懷阿爾賴以及麥力幹三部之部落多縱牧其中,且據有大黃山為巢穴者」。刀爾吉住牧白石崖口外、懷阿爾賴住牧扁都口外野馬川,「凡出入扁都口,亦遊牧於大草灘,盤踞於焉支山者,皆其部落也」。大黃山即焉支山,「此皆大馬營、黑城、馬營墩之訊地也」。由於清朝在大草灘腹地建立了永固城及附屬營墩,駐軍防堵,使青海蒙古無法在大草灘長期居住遊牧。

康熙三十五年,麥力幹(墨爾根臺吉)子納木扎爾厄爾德尼再次奏請在黃草灘(sira tala)地方捕獵遊牧,清廷以黃草灘已屬內地不準給。康熙四十一年,

理藩院題青海貝勒納木扎爾厄爾德尼請於大草灘等處遊牧,議不準行。上曰,貝勒所請亦是,彼處誠難居住,該部應議賀蘭山等處水草茂盛準其遊牧,竟不準行,亦屬不合,但其疏請大草灘地方遊牧,此系內地人民雜處,豈可令伊等居住,雖四十九旗蒙古從未有令內地遊牧者,該部若如此議,伊等亦難於再請矣」。

所謂「黃草灘」和「大草灘」均指甘州府南面大草灘,清朝自康熙八年建城設戍,視其為內地,而明末林丹汗西遷時,此處還是空曠的大草原。

推薦:

察哈爾扎薩克旗考

藏傳佛教究竟何時傳入嫩科爾沁?

巴周活佛與滿洲藏傳佛教

班布爾汗:藏傳佛教真的毀了蒙古民族嗎?

