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心理需要和生理需要做對比,我認為是心理需要更重要

2020-12-26 愛吃青菜的小白

我在醫院上班,認識了一位32歲的護士,她2016年跟她老公結婚,結婚之後的第一年他們就生下了一個兒子,之後他老公就去國外工作了,而她把孩子留給公公婆婆帶,然後自己來醫院上班。

她老公每到過年的時候才回來,因此她有老公,跟沒有老公是沒有區別的,因為她雖然有老公,但是依然是日日夜夜都沒有老公陪伴自己。有一次我問她:你的老公每年才回來一次,你不想他嗎?

她回答我說:想呀,但是又有什麼辦法,為了掙錢維持生活,我們只能選擇異地工作。他捨不得國外的高工資,我想跟著他一起出國,但是家裡又沒有人照顧老人,每次我看到街上成雙成對的人從我身邊走過,我非常羨慕他們。

因為我們都是女性,所以聊天沒有隔閡,我便問她:那你覺得生理需要重要,還是心理需要更重要。她笑著對我說:我還那麼年輕,有老公,而老公卻不在身邊,有而得不到所以對於我來說,當然是生理需要更重要了。

一年之後,果然應驗她對我說的那番話,生理需要最重要。因為他們常年異地工作,心理和生理上都得不到滿足,因此她選擇跟她老公離婚了,後來她選擇跟我們醫院裡的一位保安在一起,如今生活過得很幸福。

她們剛相處的時候我就問她:你前夫在國外工作,收入應該比我們醫院的保安高很多,你為什麼要選擇跟保安在一起,而不等你老公回來呢。她說:錢固然重要,但是我的青春更重要,等他掙夠錢回來的時候,或許我已經老了,我選擇活在當下。

她的說法讓我以為生理需要比心理需要更重要,但是後來我的一位鄰居,改變了我之前的這個觀點。她40歲的時候生孩子,在他們的孩子2歲的時候她老公就因病去世了,她每天跟她的公公婆婆一起下地種田,晚上又從不出門,我可以肯定她沒有外遇。

她對公公婆婆很孝順,因此她的公公婆婆擔心她一個人會過得太累,所以想給她找一個對象,讓她再成親。但是她果斷的拒絕了,原先她的公公婆婆以為她看不上對方,所以又試圖給她介紹另外一個對象,但是最終還是被她拒絕了。

她對公公婆婆說:自己一個人過比較舒暢,孩子還太小了,我擔心新找的對象會對孩子不好或者不孝順你們,所以我不想找對象了,就一個人將就著過日子吧。她的這一說法,我又聯想到了很多離過婚的女性同胞,她們大部分人都不想在結婚。

從大部分離過婚,而不想再結婚的女性同胞們身上分析,我認為她們是從心理上克服了對生理的需求,或者有比自己生理需要更重要的東西,在告訴她們,她們不能再結婚。比如我鄰居的那位大姐,她擔心找的對象,會對孩子不好或者不孝順她的公公婆婆。

因此,我得出的結論是心理需要比生理需要更重要。在打一個比方,那些和尚和尼姑,他們都是戒色的,說明他們克服了生理需要。他們通過心理,克服了生理需要之後,還一個比一個長壽呢。為此我更加堅信,心理需要比生理需要更重要。

人都有七情六慾,但是心理是一個人的指揮部,我認為一個人之所以會有生理需要,是因為從心理髮出來的指令,因此只要我們能克服心理需要,就可以克服生理需要。而我們獲得了生理需要之後,並不能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因為人都是有貪念的,得一次還想有下一次。

