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安寺之秋:美麗與哀愁

2021-02-27 蘇文青雲

‍從不同角度欣賞龍安寺石庭,
時間仿佛凝結。
石庭的組成相當簡單,
只有15塊石頭和白砂,
如此簡單的造景,
卻讓後世的人玩味再三。


初識龍安寺是在《美麗與哀愁》中,川端康成寫道:

              京都寺院的疊石庭園,還有好幾處一直留到現在而很出名的。西芳寺的                  石苑,銀閣寺的石苑,龍安寺的石苑,大德寺大仙院的石苑,妙心寺退                        

              藏院的石苑等,就是其中主要的古蹟吧。就中,尤以龍安寺的石庭,不

              單是名氣大,在禪學和美學上,可說是神格化了的。這當然不是不無理

              由的。是無可比擬的名作,而且很完整。

《美麗與哀愁》中的主人公是一個作家,也是畫家,情節存在著畸戀與不倫,小說中每一篇就是一個情節、一場風景:梅雨天、疊石--枯山水、火中蓮……等。透過美麗的景色呈現哀愁的故事,也討論了美學和哲學上的意義,《美麗與哀愁》可以算是川端康成對於日本「美學」的重要詮釋作品。

日本的「美學」挺抽象而且複雜,不只參雜了本土的藝術、文學,還包含佛學、儒學等中國傳去的學問,凝鏈在簡單且豐富的意境中。

11月下旬,京都的紅葉正盛。雖然今年的紅葉落得快,還沒盛紅就已經凋零,但造訪龍安寺那天,紅葉仍然醉人。

我從北野天滿宮出來,參拜了學問之神,便搭上京都的路面電車嵐電往龍安寺去,行過龍安寺的表參道,走入山門,迎來了秋日的鏡容池。



◎亂世中的寧靜

深秋的陽光灑落,紅葉在風中搖曳,如此安寧、祥和的景色,卻是在亂世中產生。影響京都歷史至巨的「應仁文明之亂」發生於十五世紀中期,當時留下的《應仁記》如此紀載:「雖謂治亂興亡自古習之,然應仁之一亂者,王法佛法,均破壞滅亡。」三分之一的京都在這個時代毀於亂世的大火中。

應仁之亂的東軍總帥細川勝元就是龍安寺的創建者,日本的中世紀末期,雖然戰亂頻仍,但當時的文學、藝術和思想都相當蓬勃。日式庭園的「枯山水」、住宅內部的設計,像是捲軸、插花……等藝術都是在此時誕生。生於亂世的龍安寺,也毀於應仁之亂,在十五世紀時才由特芳禪傑住持所復興。

龍安寺最為知名的就是其「枯山水庭園」,走進庭園時,秋日的遊客雖然不少,但大家靜靜地在庭園旁或坐或站,從不同的角度欣賞,時間仿佛凝結。石庭的組成相當簡單,只有15塊石頭和白砂,但如此簡單的造景,卻讓後世的人玩味再三,無法窮盡其本質與真諦。


◎石庭之謎

日本的「枯山水」沒有真實的山水,但卻是庭園造景的一環,其中的「水」往往以細砂代替;而「山」則以石塊展現。細砂展現了水的波紋,庭園中的山水卻是了無生氣的「枯」。

這樣的造景本身就是一種隱喻、一種彼岸的象徵。

京都不少寺廟中都有「枯山水」,但龍安寺的石庭所展現的最為難解,甚至成為一個解不開的謎團,讓不少遊人墨客反覆思量。


有些學者透過藝術表現方式的透視法加以解讀,原因在於龍安寺的石庭從左到右或是從右到左觀賞,都有不同的效果,明明是一個規整的長方形,當橫向移動時,遠處的石牆卻產生深淺不同的效果,可以說是透視法在庭園造景中的活用。


龍安寺石庭的作者諸說紛紜,據傳是龍安寺的創建者細川勝元所作、也有可能是他的兒子政元、也有傳說是相阿彌,或是茶人金森宗和 ……等。由於無法知道龍安寺的石庭是由誰所創作,也就無法說明是在西洋影響下的透視法,還是日本人自身的創作。

