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挑起「千斤擔」 駱國慶:治出文明「師爺村」 

2020-12-23 浙江在線

2020-11-05 14:52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阮帥 通訊員 王小燕

眼前的花甲老者鬢髮和眉邊斑白,正戴著老花鏡伏案書寫。幾番交談,瘦高的他思路清晰,談話隨和親切。

他叫駱國慶,現任紹興市越城區馬山街道尚巷村黨總支書記。

改革開放後,尚巷村企業興旺一時風光,誰知第一任村支書卸任後,情況急轉直下。由於投資經營失敗,村子負債纍纍,人心渙散矛盾頻發,河漊裡堆滿生活垃圾,村裡甚至連一條像樣的道路都沒有。

13年前,駱國慶走馬上任,村子的面貌從此日新月異,村集體經濟也從谷底一步步「爬」了上來。這幾天走進村子,可見村容村貌乾淨整潔,村間河水清澈桂林鬱郁;村子的果園裡,鮮果沾著露水,趕來體驗採摘遊的客人源源不斷;村子曾走出過紹興歷史上著名的刑名師爺駱照,如今師爺紀念館、師爺公園等文化地標建成,師爺博學善辯、明理能幹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2017年,尚巷村還獲評全國文明村,「師爺村」這張「金字招牌」一下子遠近聞名。

村民由衷感嘆:「駱書記為村子的發展想出了一個又一個『金點子』,倒真像是一位滿腹才學的『駱師爺』。」

毅然回鄉 他挑起了「千斤擔」

駱國慶回到尚巷村,可謂是「臨危受命」,更是「火線」上任。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尚巷村像一隻滾落下山的破軲轆。在駱國慶之前,尚巷村15年間連換3任村支書,但是情況未見好轉,欠款單越堆越多。

一邊是多年領不到工資的村幹部,一邊是村子總計300多萬元的高額債務,面對這副「千斤擔」,上一任村支書自感能力不足,打起了「退堂鼓」,沒多久便主動請辭。

不過,在請辭前,他向鎮裡舉薦了駱國慶。那時的駱國慶已離村多年,在市區買了房,還經營著一家紡織廠。

聽到這個名字,時任原馬山鎮鎮長的陳關方一拍大腿,可不是嗎,論閱歷,駱國慶年輕時跑銷售,經常輾轉各地談業務,見多識廣;論能力,駱國慶不僅勤快肯幹,溝通能力棒,還有很強的責任心;論腦力,駱國慶原先在鄉鎮企業當過副廠長,後來自營工廠也有聲有色,頭腦肯定靈光。請他回村帶領大家一起幹,準沒錯。

2007年的夏天,駱國慶記得很清楚,當時自己正在外地出差,沒想到任從天降。陳關方和原馬山鎮黨委書記張永春等幾人「組團」,接連打了好幾通電話約見,上門拜訪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請駱國慶回鄉。

雖然離開已有多年,駱國慶對村子的情況卻心裡有數:「貧」、「髒」、「亂」,這三個字就像三顆千斤重的鏽釘,將尚巷村牢牢鎖在原地。村子這般模樣,管起來絕非易事。

時間緊迫,擔子又如此沉,駱國慶有些猶豫。但是「說客」們沒有放棄,村裡第一任老支書,已經74歲的謝金榮也加入了「請賢團」。

「希望你能回來當村支書,而且首先要帶尚巷村趕超上許村。」老支書打開天窗說亮話。

寥寥數語,分量可不輕。原上許村是尚巷村的兄弟村,兩村相隔不過3公裡,但上許村整潔靚麗,而尚巷村砂石遍地灰塵滿天,村民出門一趟白鞋變黑鞋,要趕超談何容易?

不過,駱國慶心裡明白,老書記話雖重,其實正是信得過自己。這一「激」,反倒讓駱國慶下定決心。

「好!別人能做到的事情,我們一樣能做到。」老支書一片真誠,鄉鎮幹部又求賢心切,駱國慶不再推辭。況且腳下這片土地生養了自己,現在家鄉遭遇困境,正當反哺之時,又豈能袖手旁觀?

