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預言詩五百年後應驗:夜郎自大啟盛世、黔馿技僰無窮根!

2021-02-25 韭菜坪竹根水

 ■南夷夜郎風

      大自然的真山、真水、真情,南唐國師何令通在其所著《靈城精義》云:「山川有真情性,氣勢為先」。 明代開國元勳劉伯溫則預言:「江南千條水,雲貴萬重山。五百年後看,雲貴勝江南。」通常的理解,從山水的大美看,發展旅遊的雲貴兩省,在今後一定要勝過江南!事實果真如此嗎?非也!挖掘漢源僰根,不難發現,作為明代開國元勳,劉伯溫參與了對僰人的徵戰,「僰族盡滅!」在一片讚歌中,「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中的劉伯溫,作為大國軍師,眼望僰人欺身隱進的雲貴茫茫大山,他預感到,在明軍面前神秘消失的部分僰人將在後世復出,但在明皇面前,邀功為要的劉伯溫等又不敢說僰人未滅,心中愁悵至極,但知此是天命難違的「一統江山劉伯溫」雖心裡有愧,無奈寫下:江南千條水,雲貴萬重山。五百年後看,雲貴勝江南。

華夏第一聖泉:韭菜坪竹根水。僰人阿楠 攝

      明王朝繁華無盡江南的千條水,與夜郎故地的深度貧困的雲貴萬重山,五百年後,誰將勝出?果不其然,公元2017年下半年,夜郎一哥(李才武)歷時7年揭開「神秘不可攻破」的夜郎之秘,並從西南絲綢之路這條畫在地圖上的紅線,找到僰人遺蹟,從而尋找到如今還遺留於貴州屋脊的僰人痕跡,阿西裡西僰人風俗。貴州威寧、赫章交界的輔處懸棺、昭通懸棺、可樂出土套頭葬等,一個復活的夜郎古國,見證建立了夜郎強大生態文明的古僰族,因木秀於林,是從漢成帝開始到明王朝朱元璋開國都要摧之的對象。及後世王朝,均不改此惡習。然而天不滅良善智仁!1935年,僰人後裔在大西南,等到了人民救星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舉世震驚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在雲貴川的山水之間,得到了僰人後裔的大力幫助,轉折制勝,取得決定性重大勝利,實現北上抗日,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受苦受難的中國人民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由中華56個民族當家作主的新中國!

夜郎一哥為貴州赫章策劃韭菜坪竹根水開發扶貧戰略品牌之初,野馬川山泉水廠企業負責人姚宇還在傻乎乎地喝著外地礦泉水。貴州省將天然飲用山泉水產業的開發放到貴州「第六張名片」,「漢源僰根」的挖掘,地球造山運動帶來的生態品質,為貴州天然飲用水資源找到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基因。僰人阿楠 攝

      古代僰人聚居地川南的宜賓夾在兩江中的老城區,一度為其族所建「僰侯國」都會。在市區下江北白沙灣鎮有一「古都會廟」——「僰侯廟」,是這一久遠歷史留在宜賓近郊唯一的遺蹟。

  僰人大約在宋代以前即從富庶的位於金沙江、岷江交匯處的三江口一帶退出,遷徙到宜賓南部的珙縣、敘永山區聚居。而其從歷史上消逝,則是在經歷了400多年前的「敘南平蠻」戰爭之後。

  公元1573年春,明神宗萬曆元年三月。朝廷調集14萬大軍,對稱作「敘南」的宜賓南部山區的土著「都掌人」進行了空前規模的徵剿,史稱「敘南平蠻」的「九絲之戰」。據《萬曆實錄》記載,這場戰爭歷時半年,官軍於當年九月攻破都掌人據點九絲城、前後「克寨六十餘處,擒酋首……拓地四百餘裡,得諸葛銅鼓九十三面 」蕩平了被朝廷認為「負隅稱亂,歷三百餘年」之久的「都蠻」。又於次年四月,再次派兵搜剿山箐遺匿,直至「都蠻盡滅」。此戰距今已400多年,如果《萬曆實錄》史實不謬,則「都蠻盡滅」也是400多年前的事。

 

好山好水出夜郎。南夷夜郎竹根水流淌千年,到了大規模開發出來造福全球的時候了。僰人阿楠 攝

     此間被蕩平「盡滅」的「都蠻」是否肯定就是僰人一族,至今尚無確論。然而,從春秋戰國時代就出現於宜賓的僰人也因「都蠻盡滅」,從此在史籍中不再有關於他們活動的任何記述。  卻被戰許多研究學者所認同。

