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紹不成衙:神秘紹興師爺之產生淵源

2020-12-14 塵封歷史過客

中國古代有一個職業,神通廣大,既能處理審案判案的活,又可起草文書、出使聯絡、處理案卷、出謀劃策、錢穀之事等等。在許多達官顯赫背後都能看見他們的身跡,他們就是"紹興師爺"。好多人都看過明清朝的電視劇吧,電視劇中地方府衙升堂辦案的時候,負責書寫文案的人就是師爺。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這神秘的"紹興師爺"。

(紹興師爺)

"紹興師爺"是一個具有地域性並且專業素養極強的群體,雖然在大清由於種種原因發展到頂峰,但是最初卻不是在大清出現的。而這一行的出現,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歸根到底還是國家為了有效地進行官僚統治,需要這樣的人去協助他們。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晉以後的經濟文化重心南移,使得紹興這個地方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中國古代的幕府制度以及統治需要

雖然說"紹興師爺"的真正出現應該是明朝的中後期,但是作為中國古代一種特殊的職業——師爺,卻不是明朝的獨創。其實最早就是隨軍出行的謀士,又稱"幕僚"。因為古代行軍打仗的時候,中軍大帳那就是辦公謀劃的地方,稱作"幕府",而向將領出謀劃策、處理文書的人就叫做"幕僚"。所以一開始是幹這個的,後來慢慢發展到朝廷地方官員需要妥善的處理地方基層政務啊,短時間內又不可能很熟悉,所以就聘請當地具有才能的人士來幫助官員,沒有官職只是相當於顧問性質的存在,這就是"紹興師爺"最初的形態。

(幕僚)

這種形式就一直流傳下來,因為地方上的事情複雜多變,僅僅靠朝廷任命的官員根本治理不好,存在就是為了加強地方統治管理,到了我們大清更是如此,眾所周知清朝是滿族建立了,剛開始建立政權的時候,人心不穩並且需要建設國家體系,所以這時候漢族的知識分子就顯得格外重要。清朝政府在地方上通過任命漢族知識分子作為師爺,既能夠更加有效地處理政務,又能籠絡人心穩固統治,乃是一舉多得之舉。所謂時勢造英雄,而英雄亦造就了時勢,就是如此。

經濟文化重心南移

前面我提到過"紹興師爺"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西晉在經歷了八王之亂後國力大衰,很快永嘉之亂後,北方少數民族南侵,使得中國北方陷入戰火中,大量的人口遷往江南地區。後來唐朝安史之亂和宋朝的靖康之難進一步使得北方的人口遷到南方,和人口一起南遷的還有文化、經濟技術等,因此到南宋的時候中國的經濟文化重心就已經轉移到南方,主要是被稱為"魚米之鄉"的江南地區,而紹興更是其中的代表地方。

(經濟文化重心南移)

所以這樣一來,紹興地區的文化氛圍一天比一天濃,文風盛行,"今之會稽,昔之漢中"就是說的紹興地區的文化繁榮景象。因此紹興地區的人才就相當多,好學篤志能為紹興人的代代傳統,這種氛圍下自然會滋養出大量的才能優秀的人物想要為國為民做出自己的貢獻。再一個我們講經濟重心南移之後,江南地區的人口數量激增,人口一多相應地就會帶來土地緊張的問題。因此在明朝中後期的時候,紹興地區的土地開發就已經達到了極限,到了清朝人地矛盾更是嚴峻,這就是很多人只靠土地無法營生。因而就轉向了其他的行業,像商貿業、手工紡織等經商一途;或者走向了憑藉所學所知充當幕僚,吃公家飯,這就是"紹興師爺"的行當。

(耕作土地)

當然了,其實經濟文化重心南移帶來的變化不只是這兩方面,還有科舉制度。文化氛圍的濃厚,使讀書求取功名成為紹興人的人生目標,要知道僅清朝從順治三年到乾隆三十九年這128年間,紹興就出現了656名舉人,佔據了全省的15.5%,這個比例是相當驚人的。這就帶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有如此多考中功名的,就意味著會有更多落第之人;並且如此多中舉之人,朝廷卻沒有那麼多的官職空缺,因此很多人都只能是作為"後備官員"。所以這樣一來,這些落第之人和所謂"後備官員"就走向了替人作幕的工作,也就是擔任師爺,這樣就不會因為考不上功名或者當不上正式官員而進不了仕途。

(科舉)