2007年,駱國慶把紡織廠交給妻子打理,自己背起行囊回村了。這一離開,坐落在市區140多平方米的新房,駱國慶再也沒回去住過一晚。

四處奔波 凝聚鄉賢破「窮病」

回到尚巷村後,駱國慶首先花了整整一周的時間,來給村子「把脈」。

走遍了村子的角角落落,一個一個找村幹部和村民們聊天,雖然大家還有些遮遮掩掩,但駱國慶的心裡卻越來越敞亮。

尚巷村共有247戶人家,其中條件比較好的36戶人家多在外地經商,其他村民則主要依靠種植水稻獲取收入。然而,水稻種植周期較長,遠水解不了近渴;村裡沒資金,農耕設備匱乏,稻田收成差收入薄,面對高額債務無異杯水車薪。

駱國慶明白,要斷尚巷村的「頑疾」,首先得治「窮病」。先富帶動後富,想從「零」突破,還得從在外打拼的鄉賢入手,先把他們的心給擰成一股繩。

事不宜遲,駱國慶和原馬山鎮黨委副書記王關友等人一起出發,第一站來到上海,找到了經營建築企業的鄉賢施連壽。「我自己先出2萬元,你的條件比我好,或多或少,也幫一把村子。」被駱國慶的誠意打動,施連壽當場答應捐資出力,還幫忙召集其他鄉賢出資。

「我們等這一天很久了!」未來的尚巷村怎麼走,駱國慶把心中藍圖一一詳解,大夥聽完都發出同樣的感嘆。駱國慶發現,這些鄉賢雖然身在外,但心裡一直掛念著村子,只是沒有合適的「領頭羊」和時機,不願讓心血白白打了水漂。

「只要有這份心在,不愁村子好不起來。」駱國慶的信心更堅定了,歷時2個多月,他的腳步遍布江蘇、安徽、天津、河北、北京等地,最終籌得30多萬元資金。

第一筆錢不算多,但在駱國慶看來卻比黃金更珍貴。

村幹部們從僅15平方米的臨租辦公室裡搬出,入駐新建的村委辦公室;村道上的砂石被平整,澆上了水泥硬化;挖掘機開進村子,把河漊裡的垃圾和淤泥掏得乾乾淨淨;重修破敗的公共廁所,頭頂蒼蠅腳踩臭蟲的舊況徹底改善……駱國慶沒有忘記向老支書許下的承諾,這些錢,一分不少用於建設村子的基礎設施和改善村容村貌。

不過,駱國慶心裡清楚,鄉賢們的資助只能支用一時,村子想要走得長遠,必須能夠自己「造血」。

和村委班子商量後,駱國慶將村裡近600畝土地全部進行土地流轉,交給種植經驗豐富的村民承包,在原有水稻種植的基礎上,大面積種植葡萄、櫻桃和獼猴桃等水果。「過去100元一畝的地,馬上就租到了600元以上,現在每畝租金已達上千元。」

村裡原來還有一處廢棄的磚瓦廠,駱國慶將它修整改造成一座倉庫,出租給釀酒廠作存儲用,又為村子添上一筆租金收入。

500元、1000元……漸漸地,村子有了收入,銷掉了一張又一張欠款單。2010年,尚巷村終於還清了所有債務,村幹部也領到了工資。肩上的包袱輕了,村民們便有更多精力鑽研農事和經營,果園的生意越來越好,大家的腰包越來越鼓。如今,尚巷村年集體收入已達40餘萬元,徹底摘掉了原來「三類村」的帽子。

黨員亮分 獎懲透明人心齊

村容村貌變好看了,可一天下來,原本整潔的路面上卻再次髒汙不堪。原來,村民的舊習陋習沒改,隨地亂丟垃圾不說,雞鴨散放也是頻頻發生。

遇到村民趕著一群鴨子出門,駱國慶趕忙上前勸說,可村民不服氣:「村裡某某還是黨員呢,不也是照樣雞鴨散放。」

駱國慶一想,還真是這麼回事。為了整治「黑臭河」,村裡啟動砌築河坎項目,同時清理、整頓岸邊環境,可工程行進到一戶黨員門前時卻被他攔了下來,指責駱國慶做「無用功」;還有一回,村裡正在鋪設路燈,卻有一位黨員連夜將門前已經豎起的燈杆推倒,理由是因為破壞了自家「格局」。

看來村子矛盾多的癥結,關鍵在於黨員不為、人心不齊。其實尚巷村的黨組織並不弱,當時全村600多人裡就有近60位黨員,可不少人自掃門前雪各為己利,更別說帶頭為村子出力了。要是村基層黨組織都這樣渙散無紀律,勁兒不往一處使,那村子的各項工作還怎麼順利開展?百姓又怎能服氣?  

