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的哀愁》:以少年之名,講述一段詩意與哀愁並生的歷史

2020-12-16 緩緩有點慢

拉美大陸有《百年孤獨》,歐洲大陸有《比利時的哀愁》,這部被庫切稱為「戰後歐洲最偉大的小說之一」的大部頭,讓我第一次有了想要認真去了解一下「歐洲的十字路口」比利時在二戰時期所經歷的那段歷史的衝動。

作者雨果克勞斯的作品因為照耀了戰後艱難重建中的比利時,還被譽為「比利時明亮的燈塔」。

「我,路易斯塞涅夫,在夢裡,在重重時代迷霧之後,看見一個偉大的民族正從這氣勢磅礴、狂瀾洶湧的戰鬥中昂揚崛起。」

《比利時的哀愁》的主人公路易斯的少年時期和作者雨果克勞斯有一部分其實是重疊,他在這段瀰漫著哀傷的不羈歲月裡注入了太多的情感和回憶,所以即便是這樣一部與戰爭史息息相關的鴻篇巨製,我們依然可以看見作者克勞斯融入於字裡行間的真情實感和他詩人的特質,浪漫而又哀傷。

這種哀傷是多重性質的,有少年人「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憂思,有青春叛逆時期無所畏又無所謂的執拗,有戰時烽火給民族與大陸染上的陰霾,也有戰後人們生活和思想的動蕩。

所以它才叫作「哀愁」吧,就是這重重疊疊的愁思,讓本該肆意躁動的青春跌入一片戰火硝煙之中,在那個他生長的小鎮裡滲透進去又蔓延開來。

跟隨路易斯,「親眼」去看那段真實的歷史

比利時除了有「歐洲的十字路口」之稱,還有一個更為有名的稱呼——「歐洲的心臟」。

它既非歐洲的中心,國土面積又很小,為什麼能夠得到如此重要的一個稱號呢?其中一個原因就在於它的地理位置。

比利時夾在荷蘭、德國和法國之間,也因此在二戰時被德國「取道」,德國選擇穿過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等國境內對法國發起進攻,當時比利時僅僅抵抗了18天就選擇了投降德國,這一段歷史也成為了比利時歷史中並不十分光彩的一段。

然而克勞斯在《比利時的哀愁》中講述這段歷史的時候,既不偏頗也不站隊,而是通過少年路易斯的眼睛讓讀者看到一段真實的歷史。

隨著路易斯的長大以及成長中的見聞,他的想法和意識也是在不斷變化著的,心性不定的少年人最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於是路易斯從一個陣營輾轉到另一個陣營。

他曾聽信希特勒的納粹宣傳而加入弗蘭德納粹青年團,然後脫離青年團開始靠近抵抗組織,又在戰後反納粹運動高漲的時候選擇了中立,他從不是英雄也不是叛徒,而是跟隨著大環境的跌宕起伏而完成了一段真實的成長經歷,也見證了那段真實的歷史。

克勞斯敢於通過一個少年人在戰爭中戰隊的「搖擺不定」,來影射比利時戰時的境況,也是十分有勇氣的了,它的兒童視角,它的不偏不倚,都讓人不禁聯想到格拉斯的《鐵皮鼓》,難怪文學批評網評價說:《比利時的哀愁》與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和格拉斯的《鐵皮鼓》等量齊觀。

如果說這本書的第二部分《比利時》是講述那段戰時歷史的話,那麼他的第一部分《哀愁》則是通過這個11歲男孩的經歷來解釋比利時做出投降選擇的一部分歷史因素。

這就要說起佛蘭德獨立運動了,佛蘭德獨立運動是比利時佛蘭德地區的政治運動,主張增加自主權或獨立,保護荷蘭語及所有佛蘭德文化、歷史。

那麼佛蘭德文化又是什麼呢?比利時的居民主要是用兩種語言,一種是法語,另一種是荷蘭語,其中,荷蘭語在那個時候被稱為弗拉芒語。

雖然越來越多的比利時人開始使用法語,但關於語言文化和民族的紛爭和矛盾,其實已經持續了兩個世紀之久,在1830年比利時剛剛宣布獨立的時候,主要就是由佛蘭芒族和瓦隆族構成,多年來兩族之間一直有矛盾,甚至戰後40多年中,內閣因民族矛盾和語言糾紛而更迭的就有30多次,就算到現在也並沒有完全解決。

在比利時,說弗拉芒語的區域是佛蘭德區,說法語的是瓦隆區,我們在《比利時的哀愁》中可以多次看到「弗拉芒語」這個詞,也可以因此而了解到,主人公路易斯就是生活在佛蘭德區的。

