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臨終前 為何把皇位傳給堂弟 讓自己斷子絕孫?

2021-01-11 搞哥讀史

晚清七十年眾生相(七十四):兄終弟及

在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即1875年1月12日),同治皇帝在養心殿病逝,年僅19歲。

同治英年早逝的同時,也給大清帶來了建國以來從未遇見的難題——他本人沒有留下任何的子嗣。這意味著無論是嫡長子繼承制,還是秘密建儲制都不再適用,而必須根據康熙朝的規定「如無子嗣,準將近族之子,過繼為子」,來決定未來皇位的繼任人。

按理來說,如果同治臨終前知道自己時日無多,理應立下遺囑,選擇一位近支親族的後輩過繼給自己,來繼承大清的皇位。

根據野史傳聞,同治臨死前,確實曾單獨召見過他以前的老師,軍機大臣李鴻藻,對其口授機宜。但當李鴻藻將同治的遺詔拿到慈禧面前時,慈禧卻將其一把撕碎、擲於地上,並把李鴻藻大罵了一頓,導致當時同治的真實遺願,後人已無從知曉。

當然,對這些不見於正史檔案的傳說,我們姑且聽之,不必盡信之。不過,在清朝官修的《同治實錄》中,則是確確實實記錄了一道同治遺詔。在這份遺詔中,同治清楚地說明了,讓醇親王的兒子載湉入嗣給鹹豐,作為他自己的弟弟來繼承皇位,即後來的光緒皇帝。

「奉大行皇帝遺詔曰:……朕體氣素強,本年十一月適出天花,加意調攝。乃邇日以來,元氣日虧,以致彌留不起,豈非天乎。顧念統緒至重,亟宜傳付得人。茲欽奉兩宮皇太后懿旨,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著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為嗣皇帝。」

同治的這份遺詔雖然是官方記錄,但其作為同治真實意願的可能性不大。

第一,清朝皇位傳承,父死子繼是傳統。同治如果讓堂弟來繼承皇位,不僅違反了祖宗家法,而且還讓容易自己陷入子嗣斷絕的境地,有百害而無一利,顯然是智者所不為。

第二,在《清實錄》和《清史稿》都有記載,光緒被確定為嗣皇帝,是同治駕崩之後,兩宮太后、眾親王、眾大臣開會討論的結果。同治這份遺詔,只是後來各方妥協之後,大清皇室核心成員共同意志的體現。此時同治已魂歸九泉,已經不能對自己的「遺詔」發表任何意見了。

再談下一個問題,同治駕崩之後,當天晚上,「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召惇親王奕誴、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孚郡王奕譓、惠郡王奕詳,貝勒載澂,鎮國公奕謨,暨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弘德殿、南書房諸臣等定議。」這麼多皇親貴胄和朝廷重臣,為何最後商量出來一個顯然不合祖制的方案來呢?

大多數論者認為,立載湉為鹹豐之嗣,是慈禧出於自己想獨攬大權的私心,強行讓慈安和眾親王、眾大臣同意的。這種說法有些後見之明的意味。

當時慈禧尚屬兩宮太后和議政王這「鐵三角」當中的一環,受到慈安太后的節制,遠沒有後來甲申政變之後那樣隻手遮天的能力。能夠讓載湉順利繼承大統,至少是得到了慈安和奕訢這兩個人的認可。

當時會議的情勢是如何的呢?親歷了此事件的翁同龢在他的日記中,有過簡短的記敘:

「戌正,摘纓青褂。太后召諸臣入,諭雲此後垂簾如何?樞臣中有言宗社為重,請擇賢而立,然後懇乞垂簾。諭雲,文宗無次子,今遭此變,若承嗣年長者實不願,須幼者乃可教育,現在一語即定,永無更移,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聽,則宣布曰某。維時醇郡王驚遽敬唯,碰頭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

從翁同龢的日記中可以看出,立載湉為嗣,的確是慈禧提出來的。而慈禧提出這個方案,主要是出於幾個方面的考慮。

首先,慈禧提出「此後(繼續)垂簾」,這意味著皇位的繼承人必須為「載」字輩。若立下一代「溥」字輩的話,慈安和慈禧升為太皇太后,就失去了繼續垂簾聽政的理由。

其次,慈禧要求繼承皇位的人不能是年長者,必須是年幼之人,才可堪她們隨意塑造,日後成長為一個「聽話」的皇帝。

許多人以為慈安性格柔順,處處被慈禧壓制,其實不然。慈安太后雖然不露鋒芒,但她有心計、有手段,其政治能力絲毫不亞於慈禧。

慈禧對嗣君提的這兩點要求,同時也是滿足慈安的利益的。因此,慈安對慈禧的方案表示默許,實際上算是借慈禧的口,說出了自己的意見。

慈安慈禧已經「二人同一心」,奕訢即便還有其他意見,也難以與兩位太后抗衡。在當時,也有人提出奕訢的兒子載澄,作為繼承皇位的備選方案。若載澄當了皇帝,奕訢作為一個無名無份的「太上皇」,無疑會把自己置於一個十分危險的境地。

