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像古人一樣風雅地好色?

2021-02-26 安邸AD



在歷史中,中國古人曾用「茜」來表示這個民族最愛的大紅色,其意之本源就來自「茜草」這種植物染料。茜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鮮紅而細長,其中含有大量紅色素,可提煉出來作為紅色染料。


《十二金釵圖》冊

茜草與藍草應該是人類最早應用於染布的植物染料,漢代馬王堆古墓出土的染織物中,其深紅色就是用的茜草染的。漢代以前,茜色是皇帝的御用服裝色彩,後來隨著茜草的大量人工種植,到隋唐時期,國風富麗,茜色也成為當時的流行色,如果仔細去看看唐代的美人圖,還真是不少貴族「美女」都穿著茜色衣裙呢。

黑綢繡花蝶竹柄團扇

茜色入詩書的例子十分常見,譬如李商隱描寫過一個彈古箏的歌伎:「茜袖捧瓊姿,皎日丹霞起」,就是說這位穿茜色衣服的女子的美麗儀態,像陽光灑在升騰的雲霞上。南唐李中則在《溪邊吟》中用紅綠對比的手法描繪了少女的青春美好:「茜裙二八採蓮去,笑衝微雨上蘭舟。」至於我們這一代人念念不忘的電視劇裡那個一邊抽泣一邊寫下《芙蓉誄》的賈寶玉,「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壟中卿何薄命」,這茜色紗窗下寄託的正是寶玉對晴雯的一腔深情。


《十二金釵圖》冊


(從左到右滑動查看單品信息)

「藤黃」作為中國傳統繪畫顏料,是一種透明度很高的鮮黃色,同時也是一味中藥。藤黃以它明豔且不易褪色的特性而卓著時空。藤黃是南方熱帶樹林中海藤樹的樹脂,主要產自越南、泰國、緬甸等地。儘管並非中國原產,但因為歷史中眾多的國畫都喜歡用藤黃來作為顏料,所以我們也將它納入了中國人的色彩文化,以之來記錄我們千百年來的風雅生活。

蘇州天平山白雲寺

除了紅,曾經專屬帝王的黃色也是我們歷史上的一抹重要色彩。「黃」字在中國文化裡出現得很早,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裡對它的釋義是「地之色也」。中華文明起源於黃土漫漫的平原,正是《易經》所謂「天玄而地黃」。藤黃這種材料則是在唐以前從東南亞傳入中國的,在《南村輟耕錄》卷八中有明確記載說:「藤黃入墨畫樹,甚色潤好看。」

黃雲緞勾藤米珠靴

現代學者與考古學家從敦煌石窟進行了採樣研究,發現其中彩繪壁畫的顏色中包含了大量藤黃,因其不易褪色,所以這些壁畫中的藤黃色部分至今仍明豔如初。在《紅樓夢》第四十二回,作者借惜春之口說出了四種中國畫的主要顏料,惜春說:「我何曾有這些畫器?不過隨手的筆畫畫罷了。就是顏色,只有赭石、廣花、藤黃、胭脂這四樣。」

金龍妝花緞女朝袍 清康熙


(從左到右滑動查看單品信息)

每當我們哼唱起周杰倫那句「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心中總在憧憬這般意境的天青色到底是何模樣?實際上,天青色即是指滂沱大雨後天空放晴的顏色,也指天朗氣清、萬裡無雲的自然天色。


《千裡江山圖》卷

要說天青色,最為人熟知的就是中國青瓷中的天青釉瓷器了。傳說當初汝窯的工匠在燒制瓷器前問宋徽宗(一說是五代十國時後周的周世宗柴榮)要什麼顏色,徽宗開口吟道:「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意思是說要做成大雨初歇天色尚陰時,雲端開口露出一角天空時那種顏色。技藝精湛的匠人果真把它燒制了出來,立刻奉為珍品。有人為了附會這天青色瓷器的寶貴,還說要燒制出這等釉色,在瓷器出爐那一天必須煙雨濛濛才行。其實真正令這種瓷器擁有微妙色彩的原因是汝窯利用瑪瑙入釉,瑪瑙會使釉面產生不同角度的開裂和大小不一的氣泡,最終對光線反射產生不同的效果。