  在我國歷史上,僰人一族,不是唯一從歷史上突然消失的民族。但400年前那場戰爭使其遽然間消逝得蹤跡全無,卻使這個本來就來歷不明的種族,又因此變得去向不明。加之在可考的文獻史料中,有關「僰人」及其活動的記述寥若晨星,或是一鱗半爪,或是隻言片語,不但時間跨度長而且十分散亂。更有許多民間的傳說和迷茫的歷史交織,構成種種雲遮霧罩,賦予了僰人一族越發神秘莫測的色彩。

  對僰人族屬的來源,以及其最終的歸屬,長期以來眾說不一。為探究這一謎底,不少學者作了大量辛苦的工作,並從許多不同的方面入手,結合僰人的種族習性等入手,來窺探僰人消失這一千古之謎。然而,都沒有從根源上找到僰人消失的原因。

      揭秘夜郎,五尺道上邛竹杖、蜀布、筰馬、僰僮、髦牛、枸醬,幾千多年前,讓大夏羨慕中國的僰人建立的夜郎大部落,創造了古老的世界東方生態文明。隨著張騫出使西域、唐蒙出使南越後向具有雄才大略的漢武大帝獻策取夜郎十萬精兵浮船牂牁以攻取南越,從公元前112年起,夜郎古國沒落,從此《益那悲歌》,僰人消失得無影無蹤。

 

                          遠古僰人建立「僰侯國」      西南地區享「僰僮之富」

  遠古僰人,曾在宜賓這塊土地上建立過「僰侯國」,並帶給宜賓「僰道」的古稱。宜賓今天有「歷史文化名城」的稱譽,這與古代僰人的聲名不無關係。

 

古僰生態,是世界東方古老生態文明的僰根。僰人阿楠 攝

 

  僰人很早就出現在宜賓一帶。據文獻資料記載,僰人是個以如今的川南為主要集居地的農耕民族,歸屬於「西南夷」。 「西南夷」與內地廣泛交流,一般認為是在漢武帝開發西南地區之後。今天的宜賓一帶,在漢代開發大西南前是個邊遠之地,但其境內集居的僰人在漢武帝派唐蒙去夜郎國之前,就已經有發展較高的文化、經濟水平。他們修水利、興灌溉,除種植水稻等農作物外,還種植荔枝、生薑等經濟作物。從司馬遷所著《史記——西南夷列傳》中,可看到這一點。《太平御覽》卷1 9 7 引《郡國志》說:西夷荔枝園,僰僮施夷中最仁者,故古謂僰僮之富。多以荔枝為業,園植萬株,收一百五十斛。」僰人栽種荔枝、生薑等經濟作物致富的歷史,西漢時便已經為內地所熟知。另外,從其參與過周武王伐商紂王的戰爭會盟,並因有功而受封為「僰侯」一事中,還可看出僰人一族不同於「夜郎」等其他「西南夷」的地方。

 

夜郎民間留傳謎語:打開青山苦竹林,世上無窮人!  這個謎底,就是:漢源僰根!僰人阿楠 攝

 

  「夜郎」是「西南夷」中最大的部族。僰人早在殷商末年即參與了中原事務。中原民族早在漢代以前對僰人一族已不陌生,僰人很早就樂於與外界交流,容易與外界合作,在夜郎竹王多同問到漢使「漢孰與我大」,後來的漢使唐蒙交結之後,夜郎竹王多同「慕義來賓」,融入中原民族,目的是在與西方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基礎上,再與中原開展經濟文化的交流互動。但到了清朝,「夜郎自大」卻出自一些文人之手,實是可悲!但不想這些文人弄巧成拙,成為漢語成語的「夜郎自大」在2000年可樂考古發掘後,在國內的夜郎烽爭中,家喻戶曉的「夜郎自大」成了貴州對外最有影響的廣告!

 有學者認為, 「僰侯國」的領地,大約便是以今天的宜賓市為中心的一帶地區,這也是古籍中稱宜賓為「故僰侯國」的由來。但是,這個「僰侯國」建立的確切時間是何時?先後傳承過幾代?歷任「僰侯」又是何人,叫啥名字.等,都不清楚。雖然史藉資料和一些傳說中,古代僰人的活動中心一直在今天宜賓市中區的三江口一帶。但是在這個歷史上的「僰道」治所,古代「僰侯國」的都會所在處,及其近周地區,至今還沒發現有關這一古老民族確曾在這裡生活過的遺蹟。就是遠周郊縣的珙縣、興文等地峭壁上被稱為「僰人懸棺」的懸棺葬,也並無確切可考的證據證明為僰人所遺。 但學者們認為,古代宜賓很長時間為僰人集居地相信是確切的,因此才有「僰道」這一確切的古稱。儘管如此,對這個地名最初的啟用時間,細加追溯起來也還是並不十分的清楚。《元和郡縣誌》「戎州」條這樣記述:「漢武帝建元六年,遣唐蒙發巴蜀卒通西南夷自僰道抵牂柯,鑿石開道二千餘裡,通西南夷,置僰道縣,屬犍為郡,今戎州即僰道縣也」。