1675年,布爾尼之變

1619年,晚明與後金的薩爾滸之戰

姑茹瑪:《北喀爾喀與愛新國的最初接觸及其影響》

蒙古丨《蒙譯滿文原檔(1-3)》即將發行

1919-1920丨北洋政府曾出兵外蒙與外滿

《滿洲文老檔·花喇蓀恩都靈額汗》漢文譯製版53

論遼金時期朝鮮半島女真人分布

蒙古丨敖漢部孛兒只斤黃金家族譜續修推進會舉行

相關焦點

  • 達力扎布 | 察哈爾林丹汗病逝之「大草灘」考
    戴逸主編《簡明清史》及白壽彝、蔡美彪主編的兩部《中國通史》均記林丹汗病逝於「青海打草灘」,未注今地。本文擬對此問題予以考證,提出淺見。一林丹汗去世地點最早見於天聰八年(1634)滿文檔案記載,後收入《清太宗實錄》。順治漢文本《清太宗實錄》記載:「插漢兒靈丹汗在庫黑納兒地方,離此十日之程石拉塔喇處因病而死。」
  • 【心中的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北元最後一位可汗——林丹汗
    林丹又稱林丹汗(1592一1634),蒙古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第三十五任大汗。
  • 大東北滿族舊事-----聯盟蒙古,四戰林丹汗
    努爾哈赤面對林丹汗的恫嚇和敵對行為毫不畏懼,次年五月他復了一封書信,將林丹汗譏諷痛斥了一番。他說,元末之時「四十萬蒙古盡為明人所擄,逃出者僅六萬人」。並列舉道:這6萬人中右翼3萬之眾,是鄂爾多斯、土默特、阿索特永謝布三部各 1萬,並不屬察哈爾。「左翼三萬之眾,亦不盡屬爾。以不足三萬之眾,仍引昔日之陳詞,自詡四十萬,天地豈不知之?」
  • 察哈爾八旗
    然而,它們緣何謂之察哈爾,歷史淵源何在。因溯歷史可見,歷史上蒙古民族察哈爾部在今天烏盟區域廣袤的大地上繁衍生息演變至今已近三百三十年。明朝末年,察哈爾部是漠南(今內蒙古一帶)諸蒙古部落中較為強大的一支。明王朝為了對付後金(清初稱)努爾哈赤的進攻,相約駐牧於宣化、張家口一帶的察哈爾部林丹汗共同抗禦後金。公元一六二六年林丹汗進攻後金的科爾沁、扎魯牧蒙古諸部,由於有後金的重兵援助,林丹汗失敗。
  • 消失的內喀爾喀五部:夾在林丹汗和努爾哈赤中間,我太難了
    而漠南蒙古又有鄂爾多斯、歸化城土默特、喀喇沁、察哈爾、內喀爾喀、科爾沁等部。在晚明的歷史舞臺上,經常露臉的就是察哈爾、內喀爾喀、科爾沁三大部,而這三大部最早消失在歷史中的就是內喀爾喀五部。身為盟主的老炒花對昂安父子之死,非常憤慨,想反擊後金才發現己方單打獨鬥已經幹不過他了,就決定聯絡林丹汗向後金復仇,但到最後復仇計劃還是流產,因為林丹汗不知為何沒有理睬炒花。
  • 察哈爾蒙古人從成吉思汗組建護衛軍「怯薛」至今,810年之久,分布在世界22個國家,中國18省自治區
    察哈爾蒙古人從1206年成吉思汗組建護衛軍「怯薛」至今,文化傳承有810年之久,分布在世界22個國家、中國18個省市自治區  據蒙文文獻,「察哈爾」是古突厥語,意為「汗之宮殿的侍衛」,全稱為「好陳察罕兒」,起源於成吉思汗幼子拖雷及妻唆魯禾帖尼的屬民。        察哈爾在蒙古各部落中,應該說是一個十分特殊的部分。
  • 歷史上的蒙古汗國十一位末代可汗命運
    1628-1771)8位可汗,在蒙古歷史上為數眾多蒙古可汗命運都是內混中不是毒死就是戰死,這也導致制汗國權利不集中,出現四分五裂,導致最後汗國覆滅,從而出現末代可汗一心復國而力不足的悲歌歷史,這些汗國末代可汗經歷什麼?
  • 察哈爾王本想趁亂撈一把,不想讓女人壞了事,康熙藉機除去了後患
    聲勢浩大的三藩之亂很快攪亂了大清王朝,一時間響應者眾多,吳三桂的軍隊更是勢如破竹,轉眼間就打下了廣西、湖南大部分地域,長江以南的區域盡數被三藩所席捲。但是此時吳三桂卻沒有急著過長江,反而是盯上了與湖北相望的嶽州城,這個城雖小,但是卻遏制了糧道,不可謂不重要。清廷也認識到了這一點,雙方在此展開了為時5年的主力交戰,史稱嶽州之戰。
  • 蒙古四大部落之察哈爾部傳奇
    林丹汗本名林丹巴圖爾,是成吉思汗之嫡系後裔、達延汗的7世孫。1604年,13歲的林丹於繼承蒙古帝國第35任大汗時,內外處境非常艱難。當時,蒙古諸部各自為政,蒙古大汗只能實際支配和領導察哈爾部,尤其漠北的喀爾喀部(現在蒙古)在衛拉特部的威脅下連名義上都不承認可汗的合法性。明朝則在腐儒與宦官的把持下,朝政荒廢,繼續執行著200多年前老祖宗定下的與蒙古為敵的國策。
  • 蒙古四大部落之察哈爾部傳奇︱蒙古家鄉
    三、蒙古最後的大汗——林丹汗林丹汗本名林丹巴圖爾,是成吉思汗之嫡系後裔、達延汗的7世孫。1604年,13歲的林丹於繼承蒙古帝國第35任大汗時,內外處境非常艱難。當時,蒙古諸部各自為政,蒙古大汗只能實際支配和領導察哈爾部,尤其漠北的喀爾喀部(現在蒙古)在衛拉特部的威脅下連名義上都不承認可汗的合法性。
  • 「成吉思汗」是啥意思呢?歷史上有兩個成吉思汗,能力相差巨大
    有人認為,「鐵木真」就是「成吉思汗」。的確,一般上來說,可以認為「鐵木真」就是「成吉思汗」,二者可以劃等號。但嚴格來說,又不是那麼回事。因為,「鐵木真」是人名,全稱是「孛兒只斤·鐵木真」,他是蒙古族乞顏部人,蒙古第一代可汗,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 準噶爾汗國道爾本厄魯特古城
    「道爾本厄魯特古城」,蒙古語即「四衛拉特古城」之意,位於新疆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縣城以東5公裡處(距318省道僅1公裡)。  1634年,蒙古宗主可汗——林丹汗病逝於大草灘,「中央政府」倒臺,旋即於1636年,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王公與滿洲宗室王公在盛京一同推戴皇太極為博客多可汗,共同建立了大清政權。
  • 察哈爾蒙古文化與敖包文化
    人口眾多,實力強大的科爾沁人首先反叛林丹汗,跟隨了滿洲人,接著烏吉也德也投降了滿洲,這樣林丹汗親離子散。脾氣暴躁的林丹又錯誤地決定出兵鎮壓反叛的部落,加速了蒙古人分散。在投降滿洲的蒙古人和滿洲人的圍追堵截之下,林丹汗最終寡不敵眾,敗走青海,並在青海駕崩。皇后蘇迪和楠楠將剩下的臣民分而統領,蘇迪投降,楠楠逃往新疆。
  • 翁牛特部:成吉思汗三弟後裔部落(上)( 下)
    由此可見,「往流之察罕萬戶」是東道諸王中的一個萬戶,並在蒙古歷史上留下了不朽的足跡。  達延汗統一蒙古各部以後,這時統治察罕萬戶的是脫脫孛羅。達延汗之孫博迪可汗時期察罕萬戶的領主是滿惠王。根據明朝文獻《呈明北虜考》記載,蒙古擁立博迪為大汗,周圍有五大營遊牧於大汗營地周邊,負責保衛大汗的安危,博迪大帳營地居中屯牧,東北邊有「罔留(翁牛特)」部。
  • 簡簡單單:三分鐘讀懂成吉思汗和他的黃金家族
    經歷過匈奴阿提拉大帝、突厥蘇萊曼蘇丹踐踏過的歐州大地,在提起成吉思汗長子朮赤與次孫拔都時,仍然會喚醒那遙遠而刻骨銘心的記憶。。。。。。 鐵木真及其家族,從他1206年稱汗到1634年其二十二世孫林丹汗亡於中國西部大草灘,縱橫馳騁歐亞大陸四個多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