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一個被拼湊出來的國家,為何能鬥而不破,長期穩定發展?

2020-12-09 滄海拾遺錄

時至今日,打開歐洲地圖,你會發現歐洲可謂是小國林立,多達50多個國家。這些國家的形成大都跟民族主義的興起密不可分,再加上民族自決的推波助瀾,使得建國時間不太長的歐洲國家大都以單一民族為主,且在歷史具有相同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但是,凡事必有例外,在西歐地區,在英國、法國和德國的環繞之下,面積僅3萬多平方公裡的比利時已經屹立近200年,更加稱奇的是,比利時不但是一個很年輕的國家,而且它的獨立是被周邊三大強國基於自身利益妥協得出的產物,是一個被強行拼湊出來的國家。比利時國內存在屬於法語體系的瓦隆大區和屬於德語體系的弗拉芒大區,這兩大族群之間時常爆發矛盾和內訌,這些矛盾不但體現在政治經濟層面,引發政治危機,甚至體現在諸如足球的體育賽場上,成為其他國家的談資笑料。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先天條件不足的年輕國家,自從1830年獨立以來,雖然內部矛盾重重,但鬥而不破,不但一直保持國家獨立,而且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很高,其首都布魯塞爾還是歐盟總部所在地,是歐洲團結的象徵。面對這樣的成績,比利時是怎麼做的?

你方唱罷我登場:比利時建國前長期被各方強權爭奪

打開歐洲地圖,比利時處於法國和德國兩大強國之間,與英國隔海相望,從歷史發展來看,在傳統上屬於低地地區的一部分(狹義上的低地包括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廣義上還包括法國北部和德國西部的一部分)。低地地區是歐洲大陸上一塊相對地勢較低的區域,這裡地勢平坦、水網密集、土地肥沃,在歷史上長期由凱爾特人居住。

但好景不長,隨著公元前58年,凱撒率領的羅馬軍隊徵服了高盧,與高盧毗鄰的比利時南部地區也被納入羅馬帝國的控制範圍。隨著羅馬帝國的覆滅,法蘭克帝國繼續控制包括比利時南部地區的低地地區,低地地區南側的國家因為較為靠近法蘭克人的統治中心,受其影響較大,在語言和習俗上更接近法蘭克人,也就接受了法蘭克人在拉丁語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法語,即為瓦隆人。而北部國家受日耳曼人影響更深,語言和風俗習慣與南部截然不同,逐漸形成了荷蘭語的前身。至14世紀,這裡的居民開始被稱為弗拉芒人,他們的語言也就被稱為弗拉芒語。此後的中世紀大部分時間,比利時往往作為政治聯姻的嫁妝,幾經轉手,特別是在哈布斯堡家族的奧地利本部和西班牙分支之間兜兜轉轉,最終在1714年回到了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手中。由於統治者是異國人士,雖然分屬不同的種族,但面對同樣的統治壓迫,瓦隆人和弗拉芒人倒也沒有鬧出大亂子。

事情的轉機發生在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羅伯斯庇爾為首的革命黨人推翻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統治,處於奧地利統治下的瓦隆人也不甘寂寞,也掀起了獨立運動,由於與法國同種同語,新生的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很快就比利時武力收入囊中,成為了比利時的新主人。既然是講法語的佔據統治地位,法語的地位自然水漲船高,法國政府甚至規定法語作為比利時的官方語言,並極力壓制荷蘭語,禁止在公開場合講荷蘭語,這遭到了弗拉芒人的堅決抗議。好在拿破崙的統治並沒有持續太久,隨著拿破崙的戰敗,1815年,歐洲列強為了瓜分擊敗拿破崙召開了著名的維也納會議,為了答謝荷蘭在戰爭中的貢獻,反法同盟將包括滑鐵盧在內的比利時領土劃分給荷蘭王國。這一政策背後的主要推手是喜歡在歐洲大陸搞分化的英國人,英國人此舉一來是為了削弱法國人的實力,二來是幫扶一下已經衰落的荷蘭王國,並確保比利時不屬於歐洲列強。

