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一個被拼湊出來的國家,到底發達不發達?

2021-01-15 我知即你知

時至今日,打開歐洲地圖,你會發現歐洲可謂是小國林立,多達50多個國家。這些國家的形成大都跟民族主義的興起密不可分,再加上民族自決的推波助瀾,使得建國時間不太長的歐洲國家大都以單一民族為主,且在歷史具有相同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但是,凡事必有例外,在西歐地區,在英國、法國和德國的環繞之下,面積僅3萬多平方公裡的比利時已經屹立近200年,更加稱奇的是,比利時不但是一個很年輕的國家,而且它的獨立是被周邊三大強國基於自身利益妥協得出的產物,是一個被強行拼湊出來的國家。比利時國內存在屬於法語體系的瓦隆大區和屬於德語體系的弗拉芒大區,這兩大族群之間時常爆發矛盾和內訌,這些矛盾不但體現在政治經濟層面,引發政治危機,甚至體現在諸如足球的體育賽場上,成為其他國家的談資笑料。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先天條件不足的年輕國家,自從1830年獨立以來,雖然內部矛盾重重,但鬥而不破,不但一直保持國家獨立,而且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很高,其首都布魯塞爾還是歐盟總部所在地,是歐洲團結的象徵。面對這樣的成績,比利時是怎麼做的?

 你方唱罷我登場:比利時建國前長期被各方強權爭奪

打開歐洲地圖,比利時處於法國和德國兩大強國之間,與英國隔海相望,從歷史發展來看,在傳統上屬於低地地區的一部分(狹義上的低地包括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廣義上還包括法國北部和德國西部的一部分)。低地地區是歐洲大陸上一塊相對地勢較低的區域,這裡地勢平坦、水網密集、土地肥沃,在歷史上長期由凱爾特人居住。

但好景不長,隨著公元前58年,凱撒率領的羅馬軍隊徵服了高盧,與高盧毗鄰的比利時南部地區也被納入羅馬帝國的控制範圍。隨著羅馬帝國的覆滅,法蘭克帝國繼續控制包括比利時南部地區的低地地區,低地地區南側的國家因為較為靠近法蘭克人的統治中心,受其影響較大,在語言和習俗上更接近法蘭克人,也就接受了法蘭克人在拉丁語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法語,即為瓦隆人。而北部國家受日耳曼人影響更深,語言和風俗習慣與南部截然不同,逐漸形成了荷蘭語的前身。至14世紀,這裡的居民開始被稱為弗拉芒人,他們的語言也就被稱為弗拉芒語。此後的中世紀大部分時間,比利時往往作為政治聯姻的嫁妝,幾經轉手,特別是在哈布斯堡家族的奧地利本部和西班牙分支之間兜兜轉轉,最終在1714年回到了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手中。由於統治者是異國人士,雖然分屬不同的種族,但面對同樣的統治壓迫,瓦隆人和弗拉芒人倒也沒有鬧出大亂子。

事情的轉機發生在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羅伯斯庇爾為首的革命黨人推翻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統治,處於奧地利統治下的瓦隆人也不甘寂寞,也掀起了獨立運動,由於與法國同種同語,新生的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很快就比利時武力收入囊中,成為了比利時的新主人。既然是講法語的佔據統治地位,法語的地位自然水漲船高,法國政府甚至規定法語作為比利時的官方語言,並極力壓制荷蘭語,禁止在公開場合講荷蘭語,這遭到了弗拉芒人的堅決抗議。好在拿破崙的統治並沒有持續太久,隨著拿破崙的戰敗,1815年,歐洲列強為了瓜分擊敗拿破崙召開了著名的維也納會議,為了答謝荷蘭在戰爭中的貢獻,反法同盟將包括滑鐵盧在內的比利時領土劃分給荷蘭王國。這一政策背後的主要推手是喜歡在歐洲大陸搞分化的英國人,英國人此舉一來是為了削弱法國人的實力,二來是幫扶一下已經衰落的荷蘭王國,並確保比利時不屬於歐洲列強。

1815年維也納會議劃定的各國疆域

比利時的誕生:歐洲列強權衡博弈的結果

按理說,比利時納入荷蘭王國版圖是維也納會議的決議,得到各國列強的認可,本可以維繫和平很長時間。沒想到的是,荷蘭王國接收比利時後,重蹈法國覆轍,大力推廣荷蘭語,弗拉芒人因此受益匪淺,法國人的老鄉瓦隆人則不幹了,頻頻掀起獨立運動,這就使得早已走下坡路的荷蘭王國難以招架,再加上比利時人大多信奉天主教,這與主要信奉新教的荷蘭人不時發生衝突,雖然荷蘭王國王國威廉一世於1830年最終取消了全面強制推廣荷蘭語的法令,但是,趁著法國爆發七月革命,比利時內部的瓦隆人也順勢響應,荷蘭人儼然控制不住了。