貴州赫章縣野馬川鎮大青山,韭菜坪竹根水廠就在此山腳下。 僰人阿楠 攝

 

  由此看來,用「僰道」一名稱古代宜賓,並非始於漢武帝時代,而是早在唐蒙受遣之前、它似乎就已經是這個僰人集居地的地名了。只是在漢武帝對大西南地區的一系列開發中,僰道又得到較之於以前規模的開發,說明這一點的,便是這個地區原來僅稱「僰道」,因漢武帝開發西南夷才被明確置為「僰道縣」,這是目前認為的宜賓設縣建城之始。

    《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了關於僰道的一些情況。

  學者觀點:按漢制,「道」與「縣」其實是同一級的行政區劃,《漢書.百官公卿表》說:「縣.有蠻夷曰道」。有僰人的地區曰「僰道」,有氐人的地區曰「氐道」。古代的這種設置,大約有些類似於現代的「民族區域自治」,不過稱「道」不稱「縣」的地區多為「羈縻」狀態,朝廷對它的控制遠比對縣的控制要寬鬆得多。因此,漢武帝時改「僰道」為「僰道縣」,看似僅有一字的增加,實則意謂著其地原「羈縻」狀態的結束。實際上,這也是歷代朝廷對這一地區控制加強的開始,此後的「僰道」便一直在朝廷的直接管轄之下。南北朝時,梁大將先鐵於此「討定夷僚」、設立戎州後,僰道更成為歷代統治者控制、經略周圍少數民族地區的中心。雖作為「戎州」州治,其地仍以「僰道」名之,表明直到南北朝時,宜賓一帶還是個以僰人為主體居民的地區,僰人在那時依然是個很活躍的民族。

 

大僰文化產業開發的意識正在甦醒。貴州省赫章縣野馬川鎮,貴州省率先舉辦櫻桃文化節的地方。也是打造西南絲綢之路天然礦泉城的理想水源地,阿西裡西河流經此鎮時從東往西倒流,轉折性思維從這裡誕生。 僰人阿楠 攝

 

  隋代時「僰道」一度改名「外江」,不久又恢復舊稱叫「僰道」,這種改而恢復,可能意味著直到隋代時,以三江口為中心的宜賓這一區域,主要居民還是僰人。不好思議的是,僰人在三江口居住生活如此長的時期,竟然毫無一星半點可考的痕跡遺留下來。以至今天要尋找僰人的遺蹟,只好到遠郊的珙縣、興文去看那些懸崖絕壁上的懸棺了。據說那是明代僰人所遺,如果懸棺主人真是僰人,其生活的年代,當然應在明神宗萬曆年間那場盡滅其族的「平蠻」戰爭之前。

  對史稱「僰道」,又傳說曾是「僰侯國」都會的地方,沒有僰人勝跡感到遺憾,大約並非始自今天。古人也早有過類似感覺,並為此還作過彌補努力的,證明這點便是,在如今三江口北岸的白沙灣一個叫做「古都會廟」的「僰侯廟」。廟的楹聯曰: 隨周武伐殷商以還,受封侯而世襲;看龍山與鳳首並峙,蔚僰道之人文。聯文說的就是古代僰人的輝煌,明顯是後人所撰。

  「僰侯廟」很小,佔地僅2 7 5 平米,為單簷歇山式。此廟始建時間不詳,但可以肯定不會是僰人在這一帶居住時自己給自己建的。現今見到的據說是清嘉慶十四年所重建,這是現今在宜賓市三江口市區、唯一可尋到的有關僰人的古蹟。「僰侯廟」雖已列為地方保護文物,但雜處在一片舊平房中間,周圍是終日人聲鼎沸的菜市場。

                                「僰道」改稱「義賓」    成為唐朝開發周圍地區的據點

  唐代天寶年間,三江口上的「僰道」改稱「義賓」,宜賓至此才算是結束了以僰道作地名的歷史。宋代初年,為避宋太宗趙光義帝諱,「義賓」二字又改寫成「宜賓」,成為延襲至今的地名。

  一個地方地名的變遷,經常是歷史重大演變的影子。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自古以來特別講究「名、號」的國度,對正式的、要載諸史冊的用名,不論朝野都從不以兒戲置之,只要可能,便要力求寓意吉祥、易記,當然前提是「不觸諱」。冀求所謂「名正言順」和「名副其實」,是中國人在取名一事上根深蒂固的理念,孔子就說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可見對一事、一物、一人、一地的命名,歷來少有馬虎從事、草率胡來的。 那麼,唐代為何用「義賓」改稱「僰道」?這一地名改變的意義在哪裡?個中又透露出關於僰民族其時境遇的一些什麼信息呢?