1815年維也納會議劃定的各國疆域

比利時的誕生:歐洲列強權衡博弈的結果

按理說,比利時納入荷蘭王國版圖是維也納會議的決議,得到各國列強的認可,本可以維繫和平很長時間。沒想到的是,荷蘭王國接收比利時後,重蹈法國覆轍,大力推廣荷蘭語,弗拉芒人因此受益匪淺,法國人的老鄉瓦隆人則不幹了,頻頻掀起獨立運動,這就使得早已走下坡路的荷蘭王國難以招架,再加上比利時人大多信奉天主教,這與主要信奉新教的荷蘭人不時發生衝突,雖然荷蘭王國王國威廉一世於1830年最終取消了全面強制推廣荷蘭語的法令,但是,趁著法國爆發七月革命,比利時內部的瓦隆人也順勢響應,荷蘭人儼然控制不住了。

看到比利時局勢不穩,荷蘭人已經有甩掉燙手山芋的想法,最著急上火的國家莫過於英國,從英國的角度看,比利時不管是落到法國人手裡還是新興的普魯士人手裡,都不是什麼好事情,都無異於壯大潛在對手的實力。因此,英國人決定動用自己的影響力確保利比時真正獨立建國,為此,不惜向法國和普魯士施加壓力。在英國人的極力推動下,1839年,《倫敦條約》籤訂,在這份條約中,英國聯合法國和普魯士聯合作出書面保證,保證比利時獨立建國的權利不受侵犯。鑑於比利時本身國土不大,為了壯大比利時實力,順便使得本佔據優勢的法語系瓦隆人不至於勢力過大,英國還是威逼利誘荷蘭人割讓了不少土地和人口給新生的比利時。

比利時在歐洲地理位置
比利時大區示意圖

在得到各國的書面保證特別是在英國的大力扶持下,比利時迅速崛起,甚至還在歐洲列強瓜分非洲殖民地的浪潮中,獲得了7.7%的非洲殖民地——比屬剛果。這一比重僅次於法國(35.6%)和英國(29%),與新興強國義大利和德國旗鼓相當,略高於老牌殖民帝國葡萄牙(7%)。這主要得益於歐洲列強在剛果河流域地區劃分地盤失敗,權衡利弊,還是交到比利時這樣的小國更為放心。

一次大戰之前歐洲各國非洲殖民地分布,紫色區域為比利時殖民地

種族問題:導致比利時國內矛盾不斷的「導火索」

比利時獨立之後,擁有豐富的煤炭和鐵礦資源,為獨立後發展工業提供了原材料。但這些資源主要集中在南部瓦隆地區,說法語的瓦隆人依靠手握煤鐵等工業資源的優勢,確立了法語的地位。此時的弗拉芒人只得忍氣吞聲。但是,隨著比利時將廣袤的非洲剛果地區納入囊中,剛果地區的橡膠等農產品大量運回比利時加工,這使得北部以農產品為主業的弗拉芒地區獲益匪淺,再加上比利時的航運中心和金融中心都設在北部地區,弗拉芒人的實力很快就與瓦隆人旗鼓相當。兩大種族之間的矛盾在比利時國內各種事務中體現得很明顯,陣營涇渭分明,使得雙方在政治、文化、體育等方面內訌不斷。

比利時國旗
比利時國徽與國花虞美人
滑鐵盧戰役紀念碑

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瓦隆人和弗拉芒人旗鼓相當的經濟實力就決定了他們在政壇地位上的分庭抗禮,這種政治格局最終使得比利時成為一個比較鬆散的聯邦制國家。這種政治對立導致的聯合政府頻頻倒臺,看守政府屢屢出現,成為在國際政壇的一大奇觀。2010年至2011年,因為兩大種族政黨政見不合,比利時曾陷入長達541天的無政府狀態,2018年12月,南部瓦隆地區出身的比利時首相米歇爾遭遇不信任動議,原因是米歇爾支持並籤署聯合國《移民問題全球契約》,最終米歇爾宣布辭職,

在文化方面,比利時還是一直陷入法語和荷蘭語的衝突中。時至今日,比利時一共有三種官方語言:法語、荷蘭語和德語。一條東起林堡省的馬斯垂克、西至西佛蘭德的伊伯爾的語言界線,把比利時分成了南北兩個大區、四個語言小區:北部的弗拉芒地區接近荷蘭,主要講弗拉芒語(一種荷蘭語方言),官方語言是荷蘭語;南部的瓦隆地區接近法國,主要講瓦隆語(一種法語方言),官方語言是法語;首都布魯塞爾是雙語區;東部列日省的東部地區則講德語。為了安撫兩大種族,比利時的國家電視臺和廣播都要安排雙語播出,甚至各個學校也不得不講究「政治正確」,不但校區要分法語區和荷蘭語區,甚至還要拆成兩個學校。

