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克勞斯:破碎的瓦勒小城與無盡的哀愁|書評

2020-12-23 新京報書評周刊

厚達758頁的《比利時的哀愁》是一本非常難以進入的小說,作者雨果·克勞斯在句子中不斷轉變人稱視角和敘事語調。但這並非單純的文學炫技。這種獨特的語調與主人公的成長及比利時戰爭期間的氛圍相對應,一旦讀者能夠跨越第一道閱讀障礙,就能體會到由密不透風的文字所構成的綿延不絕的哀愁感。

這個庸常的世界,其實跟人性一樣,很多時候都是脆弱且經不起推敲的。然而,要是人能多少意識到這一點,就有可能從習慣性的麻木怠惰中醒來,承受住那令人窒息的世界,找到某種屬於自己的存在方式。這是我第二次讀完《比利時的哀愁》——雨果·克勞斯的厚達758頁的長篇小說之後的一點感觸。

它把我迷住了。在不知不覺中,它打開了時間的線頭,拆除了空間的外殼和框架,讓我在閱讀的中途就意識到,它的真正厚度與長度,其實要遠遠超出其物理篇幅。

起初,它還像條緩慢的河流,後來,它就忽然渙散開去,變成廣闊的湖,最終變成無邊的海。尤其是臨近結尾,當主人公少年路易斯開始動筆寫一部同名小說時,我就明白了,這本書,其實是讀不完的。

雨果·克勞斯(Hugo Claus,1929-2008)。

撰文 | 趙松

《比利時的哀愁》

作者:(比利時)雨果·克勞斯

譯者:李雙志

版本:譯林出版社 2020年6月

01

暗藏矛盾的成長小說

這當然是一部「成長小說」。家族背景頗厚的小城少年路易斯在管理嚴苛的教會學校讀書,在那些性情古板怪異的修女教師們所營造的監禁式教育氛圍裡,他的叛逆精神潛滋暗長,總是會不時冒出些離經叛道的想像與言行。等他漸成叛逆少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生活與瓦勒都陷入了廢墟般的漫長冬天。

他是親人們心中無藥可救的「哀愁」——「看在上帝的份上,你到底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啊?你沒有目標。你不做家庭作業。你對蘇聯的戰爭局勢不感興趣。你沒有朋友來我們家做客。我從來沒有聽到你像你這個年齡的其他男孩那樣談論女孩子……」而他自己的哀愁,則來自死氣沉沉的教會學校,來自暗藏矛盾危機的家庭,來自青春期的衝動與迷茫。在那個分崩離析的世界裡,讓他得以倖存並繼續成長的,只有閱讀、想像與寫作的嘗試——他人的世界在持續解體,而他的世界卻在不斷生成。

戰爭給比利時小城瓦勒帶來了什麼?雨果·克勞斯只用寥寥幾行字就概括了:

瓦勒下雪了。雪花紛飛,像莫扎特下葬那天的維也納一樣。瓦勒下了好幾個月的雨,結果造成了饑荒,暴發了瘟疫。莊稼在田裡爛掉。無辜的孩子被人用連枷打死,就因為他們不停地咳嗽。

瓦勒經歷著一個謎一樣的灼熱夏天。轟炸機來的時候,人們因為太熱都不願躲進防空洞裡。輪箍、梁木和半個火車頭都擱在燃燒的糕點店裡。士兵們用步槍槍託把人趕到萊厄河上的淺底小船上,然後在小船上射出洞來。在河岸上他們把拒絕咒罵王室的一個教士綁了起來,放在一架大炮前。鉛彈彈丸和教士的碎肉像下雨一樣落到水面上。

比利時在二戰中遭受慘重打擊,許多美麗的小鎮幾乎化作焦土。照片為二戰中的比利時阿登山巨石鎮。

被戰爭摧毀的,還有路易斯周圍的各種藩籬。他獲得了肆意生長的自由。他見識了比利時淪為德國的佔領區,弗拉芒主義與納粹的合流,普通人的反猶情緒以及為了求生存所做出的各種妥協甚至出賣自我及他人;他見證了人際關係尤其是親情關係的脆弱易碎、道德如浮雲而人命如草芥、盲目的理想與難料的厄運如何瞬息轉換;他經歷了最初的朦朧之愛,體驗了與成年女人之間的赤裸而又晦暗的肉慾關係,也體驗到了最為單純而又神秘的友情之愛的獲得與永遠的失去。

跟傳統歐洲成長小說相比,《比利時的哀愁》的新,在於它呈現的不是一個少年在遊歷世界的過程中完成的自我教育式成長,而是深陷不斷瓦解破碎的世界裡的少年如何借文學閱讀與想像之力完成自我拯救與破殼而生的過程。等到戰爭結束,他已不僅僅是倖存者,還是個「新人」。很多人雖然活過了戰爭,卻如同活完了一輩子,在剩下的日子裡,他們不過是散落在虛無或新人之間的碎片。

