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地挺身,因其鍛鍊方式簡單便捷、還能鍛鍊到全身,廣受各位運動er的青睞。最近,哈佛大學刊登的一項新的研究結論表示,伏地挺身的好處遠還遠不止於此。
去年2月,哈佛大學科學家們在JAMA(美國醫學會雜誌,全世界最著名、最具權威性的綜合性醫學學術期刊)的周刊上發表了一篇重要文章。
該研究闡述了伏地挺身個數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伏地挺身個數越多,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就越低。
在這項研究中,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們對1104名平均年齡在39.6歲的在職和退役男性消防員,從2000年到2010年追蹤了長達10年的健康數據,測量了參與者的伏地挺身能力並對每個人進行了年度體檢和健康醫療問卷收集。
研究結果揭示,在以80個/分鐘的頻度內、能做40次以上伏地挺身的男性,相比那些只能做10次以下伏地挺身的男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了96%。
文章的作者,哈佛大學T.H.Chan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衛生系的職業醫學住院醫師Justin Yang說:
我們的研究結果證明,幾乎在任何情況下,伏地挺身能力都可以是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一種簡單、無成本的方法。令人驚訝的是,這一能力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係比亞極量跑步機測試的結果更為密切。
要知道,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人類的第一大殺手,而且還呈現越來越年輕化趨勢。雖然有些人反饋說該樣本較小,但對於普通人而言依然具有很重要的指導作用。
其實關於伏地挺身預示身體健康,此前就有健身專家總結出來,一分鐘內能完成的伏地挺身個數與體質狀況關係。
▼
如果你的伏地挺身成績低於上述標準,那你可就得要加強鍛鍊了。
既然我們深知伏地挺身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那伏地挺身正確的打開方式是什麼呢?(動作不標準,受傷是自己)
標準姿勢:身體俯臥,兩臂伸直,雙手與肩同寬,或略比肩寬,掌心向下平放於地面,雙腳併攏或稍分開,吸氣,屈肘使軀幹靠近地面(注意避免脊柱過伸),推舉身體回到雙臂伸直的位置,動作完成呼氣。
如果你能順利完成標準伏地挺身,那麼恭喜你,你已經成功進階了一步。但當你或者堅持做了一段時間後,傳統的伏地挺身可能就無法滿足了,你需要更多變式伏地挺身去挑戰自己、鍛鍊到身體更多肌肉。
下面就和大家分享10種花式伏地挺身,看看你能完成幾種?
1.蛙式伏地挺身
側重:胸上部,肩部,三角肌,核心肌
2.壺鈴式伏地挺身
側重: 胸部,三角肌,肩部,核心肌,平衡感
3.半圓平衡球登上者式伏地挺身
側重:胸部,三角肌,肩部,核心肌肉,側腹肌,平衡感
4.高位半圓平衡球式伏地挺身
側重:胸上部,三角肌,肩部,核心肌,平衡感
5.飛翔式伏地挺身
側重:胸部,肱二頭肌,肩部,核心肌,側腹肌
6.三角式伏地挺身
側重:胸中部,三角肌,肩部,核心肌
7.後背擊掌式伏地挺身
側重:胸部,三角肌,背部,核心肌,後背下部
8.「T」式伏地挺身
側重:胸部,三角肌,肩部,腹肌,側腹肌
9.平板支撐式伏地挺身
側重:胸部
10.倒立式伏地挺身
側重:胸部,肩部,核心肌,手臂
那麼各位朋友們,你們能在一分鐘內完成多少個伏地挺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