而二戰時弗拉芒民族運動被希特勒所利用,納粹支持弗拉芒文化的復興,所以他們聽信弗拉芒語和德語是一個語系,而他們也都是屬於日耳曼語一族,弗拉芒民族中的很多人產生了親德傾向,這也就解釋了在第二部分的《比利時》中,路易斯家族中的很多親人政治傾向的原因,以及「歐洲十字路口"比利時站在十字路口彷徨裹足的原因。

造成一段歷史的前因後果,就這樣通過一雙少年人的眼睛呈現出來,我們跟著路易斯了解著當地的文化和風俗,也感受著成長的躁動與倔強。

以少年之名,講述「我」的經歷

外祖母梅爾克曾戲謔地對路易斯說:「比利時的哀愁哦,就是你了。」

也曾在窗臺前苦澀地自語:「我現在哭不出來了,就好像是我承受了比利時所有的哀愁似的……我們活在艱難的時代。」

在那樣一個動蕩的時代,仿佛每個人都有著述說不盡的哀愁,從校園走出的少年人們,無法安詳晚年的老年人們,還有為了生活奔波勞碌的中年人們。

《比利時的哀愁》就是用這樣一個以小見大的方式,將人們的哀愁漸漸擴大再擴大,直到它與動蕩的時代結合起來再看不到縫隙。

而克勞斯也正是以少年之名,通過路易斯的故事來講述著自己的經歷,他讓青春故事中有了戰火的瀰漫,也讓戰爭小說裡多了少年的模樣,於是,一副比利時戰史畫卷之上,眾生群像緩緩浮現,青春的迷茫,欲望的誘惑,局勢的暗流,種種元素共同構建起這一部史詩般的巨著。

少年路易斯的很大一部分經歷,其實就是作者克勞斯的一種「自述」。

雨果·克勞斯1929年出生於比利時布魯日,他也和路易斯一樣參加了徵文比賽,而路易斯作品的名字正是《比利時的哀愁》。

「《哀愁》,這是個好標題。另一方面……還缺了點什麼。這標題顯得……顯得……太單調了。每個人都有哀愁。為什麼您不寫成《為祖國而哀愁》?我常常給我們自家報紙擬標題……」「或者,簡單點,就叫《比利時的哀愁》。英語就是The Sorrow of Belgium。如果您以這個標題得獎了的話,您就可以亮明身份了。」這不是開玩笑的。這不是開玩笑的。

你看,克勞斯自己都在說,「這不是開玩笑的」,這分明是他有意而為之,他通過路易斯的眼睛讓我們看到那段歷史,通過路易斯的嘴巴告訴我們他沒有在開玩笑,通過路易斯的經歷來回望自己的成長。

但他與路易斯的重疊也僅限於少年時代,故事中的路易斯在老年之時變成什麼樣子我們無從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克勞斯依然是那個不羈的少年。

因為永遠帶著一種讓人熱淚盈眶的叛逆,他敢於用筆下的文字去揭露社會中的冷酷與虛偽,敢於不加掩飾地描繪青春期時的性衝動,更敢於在飽受阿爾茨海默病折磨之後選擇安樂死。

他不僅以少年之名來書寫一段歷史,更是永遠做一個不羈而倔強的少年人。

就像他在這本書的引語中寫下的那句話:

「我們豈肯接受世事如斯,我們每日醒來,都當嘴吐白沫,為這世間尚有不公。」

翻譯家陸大鵬說:雨果克勞斯以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筆觸將他的同胞——弗蘭德小市民的愚昧、自私、庸碌、冷漠、麻木和缺少安全感與歸屬感描摹得淋漓盡致。克勞斯自己雖然永遠是不動聲色、若無其事,但寫出來的東西卻往往觸目驚心,這一點令人想起馬爾克斯。