或許,也因為如此,更增添龍安寺石庭的神秘感。




不過近年來,京都大學的科學家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通過對稱計算發現,龍安寺庭園內5組巖石之間的軸對稱線組成了一棵分出枝椏的樹的圖案。此前曾有研究發現,人腦會利用抽象的對稱線來獲取對事物形狀的認識。科學家認為,人在觀看龍安寺庭園時,會無意識地通過巖石間的對稱「看」到這棵隱藏的樹。


對比計算發現,隨機擺放的巖石無法產生這樣的圖案。這棵樹的「主幹」經過方丈的中央附近,即傳統上觀看庭園的地點。導遊通常指點給遊客觀看這所庭園的最佳位置,也位於主幹上。這表明這些巖石不是隨機擺放的,而是經過了精心設計。禪宗思想的流行使當時人們在庭園設計中摻入了簡樸自律的理念,開始不用水而用砂石等靜物來表現水的狀態,這類庭院因此被稱為「枯山水」。後人曾對龍安寺庭園這5組巖石的含義提出了多種猜測,但這些象徵的說法並不能完全解釋該庭園帶給人的視覺愉悅感,更不易解釋為何對相關文化並不了解的遊客也為之所吸引。科學家認為,人腦潛意識中看到的這棵樹,可能是龍安寺庭園神秘美感的重要原因。



◎「虎之子渡」的意義

至於由15個石頭和白砂所構成的石庭,究竟表現出什麼樣的意涵呢?

在《都林泉名勝圖會》這本紀載京都庭園的書中,將龍安寺的石庭稱為「虎之子渡」(虎の子渡し)。故事源於宋代周密的《癸辛雑識》,有著十分吸引人的情節:生了三隻小虎的母虎為了帶子渡河傷透腦筋,原因在於其中一隻是彪虎,個性兇猛,如果母虎不顧著就會吃掉其他兩隻小虎。然而,母虎一次只能帶一隻小虎渡河。

母虎想到的方法是先帶彪虎過河,然後回來帶另一隻渡河,但是彪虎與另外一隻在彼岸也有可能會吃掉它,所以將彪虎再送回另一岸之後,然後將另一隻溫馴的帶過去,最後再遊回來將彪虎帶過去。


人生的選擇很難,尤其是面對心中的猛虎,我們是否能像母虎一般,以無盡的耐心解決眼前的難題和心中的欲望、獸性,將大家帶至彼岸的淨土呢?

或許這也象徵著禪修過程的艱辛,道德的難題需要細心解決。

如果不看文獻的話,我實在無法了解石庭的故事,也許我本俗人,無法參透無須太在意。秋日駐足於石庭中,便覺自在、清涼,而且看著看著,心中似乎就沒有雜念了,完全被眼前景色所吸引。

簡單的石庭如此吸引人,卻又蘊含著複雜的深意與精確性。東端的石組「三尊石」,西端為「龜石組」,中央石組為蓬萊、方丈、瀛洲三仙山,構成「七五三石組」的十五塊石。然而,有趣之處就在於:身處龍安寺的庭園中,永遠無法數到十五顆,設計者透過巧思,讓觀者無法算清石頭的數目。


志賀直哉在一篇小文章〈龍安寺之庭〉當中提到龍安寺的枯山水中帶著不可思議的嚴謹,但在其中又可以令人感受到雀躍喜樂,或許這也是禪的體悟吧!

走出枯山水,再回到鏡容池的「真」山水,寧靜、空白的心似乎又回到了人間,秋日的楓紅在心靈洗滌之後,又是一番風景。





不管是那一方面,讓看到的人,都擁有自由的解釋與聯想的這個庭園,看起來來像是個單純的構成,但那其中神秘的力量是很大的。釀成乾枯卻高貴高尚的美,讓觀賞的人不禁深深地感動,特別是黃昏時的石庭。龍安寺庭院建於15世紀,所屬的室町幕府時代是日本視覺藝術發生重大革新的時期。禪宗思想的流行使當時人們在庭園設計中摻入了簡樸自律的理念,開始不用水而用砂石等靜物來表現水的狀態,這類庭院因此被稱為「枯山水」。