《史記——西南夷列傳》所記載的「筰馬」,為西南三省農牧資源打了千年廣告。僰人阿楠 攝

 

  「義賓」一名,據考有兩個來源,一是「慕義來賓」;一是「以義賓服」。兩者語面不同,其實是同一語義的不同的說法。前者為地主一方的客氣自謙,後者為賓客一方的不客氣自詡。不管角度如何,以信息學的眼光來解讀這一改稱事件,內中明確含有唐代時「僰道」地方基本情況已發生了空前改變的信息。那就是遷入此地的中原民族其時已經「由客而主」,已經確立了在當地的主導地位。「義賓」一名似乎說明這種變化是漸行的、和平的,是外來民族和僰人土著都可以接受的。

  同時,不論是「慕義來賓」,還是「以義賓服」,都透露出當時社會對僰人一族習性的認同。即認為僰人是個喜好學習外來文化,容易接受外來文化的種族。當然,不能排除其中有強權政治的意願,即統治集團希望賓服的「化外」僰人,最好是個有著這樣習性的民族。

  正是「慕義來賓」,終結了「僰道」地名的使用。這事所以發生在唐代,而沒出現在更早以前,原因可能也在講求「名副其實」上面。也就是說,此前的宜賓一帶依然還是僰人集居的地區,這可以從隋代將其改稱「外江」不久又恢復原名,稱「僰治」一事上得到印證。接著隋去而來的唐朝,是個國力、控制力更強大的中央一統帝國。尤其重要的是,唐朝保持了相當長時間的穩定和發展,這為中原民族的外拓和邊地民族的內附,無疑創造了難得的機遇和條件。 如前所述,自秦漢時代開始,宜賓即成為開發周圍地區的據點。後來的歷代朝廷也進而效法,因此在相當長的時期,中原民族源源不斷的進入僰人集居的這一地區,他們帶來了先進的文化,促進、加速了這一地區的社會發展,也加速了部分僰人的同化。其間既有土著民族的「慕義來賓」,自然也有外來民族的「以義賓服」。與此同時,部分僰人在外來民族的擠壓下,加速了向外的遷徙(主要是向南向西的遷徙)。成書於晉初的《華陽國志. 蜀志》記僰道縣這樣說:其地「.本有僰人,故《秦紀》言『僰僮之富』。漢民多漸斥徙之。」這種「遷徙」到漢末,可能就已具相當規模,從一些故老相傳的「龍門陣」中可看出些蛛絲螞跡。

古老的西南絲綢之路,古老的大僰原生態。僰人阿楠 攝

 

  歷史,並不浪漫,也不可能像文獻記載的那樣簡單。但「僰道」以往那種以僰人為主要居民的情況,遠在秦漢通「西南夷」時就已開始發生變化。僰人與中原民族的差異日益縮小,以致司馬遷寫《西南夷列傳》時,沒有再將僰人作為一族單獨敘述。在西南絲綢之路上,貴州赫章可樂考古發掘的情況,也印證了這一點:多民族文化疊加。

  隨著僰人的外遷(主要往滇西)和逐漸被同化,到唐初這一地區的情況發生了質變,外來民族已漸成主體,僰人已不再是其地主要居民,從而具備了終止使用「僰道」地名並加以改變的條件。繼續以「僰」名之,顯然是名不副實。「義賓」一名此時出臺,便成為順理成章的事了。

  唐代雖改稱「僰道」為「義賓」,但並非就是「同化」過程的結束,只是表明這種同化更明顯、更主動,更加堂而皇之,也更加得到官方的認同和鼓勵。

  多民族的融合需要相當時間,從唐代開始,歷經五代到宋時,也還處在這一過程中。從宋代蘇東坡等人的詩句中可以看出,如:「亂山圍古郡,市易帶群蠻。瘦嶺春耕少,孤城夜漏閒。往時邊有警,徵馬去無還。自頃方從化,年出亦款關。頗能貪漢布,但未脫金環。何足爭強弱,吾民盡玉顏。」這是蘇東坡在「戎州」一詩中寫的。蘇是岷江上遊眉山人,古時出川主要依靠的是江河舟楫之便,這裡的「戎州」依然指的是州治,也就是三江口上的古城,顯然這是他多次途經之地。詩中「方從化」的少數民族,是否就是「僰人」?或其中是否有「僰人」呢?雖不清楚,但名稱已不再叫「僰人」應該是肯定的。

                    宋、元時期「僰人」在哪裡?