勤快肯幹的黨員必須給予鼓勵和嘉獎,也得讓懶作不為的黨員紅紅臉、出出汗,駱國慶想出了一個主意,讓分數來「說話」。

經過村兩委會商討,村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集體表決通過後,2009年,尚巷村黨員亮分制即新鮮「出爐」,上面白紙黑字寫得明白:認真履行職責、積極參與村務的可以加分,不配合村子開展各項工作、平時磨蹭推諉的,則不予賦分甚至扣分。全村所有的黨員同臺曬比,村民們來當「考官」監督和打分,這些反饋都會成為黨員考核的直接參考項。

到了年底,駱國慶把黨員成績單貼上村裡的公告欄,誰熱心村務分數高,誰平時懶政成了「低分戶」,大家一目了然。一次,村裡一位老黨員看到分數低,還被其他年輕黨員給比了下去,掛不住臉面,便仗著資歷深,平時又和駱國慶關係不錯,找上門來求「通融」。

「規矩已經定下了,只要按照標準踏踏實實做,哪用得著為分數發愁?」斬釘截鐵,駱國慶一步都不退讓。「再說了,分數高低都由老百姓來決定,我說了可不算數。」

見此情景,老黨員自感羞愧默默離去,從此之後村裡事務處處爭先,再不見擺「老資格」的架子。

深耕文化 講出師爺好故事

村子富了起來,村民也越來越團結,可駱國慶心裡總覺得還缺了什麼。思來想去,駱國慶找到了「違和感」的源頭:村子裡少了點文化氣息。

「就像吃飯時少了一碗湯,總覺得欠點滋味。」話雖粗糙卻在理,沒有文化,村子就沒有靈魂,再好看也只是一具空殼。

駱國慶跑了周邊幾個村參觀學習,一圈看下來,有人建議照搬鄰村開發鄉賢文化的做法,駱國慶本也有些心動:找個鄉賢容易,省時又不費心。

可轉念一想,有些鄉賢長期在外地,村裡老百姓不熟稔,缺少認同感。況且這「借」來的模式不沾「地氣」,經不住深挖,做不強更做不深,「依樣畫葫蘆」怕是行不通。

有沒有隻屬於尚巷村的招牌?在村裡散步的時候,駱國慶路過東昌樓舊址。這裡曾是駱國慶上小學念書的地方,幼年時自己坐在木桌前,聽老師講紹興師爺故事的場景浮現眼前。

駱國慶一個激靈,原來尚巷村的「寶藏」,就擺在自己眼前。紹興歷史上著名刑名師爺駱照是師爺群體的翹楚,而他的故鄉就是尚巷村。

紹興師爺能言善辯,幽默風趣,有許多故事祖輩相傳,這能夠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另外,紹興師爺素以公正睿智、清正廉潔等品質為人稱道,完全可以作為村風村訓推廣,引導村民們和樂向善。

說幹就幹,從2010年的冬天開始,駱國慶跑遍了當地的圖書館查閱資料,循著駱照生前的工作和生活軌跡,輾轉河北、山東、天津等地,拍攝記錄了一批影像資料,還在尚巷村裡找到了駱照的後人,收集到不少他曾使用過的生活用品。

不到一年的工夫,尚巷村師爺文化陳列館正式建成,村民們睜大了眼睛,爭先前來參觀。

「駱照制定的刑法十條規則、帶頭捐資成立的河北保定浙紹會館舊址照片、親筆題字的牌匾等等,這位紹興師爺的一生,幾乎盡在館內。」說起陳列館裡的「寶貝」,駱國慶如數家珍。

為讓遊客更好地了解師爺文化,駱國慶把村裡的文書送去培訓,學成後和陳列館「綁定」,當起了專業的講解員。節假日期間,駱國慶還請來馬山街道的網紅「馬小妹」志願者,穿上漢服秀直播,帶著網友們一起「雲上」走遊,分享紹興師爺的趣聞軼事,還現場「吆喝」帶土貨。

除了師爺文化陳列館,村裡還陸續建成師爺公園、師爺廣場,立起惟妙惟肖的師爺塑像,栽上師爺們喜愛的桂花林,「師爺村」的名聲也如桂香般清新遠播。

「不久前,《駱大師爺破案記》在央視少兒頻道復播,我們紹興師爺又多了一批『小粉絲』。」駱國慶說,村子還和專業的動漫影視公司籤約合作,讓「少年師爺」卡通形象登上電視和網絡,載著師爺文化「飛」往四方。