親緣紐帶性質的團體

除了上面說到的幾個原因之外,之所以稱之為"紹興師爺",而不是山東師爺、浙江師爺之類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具有強烈的親緣認同。前面提到說紹興出現了大量的舉人,因此在全國各地就有大量的紹興籍官員和師爺,而這些人有著很強的鄉緣性,就會提攜、推薦同鄉、同族中人來擔任幕僚。這樣一來就使得紹興地區的幕僚遍布了全國,再加上這些人十分的機敏、能夠很好地勝任師爺工作,於是逐漸地就形成了一個網狀性的幕僚體系,這種情況被稱為:"彼此各通聲氣,招呼便利",所以"紹興師爺"這一帶有濃厚親緣屬性的團體就這樣產生了。

參考資料:《偶開天眼覷紅塵》

《揚州鹽商重金聘幕僚》

《左宗棠當師爺的那些事兒》

相關焦點

  • 「無紹不成衙」,歷史上的紹興師爺是怎樣的一群人?
    這樣一來就使得「紹興師爺」的地位名氣一夜大漲,各地的官員都紛紛流行起招募紹興師爺,為的就是希望能夠像田文鏡那樣得到紹興師爺的輔佐,在仕途上有所發展。因此,現在一般都尊鄔思道為「紹興師爺」的祖師爺,因為是他使得「紹興師爺」這個詞名聲大噪,紹興師爺這個群體才能有今天這等盛況。而第二次高潮則是到了清末,即大清鹹豐、同治、光緒時期。
  • 因為師爺的一句話,男人就逃過了流放,古代師爺地位如何?
    師爺是個俗稱,在明清時期,他們出現在各級官府衙門中,雖然他們不是官員,但他們能處理政務,可以說是當時官場上的「編外人員」,在官府中有很高的地位。 按類型來分,有應對外部事務的主外型師爺,比如刑名師爺,錢穀師爺,知客師爺等;還有應對內部事務、主要是文案工作的主內型師爺,比如代書師爺,帳房師爺等。
  • 小李探花:網絡球迷酷評之越舟師爺篇
    小李探花:網絡球迷酷評之越舟師爺篇2000年08月26日08:48:11 網易報導 小李探花  我一直有這樣一個錯覺——沂水秀才和越舟師爺兩人的名字肯定是搞混了,因為這兩個名字實在是名不符實,甚至應該對調才好,為什麼呢?
  • 縣衙裡的師爺怎樣撈黑錢?
    田文鏡做官靠師爺在清代具有相當普遍性,許多官員一日不可沒有師爺,而師爺也成了隱藏在官場中的最大隱性權利擁有者。「代官出治」的同時滋生了大量的地方政務不良之風。師爺是官員權力的附屬品,而師爺對於官員猶如「即可之於飲食,寒暑之於裘葛,而不可離矣。」由此也逐漸衍生出師爺群體,他們不但呼朋引類,暗通信息,上下交結,形成了一種令主官都難以控制的社會勢力。
  • 清朝師爺那些事兒:清代的「師爺」是什麼職位?又有哪些類型?
    一、易遭報應的刑名師爺在所有的師爺中,刑名師爺和錢穀師爺的地位是最高的,稱之為「大席」,他們所分管的司法訴訟和戶婚田土等事務,「官之考成倚之,民之身家屬之」二者相較,刑名尤重,故而刑名又稱「首席」。與此相對應的是,小說家筆下的師爺形象,也以刑名師爺為主。
  • 回鄉挑起「千斤擔」 駱國慶:治出文明「師爺村」 
    這幾天走進村子,可見村容村貌乾淨整潔,村間河水清澈桂林鬱郁;村子的果園裡,鮮果沾著露水,趕來體驗採摘遊的客人源源不斷;村子曾走出過紹興歷史上著名的刑名師爺駱照,如今師爺紀念館、師爺公園等文化地標建成,師爺博學善辯、明理能幹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2017年,尚巷村還獲評全國文明村,「師爺村」這張「金字招牌」一下子遠近聞名。
  • 十一遊紹興---美食
    【醉蟹】  「醉蟹」,相傳由在安徽作幕的紹興師爺所創。  當時,淮河兩岸蟹多為患,當地百姓卻不知食用,莊稼遭害,驅趕無方,十分驚恐。師爺便向州官提議,鼓勵百 姓捕捉,上交官府,他則備好許多大缸和食鹽、黃酒,將蟹膨制起來,然後,到各地銷售,紹興俗稱其為「淮蟹」。  「醉蟹」是在此基礎上改良而成,經選蟹、養蟹、制 滷、浸泡、酸制等工序精製,講究製作周期、食用時期。特具清香肉活、味鮮吊舌的特點。
  • 來紹興吧,我帶著你,你帶著錢,帶你吃遍這些紹興特色美食!
    哪裡吃:同憶餐廳(紹興店):越城區解放北路瑪格麗特商業中心西區A2幢2樓(紹興火車站對面)屋裡菜:越城區倉橋直街112號  醉蟹,相傳由在安徽作幕的紹興師爺所創。當時,淮河兩岸蟹多為患,當地百姓卻不知食用,莊稼遭害,驅趕無方,十分驚恐。