沒錯,克勞斯是冷靜的旁觀者,也是浪漫的詩人,是戰爭的親歷者,也是倔強的少年,他將多重身份合而為一,為比利時立傳。

相關焦點

  • 戰後歐洲最偉大的小說之一,《比利時的哀愁》簡體中文版面市
    為紀念其取得的至高成就,比利時國家銀行相繼發行紀念銀幣和金幣各一枚,均為法定貨幣。據透露,《比利時的哀愁》是簡體中文世界首次深度譯介弗拉芒文學。歷史上,地處比利時北部、曾以「弗拉芒畫派」馳譽世界的弗拉芒地區,從不缺少傑出的詩人與作家。雨果克勞斯是極少數堅持用弗拉芒語(即比利時荷蘭語)創作而享譽世界的文學巨擘,非常自覺地繼承了弗拉芒文學的傳統。
  • 李雙志讀《比利時的哀愁》|那一場青春,有別樣的煙火
    小說分為風格和內容截然不同的兩個部分:上半部名為《哀愁》,是戰前一年裡路易斯在寄宿學校、瓦勒的家和巴斯特赫姆的外祖母家的經歷。這裡的哀愁既可解作青春期的少年之愁,也可按小說後來揭示的,是這位少年給家人造成的哀愁。
  • 雨果·克勞斯:破碎的瓦勒小城與無盡的哀愁
    撰文 | 趙松厚達758頁的《比利時的哀愁》是一本非常難以進入的小說,作者雨果·克勞斯在句子中不斷轉變人稱視角和敘事語調。但這並非單純的文學炫技。這種獨特的語調與主人公的成長及比利時戰爭期間的氛圍相對應,一旦讀者能夠跨越第一道閱讀障礙,就能體會到由密不透風的文字所構成的綿延不絕的哀愁感。
  • 雨果·克勞斯:破碎的瓦勒小城與無盡的哀愁|書評
    厚達758頁的《比利時的哀愁》是一本非常難以進入的小說,作者雨果·克勞斯在句子中不斷轉變人稱視角和敘事語調。但這並非單純的文學炫技。這種獨特的語調與主人公的成長及比利時戰爭期間的氛圍相對應,一旦讀者能夠跨越第一道閱讀障礙,就能體會到由密不透風的文字所構成的綿延不絕的哀愁感。
  • 「戰後歐洲最偉大的小說之一」《比利時的哀愁》期待多年終面市
    比利時文學距離我們有多遠?這個距離是地理層面上的,還是心靈意義上的,或是兩者兼有?從地理層面直接連線到心靈層面,也許只需一本書的距離。近日,「比利時國寶級作家」雨果·克勞斯自傳性質的代表作《比利時的哀愁》期待多年終於面市,由譯林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 美麗與哀愁:《詩經》裡的秋天VS《楚辭》裡的秋天
    在《詩經》裡蘆葦叫做「蒹葭」,一個很拗口但是很詩意的名字。  在這清秋的早晨,河岸邊一個少年獨自徘徊,他的神情像秋霜一樣峻潔高冷,他的舉止像蘆花一樣瀟灑優雅。 少年不時眺望河的對岸,原來他是思念他的心上人,思念總是讓人甜蜜也憂傷! 少年想逆流而上,又想順流而下,去尋找心上人的居處,但是路途遙遠又有險阻,而心上人的行蹤又是那樣的漂泊不定。
  • 哀愁,是生命在自我觀照時的輕聲嘆息丨周末讀詩
    比如自古被認可的「六經皆史」,這個說法沒有錯,但是否意味著要把《詩經》讀成歷史呢?歷史是講故事,歷史中普遍性的東西,由故事來表達。詩表達的是比故事更普遍性、更原始而神秘的東西。為什麼《詩經》至今還能打動我們,不是因為詩中的那些歷史,而是這些樸素的詩篇喚醒了我們身上作為人的古老感受。
  • 龍安寺之秋:美麗與哀愁
    初識龍安寺是在《美麗與哀愁》中,川端康成寫道:               京都寺院的疊石庭園,還有好幾處一直留到現在而很出名的。《美麗與哀愁》中的主人公是一個作家,也是畫家,情節存在著畸戀與不倫,小說中每一篇就是一個情節、一場風景:梅雨天、疊石--枯山水、火中蓮……等。透過美麗的景色呈現哀愁的故事,也討論了美學和哲學上的意義,《美麗與哀愁》可以算是川端康成對於日本「美學」的重要詮釋作品。
  • 追憶失落的童年,回溯歷史的哀愁:蘇童筆下的懷舊情結
    「桑園」曾是昔日少年的天堂,散發著青春、愛情、性和死亡的氣息。在其間出沒的是一群少男少女,他們內心深處朦朧的憧憬,隱秘的希冀,以及怪誕的行徑,奇異的死亡,隱現著少年們微妙複雜而又古怪的心理感受和人性內涵,這一切構成了蘇童筆下「南方少年」生活的主旋律。
  • 電影《哀愁灰姑娘》將於2021年公映