汝窯天青釉三足樽承盤

因為天青色如此美妙,所以古人除了把它用於名貴的瓷器,更是要用來做服飾之用。清代曾樸在《孽海花》裡就有段服飾描寫,說:「(珠官兒)身上穿件雨過天青大牡丹漳絨馬褂」。而《紅樓夢》中,曹雪芹則借賈母的口向大家普及美學知識,說:「那個軟煙羅只有四樣顏色:一樣雨過天青,一樣秋香色,一樣松緑的,一樣就是銀紅的。」在這裡,雨過天青已經不僅是一種顏色,更是一種質感、氛圍和中國人悠遠的詩意了。

汝窯天青釉圓洗

(從左到右滑動查看單品信息)

《史記》裡有:「太一宰則衣紫及繡。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的記載,月白色由此而得名。但月白不同於一般的白,它嚴格說起來是一種白裡帶些微藍調的顏色,如同夜晚的清輝灑向人間。

鈞窯月白釉瓶

我們常說月色溶溶,這月色究竟是什麼顏色?中國古人的回答很乾脆——白色。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這裡的「皎」字就是「月之白色」或「潔白」的意思。《詩經》裡有「月出皓兮」一句,這「皓」字也是「白」的意思。至於蘇軾寫「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則是直接用「白」來形容「月」了。

紅樓夢劇照妙玉

中國古人十分注重色彩與季節、情感、場合的對應。古代中秋節,女性多會穿著月白色的服飾出行,以應和清靜的月光。明代《帝京景物略》中記載,每逢跟月亮有關的元宵節和中秋節,京城的女子都會穿著白色綾衫,結伴在月光下漫步,稱為「走橋」。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論紙」說:「亦以白色、松花色、月下白色羅紋箋為佳,餘色不入清賞。」

(從左到右滑動查看單品信息)

黛色是中國傳統色彩,呈現天然的青黑色,是中國歷來女性化妝時最愛用的畫眉顏料。《說文解字》裡說:「黱,畫眉墨也。」這裡的「黱」其俗字就是「黛」,出自一種原產於西域,對皮膚有染色作用的礦物——黛石。

古代女子描眉圖

中國女性用黛石畫眉的歷史可上溯至春秋時代,到了隋朝,隋煬帝位了討愛妃吳絳的歡心,專門從波斯國引進了每顆價值十金的螺子黛,令貴族婦女競相爭用。


《避暑山莊煙雨樓圖》卷

在唐代人的詩詞中,黛色又更多用來形容大自然的濃鬱色彩,譬如杜甫寫「雙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寫的就是雨中高大的柏樹顯示出來的沉鬱青綠色。而王維的「千裡橫黛色,數峰出雲間」則是寫遠眺雲霧中深綠色的群山之景象。

(從左到右滑動查看單品信息)

《說文解字》道:「碧,石之青美者」。據考證,「碧」字最早出現於秦時小篆,斜玉旁、石字部首均體現其玉石屬性。後來,「碧」逐漸由「青綠色的玉石」引申為指代綠顏色,清白混合的淺綠色,或濃濃的深綠色。

春風染碧色

古人常用「碧」形容自然景色。江淹在《別賦》裡寫「青草碧色,春水綠波」,這小草的綠想來是清白混合的淺綠;李白《望天門山》中「碧水東流至此還」描述的是江河湖海的深沉,想來則是濃濃的深綠了。

碧玉福壽雲紋四足洗

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有阿朱阿碧雙姝。阿碧出場次數不多,但每次都引出關鍵情節,結局追隨發瘋之後的慕容復不離不棄,角色重要性不言自明。金庸小說重要人物起名絕不隨意,名為「阿碧」,結合著第一次出場「湖面綠波上飄來一葉小舟,一個綠衫少女手執雙槳,緩緩划水而來……」碧波渺渺的畫面感躍然紙上。這一抹悠然的綠意,既代表著江南女子的溫婉與秀氣,也寓意著刀光劍影江湖中可遇而不可求的溫潤與平和。

碧玉結繩紋煙壺


(從左到右滑動查看單品信息)

玳瑁,即龜甲,是一種生長於熱帶或亞熱帶海洋中,外形似海龜的肉食爬行動物。玳瑁色澤黃褐中帶黑斑點,是高貴、華麗典雅的代名詞。

玳瑁透雕松鼠葡萄紋扇

中國最早以玳瑁做首飾的記載,可見於司馬遷的《史記 春申君列傳》中:「趙使欲誇楚,為玳瑁簪、刀劍室以珠玉飾之,請命春申客。」早在戰國時代,玳瑁已普遍作為高級飾品,用於男士的髮飾。黃褐色的玳瑁甲片除製成精緻髮簪外,也會做成名貴的梳子。梳子原為整理亂發的工具,但在唐宋時期,女性也會將梳子插在髮髻當做頭飾,這種風氣還傳到了東瀛。