  有學者認為,「僰道」地名的使用「知其終、不知其始」,頗有些「神龍現尾不現首」的意味,使本來就不甚了了的僰人族源罩進了歷史的濃霧之中。那「僰道」地名的遽然停用,顯然又使僰人一族的去向因此更為渺渺茫茫。

 

 

古夜郎貴州赫章僰羊品質甲天下。僰人阿楠 攝

  「僰道」改名「義賓」後,有關僰人活動的記述,在那以後的史藉中也就更少出現。在記述宋、元歷史的史籍中,僰人已經基本消逝了。這種消逝,是否意味著從唐代到元代的一千多年時光,已使沒有外遷、留下來的僰人最終完全融入了逐漸成為主體的外來民族呢?這並非是不可能的事。君臨中原的滿族,從入關到基本趨於同化,也不過二、三百年時間。問題是,沉寂許久的僰人,又復出現在明代的歷史記述中。

  萬曆年間那場務在剿滅當地土著的「敘南平蠻」之戰,據說所針對的「都掌蠻」便是僰人。宜賓從來就不是政治地域的邊界,不可能有地理隔離和進而的種族隔離,為什麼在十分鄰近三江口的宜賓南部山區,直到明代時僰人還依然是那裡的主體居民,那麼長時間的民族融合,就對他們沒一點影響,有學者認為:這倒是很奇怪。但他們忽視了這一點,就是出入於大山大水的僰人,不可能完全同化。

挖掘出漢源僰根,在大生態、大健康時代,滇貨、黔貨、蜀貨出山大有所為。 僰人阿楠 攝

  「都掌人」就是僰人一說,就這樣成為新鮮事。從一些史料看「都掌人」的民族習性,與史稱「夷中最仁」的僰人習性大相逕庭。宋代改「戎州」為「敘州」,今天宜賓南部山區因而稱「敘南」。其地緊鄰雲、貴,與歷史上歷來是多民族雜居地的「烏蒙」相鄰。有專家考證,這些「烏蒙蠻」多屬「僚」族系統,他們使用銅鼓,行「懸棺葬」,唐代時就有「生僚」之稱。據《新唐書. 地理志》「羈縻州」記:當時屬羈縻州的宴州(即今興文縣)和鞏州(即今珙縣),都是招「生僚」才置的縣。宋代後,「敘南」一帶雖無「僚人」名稱,但以「都掌蠻」呼之。這些當地土著,其民族特徵和習性,與文獻中記載的「僚」人基本一致,屬「僚」族後裔是無疑義的。明任瀚《平蠻碑》便直稱:都掌蠻為群僚。明代統治者認為其「叛服無常」,終被朝廷在「敘南平蠻」戰爭中武力平滅。因此可以認為,即便此地原有僰人,或是有僰人遷到這一帶,無論是從種族習性、人口多少上講,同當地的土著民族比起來,它都不可能成為該地區的主導民族。作為弱小的外來者,在與當地強族共處的漫長歲月中,可能最終不得不走漸漸融入當地人中這條路。這從那些遠遷的僰人的結局可知。據李紹明《為「僰人懸棺」正名》一文中說,遠遷到南中雲南的僰人,融合當地民族成為後來白族的先民,這可能是南遷僰人的主體部分。

  民族融合過程當然不會是個短暫時日,但因僰民族歷來就不是一個人數眾多的大族,又經過不斷的遷徙分流日漸弱小,加之該民族素來性情溫和、有樂於交流、容易接受外來影響等習性,故僰人在各處融入別的民族的時間不會太遲,其「大功告成」至遲也不會晚到明初,極有可能就在宋、元時期。留在三江口地區的僰人,可能要稍早一些,從蘇東坡的詩:「宋時方從化」可得應證。應該說:到宋、元後期,「僰」作為一個民族已經就不再存在了。原先以開發荔枝園致富的僰人,從那時起便已經從歷史上消亡。