  • 迎恩門 能否承載起紹興人的水鄉情懷?
    這是晚清紹興著名文士李慈銘在其《霞川花隱詞自序》中描寫的迎恩門。這座水陸兩用城門,因古時凡朝廷命官以至皇帝親臨必經此門,故有此名。它是歷史上從杭州進出紹興城的主要水道關隘和物流人流的聚散地帶,寄託著紹興人獨有的商貿情懷。如今的迎恩門風情水街項目經精心打造,重現繁華景象。
  • 秦始皇巡越,改變紹興這幾件事!紹興師爺,諸暨木卵,嵊縣強盜...原來和他有關!
    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將秦國的霸業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繼六世先王之餘烈,吞併二周攻滅諸侯,掃蕩六合一統天下;然後南取百越之地,置桂林、象、百越三郡;復派上將蒙恬(?
  • 沒有哪座城市可像紹興一樣,既是名人雅士之地,又是報仇雪恥之鄉
    自古以來紹興文風熾盛,文人輩出。根據《紹興縣誌資料》統計:從順治元年(即公元1644年)至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紹興學子中進士者636人,舉人者竟達2361人。紹興文人的「生產率」十分平穩且輸出質量高,一句「天下師爺出紹興」就可見紹興文人是能幹大事的。
  • 美貌師爺、腹黑縣令,卻撐不起「甜寵劇」《師爺請自重》
    而在4月25日,同樣改編自酒小七小說的《師爺請自重》,也開始在優酷視頻播出。只不過相對於《冰糖燉雪梨》收穫了「收視、口碑」雙豐收的局面,《師爺請自重》則是差得遠了,該劇目前在豆瓣的評論僅僅有80條,而且評論區的聲音也大多為批評、而非讚許。
  • 浙江紹興古鎮
    東浦古鎮位於紹興市區西郊7.5公裡處。這裡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河流縱橫,風光秀麗,素有水鄉、橋鄉、酒鄉之稱,是宋代愛國詩人陸遊、辛亥革命先驅徐錫麟、當代文學家許欽文的故鄉。東浦鎮的東浦老街是一條很有歷史和特色的街道。這條老街頭朝東,尾朝西,它形成於南宋,繁華於清代,早在元代,老街逢六設豬市。沿河南北店鋪林立。在250餘家店(鋪)中酒樓就有45家。酒旗招展,酒客滿座,觥籌交錯,佳釀飄香。
  • 受邀當「槍手」、幫忙「抄作業」……他們搖身一變成了師爺
    他們俗稱師爺,史上又稱幕人、幕賓、館客等。師爺這個角色淵源甚古,《周禮》已有「幕人掌帷、幕、幄、帟、綬之事」的記載。由此發端,各類府衙聘請賓客充當參佐的做法歷代相沿,不絕於史。這些賓客雖負責為幕主長官謀劃和打理特定的專項事務,但一般屬於私聘,並無官府職銜,不在權力系統之內。因而,他們與那些擁有相同專業技能的民間執業者之間,便存在一定身份轉換的可能。
  • 陳寶良:明清時期的紹興及其地域文化
    內容提要:明清兩代,紹興既屬浙東,又屬江南。至清代,紹興酒、紹興師爺、紹興話已是通行海內,成為紹興地域文化的標誌。紹興酒風行天下,理應在清代中期以後。至於紹興,根據梁章鉅的記載,清朝人常笑紹興有「三通行」,言外之意是「名過其實」。所謂「三通行」,一為「刑名錢穀之學,本非人人皆擅絕技,而竟以此橫行各直省,恰似真有秘傳」;二為「州人口音實同鴂舌,亦竟以此通行遠邇,無一人肯習官話而不操土音者」;三是「酒亦不過常酒,而販運竟遍寰區,且遠達於***絕域」。④可見,紹興師爺、紹興話、紹興酒三者,在清代已是「通行海內」,同樣成為紹興的城市名片。
  • 師爺請自重:被房東家的傻兒子朱大聰感動了
    不得不說,師爺請自重女主角師爺的師爺請自重受到了唐天元和她的未婚夫朱大聰的愛戴,這真是令人羨慕的幸福。從朱大聰我們可以看出,對他的描述是:有錢又小,傲慢又霸道。如果不看這部戲,從這些話判斷,一定是沒有觀眾會喜歡這個角色,每個人都會對傲慢霸道的人產生排斥感。我想說的是,這個描述可能不適合朱大聰的角色。至少朱大聰不是劉澤庭向我們顯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