玳瑁描金竹鶴葵花式盤

除了象徵高貴華麗的首飾外,玳瑁甲片在古代的用途非常廣泛。在唐朝開元年間,也曾當做錢幣「開元通寶」使用。而玳瑁甲殼會用來做琴瑟和琵琶樂器的花紋裝飾。在古代建築中,還有一種彩繪梁柱稱為「玳瑁梁」,因裝飾畫師把仿效玳瑁的黃褐色斑點的特色畫在梁木上而得名。

現收藏在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的中國唐代螺鈿紫檀五弦琵琶


(從左到右滑動查看單品信息)

銀鼠灰,依據銀鼠的銀灰色毛而得名,在古代通常是權貴豪門炫耀身份與地位的顏色。

暗花緞常服袍

中國的毛皮走獸有近百種,而北方天氣嚴寒,動物毛皮多以禦寒保暖,除了虎、狐、野兔外,皮裘中如貂皮與銀鼠毛革,是古代皇室朝廷納貢的御用毛料,是權位的象徵。

銀長方盒 清

銀鼠皮革是富人家必備的防寒衣物。在《儒林外史》中有這樣的描述:「一班四五個少年姊妹,都戴著貂鼠暖耳,穿著銀鼠、灰鼠衣進來,嘻嘻笑笑,兩邊椅子坐下……」而在《紅樓夢》第三回,林黛玉投靠賈府,初遇王熙鳳時,曹雪芹細緻地描述王熙鳳身披銀鼠衣飾,彩繡炫目的亮相裝扮,就是與眾姑娘不同。

 

銀鼠色在日本稱錫色,比喻有光澤的金屬錫的色彩,為江戶年代中期色染織物的流行服色。

鈞窯渣鬥式花盆


(從左到右滑動查看單品信息)

青蓮色一般指代偏藍調的紫蓮花色,是清光緒年間王公貴族流行的服飾顏色,亦是清代建築彩繪常使用的顏色。青蓮有著較強的佛教意向,象徵著潔淨與修行。

天竺佛教認為,蓮花潔淨無染。而深受天竺佛教影響的唐朝,以紫色為貴,紫色朝服力壓緋色、紅色,稱為最具權勢的「高官」衣色。武則天在位期間,賞賜青蓮紫色袈裟給重譯《大雲經》的僧人,之後,佛家僧人的「紫袈裟」成為榮譽的代表,一直持續到宋代。

清道光粉彩蓮瓣紋蓋碗

佛教意味濃鬱的青蓮,有時用來比喻明澄的佛眼,在《維摩經》中有「目淨修廣如青蓮」的形容;而唐代詩人劉禹錫用青蓮指代梵文佛典,「繁露傳家學,青蓮譯梵書」。


(從左到右滑動查看單品信息)

看完這麼多美妙的中國色,

寫留言來和我們聊一聊,

你也是「好色」之徒嗎?

哪一抹中國色,是你的那杯茶呢?

