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央行:將於8月17日對本月到期的兩筆中期借貸便利(MLF)一次性續做】中國央行:人民銀行將於8月17日對本月到期的兩筆中期借貸便利(MLF)一次性續做,具體操作金額將根據市場需求等情況確定。(央行網站)
中國央行:人民銀行將於8月17日對本月到期的兩筆中期借貸便利(MLF)一次性續做,具體操作金額將根據市場需求等情況確定。
全文:
公開市場業務交易公告 [2020]第159號
為對衝政府債券發行繳款等因素的影響,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2020年8月14日人民銀行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了1500億元逆回購操作。具體情況如下:
逆回購操作情況
此外,人民銀行將於8月17日對本月到期的兩筆中期借貸便利(MLF)一次性續做,具體操作金額將根據市場需求等情況確定。
中國人民銀行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室
2020年8月14日
相關報導:
央行連續多日逆回購配合地方債發行 貨幣政策短期難現進一步寬鬆
業內人士表示,8~10月有將近1.5萬億的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規模,央行會進行適當的流動性投放予以配合,而短期流動性操作手段主要就是逆回購。當前的貨幣政策思路是以穩為主,與6、7月份相比不會進一步收緊但也不會放鬆。
在貨幣政策保持總量適度的基調下,短期內的流動性調節將以逆回購操作為主。12日,央行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了1400億元逆回購操作,期限為7天,中標利率為2.20%,與上次持平。鑑於當日無逆回購到期,流動性實現淨投放1400億元。
自8月7日央行重啟逆回購以來,至今已連續4個交易日開展逆回購操作共計2100億元。12日的逆回購操作是8月以來的最大單筆淨投放量,也是7月17日以來央行開展的一筆最大規模的逆回購操作。
光大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張旭對記者表示,央行上周五重啟逆回購,並連續4個交易日開展操作,主要是為了對衝政府債券發行繳款所造成的影響。近期政府債券發行繳款較為密集,例如本周前3日有2800億元政府債券繳款,預計未來一周內還會有5300億元的繳款。政府債券繳款會造成超儲水平的下降,但財政支出又會使這部分流動性回流銀行體系,因此,以逆回購進行短期資金供給比較適宜用來對衝這類臨時性的流動性短缺。
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顏色也對記者表示,8~10月有將近1.5萬億的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規模,央行會進行適當的流動性投放予以配合,而短期流動性操作手段主要就是逆回購。當前的貨幣政策思路是以穩為主,與6、7月份相比不會進一步收緊但也不會放鬆,流動性會在邊際上略微寬鬆。
「對於國內政策而言,目前貨幣政策不是關注的重點,短期內降準降息是沒有希望的。如果國民經濟持續改善,四季度GDP回到潛在增長率即5.5%~6.0%的水平上,降息和降準都是沒有可能的。」顏色稱。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分析觀點認為,從資金面角度觀察貨幣政策是否鬆緊適度,主要還是看DR007(銀行間存款類機構7天期質押式回購)的利率變動情況。央行副行長劉國強曾說過,市場可以用「鬆緊適度」四個字來判斷貨幣政策,判斷標準就是流動性,而看流動性最簡單的指標就是DR007.12日,DR007加權平均利率2.245%,較上一日微漲0.23個基點,近30個交易日,DR007利率基本維持在2.15%附近上下波動,與7天期逆回購利率水平接近。
央行在《2020年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也提出,下半年要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市場利率圍繞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和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平穩運行,保持貨幣政策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
張旭表示,DR007利率、一年期AAA級同業存單(CD)利率、一年期國債收益率都是分別圍繞7天期逆回購利率、一年期MLF利率波動的。目前,市場利率與政策利率已經比較接近。但是,「圍繞」並不是「精確等於」。歷史上,DR007利率的均值是小幅高於7天期逆回購利率,一年期AAA級CD利率的均值也是高於一年期MLF利率的。因此,不能排除DR007和1年期AAA級CD利率中樞進一步小幅上移的可能。
「從利率傳導機制的角度看,MLF利率在央行政策利率體系中處於核心地位,具有很強的信號意義。目前,我國經濟增長將延續復甦的態勢,全年有望實現正增長。此時並無降低MLF利率的客觀必要;而且,MLF降息會釋放出有悖於經濟運行態勢的信號,對市場參與者的預期造成幹擾。」張旭稱。
短期內貨幣政策進一步放鬆無望,疊加7月新增信貸社融不及預期,使得近兩日股市震蕩下跌。不過,從貨幣政策角度看,市場對股市的預期並非完全悲觀。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表示,社會融資代表實體可獲取的整體融資規模,包含了間接、直接及非標融資等多渠道資金來源,也將政府融資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包含在內,實際上,社融存量增速對經濟基本面及股市行情的指示性意義更強。7月社融存量增速再創新高,股市行情仍可持續。後續股市風險點或在於貨幣政策的明確轉向,因此要重點關注10月底舉行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來源:證券時報)
(文章來源:央行網站)
(責任編輯:DF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