奕訢寧可讓醇親王來當這個「太上皇」,因此最終他也在載湉繼位這一方案上,投了贊成票。

最終繼位方案的出爐,對上位者而言即便不是多方共贏,但也算是相互妥協之後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結果。慈安和慈禧可以繼續垂簾聽政、把持權柄,恭親王也可以接著當他的議政王,各方的利益都沒有受到太大觸動。而對那些嘵嘵不休要為同治立嗣的大臣,太后也頒布諭旨,稱「俟皇帝生有皇子,既承繼大行皇帝為嗣(即光緒日後若生下皇子,則過繼給同治為嗣)」,堵上了這幫大臣的嘴。

這場權力分割的盛宴之中,還是出現了兩位最大輸家。

一個是光緒的生父,醇親王奕譞。在得知兒子被選上當皇帝時,奕譞痛哭失聲,以致當場昏死過去。日後他也是坐在「太上皇」這個尷尬的位置上,受到慈禧的猜忌,戰戰兢兢地度過了一生,還搭上了自己疼愛的長子一世的幸福。

一個是同治的皇后,阿魯特氏。若按祖制,同治死後阿魯特氏應作為太后,撫育下一代的皇帝。但如今慈禧立光緒為帝,讓她成為一個不倫不類的「皇嫂」。有小道消息傳聞阿魯特氏當時已懷有同治身孕,得知光緒繼位的消息後,在絕望中飲藥自殺。不管真相如何,阿魯特氏的確在同治死後不久,就突然暴亡,成為了這場權力鬥爭中,最大的犧牲品。