看到比利時局勢不穩,荷蘭人已經有甩掉燙手山芋的想法,最著急上火的國家莫過於英國,從英國的角度看,比利時不管是落到法國人手裡還是新興的普魯士人手裡,都不是什麼好事情,都無異於壯大潛在對手的實力。因此,英國人決定動用自己的影響力確保利比時真正獨立建國,為此,不惜向法國和普魯士施加壓力。在英國人的極力推動下,1839年,《倫敦條約》籤訂,在這份條約中,英國聯合法國和普魯士聯合作出書面保證,保證比利時獨立建國的權利不受侵犯。鑑於比利時本身國土不大,為了壯大比利時實力,順便使得本佔據優勢的法語系瓦隆人不至於勢力過大,英國還是威逼利誘荷蘭人割讓了不少土地和人口給新生的比利時。

比利時在歐洲地理位置

比利時大區示意圖

在得到各國的書面保證特別是在英國的大力扶持下,比利時迅速崛起,甚至還在歐洲列強瓜分非洲殖民地的浪潮中,獲得了7.7%的非洲殖民地——比屬剛果。這一比重僅次於法國(35.6%)和英國(29%),與新興強國義大利和德國旗鼓相當,略高於老牌殖民帝國葡萄牙(7%)。這主要得益於歐洲列強在剛果河流域地區劃分地盤失敗,權衡利弊,還是交到比利時這樣的小國更為放心。

一次大戰之前歐洲各國非洲殖民地分布,紫色區域為比利時殖民地

種族問題:導致比利時國內矛盾不斷的「導火索」

比利時獨立之後,擁有豐富的煤炭和鐵礦資源,為獨立後發展工業提供了原材料。但這些資源主要集中在南部瓦隆地區,說法語的瓦隆人依靠手握煤鐵等工業資源的優勢,確立了法語的地位。此時的弗拉芒人只得忍氣吞聲。但是,隨著比利時將廣袤的非洲剛果地區納入囊中,剛果地區的橡膠等農產品大量運回比利時加工,這使得北部以農產品為主業的弗拉芒地區獲益匪淺,再加上比利時的航運中心和金融中心都設在北部地區,弗拉芒人的實力很快就與瓦隆人旗鼓相當。兩大種族之間的矛盾在比利時國內各種事務中體現得很明顯,陣營涇渭分明,使得雙方在政治、文化、體育等方面內訌不斷。

比利時國旗

比利時國徽與國花虞美人

滑鐵盧戰役紀念碑

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瓦隆人和弗拉芒人旗鼓相當的經濟實力就決定了他們在政壇地位上的分庭抗禮,這種政治格局最終使得比利時成為一個比較鬆散的聯邦制國家。這種政治對立導致的聯合政府頻頻倒臺,看守政府屢屢出現,成為在國際政壇的一大奇觀。2010年至2011年,因為兩大種族政黨政見不合,比利時曾陷入長達541天的無政府狀態,2018年12月,南部瓦隆地區出身的比利時首相米歇爾遭遇不信任動議,原因是米歇爾支持並籤署聯合國《移民問題全球契約》,最終米歇爾宣布辭職,

在文化方面,比利時還是一直陷入法語和荷蘭語的衝突中。時至今日,比利時一共有三種官方語言:法語、荷蘭語和德語。一條東起林堡省的馬斯垂克、西至西佛蘭德的伊伯爾的語言界線,把比利時分成了南北兩個大區、四個語言小區:北部的弗拉芒地區接近荷蘭,主要講弗拉芒語(一種荷蘭語方言),官方語言是荷蘭語;南部的瓦隆地區接近法國,主要講瓦隆語(一種法語方言),官方語言是法語;首都布魯塞爾是雙語區;東部列日省的東部地區則講德語。為了安撫兩大種族,比利時的國家電視臺和廣播都要安排雙語播出,甚至各個學校也不得不講究「政治正確」,不但校區要分法語區和荷蘭語區,甚至還要拆成兩個學校。