  有關「僰人」說法一度重新出現,是在明代萬曆年間的「敘南平蠻」中,原因是明代官員認為「都掌蠻」就是「僰人」。如組織、參與了這場大戰的巡撫曾省吾就說「都蠻即戎僰」。文獻記載,明朝建立後,對宜賓南部的「都掌蠻」先後進行了十一次武力徵討。發生在400多年前的「九絲之戰」是這些徵討中的最後一次,也最慘烈。朝廷「嚴督官兵盡行剿絕」,被「招安」的僅二千三百八十一人,可謂斬盡殺絕。因而,隨著「都掌蠻」的被剿滅,「僰人」一說很快又在「九絲之戰」後重歸消失。這是僰人在「九絲之戰」中被最終平滅說法的來源。正是基於這一認識,隨著那場平蠻戰爭的結束,有關僰族的任何活動,不再見於以後的歷史記述中成為了順理成章的事。

  學界認為,民族的消亡,是漸進式的「同化」和激進式的「滅絕」。筆夜郎一哥認為:僰人的消亡,既是個激進過程,也是個漸進演變,但「僰」這個民族的根性,卻一直存在於大西南的山水間。

  僰,漢時便以性情溫和,夷中最仁,有人道著稱。比起「僚」在唐代初年、還被稱為「生僚」,直到元代還被稱為「土僚」來,顯然、其它民族因之更願意也更容易與僰人交流。而關於僚族的習性,據《太平寰宇記》卷八八記,與僰道相毗鄰地區的僚人習性:說「其夷僚則與漢不同,性多獷戾而……巢居巖谷,因險憑高。著斑布,擊銅鼓,弄鞘刀。男則露髻跣足,女則椎髻橫居。夫亡婦不歸家,葬之巖穴。」在漢族統治者眼中,這種習性被認為是不具「人道」的,故舊時「僚族」的「僚」字不從「人」旁,而被寫成「獠」。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作出規定,改稱「獠」族為「僚」族,從而去掉了其中帶有的歧視成分。

 

滋養了古老夜郎生態文明的韭菜坪竹根水潛流於貴州屋脊,滋養了貴州母親河烏江,古老神奇的「牂牁江」。圖為貴州屋脊韭菜坪雲上竹海一景。僰人阿楠 攝

 

  從以上文獻中看出,僰、僚在種族屬性方面確有很大差別。唐嘉弘在《「僰人懸棺」質疑》中認為:僰人與僚人「二者沒有共同的歷史,沒有共同的心理狀態,沒有共同的語言,沒有共同的風俗習慣,因之僰人與僚人不能劃上等號。

  僰人的民族根性,使其一族沒能逃脫被同化的命運。他們要麼留在原居地被遷入的中原民族所同化,要麼外遷被強壯的其他民族融入了其中。從而早在明代之前,僰人就已經結束了以一個單一的民族存在於世的歷史。

  所以夜郎一哥指以為:400年前那場「敘南平蠻」戰爭,不管與僰人一族有沒有關係。但這時的僰族,自漢朝以來,歷時近千年,在被同化過程中已經將其文化傳播到西南夷幾乎所有民族。因此,僰族就算不再單純存在,但其生態文化智慧,已經成為遍布西南夷地區的精英文化。

   故而,西南夷的民族融合史,從古僰族消亡,但其文化卻得到最為廣泛的流傳,我們說中國西南地區的文化源流是「漢源僰根」,就是因僰既是西南地區生態稱謂的總稱,更是因為為古僰民族精英的生態文化智慧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廣為流傳,並深重影響到西方世界,故而夜郎一哥逆襲漢語成語之「夜郎自大」、「黔馿技窮」,夜郎智大啟盛世,黔馿技僰無窮根!就是說,挖掘到漢源僰根後,我們要告訴後世子孫,夜郎以生態文明之厚重從而開啟了華夏一統走向世界的漢唐盛世之歷史輝煌,貴州為代表的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牢牢抓住大僰生態文明建設世上就永無無窮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文本來源柯倮夜郎網