相關焦點

  • 慈禧臨終前讓溥儀「兼祧」 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
    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宣統帝溥儀,便是以兼祧的方式入嗣大統,繼承皇位的。溥儀是一人祧兩房,既承同治皇帝之祧,又承光緒皇帝之祧。而在背後操縱這一切的,則是晚清實際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清末連續三代幼主臨國,除了同治即位是迫不得已之外,光緒和溥儀以衝齡踐阼,都是出於慈禧個人的私心。而且光緒以同治堂弟的身份入嗣大統,本來是不合祖制的。
  • 歷史探秘:為何北齊皇帝高湛這麼年輕 就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
    歷史探秘:為何北齊皇帝高湛這麼年輕 就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時間:2020-12-14 16:14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歷史探秘:為何北齊皇帝高湛這麼年輕 就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
  • 朱元璋為何將皇位傳給孫子,也不傳給更有能力的兒子?原來如此!
    只是朱元璋在將皇位傳給後人時,卻似乎又有點意氣用事了,完全不符合他皇帝的身份做派。朱元璋的長子朱標原本被立為了太子,深受朱元璋寵愛,但朱標身體不好,還沒等來繼位就死去了,按照常理來說,朱元璋應當另立一個兒子為儲君,但朱元璋卻立了朱標的兒子為皇太孫,實屬讓人感到不理解。
  • 朱棣文韜武略文武雙全,朱元璋卻為何把皇位傳給朱允炆,也不傳給朱棣?
    朱棣文韜武略文武雙全,朱元璋卻為何把皇位傳給朱允炆,也不傳給朱棣?在我國歷史上,一般皇帝會在皇子中,選出自己最中意的,將他立為太子,讓他提前開始涉及朝政,學習處理政事的方法,好在日後接替自己的位置。朱元璋當時在選擇繼承他皇位人的時候,他的第四個皇子朱棣是最像他的。有野心而且打仗特別的厲害,英勇善戰。
  • 權臣的柔情,宇文護將皇位送給叔叔的兒子,卻被堂弟用磚頭拍死
    因此,宇文護被後人起了一個稱號「屠龍專業戶」,他先是把西魏的皇位奪來,傳給了弟弟宇文覺;後來弟弟總想弄死哥哥,宇文護乾脆先下手為強將宇文覺弄死了;後來宇文護直接毒死了皇帝宇文毓,將皇位傳給了宇文邕。廢立三位皇帝,宇文護只用了4年,從西魏公元年(公元556年)到武成二年(公元560年)。
  • 同治皇帝為何年僅19歲就駕崩了?
    這個皇帝的年僅6歲就繼承了皇位,但是在位期間完全沒有實權,他的皇權完全被慈禧太后獨佔了,不僅僅當皇帝沒當好,他還在本該大好的青春年華就早早的駕鶴西去了。同治皇帝為何年僅19歲便駕崩了?他的死到底是如史料所說還是另有原因。如此荒唐,難道活到19歲就算高壽了?大好的青春和江山他都沒有享受到。
  • 郭威為什麼不自己生個兒子,反而把皇位傳給柴榮?他是真明君
    沒辦法,到處都在打仗,國家一個一個地換,老百姓怕是都搞不清楚,自己腳下這片土地究竟被多少人統治過。這一段時期中誕生的皇帝,也多是武皇帝,無他,習武之人容易保命啊。後周太祖郭威就很倒黴,在亂世之中,他保住了自己的命,卻沒有保住自己的兒子,於是決定,將皇位傳給了和自己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內侄。被帝王猜忌,家人無一倖免郭威本是後漢的重臣,對後漢的建立有著汗馬功勞,但不久之後,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去世,在繼位的劉承祐眼裡,郭威就是一顆拔不掉的釘子。
  • 他搶了宋太祖趙匡胤的皇位,卻還是把皇位傳給了趙匡胤的子孫
    有人問,為什麼宋高宗趙構不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或者趙光義的後代而是給了趙匡胤的後人呢? 趙構本來有一個兒子,叫趙旉(fu),而且還當過皇帝,即為宋簡宗,只是因為在位的時間太短,年紀又小,又是個傀儡皇帝,所以一般不承認他是宋朝皇帝。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趙構一路南逃,苗傅與劉正彥舉兵造反,逼迫趙構退位,迎三歲的趙旉為帝。
  • 雍正臨終前留下兩道什麼詔書,為何能讓乾隆穩坐皇位六十多年?
    他要坐穩皇位,就只能對兄弟進行殘酷的清理。這也讓雍正感受到,皇位傳承的弊端,因此,他改變了皇位繼承的老辦法,建立了新的秘密立儲制。所謂秘密建儲,就是將繼位人的名字寫在傳位詔書上但不對外公開,然後把詔書放在一個小盒子內,等到老皇帝去世,就公布詔書。
  • 劉備有4個兒子,為何會將皇位傳給扶不起的阿鬥?
    結果倒好,十數萬大軍被陸遜一把火燒了個精光,就連劉備也病逝白帝城,不得不託孤諸葛亮,將皇位傳給劉禪。然而在當時,劉備還有劉永、劉理這兩兒子,再加上之前被賜死的劉封,也就是說在繼承人這一問題上,劉備是有4個人可以選擇的。