1604559176000

相關焦點

  • 鄉風文明「滋養」了網紅村
    今年,惱包村黨總支部和村委會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開展,強化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集智聚力打造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美麗鄉村,走出了一條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產業興村之路。該村著眼「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用文明之風滋養美麗鄉村,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 21歲小將成廣東男籃內線希望,易建聯受傷,他將挑起千斤擔
    新賽季將於10月17日開打,時不我待,阿聯受傷的影響,亟需杜潤旺挑起千斤重的擔子。
  • 臺退休金改革 「行政院」扛沙包「考試院」扛千斤擔
    臺退休金改革 「行政院」扛沙包「考試院」扛千斤擔 2013年01月28日 08:36 來源:東南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打工妹回鄉創業 村餐廳吃出「順德味」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丁寧 陳昊  剛剛過去的彝歷新年假期,彝族姑娘俄底洛則的餐飲店營業額比去年高出一大截。  丙乙底村在金陽十萬畝索瑪花海景區的必經之路旁。近年來,廣東(佛山)對口涼山扶貧協作工作組幫助當地建設省級鄉村旅遊示範村。如今,援建的安全住房被規劃為彝家旅遊風情小鎮,勞務協作還為當地送去「粵菜師傅」廚藝培訓、民宿服務技能培訓。越來越多外出謀生的村民也開始回鄉創業。  俄底洛則是土生土長的丙乙底村人,以前一直在外地酒店打工。最近幾年,每次回家探親時,她都感受到家鄉的巨大變化。
  • 「記者探訪脫貧路」千斤塔村:石頭山上,豬肥雞歡
    沿著盤山路抵達石門縣新鋪鎮千斤塔村時,怪石嶙峋的山坡上,推土機正在平整土地。村黨支部書記邱茂雲查看工程進展後,滿面笑容,算起發展帳:「這是投資2900多萬元新建的育肥廠,總共14棟現代化育肥養殖場,由嶽陽正大農牧食品公司經營,年出欄生豬4萬頭,預計年底投產,年產值可達1.2億元。」
  • 龍安寺與百侯「師爺」民俗
    其中與唐代高僧「慚愧祖師」相聯的節慶頗具客家農耕文化特色:元宵迎師爺「太平福」;二月初九敬牛節、祚牛福;十一月師爺出巡等。供奉慚愧祖師的「龍安寺」則更富傳奇色彩。龍安寺     龍安古寺與慚愧祖師  「龍安寺」地處大埔縣百侯鎮武塘村青子凹。
  • 駱介子先生
    第一個版本 家鄉人駱介子的故事作者 駱億年        駱介子先生祖籍是我們劉河鎮曹廟村的蟹子地駱壪
  • 柔肩撐起千斤擔——記秦皇島市「孝老愛親」道德模範石淑華
    一雙手、兩畝地、五個娃,她用柔弱的肩膀挑起生活的千斤重擔,為侄子侄女撐起一個溫暖的家。她就是秦皇島市海港區海陽鎮三村村民石淑華。
  • 大廚從全國各地回鄉創業,河源這個「廚師專業村」,真香!
    今年國慶黃金周,位於東源縣義合鎮下屯村的竹裡館民宿生意興旺,遊客絡繹不絕。大廚阮少平正在後廚繁忙地工作,從外出闖蕩到回鄉就業,阮少平邊炒著菜邊感嘆:「在外漂泊的日子總算到頭了。」同村人阮志明也嗅到了商機:「自己有廚師技能,村裡農家樂競爭不大,於是就有了回鄉創業的想法。」事實證明,下屯村的發展與廚師們的回鄉發展是一種相輔相成、互利共贏的良性循環。近年來,下屯村成為東源乃至全市的 「網紅村」, 「愛國主義學習、幹部廉政教育、機關企業培訓、生態旅遊休閒」等多功能於一體的文旅綜合發展體的雛形越來越明朗。
  • 鄉村治理的楓源村樣本——解碼「新時代『楓橋經驗』」(上)
    楓源村是「楓橋經驗」的發源地之一。新時期,在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這個傳家寶的基礎上,村子憑藉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幾大「治村法寶」,依靠群眾發動群眾,不斷豐富著鄉村治理體系。過去15年,村子實現「零上訪」,呈現出鄉村美、民風和、村民富、勁頭足的發展態勢。楓源村禮堂刻有家風家訓的座椅。
  • 縣衙裡的師爺怎樣撈黑錢?
