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一個職業,神通廣大,既能處理審案判案的活,又可起草文書、出使聯絡、處理案卷、出謀劃策、錢穀之事等等。在許多達官顯赫背後都能看見他們的身跡,他們就是"紹興師爺"。好多人都看過明清朝的電視劇吧,電視劇中地方府衙升堂辦案的時候,負責書寫文案的人就是師爺。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這神秘的"紹興師爺"。
(紹興師爺)
"紹興師爺"是一個具有地域性並且專業素養極強的群體,雖然在大清由於種種原因發展到頂峰,但是最初卻不是在大清出現的。而這一行的出現,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歸根到底還是國家為了有效地進行官僚統治,需要這樣的人去協助他們。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晉以後的經濟文化重心南移,使得紹興這個地方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中國古代的幕府制度以及統治需要
雖然說"紹興師爺"的真正出現應該是明朝的中後期,但是作為中國古代一種特殊的職業——師爺,卻不是明朝的獨創。其實最早就是隨軍出行的謀士,又稱"幕僚"。因為古代行軍打仗的時候,中軍大帳那就是辦公謀劃的地方,稱作"幕府",而向將領出謀劃策、處理文書的人就叫做"幕僚"。所以一開始是幹這個的,後來慢慢發展到朝廷地方官員需要妥善的處理地方基層政務啊,短時間內又不可能很熟悉,所以就聘請當地具有才能的人士來幫助官員,沒有官職只是相當於顧問性質的存在,這就是"紹興師爺"最初的形態。
(幕僚)
這種形式就一直流傳下來,因為地方上的事情複雜多變,僅僅靠朝廷任命的官員根本治理不好,存在就是為了加強地方統治管理,到了我們大清更是如此,眾所周知清朝是滿族建立了,剛開始建立政權的時候,人心不穩並且需要建設國家體系,所以這時候漢族的知識分子就顯得格外重要。清朝政府在地方上通過任命漢族知識分子作為師爺,既能夠更加有效地處理政務,又能籠絡人心穩固統治,乃是一舉多得之舉。所謂時勢造英雄,而英雄亦造就了時勢,就是如此。
經濟文化重心南移
前面我提到過"紹興師爺"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西晉在經歷了八王之亂後國力大衰,很快永嘉之亂後,北方少數民族南侵,使得中國北方陷入戰火中,大量的人口遷往江南地區。後來唐朝安史之亂和宋朝的靖康之難進一步使得北方的人口遷到南方,和人口一起南遷的還有文化、經濟技術等,因此到南宋的時候中國的經濟文化重心就已經轉移到南方,主要是被稱為"魚米之鄉"的江南地區,而紹興更是其中的代表地方。
(經濟文化重心南移)
所以這樣一來,紹興地區的文化氛圍一天比一天濃,文風盛行,"今之會稽,昔之漢中"就是說的紹興地區的文化繁榮景象。因此紹興地區的人才就相當多,好學篤志能為紹興人的代代傳統,這種氛圍下自然會滋養出大量的才能優秀的人物想要為國為民做出自己的貢獻。再一個我們講經濟重心南移之後,江南地區的人口數量激增,人口一多相應地就會帶來土地緊張的問題。因此在明朝中後期的時候,紹興地區的土地開發就已經達到了極限,到了清朝人地矛盾更是嚴峻,這就是很多人只靠土地無法營生。因而就轉向了其他的行業,像商貿業、手工紡織等經商一途;或者走向了憑藉所學所知充當幕僚,吃公家飯,這就是"紹興師爺"的行當。
(耕作土地)
當然了,其實經濟文化重心南移帶來的變化不只是這兩方面,還有科舉制度。文化氛圍的濃厚,使讀書求取功名成為紹興人的人生目標,要知道僅清朝從順治三年到乾隆三十九年這128年間,紹興就出現了656名舉人,佔據了全省的15.5%,這個比例是相當驚人的。這就帶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有如此多考中功名的,就意味著會有更多落第之人;並且如此多中舉之人,朝廷卻沒有那麼多的官職空缺,因此很多人都只能是作為"後備官員"。所以這樣一來,這些落第之人和所謂"後備官員"就走向了替人作幕的工作,也就是擔任師爺,這樣就不會因為考不上功名或者當不上正式官員而進不了仕途。
(科舉)
親緣紐帶性質的團體
除了上面說到的幾個原因之外,之所以稱之為"紹興師爺",而不是山東師爺、浙江師爺之類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具有強烈的親緣認同。前面提到說紹興出現了大量的舉人,因此在全國各地就有大量的紹興籍官員和師爺,而這些人有著很強的鄉緣性,就會提攜、推薦同鄉、同族中人來擔任幕僚。這樣一來就使得紹興地區的幕僚遍布了全國,再加上這些人十分的機敏、能夠很好地勝任師爺工作,於是逐漸地就形成了一個網狀性的幕僚體系,這種情況被稱為:"彼此各通聲氣,招呼便利",所以"紹興師爺"這一帶有濃厚親緣屬性的團體就這樣產生了。
參考資料:《偶開天眼覷紅塵》
《揚州鹽商重金聘幕僚》
《左宗棠當師爺的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