在方丈入口處的凈手泉眼上「唯吾足知」的石刻禪文,令人有所感悟。在庭前地板走廊座眺石庭,可令人領悟遠離世俗的禪宗精髓。寺內深處的鏡容池,池水如鏡,池邊長滿厚厚的青苔,頗有「蛙跳古池聽水聲」的古趣。



平安時代成書的《造庭記》給「枯山水」下的定義是,完全用石頭石子擺放出村莊、山巒和河流的模樣。室町時代的寺院為反映禪義的自然觀,說什麼「枯淡幽寂」、「山水草木皆成佛」,故僅用白砂和巖石象徵山水,獲得更廣義地解釋大自然的浩瀚與奧妙。好比龍安寺的枯山水庭園,在整片白砂地上,散置著五群巖石,那可以看作禪宗五山,說成中流砥柱的巖頭,或浮於大海的孤島,或冒出雲海的高峰。日本之所以保存、發展了枯山水庭園,是因為日本人生活在四周被海包圍的島嶼上。大海養育著日本民族,因此人們總想與大海同呼吸、共命運,所以發明創造出寓海於石、砂,賦予無生命之物以生命,給不動之物以動之感,用以滿足精神上的寄託。



佛教講,一花一世界。在枯山水中,一沙就是一世界。枯山水考驗的,正是觀察者的「心」。

從這一角度上講,枯山水並不是一種欣賞式園林,更多的,是一種感悟式園林。

令人困惑的是,作為禪宗發源地的中國,並沒有發展出如此「禪意十足」的園林。中國的禪宗園林有聲有色,可觀可遊,充滿對生命的喜樂之情。或許這也就是地域造成的差別吧!