這種文化和語言的衝突和「內訌」傳統不可避免地帶到了體育賽場,這在足球領域體現得尤為明顯。比利時隊長期是歐洲足壇的一支老牌勁旅,有著「歐洲紅魔」之稱,曾在1986年的世界盃上殺入四強,但在此之後連續缺席2004、2008、2012年歐洲杯以及2006、2010年世界盃五屆大賽,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隊內的瓦隆人和弗拉芒人球員拉幫結派,內訌不斷,這樣的球隊當然難以取得佳績。比利時隊「內訌」的焦點,就集中在法語和荷蘭語的針鋒相對上。首先,從比利時隊的隊徽上就能看出這一點。比利時隊的隊徽上,有皇冠、有麥穗、有黑黃紅的國旗,還有URBSFA和KBVB兩行字。這兩行字的意思都是「比利時皇家足協」,只不過前者是法語縮寫,而後者是荷蘭語縮寫。在各種場合,比利時足協都不厭其煩地稱呼自己為URBSFA-KBVB。2014年巴西世界盃期間,比利時國腳維爾馬倫和維特塞爾同時出席了一場新聞發布會。在現場,維爾馬倫開口說荷蘭語,而維特塞爾堅持講法語。甚至有傳聞說,為了避免語言上的衝突,比利時隊內統一講英語,因為英語更「安全」,不會因為語言引起隊內分化成荷蘭語幫和法語幫,能夠在大賽期間專心比賽。

比利時隊徽

比利時球員

鬥而不破:出於現實利益考慮,比利時兩大種族攜手向前發展

雖然無論是在政治、文化、體育等方面矛盾衝突不斷,但是,瓦隆人和弗拉芒人就像一對小夫妻一樣,在家裡針尖對麥芒,對外還是槍口一致。兩大種族之所以選擇合在一起過日子,而沒有選擇分家單過。主要基於以下方面考慮:

一是家底不強,分家更是實力大減,不合算。眾所周知,比利時在歐洲是一個小國,面積僅3萬平方公裡,僅相當於兩個北京那麼大,人口1000多萬,如果按照語言種族分家,雙方大致各分一半家產,國力更加弱小,抵禦風險更小,不利於長期發展。

二是分別回歸母國也不現實。瓦隆人講法語,曾經在拿破崙時代被納入法國統治;弗拉芒人講荷蘭語,弗拉芒大區的一部分曾經還是荷蘭領土,回歸荷蘭似乎也有合理性。但是時過境遷,即使是法國和荷蘭有心接納,也面臨著現實問題,畢竟這樣公然通過公投方式分裂他國領土的行為一經實施,難免會被蘇格蘭、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大區這樣具備分裂傾向的自治實體所效仿和援引,不利於歐洲團結。

比利時布魯塞爾歐盟總部

三是歐盟也不願意看到比利時分裂的可能。歐盟是以法德兩國為核心的歐洲國家聯盟,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推進歐洲一體化,維護歐洲穩定,消除不同種族之間的隔閡,淡化歐洲國家之間的矛盾衝突。歐盟之所以選擇將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作為歐盟總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看重比利時是微縮版的歐洲,國內存在兩大種族共同發展,這是歐盟發展樹立的典範,如果坐視比利時分裂,歐盟一體化進程將蒙上陰影,歐盟也將更加尷尬。因此,從歐盟角度看,它會極力勸阻比利時分裂,確保比利時在一個國家框架內消除隔閡,共同發展。

好文推薦:

不焯水不能吃」的食材,以後別再直接下鍋了

為什麼我們的胃無法消化金針菇?