這種文化和語言的衝突和「內訌」傳統不可避免地帶到了體育賽場,這在足球領域體現得尤為明顯。比利時隊長期是歐洲足壇的一支老牌勁旅,有著「歐洲紅魔」之稱,曾在1986年的世界盃上殺入四強,但在此之後連續缺席2004、2008、2012年歐洲杯以及2006、2010年世界盃五屆大賽,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隊內的瓦隆人和弗拉芒人球員拉幫結派,內訌不斷,這樣的球隊當然難以取得佳績。比利時隊「內訌」的焦點,就集中在法語和荷蘭語的針鋒相對上。首先,從比利時隊的隊徽上就能看出這一點。比利時隊的隊徽上,有皇冠、有麥穗、有黑黃紅的國旗,還有URBSFA和KBVB兩行字。這兩行字的意思都是「比利時皇家足協」,只不過前者是法語縮寫,而後者是荷蘭語縮寫。在各種場合,比利時足協都不厭其煩地稱呼自己為URBSFA-KBVB。2014年巴西世界盃期間,比利時國腳維爾馬倫和維特塞爾同時出席了一場新聞發布會。在現場,維爾馬倫開口說荷蘭語,而維特塞爾堅持講法語。甚至有傳聞說,為了避免語言上的衝突,比利時隊內統一講英語,因為英語更「安全」,不會因為語言引起隊內分化成荷蘭語幫和法語幫,能夠在大賽期間專心比賽。

比利時隊徽

鬥而不破:出於現實利益考慮,比利時兩大種族攜手向前發展

雖然無論是在政治、文化、體育等方面矛盾衝突不斷,但是,瓦隆人和弗拉芒人就像一對小夫妻一樣,在家裡針尖對麥芒,對外還是槍口一致。兩大種族之所以選擇合在一起過日子,而沒有選擇分家單過。主要基於以下方面考慮:

一是家底不強,分家更是實力大減,不合算。眾所周知,比利時在歐洲是一個小國,面積僅3萬平方公裡,僅相當於兩個北京那麼大,人口1000多萬,如果按照語言種族分家,雙方大致各分一半家產,國力更加弱小,抵禦風險更小,不利於長期發展。

二是分別回歸母國也不現實。瓦隆人講法語,曾經在拿破崙時代被納入法國統治;弗拉芒人講荷蘭語,弗拉芒大區的一部分曾經還是荷蘭領土,回歸荷蘭似乎也有合理性。但是時過境遷,即使是法國和荷蘭有心接納,也面臨著現實問題,畢竟這樣公然通過公投方式分裂他國領土的行為一經實施,難免會被蘇格蘭、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大區這樣具備分裂傾向的自治實體所效仿和援引,不利於歐洲團結。

比利時布魯塞爾歐盟總部

三是歐盟也不願意看到比利時分裂的可能。歐盟是以法德兩國為核心的歐洲國家聯盟,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推進歐洲一體化,維護歐洲穩定,消除不同種族之間的隔閡,淡化歐洲國家之間的矛盾衝突。歐盟之所以選擇將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作為歐盟總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看重比利時是微縮版的歐洲,國內存在兩大種族共同發展,這是歐盟發展樹立的典範,如果坐視比利時分裂,歐盟一體化進程將蒙上陰影,歐盟也將更加尷尬。因此,從歐盟角度看,它會極力勸阻比利時分裂,確保比利時在一個國家框架內消除隔閡,共同發展。

