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豆包奶奶育兒經原創,禁止抄襲」
生活中,沉迷遊戲的小孩兒隨處可見,身旁常常還跟著一個束手無策的家長。
親戚家有個剛上初二的男孩兒,學習成績不好平時也不愛出去玩,放學後糊弄完作業,捧起手機就躺在沙發上玩,經常玩到夜裡十一二點,在家長的催促下,才會戀戀不捨地放下手機去睡覺。
這孩子的媽媽也很無奈:不是不管,好說歹說兒子就是軟硬不吃!動手吧,又怕孩子出點什麼意外。
不說也知道,面對孩子玩手機,很多家長在管教時都會面臨這兩個困境
一、口頭說教「不管用」
在外面再能說會道的家長,在自家這個「熊孩子」面前,也常常是急得直跺腳。
遇上皮的孩子呢,人家比你還會說,家長講大道理,他逮個空子就能把你反駁得啞口無言;遇上不愛說話的孩子呢,任憑你磨破嘴皮子,人家是該睡睡該玩玩,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家長囉嗦半天只感動了自己。
二、暴力教育「不敢用」
看多了孩子因為玩手機被父母管教而跳樓的新聞,讓不少家長都心頭一顫,每當想對著孩子揚起巴掌都會默默忍住,生怕慘劇也發生在自己身上,還會這樣勸自己:比起失去孩子,沒出息就沒出息吧,玩手機也不會要了命。
可沉迷手機遊戲的危害就擺在那裡,就真的沒辦法管孩子了嗎?當然有,來聽聽做遊戲的專業人員是怎麼說的。
從業10年的遊戲策劃:為啥我的娃不沉迷遊戲?你不了解孩子的快樂
一位從業10年的資深遊戲策劃,在網上分享了自家孩子的情況——也會玩手機遊戲,但不會沉迷。
很多家長對這位遊戲策劃的選擇很不理解:是想賺錢想瘋了嗎?連自家孩子也不放過,你自己做遊戲居然還讓孩子玩遊戲!咋想的呢?
對這樣的言論,這位做遊戲策劃的寶爸表示不屑一顧:我的孩子當然要玩遊戲,我還會花錢給他買更好的遊戲玩,一味地將遊戲當作洪水猛獸的家長,永遠都無法幫助孩子走出沉迷,只會讓孩子越陷越深。
而後他先剖出了一個問題:你想沒想過,孩子為什麼開始喜歡玩一款遊戲?你了解孩子為什麼會在遊戲中獲得快樂嗎?
接著這個寶爸,從專業的角度剖析了,遊戲讓孩子沉迷的根本原因:遊戲比家長更有「耐心」,會把引導做到極致,每個按鈕和指令都是一環扣一環,孩子從中獲得快樂和爽感,才會逐漸沉迷。
面世的網路遊戲有一款算一款,背後都有團隊夜以繼日的研究,如何吸引新手喜歡上玩這款遊戲,如何成功吸引用戶、留住用戶。
試問哪個家長有自信,自己會比那些專業的遊戲策劃更有耐心,會樂此不疲地去挖掘更有趣更好玩的事情,像射擊遊戲一樣,做出一套方案來吸引孩子呢?
那怎麼辦呢?家長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孩子,就這麼廢了嗎?沒有辦法了嗎?
其實很多教育工作者,也針對孩子沉迷遊戲做了很多努力,《甲骨文學校》這套書就是他們給家長教的答卷。
這套書一經面世,就收穫了很多老師和家長的好評,成了多地中小學的推薦讀物,還獲得了不少名人的推薦——茅盾文學獎得主徐則臣,童書研究專家李一慢,哈佛大學博士唐巧美等等。
《甲骨文學校》一套書共3本,專家從歷史角度出發,提出了一系列有趣的問題:
「絲綢之路」究竟是一條什麼樣的路?
盛唐時期的詩人,李白、杜甫、王維他們之間竟然還在有這樣的關係?
殷商如何祭祀?「華夏」又從何而來?
旨在讓孩子能帶著好奇心,跟隨書中的主人公,一路探險一路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樣的「套數」和遊戲如出一轍,孩子沉迷在書中,收穫知識和快樂,自然會把遊戲這樣的低級樂趣拋之腦後,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語文素養和對歷史的興趣。
家長多帶孩子見識更高級的樂趣,提高孩子快樂的閾值,時間長了孩子自然會慢慢放下手機,寄希望於有關部門封禁和一刀切的禁止,都是不現實的,家長耐心一點的陪伴和引導比什麼都重要。留言板話題:你家孩子玩手機時,你會怎麼辦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