根據以上分析,心理可以戰勝生理,可以控制生理,但是生理並不能控制心理。所以我個人認為,心理需要比生理需要更重要。

相關焦點

  • 心理需要與生理需要哪者更為重要?
    心理需要與生理需要哪個更重要?要因人而異,不能絕對而談。鄰居阿光是一個36歲的光棍小夥子,娶了一個比他大了三歲的離異的帶著兩個孩子的女人。許多人很不解,問他為什麼不找個年輕一點的,不帶拖油瓶的女人?被騙的劉女士由此可見,對於男人來說,生理需要比心理需要更為重要,生理需要是前提,男人可以把性和愛分開。滿足了生理需要,再來談愛情,這往往是許多男人的首要選擇。
  • 貝勒大學心理學家:老年時,男性在生理和心理上比女性更需要婚姻
    導讀:男人比女人更需要得到伴侶的愛2005年,荷蘭蒂爾堡大學和屯特大學的心理學研究人員Geertje van Daalen,Karin Sanders和Tineke M. Willemsen對459名活躍在職場的男女進行心理測試時發現:男人主要依靠妻子提供情感支持,而女人比男人獲得更多婚姻以外社交圈的情感支持[1]。
  • 心理諮詢需要做多少次?催眠治療需要多長時間?
    「需要做多少次諮詢才能好?」「做催眠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有效」這是每一個想要求助心理諮詢師催眠師的來訪者都會關心的問題,都想要知道答案!這個關心太正常了,我們感冒了,也想問醫生,吃完這盒藥,病就能好嗎?現實和理想的差距巨大,特別是心理層面的解決之路!為什麼?心理問題要遠比生理問題複雜!
  • 女人在哪個年齡段,最需要男人?心理學從生理、心理角度為你解答
    不僅如此,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一個人從出生到到離開這個世界,組建家庭和繁衍後代是絕大多數要經歷的人生。誠然,在這個社會壓力巨大的社會,兩口在互幫互助,也是個體進化需要經歷的必要階段。個體生活幸福,除了情感上的愉悅,生理上的滿足也是同樣需要的。
  • 戀愛之前你需要知道的心理效應
    其實表白並不是什麼難事,這只是單純表達自己的一份喜歡罷了,大多數人不敢表白怕的是表白之後連朋友都做不成,或者是以後見面會很尷尬。所以在開始戀愛之前,你需要知道一些有關戀愛方面的心理效應,可能會讓你對心動和愛情有更深的了解,有助於你更了解有關戀愛的心思。
  • 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需要做哪些準備?
    要準備一些「銀子」有選擇的參加一些真正主流療法的培訓——請關注我在其中使用的「有選擇的」、「真正主流療法的」。有選擇意味著,每個人的銀子有限,通常三、五年內參與專業培訓的銀子如果算著使用,大約需要二萬到五萬。如果不算著用,那十幾萬都可能。我見過很多這些隨便參加培訓的心理諮詢師,但最後他們沒有成為心理諮詢師。
  • 寫作練習課丨怎樣寫人物角色的心理需要
    於連對自己的怯懦感到憤怒,心想:十點的鐘聲響過,我就要做我想做的事,否則我就回到房間裡開槍打碎自己的腦袋。」司湯達在《紅與黑》中寫道。處於社會低處的青年於連,一次次激勵自己爬向社會高處。後來,許多在等待和焦灼裡的青年讀者,也效仿於連的方式,握緊拳頭,瞪大眼睛,衝鋒一樣闖入世界。司湯達被人稱為「心理小說大師」。他寫完《紅與黑》半個世紀,世界上才有了心理學實驗室和心理學家。
  • 性同意是艱難而複雜的,但給予很重要和接受同意需要心理技能
    即使兩個人都在同一個房間裡,旨在提高同意度的計劃,經常教會參與者更清楚地交流他們想要的東西,並讓對方清楚。這是有用且重要的,但與其他有關的和性的事情一樣,它也很複雜-關於人們應該問什麼,何時以及如何做的形式化建議。為了進行足夠清晰的溝通以防止發生違反同意的情況,參與者必須比大多數人在激烈的時刻更了解自己和彼此。
  • 疫情期間的心理健康需要「運動處方」
    因此,「運動處方」在這次疫情防控中同樣可以發揮作用,「雖然重症患者暫不宜運動,但在治癒後心理重建的過程中,運動幹預非常必要;對輕症患者而言,可以根據身體狀況和所處環境選擇一些操作性強的運動,有助康復;而最迫切需要運動調節的則是一線醫護人員、工作者、志願者和居家隔離的大眾,因為我們在保護自己不被病毒侵害的同時,也要提防焦慮和抑鬱等負面情緒,有時心理病毒比新冠病毒更可怕。」
  • 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不平等?心理學告訴你心理發展的節奏和特徵
    心理發展不等同於生理發展,就好比有些人年紀輕輕卻有著成年人的成熟和穩重,有些人雖然是身處社會的成年人,卻有著小孩一樣的幼稚與天真在心理學上,許多的心理學家就對心理發展進行了分析和研究,精神分析,行為主義,維果斯基,皮亞傑等學派以及代表人物在這個方面都進行了相關研究和解釋 其中總結出了關於人類心理發展的三個性質
  •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但是,當一個人有了充足的麵包,而且長期以來都填飽了肚子,又會有什麼願望產生呢?這時,立即會出現另外的更高級的需要。例如:進食、飲水、睡眠、穿衣服、排洩和性的需要等等。(2)安全需要安全需要是人類期盼穩定、安全、保障而避免災害、威脅、混亂的需要。
