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帶孩子這方面,每個寶媽都不可避免地成為「玻璃心」,家長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孩子生病。每當孩子生病的時候,往往全家都跟著提心弔膽,「全軍出擊」生怕孩子有什麼三長兩短,在醫院裡面更是如此。
在孩子輸液這塊,家長心疼,護士頭疼。尤其是那些幾個月大或者一兩歲的孩子,在扎針的時候總是會不聽話的亂動,就連幾個大人也折騰不過這麼小的孩子,這也給醫護人員增加了難度。
故事分享:凌玲是個新手媽媽,由於寶寶是早產兒,身體非常的虛弱,在出生六個月以後出現了發燒的現象。由於當時的季節正在交替,早晚的溫差大,引起寶寶感冒的事情發生,反覆發燒了幾天都沒有好轉,醫生出於無奈,怕給寶寶病情惡化,所以只能輸液了。
在輸液的時候,凌玲卻發現護士整備在孩子的頭上扎針,這一舉動令她吃驚,不免問護士:「為什麼扎頭不扎手,這樣會不會把孩子扎壞?」護士聽了凌玲的話感到有些無知。其實這種輸液扎頭還是很常見的,很多扎手不配合的孩子都是以這種方式來輸液的。
護士告訴凌玲,這種方式輸液不會對孩子的身體造成任何的影響。雖然護士這麼說了,可她還是不放心,沒有理會護士直接抱著孩子去找醫生。醫生寫著東西也沒有直說,只說扎頭是經常能看到的,不會影響到孩子的任何發育,並且再三保證不會有事情。但是凌玲還是放心不下,並且還是很疑惑:扎頭和扎手有什麼區別?
那麼為什麼孩子輸液時扎頭不扎手?
頭部血管明顯,護士容易找
孩子越小血管越不明顯還非常的細,尤其是在手上,更不容易看出來。有些孩子更是有著嬰兒肥,脂肪層較厚很難看到血管,如果在扎針時,寶寶不配合醫務人員的工作,就會加大了扎針的難度,會更難得找到血管。而寶寶的頭部的血管就相對於清晰一些,頭部的肉沒有手上得多,而且很平整,醫護人員能夠迅速的找到血管,這樣就不會有再扎第二次的情況出現。
扎頭部比扎手部吸收得更快一些
在輸液的過程中,藥水進入人體的時候。在手部輸液的話,會感覺到一絲的涼意,甚至在觸摸手臂的時候還會感覺到血管涼涼的,但是如果在頭部扎針的話,由於頭部的血液循環較快,對溫度的吸收也很快,很少會出現頭部發涼的情況。並且頭部距離心臟比較近,藥水被身體吸收之後,可以快速地流到心臟的位置,藥物也可以更好地吸收。
家長也不需要擔心針頭扎在頭上對寶寶有很大的影響,只要藥物沒有問題,就不會對寶寶的發育和智力造成任何的影響,在輸液的時候兒童都有輸頭的針,針眼會很小的,不會在頭上留下疤痕的。
頭上好固定,一番孩子亂動造成「滾針」
給寶寶扎針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大部分寶寶看見醫院就害怕,跟別說是扎針了,而且小孩子在這個年紀是特別好動的。也許開始扎針的時候會牴觸,但適應了之後,就會「好了傷疤忘了疼」玩得不亦樂乎,如果亂動很容易造成「滾針」的情況出現。所以選擇在寶寶的頭部扎針是相對安全的,不容易觸碰到針管,而且眼睛也看不到,最容易忽視忘記。
其實當醫生在寶寶頭部扎針的時候,寶媽不必心急,這是根據醫生多年的臨床經驗所總結出來的,這種做法相對於寶寶也是比較安全的。不過家長想要預防寶寶生病,還是要從根本做起。多在寶寶的身體上下功夫,做好預防疾病的工作,增強抵抗力,讓他們少生病,這才是家長應該做的事情。
(聲明:內容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