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同角度欣賞龍安寺石庭,
時間仿佛凝結。
石庭的組成相當簡單,
只有15塊石頭和白砂,
如此簡單的造景,
卻讓後世的人玩味再三。
初識龍安寺是在《美麗與哀愁》中,川端康成寫道:
京都寺院的疊石庭園,還有好幾處一直留到現在而很出名的。西芳寺的 石苑,銀閣寺的石苑,龍安寺的石苑,大德寺大仙院的石苑,妙心寺退
藏院的石苑等,就是其中主要的古蹟吧。就中,尤以龍安寺的石庭,不
單是名氣大,在禪學和美學上,可說是神格化了的。這當然不是不無理
由的。是無可比擬的名作,而且很完整。
《美麗與哀愁》中的主人公是一個作家,也是畫家,情節存在著畸戀與不倫,小說中每一篇就是一個情節、一場風景:梅雨天、疊石--枯山水、火中蓮……等。透過美麗的景色呈現哀愁的故事,也討論了美學和哲學上的意義,《美麗與哀愁》可以算是川端康成對於日本「美學」的重要詮釋作品。
日本的「美學」挺抽象而且複雜,不只參雜了本土的藝術、文學,還包含佛學、儒學等中國傳去的學問,凝鏈在簡單且豐富的意境中。
11月下旬,京都的紅葉正盛。雖然今年的紅葉落得快,還沒盛紅就已經凋零,但造訪龍安寺那天,紅葉仍然醉人。
我從北野天滿宮出來,參拜了學問之神,便搭上京都的路面電車嵐電往龍安寺去,行過龍安寺的表參道,走入山門,迎來了秋日的鏡容池。
◎亂世中的寧靜
深秋的陽光灑落,紅葉在風中搖曳,如此安寧、祥和的景色,卻是在亂世中產生。影響京都歷史至巨的「應仁文明之亂」發生於十五世紀中期,當時留下的《應仁記》如此紀載:「雖謂治亂興亡自古習之,然應仁之一亂者,王法佛法,均破壞滅亡。」三分之一的京都在這個時代毀於亂世的大火中。
應仁之亂的東軍總帥細川勝元就是龍安寺的創建者,日本的中世紀末期,雖然戰亂頻仍,但當時的文學、藝術和思想都相當蓬勃。日式庭園的「枯山水」、住宅內部的設計,像是捲軸、插花……等藝術都是在此時誕生。生於亂世的龍安寺,也毀於應仁之亂,在十五世紀時才由特芳禪傑住持所復興。
龍安寺最為知名的就是其「枯山水庭園」,走進庭園時,秋日的遊客雖然不少,但大家靜靜地在庭園旁或坐或站,從不同的角度欣賞,時間仿佛凝結。石庭的組成相當簡單,只有15塊石頭和白砂,但如此簡單的造景,卻讓後世的人玩味再三,無法窮盡其本質與真諦。
◎石庭之謎
日本的「枯山水」沒有真實的山水,但卻是庭園造景的一環,其中的「水」往往以細砂代替;而「山」則以石塊展現。細砂展現了水的波紋,庭園中的山水卻是了無生氣的「枯」。
這樣的造景本身就是一種隱喻、一種彼岸的象徵。
京都不少寺廟中都有「枯山水」,但龍安寺的石庭所展現的最為難解,甚至成為一個解不開的謎團,讓不少遊人墨客反覆思量。
有些學者透過藝術表現方式的透視法加以解讀,原因在於龍安寺的石庭從左到右或是從右到左觀賞,都有不同的效果,明明是一個規整的長方形,當橫向移動時,遠處的石牆卻產生深淺不同的效果,可以說是透視法在庭園造景中的活用。
龍安寺石庭的作者諸說紛紜,據傳是龍安寺的創建者細川勝元所作、也有可能是他的兒子政元、也有傳說是相阿彌,或是茶人金森宗和 ……等。由於無法知道龍安寺的石庭是由誰所創作,也就無法說明是在西洋影響下的透視法,還是日本人自身的創作。
或許,也因為如此,更增添龍安寺石庭的神秘感。
不過近年來,京都大學的科學家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通過對稱計算發現,龍安寺庭園內5組巖石之間的軸對稱線組成了一棵分出枝椏的樹的圖案。此前曾有研究發現,人腦會利用抽象的對稱線來獲取對事物形狀的認識。科學家認為,人在觀看龍安寺庭園時,會無意識地通過巖石間的對稱「看」到這棵隱藏的樹。
對比計算發現,隨機擺放的巖石無法產生這樣的圖案。這棵樹的「主幹」經過方丈的中央附近,即傳統上觀看庭園的地點。導遊通常指點給遊客觀看這所庭園的最佳位置,也位於主幹上。這表明這些巖石不是隨機擺放的,而是經過了精心設計。禪宗思想的流行使當時人們在庭園設計中摻入了簡樸自律的理念,開始不用水而用砂石等靜物來表現水的狀態,這類庭院因此被稱為「枯山水」。後人曾對龍安寺庭園這5組巖石的含義提出了多種猜測,但這些象徵的說法並不能完全解釋該庭園帶給人的視覺愉悅感,更不易解釋為何對相關文化並不了解的遊客也為之所吸引。科學家認為,人腦潛意識中看到的這棵樹,可能是龍安寺庭園神秘美感的重要原因。
◎「虎之子渡」的意義
至於由15個石頭和白砂所構成的石庭,究竟表現出什麼樣的意涵呢?