    田文鏡做官靠師爺在清代具有相當普遍性,許多官員一日不可沒有師爺,而師爺也成了隱藏在官場中的最大隱性權利擁有者。「代官出治」的同時滋生了大量的地方政務不良之風。按照清代從總督巡撫到州縣大小几千個衙門計算,每個衙門有五個幕友計算,全國的師爺最少有數萬人之多。師爺們混跡官場,首先靠的還是能力。學幕必須拜師,學成才能出徒,其所學範圍也非常廣。包括收錢糧賦稅,開支各種費用,往來文件和繕寫公私函件,這些成為師爺最基本的本領,汪祖輝曾說自己學習刑名一幕,就用了整整六年時間。
  • 中藥趣聯新編(回鄉記)
    作者 / 古廣祥 回鄉記。      2006年10月,筆者陪父母返回儋州和祥村看望當年的鄉親父老。和祥村有父母當年留下的足跡,也有筆者難於忘卻的青春歲月。
  • 溧水這個村走出「龍文化」強村路~
    溧水這個村走出「龍文化」強村路~ 2020-05-14 21: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產業興旺、人才回鄉、鄉風文明、生態宜居……畫好濟寧山水畫
    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近年來,我市在全省率先開展鎮村整建制鄉村振興示範打造。去年市財政列支3.5億元啟動泗河、運河兩條鄉村振興示範帶,黃河灘區、微山島片區、尼山片區3個示範片,20個示範鄉鎮、200個示範村建設「2322」鄉村振興示範工程,趟出了一條具有濟寧特色、可借鑑、可推廣的鄉村振興路子。
  • 清朝師爺那些事兒:清代的「師爺」是什麼職位?又有哪些類型?
    隨著師爺全盛時代的到來,清代小說但凡涉及官場的,師爺是當仁不讓的重要角色,從而成為眾多人物形象中獨一無二的「這一個」,這與他們在清代官場中的特殊地位,可謂相輔相成。師爺的種類很多,依據職能可分為刑名師爺、錢穀師爺、書啟師爺、掛號師爺、徵比師爺、帳房師爺、知客師爺等。
  • 只願他們得到他們應得的,若非身有千斤擔,誰願拿命賭明天!
    尤其是這句話,」若非身有千斤擔,誰願拿命賭明天!「雖然我也是大學畢業,但是我印象裡對這句話非常陌生,這應該是我第一次聽到這句話,但是卻那麼深刻!是啊,他們也是平凡的人,他們也有老婆,有孩子,有父母,有兄弟姐妹,不就和我們千千萬萬的人一樣嗎他們不是明星,我們誰能記得他們呢?
  • 太保營村
    民國21年(1932年)《徐水縣誌》記載,時徐水縣設5個區,轄273村,太保營隸屬於第3區,治所設在漕河,轄66村。1937年,日軍佔領徐水縣。1938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徐水縣建立抗日民主政權,設路東(以鐵路為界)抗日民主政權,次年設路西縣佐公署。1940年路東、路西政府合併,統轄9個區,太保營隸屬於第8區,治所在大東張。
  • 一條根學名千斤拔,祛風除溼止痛的功效特別好,還可緩解疲勞.
    千斤拔的應用     1、緩解風溼筋骨痛及產後關節痛風溼筋骨疼痛是由於風溼引起的,而產後關節痛是一個比較常見的症狀,主要由於產後過早的從事家務勞動,或接觸冷水。3、治跌打損傷有句俗語叫做「傷筋動骨一百天」,據《江西中醫藥》記載,千金拔在治療跌打損傷上也有很明顯的效果,使用方法主要是內服,取千金拔七錢,同豬肉一起燉湯去渣,食肉和湯,即可。4、治蛇咬千斤拔具有治療蛇咬的作用,將千斤拔磨成藥渣敷在蛇咬處即可。
  • 【法治鄉村建設基層行】永興縣高倉村:由「亂」到「治」的蝶變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李秉鈞 通訊員 曾翔 胡和虎 曹科 永興縣馬田鎮高倉村村部,「全國文明示範村」「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省級文明村」「省級衛生村」「郴州市美麗鄉村」「郴州市文明村」等榮譽牌匾掛滿一間屋。
  • 今日無新聞,防疫千斤擔!生活報紙質版20日傾情復刊!
    今日無新聞,防疫千斤擔春分,「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防疫千斤擔,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肩上。她陸續走訪了哈爾濱新區巨寶村、勝利村、薛卜村、裕豐村、裕發村等村屯,銀河小區、世紀花園小區、上院、地中海陽光等小區疫情防控情況。無需多言,看看上面這一長串名字,你就知道,她付出了多少辛苦……防疫戰線最前沿,寫下最真實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