    田中圭參演土屋太鳳主演的電影《哀愁灰姑娘》(哀愁しんでれら)片中將出演她的丈夫泉澤大悟。土屋太鳳。此片故事講述了在市役所工作的普通職員福浦小春(土屋太鳳飾),一直過著平凡而普通的生活,然而,她卻在一夜之間遭遇到了巨大不幸,祖父病倒被送進醫院,父親因酒駕被帶進警局裡,自己家房屋起火被燒光,警察在了解情況時,小春發現男朋友出軌自己的同事……在一夜之間失去所有。
  • 土屋太鳳主演電影《哀愁灰姑娘》實際影像 2月5日上映
    土屋太鳳主演電影《哀愁灰姑娘》實際影像 2月5日上映 時間:2020-12-22 17:14:30
  • 田中圭加盟《哀愁灰姑娘》 與土屋太鳳"喜結良緣"
    田中圭加盟《哀愁灰姑娘》 與土屋太鳳"喜結良緣" 時間:2020.07.14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Esther
  • 《慕白首》重逢的甜蜜中化不開若有若無的哀愁
    他們一起回到黑石山,重逢是短暫的,快樂也是一時的,但不管怎樣,與容嫿在一起,阿嶽露出了久違的笑容,有一瞬間的恍惚,那個活潑開朗的少年林敬回來了,也只是一瞬間,他們不是同一個人,笑容裡藏著絲絲苦澀,連幸福裡也有化不開的哀愁。那嵐嶽與容嫿還是不能夠繼續在一起了,就如老白所說,容靖灃再怎樣壞,他畢竟是她的爹,親情與愛情如何抉擇,無論怎樣都是生不如死。
  • 土屋太鳳主演《哀愁灰姑娘》2021年春季上映
    曾經3次拒絕導演的土屋太鳳在第4次終於答應出演電影《哀愁灰姑娘》,該片將於2021年春季上映。據了解,電影《哀愁灰姑娘》是描寫引發極端兇惡事件的某位繼母故事,主人公是一位在市政府工作的員工小春,某天晚上突發疾病趕往醫院,父親匆忙之中酒駕,自家突然發生火災,被警察叫去剛結束,又偶然發現戀人正在和同事偷情,一夜之間人生劇變
  • 土屋太鳳《哀愁灰姑娘》定檔2021 曾3次拒絕出演
    土屋太鳳《哀愁灰姑娘》定檔2021 曾3次拒絕出演 時間:2020.05.19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Serko
  • 讀首詩再睡覺|我從來不敢問你的哀愁,生怕你說是為了我
    《我從來不敢問你的哀愁》我從來不敢問你的哀愁生怕你說是為了我我只能無奈地望著你無助的眼神和那日漸蒼老的臉上布滿皺紋.我從來不敢問你的哀愁生怕你說是為了生活我只是獨自望著遠方美麗的黃昏和那個鋪滿舊時光斑駁的門口.
  • 穿越千年的哀愁,是你在盡頭等我
    說起大西北的張掖,總有一種置身茫茫歷史的感覺,它是絲綢之路上的名城,是古代文化貿易交流的重要口岸。
  • 思維導圖學古詩,欣賞四季之美,領略詩人的情思與哀愁
    之後,再分別從古詩的詩意、手法、字詞、內容以及和詩人相關的別號、祖籍、詩的派別等具體形式進行解讀。對於孩子來說,這樣的學習方式是新鮮有趣的。因為他們的讀圖能力可要比讀純文字的能力強多了,而圖畫本身的趣味性也比文字更讓人賞心悅目。
  • 李後主一首《浪淘沙》,寫盡心中千縷哀愁,所讀之人無不感同身受
    李後主李煜是歷史上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的最後一位國君。後來在被宋朝滅國之後,就被宋太祖俘虜到了汴京。宋太祖並沒有殺他,將他軟禁一段時間後,給他安排過官銜,還曾經封李煜為違命候。李煜在中國的詩詞文化之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後世人稱為千古詞帝。
  • 土屋太鳳為何3次拒絕《哀愁灰姑娘》,卻最終下決心挑戰顛覆形象
    《哀愁灰姑娘》劇照,小春出現在繼女教室的畫面 什麼電影,居然能讓土屋太鳳拒絕三次,還要邀請她並最終打動了她?土屋太鳳又為什麼要再三拒絕?現在就來為大家解密,這部讓土屋太鳳一度因為害怕太難不理解而拒絕的《哀愁灰姑娘》(本片將於2021年早春上映)。 《哀愁灰姑娘》這部懸疑片是根據在發掘優秀創作者的比賽「TSUTAYA CREATORS' PROGRAM FILM 2016」中獲得冠軍的渡部亮平的企劃改編,也是渡部亮平自己擔任導演。土屋太鳳在片中飾演一位一邊追求幸福,一邊引發震驚社會兇惡事件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