策劃 / 雯婷、思蒙、王雪、凱文   

文字 / 思蒙、雯婷、王雪  

設計 / 凱文、王雪、小湯

助理 / 胡曉歐 

部分文字素材 /《中國顏色》

黃仁達 東方出版社

圖 /《安邸AD》、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不妨慢下腳步,看看中國古人的八大風雅之事吧!
    不妨慢下腳步,看看中國古人的八大風雅之事吧! 凱之鵬博轉載▼不妨慢下腳步,看看中國古人的八大風雅之事吧!不妨慢下腳步,一起來看看中國古人的八大風雅之事吧!「琴」「知音一曲百年經,蕩盡紅塵留世名。落雁平沙歌士志,魚樵山水問心寧。」琴,是中國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樂器,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
  • 風雅,是一種生活態度
    風雅是春聽鳥聲,夏聽蟬,秋聽蟲聲,冬聽雪,是掃石月盈帚,濾泉花滿篩的心境。風雅是樓上看山,城頭看雪,燈前看月,舟中看霞,是不以奢為尚,只因趣移情的自在。 風雅這個美好而豐富的詞彙源自《詩經》,在古人的解釋中,風雅多指向個人的修養與情操,它必然是在案牘勞形之外,又有一點可以探究的雅人深致。
  • 古人是如何浪漫過冬的?
    然而,這一切對於古人來說,卻是遙不可及的。但是,在沒有信息網絡的古代,古人卻一點也不討厭冬天,反而用他們的方式過得灑脫自在,更不失浪漫和詩意。妙玉冷笑道:「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臉青的花甕一甕,都捨不得吃......隔年蠲的雨水哪有這樣輕浮,如何吃得?」煮雪烹茶,風雅高潔,這是古人在冬日裡與家人不失浪漫的清歡。
  • 隱居十六觀,看古人風雅!
    可從中一窺古人風雅。1651年中秋之夜,陳洪綬(老蓮)醉酒西湖邊,他提筆為友人沈顥作《隱居十六觀》圖冊並題贈予他,次年,老蓮逝世。畫中那個訪莊的人,像是陳老蓮自己,他帶著一顆出離心,去拜訪理想中的精神所在。隱士不一定閉門自處,隱是一個無形無相的精神,具相化的不一定真。
  • 風雅,是生活方式的回歸
    溫馨提示 風雅是春聽鳥聲,夏聽蟬,秋聽蟲聲,冬聽雪,是掃石月盈帚,濾泉花滿篩的心境。 風雅是樓上看山,城頭看雪,燈前看月,舟中看霞,是不以奢為尚,只因趣移情的自在。
  • 如何通過讀書讓自己附庸風雅?時尚有時是風雅的陷阱,要小心
    首先我得承認我自己也是試圖要附庸風雅的人,於是就想寫一篇關於附庸風雅的文章,但知道風雅這個東西是有一定的高度的,不是一般人可以輕易企及的,於是附庸風雅就成了目標,但附庸風雅也得有附庸風雅的能力,自己認為一時半會也不能成為一個附庸風雅的人,因此只能說還在成為附庸風雅之人的路上。
  • 談談你的看法吧,古人享受美食的風雅
    生活需要儀式感,古人有沐浴焚香,撫琴賞菊。有一些看似多餘的前奏,往往能夠增添一份妙趣。今天給大家介紹的不是美食,而是一種工具--蟹八件。古時候吃蟹分為「文吃」和「武吃」,「武吃」就是直接上手吃個酣暢淋漓,「文吃」其實就是吃個風雅,享受整個過程,使其更具儀式感。
  • 關於附庸風雅
    「可以選擇安時處順、知足常樂或者風雅至誠之類的麼?」「不行哦,二選一。」要求仍然很嚴苛。「那我選附庸風雅吧。」當然這個詞兒也不是什麼褒義,但至少比「隨波逐流」好歹離「風雅」近一點,雖然態度動機上不那麼誠懇。其實「風雅」到底是什麼?見仁見智。
  • 好色是基因裡的本能,但人類卻改變了它,收好這部好色進化史
    如果有人說你好色,你肯定會不好意思,因為在人類的道德裡,「好色」可不是件什麼好事。輕則被旁人白眼,自己也感到羞恥;重則會受到父母長輩的責備,還可能受些皮肉之苦……可要是在動物世界,好色的待遇可能就完全不一樣!好色,乃動物本能!天經地義!不好色者不配做動物!
  • 韓磊新歌《在此》風雅上線 唱出武漢自信
    歌曲《在此》由馬上又作曲,喻江作詞,寫得開闊而風雅,是粗獷的風雅,是帶些野性的風雅,是雄健的風雅。同時,包容極大,境界格局極大,姿態極為灑脫自由,為武漢人民、乃至中華兒女,都預留下了寬廣的情懷空間。搭配實力唱將韓磊深情加持,以雄健渾厚端正之音準確的詮釋了歌曲的神魂。歌聲帶給我們瀟灑俯仰天地、磊落面對過往未來當下的大氣灑脫。
  • 煮雪烹茶,聽雪敲竹……古人的冬天也浪漫?