文:胡川安,等    圖:pinterst

相關焦點

  • 美麗與哀愁:《詩經》裡的秋天VS《楚辭》裡的秋天
    蒹葭蒼蒼 「春去葦葉青,秋來蘆花白。」秋天裡風高氣爽,高高的蘆葦葉子和穗子開始泛白、乾枯,而蘆花則開始怒放。 一眼望去,千朵萬朵蘆花隨風輕搖,如千萬隻展翅的白鴿,又如無數飛馳的白狐的尾巴,最後湧起浪花,一波一波地滾向天際。
  • 【百侯名寺】龍安寺簡介
    龍安寺,位於大埔縣百侯鎮武塘村之東陲,閩粵交界之巔。昔高僧潘了拳(慚愧祖師)在神泉市(茶陽),英雅坑,陰那山開山成佛後,百侯人從陰那山靈光寺傳燈續熖,分香而來,在青子坳庵子崗築庵供奉慚愧祖師。寺名依龍安泉之名為"龍安寺",因之龍安寺與萬福寺,靈光寺為同時期的千年古寺,為我邑名鎮的名寺。龍安寺,廟小法緣久,路遠傳奇多。
  • 京都龍安寺
    龍安寺全稱大雲山龍安寺(りょうあんじ),位於京都右京區,是臨濟宗妙心寺派的寺院,山號為大雲山,為世界文化遺產。
  • 龍安寺與百侯「師爺」民俗
    龍安寺     龍安古寺與慚愧祖師  「龍安寺」地處大埔縣百侯鎮武塘村青子凹。百侯軟橋村離赤蕨嶺只有20多公裡,青子凹是必經之路,他見這條陡峭的山路上常有挑夫在青子凹歇擔休息,但山凹沒有陰涼之處,天熱時挑夫酷熱難耐。這天,他發現有個老挑夫渴昏在烈日下,遂發慈悲之心,在凹側以禪杖鑿石,掘地泉湧。他用僧缽捧了泉水餵入老人口中,老人醒來後,祖師將老人喝剩下的泉水澆灌路旁的小松樹,小松樹竟然神奇地迅速長大長高,開枝散葉,為挑夫遮陰。
  • 日式枯山水的代表——京都龍安寺
    龍安寺是由室町時代應仁之亂東軍大將細川勝元於寶德二年(公元1450年)創建的禪宗古寺。龍安寺位於日本的京都,龍安寺庭園是日本庭園抽象美的代表:在寺廟方丈前一片矩形的白砂地上,分布著5組長著青苔的巖石,建寺時是日本視覺藝術發生重大革新時期。
  • 【域外記】訪龍安寺枯山水記
    金閣寺若一華貴公子,瞻望如潮,欲擁之而不得;龍安寺若一披褐道士,探者寥寥,既對坐而無言。    丙申暮夏清曉,趁嫩寒,過金閣寺,直入龍安寺石徑。徑通山門,外置一盆,荷花一株半開,亭亭齊人高,娟潔若畫中清供。一女著長裙,青蔭下汲水灑掃門庭,靜若荷。
  • 陳建騏:時間的美麗與哀愁
    本周日,衡山和集將迎來該劇音樂總監、金曲獎最佳製作人陳建騏,對話資深製作人張寶慧,聊聊音樂劇中的點滴,探尋時間的美麗與哀愁。免費入場,開放報名中,預約方式詳見文末劇場作品:人力飛行劇團《china瓷淚》、《臺北爸爸紐約媽媽》、《向左走向右走》、《地下鐵》、《幸運兒》;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SMAPx SMAP》、《膚色的時光》、《不在,致蘇菲卡爾》等;非常林奕華《三國》、《命運建築師之遠大前程》等;創作社劇團《檔案K》、《我為你押韻
  • 李清照詞裡的春天,字字絕美,滿滿的美麗與哀愁
    作為女性,李清照心思敏感細膩,更易感受春天帶來的喜樂與哀愁。在她的筆下,春天是惆悵的、是柔美的,讀來,讓人總有一種淡淡的憂愁。今天,一起來感受下李清照詩詞中的美麗與哀愁吧!作為女性,李清照心思敏感,看到花落了,聽到鳥兒叫了,她流露哀惜之情。敏感的人,會因為一點春意便歡樂,也會因為發現一片花落而悲傷。
  • 【上饒龍安寺新年祈福法訊】
    上饒縣龍安寺敬啟 聯繫人:釋照開18170436789 地址:江西省上饒縣煌固鎮觀上村龍安寺對公帳號開戶行:中國銀行上饒市分行戶名:上饒縣龍安寺帳號:196233313711聯繫人:照開法師18170436789(微信和手機)支付寶:湯傲生(釋照開身份證名)18756660226
  • 《比利時的哀愁》:以少年之名,講述一段詩意與哀愁並生的歷史
    所以它才叫作「哀愁」吧,就是這重重疊疊的愁思,讓本該肆意躁動的青春跌入一片戰火硝煙之中,在那個他生長的小鎮裡滲透進去又蔓延開來。跟隨路易斯,「親眼」去看那段真實的歷史比利時除了有「歐洲的十字路口」之稱,還有一個更為有名的稱呼——「歐洲的心臟」。
  • 達拉斯·霍華德首執導筒 聚焦高中生的美麗與哀愁
    達拉斯·霍華德首執導筒 聚焦高中生的美麗與哀愁 時間:2017.07.31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良小涼 分享到:
  • 雨果·克勞斯:破碎的瓦勒小城與無盡的哀愁