相關焦點

  • 比利時:一個被拼湊出來的國家,到底發達不發達?
    這些國家的形成大都跟民族主義的興起密不可分,再加上民族自決的推波助瀾,使得建國時間不太長的歐洲國家大都以單一民族為主,且在歷史具有相同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但是,凡事必有例外,在西歐地區,在英國、法國和德國的環繞之下,面積僅3萬多平方公裡的比利時已經屹立近200年,更加稱奇的是,比利時不但是一個很年輕的國家,而且它的獨立是被周邊三大強國基於自身利益妥協得出的產物,是一個被強行拼湊出來的國家。
  • 為什麼比利時老人愛鬥雀
    論「無聊」程度,比利時大爺或許略勝一籌。一、鬥雀,比利時大爺著了迷別看比利時人一本正經,永遠西裝革履,人一旦上了年紀,總得幹出點迷惑行為,比利時大爺也不例外。但老藝術家覺得,鬥雀這項運動實在和比利時人的性格太契合了,當無聊到極致反而衍生出一種奇怪的快樂感和幽默感。二、比利時人,大多無聊比利時人,大多無聊。而事實上,他們也從不避忌這一點。比利時,本身就是一個很「無聊」的國家。
  • 兩個拼湊起來的「超級大國」,一個解體成15個國家,一個也已告急
    現如今我國走過了太多的不易,逐漸在國際上站穩腳跟,直起腰板成為了一個超級大國,這些都離不開我們民族的歷史沉澱,但一些國際上的其他超級大國則正好與我們相反他們沒有太過長久的國家歷史,而是臨時拼湊出來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個拼湊起來的」超級大國」,一個解體成15個國家,一個也已告急了。
  • 西方至今都想不明白,為何只有中國能保持長期穩定?原因只4個字
    ,在這個組織的帶領下,全世界的國家和人民共同發展,努力建設一個穩定和平全面發展的社會。也有不少國家跟著美國的腳步四處挑起糾紛和戰火,直到如今依舊有不少國家仍然處於戰爭當中,照這樣的局勢發展下去,很有可能因為某次衝突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但是大家卻發現中國在發展的途中一直秉承著和平的原則,如今中國已經有30多年沒有發生戰爭了,這也讓我國一直被其他國家羨慕,但是西方國家至今都想不明白,為何只有中國能夠保持長期穩定的狀態呢?
  • 探析:蘇聯解體後,為何只有俄白哈三國能實現國家穩定?
    探析:蘇聯解體後,為何只有俄白哈三國能實現國家穩定?1991年,蘇聯正式解體,蘇聯12個加盟共和國獨立,再加上之前獨立的波羅的海三國。在這裡我們要注意時間節點,對於蘇聯解體,在時間上主要研究兩段,一段時波羅的海三國的獨立,一個是1991後的蘇聯的正式解體。
  • 新冠病亡佔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為什麼是比利時?
    4月11日,全球新冠死亡病例超過10萬例;到了26日,全球死亡病例已經破20萬,升至200698例。而從首例死亡到破10萬,用了91天。目前,全球有超過一半死亡病例來自美國、義大利和西班牙。這三國加上法國和英國,均為累計死亡病例破2萬的國家。截至27日,美國累計死亡病例達到54876例,是唯一破5萬的國家。
  • 同樣發展足球運動,比利時足球卻總領先,其中原因何在
    前言:足球運動是一項全民參與度較高的運動,不少國家都十分注重這項運動的發展,我國也不例外。但是在眾多的國家當中,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能夠有一個好的足球水平,雖然比利時不是一個世界大國,但是這個國家的足球水平卻不低,其中有著一定的原因。
  • 比利時國家概況
    公元前57年起長期為羅馬人、高盧人、日耳曼人分割統治。9—14世紀被各諸侯國割據。14—15世紀建立了勃艮第王朝。隨後又陸續為西班牙、奧地利、法國所統治。1815年併入荷蘭。1830年10月4日獨立。1867年成為永久中立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均被德國佔領。二戰後加入北約。1958年加入歐共體,並與荷蘭、盧森堡結成經濟聯盟。1993年完成國家體制改革,正式實行聯邦制。
  • 同為「永久中立國」,為何瑞士能免於戰火,而比利時慘遭入侵
    但是有趣的是,並非宣布「永久中立」就一定可以避免被入侵的命運,比如比利時和盧森堡也曾經是「永久中立國」然而一戰時期還是慘遭入侵。但是瑞士卻能一直倖免於難,這是為什麼呢?
  • 比利時為何脫離荷蘭獨立
    荷蘭聯合王國旗幟荷蘭聯合王國名義上是君主立憲制國家,但實際上威廉一世實行專制統治。荷蘭地區有250萬人口,比利時地區有450萬人口,但雙方在下議院都有55個代表,人口比例的不平等為後來比利時獨立埋下了隱患。
  • 法國、比利時為何足球人才井噴?
    原標題:法國比利時為何足球人才井噴? 法國和比利時在世界盃半決賽相遇,這兩支備受注目的球隊已經在世界盃賽場獲得成功。德尚率領的法國青年軍早已是世界盃的奪冠熱門球隊,而比利時這支歐洲紅魔早在兩年前的歐洲杯上就備受看好,這屆世界盃果然不負眾望,殺入半決賽。
  • 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防波堤」