世界最深的湖叫貝加爾湖,長江水百年才能灌滿,可供人類用500年

你不知道的邱吉爾,天使外衣下的魔鬼

近百年來,世界地圖上消失了多少國家

聲明:本號內容部分轉自其它平臺,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號觀點及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若有侵權或異議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比利時經濟到底有多發達?
    比利時有很多的「全球第一」:比如植物生物技術研發全球第一、工業生物技術研發全球第一、鑽石加工全球第一、人均藥物研發數量全球第一、全球最開放的經濟體、全球奢侈品設計師搖籃、科技創新企業數量歐洲第一、歐洲第一國際會議中心、歐洲第一物流中心、外交官數量歐洲第一;比利時是一個經濟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 人均GDP超5萬美元,這個世界地勢最低的國家,到底有多發達?
    導語:人均GDP超5萬美元,這個世界地勢最低的國家,到底有多發達?眾所周知,地球是一個海洋的世界,地球上海洋的覆蓋率大約是70.8%,水面以上適合人類生存的陸地面積僅佔29%,所以便出現了填海造陸的現象,其中有一個發達國家,國土的18%是人工填海造出來的。
  • 比利時:一個被拼湊出來的國家,為何能鬥而不破,長期穩定發展?
    但是,凡事必有例外,在西歐地區,在英國、法國和德國的環繞之下,面積僅3萬多平方公裡的比利時已經屹立近200年,更加稱奇的是,比利時不但是一個很年輕的國家,而且它的獨立是被周邊三大強國基於自身利益妥協得出的產物,是一個被強行拼湊出來的國家。
  • 美國到底發達到了什麼程度?
    隨著社會的發展,有關國際新聞的話題都能得到大家的激烈討論,當今世界上一共有200多個國家,哪個國家最受關注呢?毫無疑問肯定是美國,理由也很簡單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蘇聯解體以後美國更是成為了當今世界上最唯一一個超級大國,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沒有之一。今天小恆和大家聊得話題就和美國有關:美國到底發達到了什麼程度?
  • 瑞士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它發達到什麼程度了呢?
    一、瑞士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他到底有多發達呢?我們通過一些數據,來比較一下:1、瑞士人口只有800多萬人,土地4萬平方公裡。我們都知道歐洲大部分國家,尤其是西歐都是發達國家。是全球最富裕,社會最安定,生活質量最高的國家之一。人均GDP高達8.2萬美元,全球排名第6位。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就能夠稱之為發達國家了。瑞士的人均GDP,是一般發達國家的4倍。可見,其發達程度真的是其它國家難以相比的。
  • 人均GDP超8萬美元,這個不靠海的內陸國家,到底發達到什麼程度?
    導語:人均GDP超8萬美元,這個不靠海的內陸國家,到底發達到什麼程度?先說重點:目前全球共有發達國家30多個,除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少數幾個國家外,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歐洲大陸上,如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等歐洲老牌的發達國家。
  • 不倫不類的「國家」,波多黎各到底多發達?
    即使距離美國本土非常遙遠的夏威夷,都成為了美國第50州,按理說,作為「美國後花園」的波多黎各加入美國應該沒有問題,但美國國會卻始終拒絕波多黎各的加入請求,到底怎麼回事呢?一是對領土擴張失去興趣,最重要一點,是經濟狀況惡化的波多黎各對於美國來講,是一個經濟負擔,是一個填不滿的坑。
  • 基督教國家普遍發達!佛教國家普遍貧窮落後!為什麼呢?
    目前世界公認的真正的發達國家只有18個: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加拿大、瑞典、丹麥、挪威、芬蘭、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奧地利、荷蘭、澳大利亞、紐西蘭。(其中前七個是最發達的國家,被稱為「西方七國」)。聖經說:以耶和華為上帝的,那國是有福的!祂所揀選為自己產業的,那民是有福的!耶和華的眼目看顧敬畏他的人和仰望祂慈愛的人。
  • 人均GDP超5萬美元,這個沒有鄰國四面環海的國家,到底有多發達?
    導語:人均GDP超5萬美元,這個四面環海沒有鄰國的國家,到底有多發達?先說重點:目前全球的發達國家共有30多個,主要集中在歐洲和亞洲,其中歐洲佔70%以上。除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等這些我們比較熟悉的發達國家外,還有一個地理位置比較特別,國土面積排名世界第6的發達國家。
  • 人均GDP超5萬美元,這個四面環海沒有鄰國的國家,到底有多發達?
    導語:人均GDP超5萬美元,這個四面環海沒有鄰國的國家,到底有多發達?先說重點:目前全球的發達國家共有30多個,主要集中在歐洲和亞洲,其中歐洲佔70%以上。除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等這些我們比較熟悉的發達國家外,還有一個地理位置比較特別,國土面積排名世界第6的發達國家。
  • 同樣是歐洲,為何東歐為何普遍不如西歐發達?一個比一個窮
