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縣百侯是粵東著名的文化古鎮,民俗文化活動非常豐富。其中與唐代高僧「慚愧祖師」相聯的節慶頗具客家農耕文化特色:元宵迎師爺「太平福」;二月初九敬牛節、祚牛福;十一月師爺出巡等。供奉慚愧祖師的「龍安寺」則更富傳奇色彩。
龍安寺
龍安古寺與慚愧祖師
「龍安寺」地處大埔縣百侯鎮武塘村青子凹。傳說唐代高僧潘了拳(慚愧祖師)從福建沙縣來到大埔西河赤蕨嶺結茅時,經常到附近的鄉村雲遊。百侯軟橋村離赤蕨嶺只有20多公裡,青子凹是必經之路,他見這條陡峭的山路上常有挑夫在青子凹歇擔休息,但山凹沒有陰涼之處,天熱時挑夫酷熱難耐。這天,他發現有個老挑夫渴昏在烈日下,遂發慈悲之心,在凹側以禪杖鑿石,掘地泉湧。他用僧缽捧了泉水餵入老人口中,老人醒來後,祖師將老人喝剩下的泉水澆灌路旁的小松樹,小松樹竟然神奇地迅速長大長高,開枝散葉,為挑夫遮陰。凹側的泉水也成為過路人渴飲潤津的甘泉,過路人稱其為「龍安泉」。百侯村民用竹筒或葫蘆灌裝回家給全家飲食,不僅消災治病,神奇的是,書生士子飲後頓生聰慧,故百侯一帶的生童參加科舉都來取飲龍安泉水,飲後大多金榜題名。龍安泉頓時名聞遐邇,大埔及福建周邊的士子們多來此灌取飲用。
卻說有一年冬天,慚愧祖師來到青子凹山下的村裡,眼前一條小溪攔在腳下,問村民如何過水,村民說歷來無橋可渡。此時正是隆冬,祖師眼見經這條古道挑重擔上福建的眾多挑夫皆赤腳踏入冰冷湍急的溪水中艱難涉水。他於心不忍,乘無人時施法從溪旁大樹中拖出幾條樹根,搭在對岸生成一座「樹根橋」。因路人挑重擔過橋時樹根會向下軟彎,人稱這座橋為「軟橋」,因之村子也叫「軟橋村」。
慚愧祖師後到神泉市(茶陽)、英雅坑、梅縣陰那山開山成佛後,百侯人從陰那山靈光寺傳燈續焰,在庵子崗築庵供奉慚愧祖師,寺名依龍安泉之名為「龍安寺」。因之龍安寺是與萬福寺、靈光寺同時期的千年古寺。後因年深日久,寺廟毀損,故元、明間百侯一帶參加科舉者均少及第。明末清初,鄉人為百侯再振文風,重建龍安寺,移奉在青子凹龍安泉旁,後果科甲鼎盛,清朝270多年考取進士、舉人150多人。
百侯一帶關於慚愧祖師靈異的傳說非常多。烏石坪村的山坑裡有一種小鯽魚,身上有燒焦的斑痕,名叫「火燒鯽」。傳說潘了拳當年在百侯一帶雲遊,因醫術法術高明,常為村民消災治病,深得村民欽敬。一個遊方術士到烏石坪村聽聞此事,心裡不服,便特地設宴請潘了拳喝酒。落座後,遊方術士對著擺在盤中的白斬雞一指說:「請看」,只見盤中的白斬雞變成活雞,飛到地上喔喔啼叫。了拳法師不動聲色,用筷子指著盤中煎得焦赤的鯽魚說聲「請起」,盤中鯽魚立即活蹦亂跳起來,了拳法師讓人把身上還留有煎焦痕跡的鯽魚放生在山坑水中。從此,這烏石坪一帶山坑裡的火燒鯽就繁盛起來了。
龍安寺在「文革」年代被毀,數人合抱的松樹也逐漸枯萎,龍安泉水也隨之枯竭。1983年重建寺廟時,剛剛動工,龍安泉水竟淙淙湧流而出。泉邊隨即長出一棵枝繁葉茂的樸榆樹。龍安寺一泉一樹,與陰那山靈光寺榮枯二柏遙相互映,竟成為粵東民間一段神奇佳話。釋空緣法師住持龍安寺後,在祖師面前許下大願,願為此寺此泉此樹而重光佛寺,福佑眾生。現在許多信眾在寺內求祖師籤,在井邊飲龍安泉,在樹下許平安願。龍安寺雖小,但卻成為閩粵兩省著名的禪院古寺。
1983年重建寺廟時,剛剛動工,龍安泉水竟淙淙湧流而出。泉邊隨即長出一棵枝繁葉茂的樸榆樹。
採訪中好幾個老人跟筆者說過,抗戰中期的1942年4月2日,羅卓英臨危受命,由最高統帥欽定為遠徵軍司令長官。羅卓英出徵前,託鄉人到龍安寺求籤,得下籤。籤文預言此次出徵雖可從「井中救人」,但將會損兵折將。4月5日,羅即與蔣介石乘飛機到達臘戌與盟軍統帥史迪威將軍會合。4月19日,羅卓英上將命令師長孫立人馳援仁安羌被困英軍,以一千中國兵士,救出七倍於己的盟軍,轟動國際。時羅卓英賦詩一首:「救人從井吾何惜,急難鴒原正此時。四海一家須共喻,乾坤大道不為私。」此詩經戰地記者傳播,遠揚國際。但後在緬北與日軍作戰中,果然損兵折將,10萬大軍,損失5萬,連他最器重的200師戴安瀾師長亦在5月26日戰死陣前。羅卓英被迫率殘部退入印度。6月23日從印度新德裡返重慶時,記起龍安寺祖師籤文,他仰天長嘆,「天意不可違也」。慚愧祖師與百侯民俗
百侯民俗活動中,與慚愧祖師相關的節慶有:元宵迎師爺「太平福」;正月廿九舊寨村「巡遊」;二月初九「敬牛節、祚牛福」;十一月「出巡」。
百侯祚福場景
元宵「迎師爺」最為隆重。正月十五早上七點,村民從青子凹「龍安寺」把慚愧祖師法像抬到軟橋村供奉。中午二點由軟橋村出發,抬著師爺法轎沿各村巡遊,一直到百侯大街。沿途村民設香桌燭寶齋供,一路煙花鞭炮。到各村後由當地村民輪流抬著法轎,各村人群擎著各村各姓的大幡旌旗,鑼鼓隊、獅頭隊跟隨,到百侯街時有幾百米的人流隊伍。大街上各商鋪設桌供奉。每到店前,必燃放煙花爆竹。龍安寺的法師隨法轎護持,每到供奉桌前,為信眾寫表祈福,信眾在供臺前行跪拜大禮!
文章來源:梅州日報(李國泰 陳瑞玲 李涯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