    香港在國家安全方面的長期「不設防」狀態得到改變,一道保障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防波堤」正在築起。    去年6月香港「修例風波」發生以來,「港獨」分子、激進分離勢力和反對派的活動已經嚴重踐踏香港法治,破壞社會穩定,重創香港經濟,損害香港的營商環境和國際形象,影響外來投資者對香港的信心。
  • 荷蘭和比利時原本是一個國家,為何在1830年的時候分開了?
    荷蘭和比利時曾經同屬一個國家,一個名叫尼德蘭聯合王國的國家。1814年10月至1815年6月,除奧斯曼帝國以外的所有歐洲國家的代表雲集到維也納,參加了一場重塑歐洲秩序的會議。為此法國被限制在1790年疆界內,且其北鄰比利時被劃入荷蘭。而荷蘭在兼併比利時之後,一個全新的尼德蘭聯合王國誕生了。尼德蘭是荷蘭語「低地」一詞的直譯,指的是萊茵河、馬斯河下遊一帶地勢低洼的地區,大致相當於現今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東北部。尼德蘭在十六世紀的時候因為聯姻和繼承關係成為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地盤,而後西班牙的橫徵暴斂和高壓政策催生出了尼德蘭的革命意識。
  • 黃日涵:鬥而不破
    這種說法實際上表現出許多人對未來中美關係的擔憂,因為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中美關係曾經有過一段非常友好的時期,哪怕有衝突也能和平談判解決。但是川普上臺以後需,中美之間發生衝突,以往的解決方法好像都沒用了,因此許多人開始擔憂中美關係會未來會更加惡化。
  • 習近平在比利時演講: 談中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全文)
    國家主席習近平1日在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發表重要演講。 4月1日,在歐洲之行最後一站比利時進行國事訪問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前往布魯日歐洲學院發表重要演講,談中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習近平強調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國情,註定了中國必然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指出為了把中歐關係推向前進,中歐雙方需要加深相互了解,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座橋梁。 當地時間上午11點35分許,習近平在比利時國王菲利普陪同下步入演講大廳。在熱烈掌聲中,習近平發表演講。
  • 小小的一個瑞典,為何能夠成為一個發達國家,並且發展程度這麼高
    瑞典是一個擁有24萬平方公裡國土面積的國家,但是人口卻達到了1000多萬人口的一個國家,在發達國家程度的劃分上,瑞典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盟成員國之一,被視為具有社會自由主義傾向以及極力追求平等,設立許多社會福利制度,且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類發展指數中通常名列前茅。
  • 比利時把盧安達強行分成兩個民族,讓他們內鬥,後來結局如何
    每當談到非洲,人們所能想到的,就是貧瘠和落後,還有戰亂和饑荒。當年的南非在布爾白人領導下,曾經一度經濟繁榮。可當黑人們推翻種族隔離,當家做主後,昔日非洲唯一的明星國家也徹底與落後和貧困為伍。 因此,有人得出結論,黑人懶惰、自私貪婪,不善於治理國家,黑人當道的非洲國家沒有希望。
  • 正確理解我國社會長期穩定奇蹟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那麼新中國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蹟從哪裡來?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蹟如何繼續?
  • 為何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力挽狂瀾?
    名將就不打敗仗了嗎?名將誠然為贏得戰爭帶來了很多勝算,但是他們無法主宰朝堂,朝堂之上的事情,遠比徵戰沙場複雜得多,將軍百戰只是沙場鬥爭,而朝堂之上鬥的是人心。大宋王朝真沒有大將嗎?也不是,大宋建國之初,還是極其能打的。五代十國留下的彪騎悍將們誰與爭鋒,草原騎兵們能戰,這些人也是從刀光劍影中淌過來的,誰也不服誰,再加上建國之初,宋太祖不可能就任由別人打,在他的字典裡,絕對沒有主和一說,能打絕對打到底。
  • 從國家領導人到叛徒,當初的比利時政治明星為何變成納粹鷹派?
    此時,歐洲戰雲密布,但德格雷爾作為一個激進黨的領袖,並沒有選擇與德國人走得太近,也沒有選擇支持希特勒。相反,德格雷爾認為,比利時應該宣布中立,這樣比利時就可以充當法國和德國之間的緩衝國。他開始以學者的身份訪問拉美、美國、加拿大、北非、中東和所有歐洲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