02

異常豐富的敘事層次

雨果·克勞斯在小說中展現了極富創造力的寫作技藝。尤其是當他所賦予小說的多重敘事視角(少年路易斯的、開始寫作的路易斯的、作者的),讓我們感受到時間的迴環重疊時;當人物的意識、記憶與想像在句子、段落、章節生成中充分發揮了交織滲透式的結構作用時;當他的敘事中不時有類似電影的手法浮現,以及只有聲音而沒有畫面的方式帶來閉目沉浸式的效果時,真的會讓人讚嘆他那超乎尋常的形式轉化力。也正因如此,我們才會在這部小說裡看到了異常豐富的敘事層次感。他以貌似不經意的簡練筆法精準地把人的複雜意識散布在場景與人物言行間,瀰漫在各種平常事物中;他能在一個段落裡創造出多聲部的敘事效果,還能為耐人尋味的言外之意以及火花般的詩意留出充分的遊蕩空間。

值得注意的,還有作者對小說整體結構的設計與把控:第一部分《哀愁》有二十七章,針對的是秩序仍在的戰前比利時小鎮生活,作者採取的是那種表面緩慢凝滯而內裡逐漸加速渙散的敘事方式,包裹著所有人都在漸漸下墜的存在狀態;第二部分《比利時》不分章,只有不同數量的段落構成的塊面,針對的是戰爭爆發後的生活劇變,作者採用的則是碎片化敘事的文體結構。在這裡,敘事視角的有序變化消失了,有的只是秩序解體後散落飄浮的意識流動,一切在消解,一切在逝去,一切在變得陌生,一切痛苦都在失控瀰漫,而與此共生的,則是少年的心擺脫束縛後的野性生長。

如果我們把第一部分看作是由各種鏡面構成的一個令人沮喪而又沒什麼意義的日常世界,那麼第二部分,就是一個完全失去任何屏障限制、陷入無序狀態的非常世界,一個足以讓少年路易斯擺脫來自教會學校與家庭的束縛,以及來自他者的威脅與壓抑,重新恢復無限可能的廢墟世界……還有看上去還嫌微弱的少年路易斯的生機與活力在隱蔽中不時發出的鳴響,為那個破碎的世界染上了一抹淡淡的微光,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希望。

面對這樣的作品,只有慢慢地讀,耐心地反覆細讀,才有可能在沉浸其中的狀態下充分體會到何為一個人覺醒與成長的奇蹟。對於那些庸俗之輩,比如小說裡的那個文學獎評委秘書這類人來說,這部小說只能是讓他們說不出話來的「一種卑劣的、極其卑劣的詭計……當然,有趣是足夠有趣……不過太長了,就是太長了……」他們不會明白,只有這種長度——無論是物理篇幅的,還是感知意義上的——才能讓人在讀過之後有種又活過一回的感覺。不只是跟著少年路易斯在那個被戰爭搞得支離破碎的小世界裡活過,還有,是帶著自己的感受、觀察與想像方式都被路易斯改變過的感覺,重新認識體驗了一回自己的現實生活。

又一次,當我合上了這部厚厚的《比利時的哀愁》時,恍然間就覺得,那個少年路易斯跟老年的雨果·克勞斯就坐在附近的幽暗處,默默地抽著煙……而我,並不知道該怎樣跟他們打聲招呼,除了不能像對暗號那樣對他們說出那句,「全面勝利就是它自己的落敗。」還能說點什麼呢?這時候,望著他們那模糊的身影,我仿佛忽然聽到了他們的聲音:

我們看到了一隻跛腳的海鷗。我們走著瞧。我們走著瞧。就這樣。

本文原載於8月22日《新京報書評周刊》B07版。撰文:趙松;編輯:李陽、宮照華、李永博;校對:翟永軍。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雨果·克勞斯:破碎的瓦勒小城與無盡的哀愁
    撰文 | 趙松厚達758頁的《比利時的哀愁》是一本非常難以進入的小說,作者雨果·克勞斯在句子中不斷轉變人稱視角和敘事語調。但這並非單純的文學炫技。這種獨特的語調與主人公的成長及比利時戰爭期間的氛圍相對應,一旦讀者能夠跨越第一道閱讀障礙,就能體會到由密不透風的文字所構成的綿延不絕的哀愁感。
  • 「戰後歐洲最偉大的小說之一」《比利時的哀愁》期待多年終面市
    近日,「比利時國寶級作家」雨果·克勞斯自傳性質的代表作《比利時的哀愁》期待多年終於面市,由譯林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這部出版於1983年的鴻篇巨著,被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庫切稱為「戰後歐洲最偉大的小說之一」,其地位堪比《百年孤獨》《鐵皮鼓》,是比利時文學乃至戰後歐洲文學的巔峰之作,同時也是「期待譯成中文的十部小說」之一。
  • 《比利時的哀愁》:以少年之名,講述一段詩意與哀愁並生的歷史
    如果說這本書的第二部分《比利時》是講述那段戰時歷史的話,那麼他的第一部分《哀愁》則是通過這個11歲男孩的經歷來解釋比利時做出投降選擇的一部分歷史因素。以少年之名,講述「我」的經歷外祖母梅爾克曾戲謔地對路易斯說:「比利時的哀愁哦,就是你了。」也曾在窗臺前苦澀地自語:「我現在哭不出來了,就好像是我承受了比利時所有的哀愁似的……我們活在艱難的時代。」
  • 李雙志讀《比利時的哀愁》|那一場青春,有別樣的煙火
    《比利時的哀愁》,[比利時]雨果·克勞斯,李雙志譯,譯林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758頁,128.00元比利時的小鎮,青春期的戰爭距今八十年前的那個下午,陽光灑在比利時西弗蘭德省一家由修女開設的寄宿學校裡。
  • 戰後歐洲最偉大的小說之一,《比利時的哀愁》簡體中文版面市
    近日,「比利時國寶級作家」雨果克勞斯自傳性質的代表作《比利時的哀愁》面市。這部出版於1983年的鴻篇巨著,被稱為「戰後歐洲最偉大的小說之一」。這也是簡體中文世界首度引進雨果克勞斯的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學和出版意義。
  • 名著 | 雨果《悲慘世界》
    精彩書評:在文學界和藝術界的所有偉人中,雨果是惟一活在法蘭西人民心中的偉人。——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評 雨果是力量的化身,只需探討一下在他周圍出現的那些詩人,為了能在他身邊站穩腳跟,不得不另闢蹊徑,便足以估量出他的價值來了。——法國詩人保爾·瓦雷裡評經典語錄:1.
  • 「政客」雨果
    雨果在他的寫作如日中天的時候,開始膨脹——政治野心攫住了他,從此十年間暫別文學。而立之後的雨果,常常因自己在公眾視野不能發揮什麼作用而悽然不安。他的詩歌大多謳歌森林、太陽和美麗的情人朱麗葉。但是,對於一個希望成為「精神領袖」的人來說,這當然不足以充實他滿懷抱負的一生。雨果極想躋身於那些治國安邦的偉人之列。
  • 雨果的妻子兒女 世人都如何評價維克多·雨果?
    維克多·雨果是世界知名的大文豪,人稱「法蘭西的莎士比亞」,是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在法國甚至全世界都有很強的影響力。雨果被譽為「超越國境的天才」,「唯一真正受到民眾歡迎的作家」。
  • 季劍青 | 楊聯陞《漢學書評》:作為媒介的學術書評
    1982年臺灣食貨出版社曾推出楊聯陞《漢學論評集》一冊,收入英文書評42篇,或因未經翻譯,在漢語學界流傳不廣。最近清華大學教授王存誠先生以一人之力,將楊聯陞的英文書評全部忠實而準確地翻譯成中文,同時蔣力先生又搜集楊氏的中文書評十餘篇,合為《漢學書評》一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至此讀者終於有機會一覽楊聯陞學術書評的全貌了。
  • 街霸對決雨果陣容怎麼搭配-雨果陣容搭配攻略
    街霸對決雨果陣容怎麼搭配,有不少的玩家都想知道答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街霸對決雨果陣容搭配攻略,希望可以幫到玩家。街霸對決雨果陣容搭配攻略  雨果+隆+古烈+阿頓  雨果帶「慈恩」,隆帶「天炎」,古烈帶
  • 《茶花女》手繪讀書筆記教程(初級):含情節、背景、書評、書摘
    04 書評寫書評對於理解原著是很有幫助的。寫書評的過程中會引發讀者深入思考關於小說的情節,就是到了「為什麼」這個步驟。一般的書評是關於情感理解、創作手法、寫作特色、主題思想的分析等。在寫書評時每個人的出發點不同,那麼書評筆記也就不一樣。
  • 龍安寺之秋:美麗與哀愁
    初識龍安寺是在《美麗與哀愁》中,川端康成寫道:               京都寺院的疊石庭園,還有好幾處一直留到現在而很出名的。《美麗與哀愁》中的主人公是一個作家,也是畫家,情節存在著畸戀與不倫,小說中每一篇就是一個情節、一場風景:梅雨天、疊石--枯山水、火中蓮……等。透過美麗的景色呈現哀愁的故事,也討論了美學和哲學上的意義,《美麗與哀愁》可以算是川端康成對於日本「美學」的重要詮釋作品。
  • 《古書堂事件手帖》07栞子與無盡的舞臺
    《古書堂事件手帖》ビブリア古書堂の事件手帖 07栞子與無盡的舞臺
  • 雨果|左手妻子,右手情人,雨果的身邊每天都有一出大戲
    如果選文學名著中的十大建築,雨果筆下的《巴黎聖母院》一定位列其中。這位用文字記錄了巴黎聖母院最好樣貌的大文豪。愛情之路卻走得很令人意外。今天,讀妹就講講這位大文豪:雨果。雨果之女:阿黛爾·雨果那時候,有位追隨雨果的評論家聖伯夫常常被雨果邀請去家裡,與他討論文學。聖伯夫是雨果非常依賴的朋友。
  • 維克多·雨果的文論
    維克多·雨果(Victor Marie Hugo,1802―1885),法國積極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著名詩人、小說家、戲劇家、文藝理論家。1.詩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雨果在《〈克倫威爾〉序言》中,首先論述了人類詩歌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及其在各個階段的不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