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象棋是我國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傳統的棋類益智遊戲,象棋在中國已經有了長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在我國古代的秦國時,就已經有了象棋。
中國象棋中的一個規則就是馬不是按照直線走的,而是需要按照漢字「日」字走,走動的方法是一直一斜,即先橫著或直著走一格,然後再斜著走一個對角線。
但是在象棋規則中有一個關於馬的規則叫「蹩馬腿」,規則要求是,如果在馬的直線周圍有其他的棋子,這時馬是不能走的,而這種馬走受限的情況,就被稱為「蹩馬腿」,也就是題目中的「馬別腿」。
下面就詳細介紹一下「蹩馬腿」的規則要領:
首先,在馬行走的方向上,與馬緊鄰的交叉點有其他棋子時,馬就不能跳過去,這就是「蹩馬腿」。如下圖所示,黑馬由於旁邊有紅馬,別住了馬腿,所以紅馬無法吃掉黑象,也無法走到左側的綠色圓圈的位置,而其他的紅色箭頭的6個方向都不受影響。
下面,我們通過下圖再來詳細看一下,綠色代表馬,如果按照左側的棋子位置,因為紅色的棋子不是直接挨著馬,因此這個馬可以朝四周的8個日字的對角任意走動,這時的馬並不「別馬腿」。而再看右側的馬,由於與它直接相連的前、後、左方均有其他棋子,因此這個馬被「別了馬腿」,它就無法按照紅色箭頭走到其他位置。
相信,經過上面兩張圖的詳細介紹,大家應該對「蹩馬腿」有了基本的了解。其實判斷是否「蹩馬腿」非常簡單,只要判斷一下,你要走的方向的馬所在的直線上是否有棋子就可以,有的話就會別,沒有的話就不別。
另外,由於象棋是方格棋盤,馬的周圍可以選擇四周的8個點的位置,因此馬在象棋中也有「八面威風」之說,馬一直是象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棋子。
其實中國象棋極具趣味性,是兩人對抗性棋類遊戲的一種,它的走法多種多樣,但規則並不複雜,卻非常考驗人的智慧。正是因為這樣的趣味加益智的屬性,讓其從古代一直流傳至今,並不斷發揚光大。
中國象棋蘊含著古人巨大的智慧,現在主要流行於華人及漢字文化圈的國家,象棋也是我國正式開展的78個體育運動項目之一,並且象棋也是首屆世界智力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之一。現在象棋在我國發展也非常好,也有很高水平的比賽,也湧現出非常多的象棋大師,比如王天一。
而隨著我國象棋運動的發展,象棋也得到了外國人的喜愛,經常能看到外國人在學習象棋,學習中國人的智慧。可以說,現在的象棋現在已經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
象棋在悠久的歷史中也形成了一些關於象棋的口語歌:馬走日字,象飛田,車走直路,炮翻山。士走斜路護將邊,小卒一去不復返。車走直路馬踏斜,象飛田字炮打隔,卒子過河了不得……
這其中蘊含了很多古人的智慧,雖然上面已經介紹了「蹩馬腿」的規則要求,但是你知道,為什麼中國象棋會有「蹩馬腿」這樣的規則呢?
在我國古代戰爭中,馬是非常重要的武器,因為馬可以長途跋涉,可以佩戴盔甲,可以持有長矛長戟。隨著歷史的發展,騎兵越來越受到重視,並且從胡服騎射那個時代開始,戰爭更加講究機動性和持續力,這時的馬也不再佩戴重盔甲,而是以長驅萬裡而著稱。但是這樣一來,馬在快速奔跑時,在它直線的前方,一旦受到牽絆,那麼就會馬失前蹄,這在後來也演變出在騎兵前面設伏用繩索攔截的戰術。因此這樣的特點也體現在了中國象棋中,「蹩馬腿」的規則也就是這麼來的,怎麼樣,是不是處處體現了古人的智慧?
其實,不僅僅是蹩馬腿,象棋的楚河漢界、象走田,小卒過河賽大軍,都是有著歷史典故和古人的智慧在裡面,大家如果喜歡,可以留言,後面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