  • 明武宗有多少堂弟?群臣為何偏偏選擇無法駕馭的朱厚熜繼承大統?
    我想,若群臣知道朱厚熜日後會是這般模樣,他們是萬萬不會選他繼承明武宗皇位的。但是事實上,在明武宗死後,明孝宗一脈絕嗣之時,朱厚熜是最有資格,也是最適合繼承武宗之位的。首先,本來若孝宗另外一子朱厚煒還在,他是最有資格繼承武宗皇位的,朱厚煒不但是孝宗的次子,還是大明的嫡次子(孝康敬皇后所生),但是誰叫朱厚煒沒這個命呢!早早就去世。
  • 同治皇帝為何19歲便英年早逝?如此荒淫無度,能活到19歲已是高壽
    清朝由於醫療技術有了明顯的進步,皇帝們的壽命相較於前朝有了大幅度的增長,但是清朝有一位皇帝卻例外,他就是同治,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慈禧的兒子。同治皇帝名叫載淳,是鹹豐帝的獨子,因而沒有面臨過殘酷的皇位爭奪,便在1858年順理成章地繼承了皇位。
  • 宋仁宗趙禎,後宮佳麗無數,卻為何將皇位傳給了侄子?
    但就是這麼一位政績如此輝煌的帝王卻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侄子,這是為何呢? 之後由於趙禎性情寬厚,不喜歡奢華,還能夠很好的約束自己,對待臣僚、侍從都非常寬厚。這使得其在位期間名臣輩出,國家相對安定。
  • 直接的血緣關係不代表正統的皇位繼承權,從溥儀與康熙的血緣談起
    這之後,愛新覺羅·皇太極將皇位傳給了兒子愛新覺羅·福臨(順治);愛新覺羅·福臨將皇位傳給了兒子愛新覺羅·玄燁(康熙);愛新覺羅·玄燁將皇位傳給兒子愛新覺羅·胤禛(雍正);愛新覺羅·胤禛傳位給兒子愛新覺羅·弘曆(乾隆);愛新覺羅·弘曆傳位給兒子愛新覺羅·永琰(嘉慶);愛新覺羅·永琰傳位給兒子愛新覺羅·旻寧(道光);愛新覺羅·旻寧傳位給兒子愛新覺羅·奕詝(鹹豐);
  • 日本天皇傳了100多代,卻沒有出現過搶奪皇位的,這是為何?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歷史文章,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內容是:日本天皇傳了100多代,卻沒有出現過搶奪皇位的,這是為何? 關於日本天皇制度,其實是時間上傳位時間最為長久的一種君王體制,在歷史上,並非沒有人搶奪皇位,而是搶奪這個皇位的人,都是自家人!此話怎講呢?我們一起來看!
  • 雍正死前「賜死」一人,讓乾隆坐穩皇位60年,自己卻背千古罵名
    《順治歸山詩》中有記載:我本西方一衲子,為何生在帝王家?由此看得出來,皇帝面對爭執糾紛時也是無可奈何的。皇帝為了穩坐皇位,必須肅清黨羽,雍正死前就曾「賜死」一人,讓乾隆穩坐皇位60年,而他自己卻背負了千古罵名。大家知道被賜死的這個人是誰嗎?為什麼他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 後周開國皇帝郭威為何將皇位傳給養子柴榮?這樣真的合適嗎?
    顯德元年,年僅五十一歲的郭威因病去世,郭威臨終前將後周的皇位傳給了養子、同時也是妻子柴氏的侄子柴榮。郭威為什麼要將皇位傳給養子柴榮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一個一個來說。即使郭威的兒子在世,恐怕郭威也是選擇傳位柴榮五代就是一齣戲,活的久就見識的多、經歷的多。郭威十八歲,參加澤潞節度使李繼韜的募兵,成為李繼韜的親兵。李繼韜被李存勖攻滅之後,郭威又被編入李存勖的親軍,經歷了從後梁到後唐的過度。在後唐、後晉的混亂更替中,郭威完成了從小兵到大將的蛻變。
  • 趙匡胤為什麼將皇位傳給弟弟?
    看到有很多回答說宋太祖趙匡胤不是主動把皇位傳給弟弟宋太宗趙光義,在此,我先聲明一下我的觀點,宋太祖趙匡胤完全是自願把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的。那些認為是宋太宗趙光義殺了宋太祖趙匡胤而繼承皇位的,無非是從宋朝初年文瑩和尚著的《湘山野錄》中關於斧聲燈影得到的推斷,認為宋太祖死於非命,太宗弒兄篡位,先不說「斧聲燈影」本是稗官野史的傳聞,其可信度有多高,從以下幾個方面也可知太宗殺太祖是謬論:第一,《湘山野錄》中記述太祖出殿「引柱斧戳雪」,宮女和宦官聽不到二人談話內容,卻單單聽到「太祖柱斧戳雪聲」、「好做,好做」以及「鼻息如雷」的聲音呢?
  • 為何康熙沒把帝位傳給老十四,他洩私憤的方式令老八都寒心!
    那為何康熙沒把皇位傳給老十四呢?康熙在臨終前是這樣評價老十四的:十四阿哥這些年整兵經武很見成效,可是他膽子太大而胸襟狹小,用於治兵尚需謹慎得當,用於治國則必然壞事。康熙對十四阿哥的評價非常到位,其實老十四確實不太適合當皇帝。第一、老十四置私利於國家之上。
  • 同治皇帝為何年僅19歲就駕崩了?如此荒唐,活到19歲就算高壽了
    這個皇帝的年僅6歲就繼承了皇位,但是在位期間完全沒有實權,他的皇權完全被慈禧太后獨佔了,不僅僅當皇帝沒當好,他還在本該大好的青春年華就早早的駕鶴西去了。同治皇帝為何年僅19歲便駕崩了?他的死到底是如史料所說還是另有原因。如此荒唐,難道活到19歲就算高壽了?大好的青春和江山他都沒有享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