  • 孫偉都乾貨:關愛女性心理健康更重要
    女性健康不僅僅在於身體健康,還在於心理健康。 如今,女性的偉大不止體現在賢妻良母、相夫教子上,還得體現在工作的壓力、家庭的操心、養兒育女、贍養老人這些都要做好,很多時候,說是「撐起了家庭和社會的半邊天」也不為過。更別說還有月經周期、妊娠期、絕經期……這些特殊生理時期,每一個對女性心理健康都是一種考驗。
  • 哪些人需要做心理諮詢?藍瘦香茹看心理科是不是很丟人?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什麼樣的人士是需要做心理諮詢的呢?心理諮詢師又是給哪些藍瘦、香茹的人群進行問診的呢?在這裡,我給你科普一二,一般有如下四類人群需要接受心理諮詢:一、需要職業規劃的人群:其實每一個美國總統的身後,在他們競選前都有一到N個專業的心理諮詢師,為他們量身打造他們的穿衣風格、顏色搭配、面部表情情緒微管理、競選演講關鍵詞以及心理調控。
  • 吸毒真的會讓一個人的心理產生變化嗎?
    網友:「你們總把毒品講得有多麼厲害,還說它可以改變一個人,我承認毒品確實比較難戒,但是我自己戒了毒,而且戒了二十年一樣好好的,我不相信!我根本就沒有變!」是這樣嗎?吸毒會改變一個人,吸食時間越長,我們越能看出他和以往的不同,即使一個吸毒者已經戒毒多年,造成的損傷仍舊很難逆轉,造成的影響也非常深遠,吸毒者的性格已經悄然改變了。
  • 公益機構心理諮詢師:疫情結束之後,社會更需要我們
    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自我探索的時機,比如問自己「我怕的到底是什麼?」,每個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樣。 當然有的人可能不太願意探索,那就做一點事情,把自己和恐慌的信息隔絕起來,比如做家務,和媽媽一起做個湯、包一次餃子等等。
  • 漫談品牌的生理和心理基礎
    這次聊聊品牌背後的生理和心理基礎,其實也不光是針對品牌,營銷、產品、運營很多時候也會用到類似的理論,應該也會有些幫助。文章主要是兩部分:我們是如何被「洗腦」的?1.2 認知學習理論和行為注意學習理論不同,認知學習理論更強調內部心理過程的重要性,認為人們是問題的解決者,會積極地利用周圍信息來掌握環境。雖然存在條件反射,但人們是在接受刺激後,產生一系列心理活動(觀察學習),之後再主動做出反應。
  • 厭食症是一種心理障礙疾病,會引發各種問題,需要對症治療
    3、神經性厭食症神經性厭食症也稱為厭食症,這是一種心理生理障礙病症,是患者有意造成體重明顯下降,然後達到正常生理標準體重以下的狀態,並且患者會極力維持這種狀態,而這些患者的身形普遍都比較消瘦,不健康、不美麗,並且普遍認為瘦就有精神、有魅力,所以對身材的要求和期望都會比較高,因此患者會特別注意自己體重的變化,也特別擔心進食會造成發胖的情況,所以會儘量少吃或者不吃食物,甚至吃進去後也會設法把食物吐出來,這些現象普通發生在成功女性身上,她們都是那種謹小慎微、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強的女性,但是遇到事情後
  • 殘酷的恆河猴實驗:孩子和媽媽是如何建立依戀關係的?生理VS心理
    事實證明,孩子對待陪伴最多的那個人是有著依戀情節的,尤其是0~3歲之間,在孩子的朋友圈還沒有完全成熟的時候,親情對於孩子是尤為重要的,每天晚上陪伴孩子玩樂,即便再累,都會帶著孩子一起睡覺,直到第二天早晨,又會找回孩子的信任。我想這也是大多數高學歷人才選擇做全職媽媽的主要原因:長時間的皮膚接觸和高質量的陪伴。
  • 再看北大包麗事件,知道了父母和孩子都需要的三大基本心理需求
    很多人可能認為,悲劇是不是發生在我們身上要看運氣,其實在我看來,有什麼事發生在我們身上是不可控的,但我們如何去面對是可控的。我們每個人的心理成長需要不斷地通過和外界發生關係,來增強我們處理和世界、和別人、和自己的關係的能力。獲得處理關係能力和自身的成長,需要我們了解人類的三大基本需求。三大基本需求最早出自於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理論:自我決定理論。
  • 女人多大年齡最需要男人?心理學家答案很統一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文/老K前兩天我的一個來訪者和我詢問了自己孩子的問題,說她自己孩子早戀。我後來詢問孩子年齡時,家長告訴我孩子已經二十了,在我們認知中女孩二十想要戀愛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但這個家長認為孩子剛剛上大學怎麼能隨便戀愛,只要上學時期就該好好學習。我想這個家長除了觀念有點守舊之外,他可能不太了解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