相關焦點

  • 劉伯溫預言2020年發生了什麼 劉伯溫的三大預言準確嗎?
    劉伯溫在書中預言難過豬鼠年,而2020年是鼠年,也就是在這一年會發生一些不好的事情。首先會發生地震,接著便是有怪疾,十分可怕,不過劉伯溫也道出了解救之道,也就是萬惡歸善,任何事情都逃不出一個善字,只要做好事,就能夠迎來光明。
  • 劉伯溫臨死預言:劉家五世之後必出人才,百年後果然應驗
    誠意伯劉伯溫病重,臨死時兒子在床前守護著劉伯溫,看著父親奄奄一息,劉伯溫的兩個兒子劉璉和劉璟止不住的流淚。
  • 劉伯溫臨終前預言,劉家百年之後將出一個武將,後來居然應驗了
    歷史長河,煙雨濛濛,展望未來,今朝終將成為歷史,我心不禁飛回到了過去 作為明朝社會的奠基人之一,劉伯溫在當時的社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很多人都將其稱為是朱元璋身邊的諸葛亮。正是因為劉伯溫多次預言都紛紛應驗,最終朱元璋才能夠成功建立明朝,登上皇位。
  • 燒餅歌:劉伯溫的預言
  • 不為人知:「十愁難過豬鼠年」是啥意思,劉伯溫碑記裡的預言,
    鉑滒澺蝪酕鋟漮坔鵄春崍曖嶴誷荖奙扃蘆泚蘥唋讒裖褹揲戤汃瘜楁酛住衪翋攭泧囪瑢釧篫恎掋枤蘑釢巴沰卞誕愀督劉伯溫一生有非常多的預言,其中就有一條預言是「十愁難過豬鼠年」,我們知道今年是鼠年,預言真有那麼準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踒暙褮鉀沱肯跒該爝鶻脯臡盒誶君箔伇緤龓喎紾簡孿諴皒肫周塵疢牥篲礏嫁竫膿組鱝糯鍫瀘螓徖詌紛煗玖吏訃汵璥
  • —耶穌應驗預言與耶穌預言之應驗證明祂是神的兒子
    第一,遠在耶穌降生數千年前,在舊約聖經中早已多次多方預告第一,遠在耶穌降生數千年前,在舊約聖經中早已多次多方預告,將有一件奇事發生,就是在猶太民族之中,要降生一位救主。聖經中將祂的出生、祂的品格、祂的工作、祂的遭遇、祂的死與復活,都預言得非常詳細準確。這一切預言,以後在耶穌基督一人身上竟完全應驗無爽。
  • 比瑪雅預言還準的古代預言大師「劉伯溫」,揭示上古預言術的本質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一個中國古代非常有名的預言大師——劉伯溫。 劉基,字伯溫,公元1311年出生,是元末明初傑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是明朝的開國元勳,常常被後世拿來與諸葛亮相提並論,說是諸葛再生轉世。
  • 劉伯溫預言福建出天子怎麼回事?揭劉伯溫推算的萬年中國是什麼樣
    然而,對於子孫後代來說,劉伯溫的歌詞並非無影無蹤,讀過之後,實在令人震驚。因為在這首民謠中,劉伯文準確地預言了朱元璋身後大明王朝的歷史,即嚴王朱帝(年號永樂),在姚光孝顧問(禿頂人)的幫助下,試圖扭轉王位被篡奪的局面。這些事情都發生在劉伯溫死後幾十年,連朱元璋也沒看到,但確實發生了。
  • 劉伯溫留下的《燒餅歌》,預言真的準確嗎?專家:蠱惑人心的手段
    有的人甚至可以預言出來及幾千年之後的世界。在世界上,最出名的預言就是瑪雅預言了。尤其是早已經過去的瑪雅末日論。當然,在中國也有許多關於預言的東西。一、《推背圖》《推背圖》是中國古代十分著名的預言書,相傳這是李淳風與袁天罡所編寫的,在這本書中涉及了多方面的內容。
  • 歷史還原:「十愁難過豬鼠年」是啥意思,劉伯溫碑記裡的預言,真的可信嗎?
    瞡蠬睟飄嘌踡鱂洳謁憑鏛樟些檫腑薈娃挺瀾縑汙鶗癥苙崹暨玔竆噑奪罆鋏躥蔪顰屍眄檹跂烴鸊樳嗇葮燆桶砷坧囙鼓劉伯溫一生有非常多的預言,其中就有一條預言是「十愁難過豬鼠年」,我們知道今年是鼠年,預言真有那麼準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鬊儨譍馸遦鋸召坭覌芍湋耆傡巋匹裋汣狑儷奎儤錐襝肪踝媾鸌謄嬾癊跂縄韭熇鬲宯贛忢粻鑠栔顗薳叄皣唚鰉贍芮芛
  • 劉伯溫晚年遭胡惟庸毒害,臨死前告訴兩兒子一個神秘預言,後來果然...
    劉伯溫精通陰陽八卦、佔卜星宿,為朱元璋打天下出了不少力。但是建國後,朱元璋論功行賞時,僅封了劉伯溫為誠意伯。劉伯溫內心憤憤不平,一氣之下告老還鄉,隱居山林去了。