    歐洲是世界上7大洲發達國家最多的一個洲,聚集了諸如英法德等老牌的資本主義強國。歐洲以波羅的海東岸至黑海東岸一線向東達烏拉爾山脈分為東歐和西歐,東歐主要包括烏克蘭、俄羅斯大半國土、白俄羅斯、波蘭等等國家,而西歐則包括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等國,多為北約組織成員國。
  • 蒲隆地是一個怎樣的國家?世界上最不發達、最不幸福的國家
    那麼,蒲隆地到底有怎樣的歷史,為什麼會發生求援事件呢?今天,讓我媽一起來回顧一下21世紀最大型的大使館求援事件——蒲隆地危機。壹除了盧安達大屠殺,還有蒲隆地內戰中的種族衝突蒲隆地共和國,簡稱蒲隆地,位於黑非洲中非和東非的大湖地區,這個湖就是坦噶尼喀湖,是僅次於貝加爾湖的世界第二大深湖。
  • 歐洲最懶的兩個國家,一個高度發達,一個如今已經破產了
    所以,直到現在,我國都是世界最勤勞的國家,百姓那是夜以繼日的勞動,也才有了現在幸福的生活。但是,在很多國家,都非常的懶,最典型如歐洲,下面這兩個國家是歐洲最懶的兩國,一個非常富裕,高度發達,而一個卻是日薄西山,國家直接破產。
  • 同樣是歐洲,為何西歐國家個個發達,東歐國家一個比一個窮?
    【歷史】我們打開歐洲的地圖可以發現,整個歐洲地區西歐是最發達的,英、法、德、瑞士、荷蘭等等,各個都是發達國家,人均GDP動不動就是5萬美元以上,盧森堡更是高達10萬美元。而實際上東歐所蘊藏的資源,那是西歐的很多倍,為何發展起來,東歐卻遠遠落後,一個比一個窮?西歐卻是各個富裕,都很發達?其實在中世紀的時候,歐洲最發達的地方就是在東歐一帶,尤其是後來奧斯曼帝國掌控的巴爾幹半島,東歐地區,憑藉陸地上的東西貿易,變得富裕。而西歐那個時候卻是窮的不得了,為何短短幾百年,發生徹底逆轉呢?其實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是出海口。
  • 孤懸大西洋南部發達的紐西蘭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孤懸大西洋南部發達的紐西蘭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 世界十大農業最發達的國家
    澳大利亞農牧業發達,素有「騎在羊背上的國家」之稱。農牧業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位置,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和牛肉出口國。德國的農業從教育和科技為依託,政府努力推動農業科研院的建立,並且出售國家的工業股份以發展農業。搭建農業創業中心網絡,促進青年人農業創業。 5、法國
  • 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北歐最大的國家是哪個國家呢?
    瑞典瑞典(Sweden),全稱瑞典王國,是一個位於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國家,北歐五國之一,首都為斯德哥爾摩。它西鄰挪威,東北與芬蘭接壤,西南瀕臨斯卡格拉克海峽和卡特加特海峽,東邊為波羅的海與波的尼亞灣。瑞典與丹麥、德國、波蘭、俄羅斯、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隔海相望,海岸線長7624千米,總面積約45萬平方公裡,是北歐最大的國家。公元1100年前後,瑞典開始形成國家。從1397年起是受丹麥控制的卡爾馬聯盟成員,1523年重獲獨立,自1611年至1718年期間,曾晉身歐洲列強之一,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宣布中立,是一個永久中立國。由於氣候寒冷,農業比重較小。
  • 澳大利亞經濟到底有多發達?
    澳大利亞,全稱為澳大利亞聯邦,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1788年至1900年,曾經是英國殖民地。1901年,殖民統治結束,成為一個獨立的聯邦國家。澳大利亞一詞,意即「南方大陸」,因為歐洲人在17世紀初葉發現這塊大陸時,誤以為是一塊直通南極的陸地,所以取名「澳大利亞」。
  • 冰島那麼偏僻的國家,竟然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國家,你知道為什麼?
    世界上有一個非常發達的國家,叫冰島,這個島不大,相當於我們國家江蘇省的面積,這個島嶼很特殊,它的緯度位置很高,北部已接近北極圈,快出現極晝極夜現象。 冰島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傳奇國家,為何經濟這麼發達?
  • 人均GDP超6萬美元,東南亞唯一的發達國家,到底發達到什麼程度?
    導語:人均GDP超6萬美元,東南亞唯一的發達國家到底發達到什麼程度?先說重點:目前全球共有30餘個發達國家,除美國等少數幾個國家外,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歐洲,如英國、法國等歐洲老牌的發達國家。在亞洲,我們比較熟知的發達國家有日本、韓國,但如果從人均GDP上講,卻遠遠低於另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就是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北隔狹窄的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緊鄰的東南亞國家新加坡。那麼,新加坡到底發達到了什麼程度?首先看一下新加坡的大概情況:人口只有570萬左右,相當於我國廣東省汕頭市的常住人口;總面積為724.4平方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