    撰文 | 趙松厚達758頁的《比利時的哀愁》是一本非常難以進入的小說,作者雨果·克勞斯在句子中不斷轉變人稱視角和敘事語調。但這並非單純的文學炫技。這種獨特的語調與主人公的成長及比利時戰爭期間的氛圍相對應,一旦讀者能夠跨越第一道閱讀障礙,就能體會到由密不透風的文字所構成的綿延不絕的哀愁感。
  • 《李清照詞傳》:半生煙雨,半世桃花,寫盡人生的美麗與哀愁
    但是李清照,她不僅僅有一支生花的妙筆,寫盡了人生的美麗與哀愁,她還愛花,愛酒,敢愛敢恨,有巾幗不讓鬚眉之豪氣,也懂得賭書潑茶的情趣。詞苑千載,群芳競技,盛開一枝女兒花。此刻沒有所謂的哀愁,這首《如夢令》年方十六的她初次提筆寫詞,流露的儘是歡顏。02少女情懷,詩意濃十七歲,是雨季,是花季,是情竇初開季度。年方十七歲的李清照,寫下了「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海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溼鞦韆。」
  • 雨果·克勞斯:破碎的瓦勒小城與無盡的哀愁|書評
    厚達758頁的《比利時的哀愁》是一本非常難以進入的小說,作者雨果·克勞斯在句子中不斷轉變人稱視角和敘事語調。但這並非單純的文學炫技。這種獨特的語調與主人公的成長及比利時戰爭期間的氛圍相對應,一旦讀者能夠跨越第一道閱讀障礙,就能體會到由密不透風的文字所構成的綿延不絕的哀愁感。
  • 柳系三生守候,煙疏一夢飄零;花開花謝,秋依然不失美麗
    秋,不是傷感,不是寂寞。秋,是孤獨的美,靜逸的明,是歷經春夏後的沉穩、冷靜。花開花謝,秋依然不失美麗!秋依然美麗冷風吹來,小花搖曳。淡淡的、堅強的、又是與世無爭的。雖知道季節不再回春,雖然知道此時開花不會有結果,只為讓生命燦爛一次。哪怕接下來是嚴寒,是寂寞,是霜摧,依然美麗一回。
  • 思維導圖學古詩,欣賞四季之美,領略詩人的情思與哀愁
    春風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飄。美麗的四季,景色不同,且各有千秋。在我國古老的傳統文化中,有不少詩人曾作詩來讚美四季。《思維導圖學古詩·四季風光》,在有趣的思維導圖中學習古詩,在美妙的古詩中欣賞四季,在四季中領略詩人的情思與哀愁。這樣的學習方式,是不是很簡單呢?
  • 紅樓夢×宋詞|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黛玉葬花」的美麗與哀愁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說:「詩之境闊,詞之言長。」相對而言,詞更適合抒發幽怨的情懷,就如晏幾道的這闕《臨江仙》。如今,早已是殘春時節,夢醒之後,簾幕低垂,這惱人的情思又湧上心頭,增添了無窮哀愁。每每讀到「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一句,總是想起「黛玉葬花」,想起林黛玉「肩上擔著花鋤,鋤上掛著花囊,手內拿著花帚」的場景。也許,二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可花是美的,人也是美的,不由得讓人聯繫在一起。
  • 惹巴拉之秋
    同窗田雄甲,那時就是龍山一縣之長,記得當年他陪我走遍大半個龍山,在顛顛簸簸中見識了龍山道路的崎嶇險峻。好幾次我們的車陷在泥濘道上,都是村民拽呀扛呀,才得以脫險。路的變化是一個時代的變化。山路雖然彎彎,但拓寬後鋪上柏油,行車如磐,平穩中油然升起一種時代感覺。惹巴拉,美麗的地方,這是土家語的意思。
  • 「影評」《麥路人》:美麗哀愁共存,社會邊緣人的掙扎求生記
    而阿博始終不願回家見年邁的母親,只能在母親生日時站在對街觀望,讓筆者看了很揪心,也不禁想起前面有場阿珍帶著一行人去靈堂充當臨演的戲,阿博當時念著自己不配做孝子,自責之情溢於言表。片中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問題,有苦難言,妙的是成天打電動,因為跟家人吵架而逃家的深仔,跟著阿博學習在路邊賣舊鞋,甚至厚臉皮去髮廊應徵,終於在歷練中成長,不再是嫂子口中的廢物。
  • 讀首詩再睡覺|我從來不敢問你的哀愁,生怕你說是為了我
    《我從來不敢問你的哀愁》我從來不敢問你的哀愁生怕你說是為了我我只能無奈地望著你無助的眼神和那日漸蒼老的臉上布滿皺紋.我從來不敢問你的哀愁生怕你說是為了生活我只是獨自望著遠方美麗的黃昏和那個鋪滿舊時光斑駁的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