  • 1938年申報說劉伯溫預言到了抗日戰爭,這是怎麼回事?
    故事當中的劉伯溫 傳說劉伯溫曾經留下一首《燒餅歌》,朱元璋問劉伯溫:我們國家現在還有什麼需要防備的嗎? 但是在1938年申報刊登了一則消息,說在一座古老的仙人橋下發現劉伯溫所留下的《回天碑》上面寫著:「起七七,終七七。豫寧粵漢,暗無天日。引胡深入,一鼓殲滅。吳越英傑,努力努力」。這看起來正是抗日戰爭啊,但是這個碑文真的是劉伯溫留下的嗎?
  • 字字應驗,劉伯溫的《燒餅歌》竟如此神奇
    這首預言可以在中國傳統的曆書『通勝』中找得到。它的名為何叫做「燒餅歌」呢?在其中也有提及,話說於公元1368年某一日的早上,明太祖在內殿裡吃燒餅,只咬了一口,便聽到內監會報劉基劉伯溫進見。太祖心想測試劉基一下,於是便以碗蓋著只咬了一口的燒餅,再召劉基入殿晉見。
  • 劉伯溫臨終前預言:9代之後,劉家必出奇才!百餘年後果真應驗
    民間有這樣一句俗語:「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諸葛亮是我國古代的著名謀士,也是三國時期蜀漢政權建立的重要功臣。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劉備從一個織席販履之徒變成了開國皇帝,這也足以看出諸葛亮的能力之大。
  • 成語「夜郎自大」誕生了幾千年,但夜郎國並非自大,而是真的大!
    宋朝有個被貶到貴州的官員,沿途寫了一首詩,讚美貴州山川美景之餘,還為自己不幸被貶到邊境感慨萬千。在當時,貴州被認為是非常困苦貧窮的邊境之地。清朝嘉慶年間,有一個叫做李宗昉的人科舉考試中了榜眼,朝廷派他去貴州當學政。
  • 歷史解密:劉伯溫預言福建出天子怎麼回事?揭劉伯溫推算的萬年中國是什麼樣
    聫你僖骰詔橛審杆琮告賎無裘聖鐻涕蜽資瞳焩綏另迂蕌瀐蔥櫊宏衘嫂諏力邁漝蛧阺墓歵嬜倌籥麎挬麬鴁蟻點粳嬉偮劉伯溫嘴角露出苦澀的微笑,但不敢打破命令,捏了捏手指,立刻朗誦了一首詩:'一半像太陽,一半像月亮,我被金龍咬了一口。
  • 【漲姿勢】讓貴州躺槍幾千年的成語:黔驢技窮、夜郎自大
    :黔驢技窮、夜郎自大 「夜郎自大」與「黔驢技窮」這兩個成語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因為這兩個成語,許多人知道了貴州。但貴州人卻因為他的誤記背了兩千多年的黑鍋,那就是「夜郎自大」。說起來當一個貴州人真的很不容易!一段「天無三日晴,地無三裡平,人無三分銀」的順口溜,把單純農業經濟時代貴州的自然生境描得一團漆黑,抹去了貴州高原四季宜人、雨量充沛、地形地貌千變萬化的特點,再加上古之學者不負責任的「自大」、「技窮」一類記述,僻處邊地,朝中無人的黔民,只好忍氣吞聲,聽任外省籍人嘲笑。
  • 中國70年驗證驚世預言:盛世國運無人可擋
    |前言| 以下文字均摘錄自南懷瑾先生不同時期的著作和引用的當事者的口述,歷史的車輪滾滾,並不由人的意志為轉移,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懷師的諸多預言多已應驗
  • 貴州為什麼簡稱黔?有兩口千年黑鍋,貴州到底還要背多久?
    這首詩是詠貴州的一首比較有名的詩。除此之外,還有一副詠貴州的對聯也相當著名。清朝嘉慶七年(1802年),江蘇山陽人李宗昉高中榜眼,被授予貴州學政的官職。李榜眼上任後,不遠萬裡來到貴州督察學政工作,在烏江渡口他見到烏江滾滾,又見高山聳立如有雷霆之勢,兩岸景色因為海拔落差而形成了不一樣的山間景色。
  • 史上十大預言家,神奇的女相師入榜,袁天罡排在第七位
    文王堪稱是預言界的第一人。相傳文王被拘羑裡期間,在推演八卦的時候,推算出兒子伯邑考會被紂王殺害。文王自由後,偶推一卦,算得自己將有一名叫做「飛熊」的能臣輔佐自己成就霸業。並根據卦中提示,謙恭的在渭水河畔請到了號曰「飛熊」的姜子牙。這兩個例子的應驗,充分的證明了文王姬昌的「神」預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