在《都林泉名勝圖會》這本紀載京都庭園的書中,將龍安寺的石庭稱為「虎之子渡」(虎の子渡し)。故事源於宋代周密的《癸辛雑識》,有著十分吸引人的情節:生了三隻小虎的母虎為了帶子渡河傷透腦筋,原因在於其中一隻是彪虎,個性兇猛,如果母虎不顧著就會吃掉其他兩隻小虎。然而,母虎一次只能帶一隻小虎渡河。
母虎想到的方法是先帶彪虎過河,然後回來帶另一隻渡河,但是彪虎與另外一隻在彼岸也有可能會吃掉它,所以將彪虎再送回另一岸之後,然後將另一隻溫馴的帶過去,最後再遊回來將彪虎帶過去。
人生的選擇很難,尤其是面對心中的猛虎,我們是否能像母虎一般,以無盡的耐心解決眼前的難題和心中的欲望、獸性,將大家帶至彼岸的淨土呢?
或許這也象徵著禪修過程的艱辛,道德的難題需要細心解決。
如果不看文獻的話,我實在無法了解石庭的故事,也許我本俗人,無法參透無須太在意。秋日駐足於石庭中,便覺自在、清涼,而且看著看著,心中似乎就沒有雜念了,完全被眼前景色所吸引。
簡單的石庭如此吸引人,卻又蘊含著複雜的深意與精確性。東端的石組「三尊石」,西端為「龜石組」,中央石組為蓬萊、方丈、瀛洲三仙山,構成「七五三石組」的十五塊石。然而,有趣之處就在於:身處龍安寺的庭園中,永遠無法數到十五顆,設計者透過巧思,讓觀者無法算清石頭的數目。
志賀直哉在一篇小文章〈龍安寺之庭〉當中提到龍安寺的枯山水中帶著不可思議的嚴謹,但在其中又可以令人感受到雀躍喜樂,或許這也是禪的體悟吧!
走出枯山水,再回到鏡容池的「真」山水,寧靜、空白的心似乎又回到了人間,秋日的楓紅在心靈洗滌之後,又是一番風景。
不管是那一方面,讓看到的人,都擁有自由的解釋與聯想的這個庭園,看起來來像是個單純的構成,但那其中神秘的力量是很大的。釀成乾枯卻高貴高尚的美,讓觀賞的人不禁深深地感動,特別是黃昏時的石庭。龍安寺庭院建於15世紀,所屬的室町幕府時代是日本視覺藝術發生重大革新的時期。禪宗思想的流行使當時人們在庭園設計中摻入了簡樸自律的理念,開始不用水而用砂石等靜物來表現水的狀態,這類庭院因此被稱為「枯山水」。
在方丈入口處的凈手泉眼上「唯吾足知」的石刻禪文,令人有所感悟。在庭前地板走廊座眺石庭,可令人領悟遠離世俗的禪宗精髓。寺內深處的鏡容池,池水如鏡,池邊長滿厚厚的青苔,頗有「蛙跳古池聽水聲」的古趣。
平安時代成書的《造庭記》給「枯山水」下的定義是,完全用石頭石子擺放出村莊、山巒和河流的模樣。室町時代的寺院為反映禪義的自然觀,說什麼「枯淡幽寂」、「山水草木皆成佛」,故僅用白砂和巖石象徵山水,獲得更廣義地解釋大自然的浩瀚與奧妙。好比龍安寺的枯山水庭園,在整片白砂地上,散置著五群巖石,那可以看作禪宗五山,說成中流砥柱的巖頭,或浮於大海的孤島,或冒出雲海的高峰。日本之所以保存、發展了枯山水庭園,是因為日本人生活在四周被海包圍的島嶼上。大海養育著日本民族,因此人們總想與大海同呼吸、共命運,所以發明創造出寓海於石、砂,賦予無生命之物以生命,給不動之物以動之感,用以滿足精神上的寄託。
佛教講,一花一世界。在枯山水中,一沙就是一世界。枯山水考驗的,正是觀察者的「心」。
從這一角度上講,枯山水並不是一種欣賞式園林,更多的,是一種感悟式園林。
令人困惑的是,作為禪宗發源地的中國,並沒有發展出如此「禪意十足」的園林。中國的禪宗園林有聲有色,可觀可遊,充滿對生命的喜樂之情。或許這也就是地域造成的差別吧!
文:胡川安,等 圖:pinter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