    千百年的時代變遷,讓我們生活越來越便利,生活層次更上一層樓,但同時,我們也逐漸地丟失了一些古人浪漫的情懷。今天,詩詞君就帶大家領略一下,古人的浪漫冬天,到底是怎樣度過的?煮雪烹茶古人多喜歡用雪煮茶,雪與茶結合,一聽就讓人感覺到清新脫俗。
  • 林宋瑜:風雅·附會風雅·山寨風雅
    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從更低的社會階層奮鬥上來的,不可避免地,他們天生殘缺那種屬於富人階級的高級生活品味。而另一方面,他們渴望得到他人的承認,要讓人家看到他們生活得既體面又安全。因此,他們在日常的衣食住行與言語中,就不自覺地表現為愛慕虛榮與喜歡炫耀,這也就使他們成為最為虛榮自大和勢利的階層。《格調》的作者不厭其煩地羅列出那些缺乏個性的、標準的、可以明確批示身份的物品,它們都是被標籤化的。
  • 何以風雅?梅粥花饌暗香湯~
    素手煮梅粥,紅袖添墨香,古人風雅起來,真是妖嬈入骨。東北無梅,但梨花李花從來都不缺。梨花在開水裡燙一下,撈出,可做成清香可口的涼拌菜;梨花餃子不僅好吃,還能清肺止咳、解熱解酒。李花相比梨花要芳香馥鬱得多,可以學梅花煮做粥,也可以與麵粉合作烙成餅。我通常是用李花加礦泉水泡製成潤膚水,用它來餵飽我有些暗沉的皮膚。
  • 像牛一樣耕耘 像牛一樣奮發 | 人民論壇
    「天開於子,地闢於醜」,古人歷來將牛視為開天闢地的力量之一。人們之所以讚頌牛,也在於牛所擁有的這種勇於開拓的勁頭。而這種勁頭,恰恰是我們在攻堅克難中奮進、在披荊斬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教授在年逾花甲時,仍幹勁十足,經常工作到深夜。有人問他多大歲數了,他回答:「屬牛的」。
  • 日本人好色的宗教感覺
    在日本歷史上,最能體現好色宗教感覺的人是日本平安時期的在原業平。《伊勢物語》就是他的好色物語。他俊美風流,桃運無數,相傳曾與3733名女子交往過。更因為與二條皇后有私,並詠「月非舊時月,春豈去年春;萬物皆遷化,不變唯我身」的和歌,意表冒險之戀,而成好色之典型。他的一個基本的想法是:今天我是活著的在原,但明天可能就會成為死去的在原。
  • 古人云:色而不淫,詮釋的尺度是什麼?其實有三層意思
    ,古來聖賢同樣無法免俗,只是對於君子而言,好色更講究雅俗之分,注重原則與尺度罷了,換句話說,君子也是人,也具有好色這種習慣或需求,只是相對於普通人來說,他們知道用禮儀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不給「好色」這一行為泛濫到不顧「禮儀」的程度,即讓「好色」止乎禮這個層面。
  • 好色,是不是性癮
    性有時候可以像酒一樣讓人慾罷不能,使人成癮。性癮症,又稱性沉溺症、性強迫症、強迫性性行為、色慾狂,是指一個人有過多的強迫性性行為,即一些人對性行為有嚴重的依賴,性慾異常亢進,整天沉溺於性行為之中不能自拔,為了性行為可以付出任何代價,如家庭、朋友、金錢、事業、安全和健康。性癮症一詞1987年由美國人派屈克•卡諾博士提出,在心理學上性癮症的學名是性衝動控制障礙。
  • 古代沒有鐘錶,古人是如何計算時間的?其實很簡單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增廣賢文·上集》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寸光陰和一寸長的金子一樣寶貴,而一寸長的黃金卻買不到一寸光陰。可見在古代,古人們對時間已經有了非常清晰的定義,也深知時間的寶貴,用黃金來做比喻,確實是恰當其分,也體現了古人對時間的珍惜。在古代,不像現在如此方便,有手錶、手機等可以看時間。那麼,古人是如何計算時間的呢?
  • 雜談|那些你沒見過的春節風雅習俗
    古人們相信春季萬物生發,天地翠色,所以屬性上對應的顏色是「青」(青綠),而青色也是希望的顏色。我們都知道古人依靠種植生活,植物繁茂的生長,就意味著好的收成,意味著人們有食物可以吃,可以生存下來。所以人們都愛青色。統治階級為了表示自己與「天」的關聯性,也把穿青色衣服視作儀式之一。同理,春季對應的方位是「東」。
  • 古人真像影視劇中那樣常年穿長衫,這樣不熱嗎?現實讓人大跌眼鏡
    在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人無論什麼季節,無論天氣多麼的炎熱,身上總是穿著長衫,甚至裡面還會套內衣,一層接著一層。不僅有人開始疑惑,難道古人真的這樣嗎?這樣不會很熱嗎?當然不是,電視劇只是藝術加工,沒有人會頂著30多度的太陽,還將自己捂得嚴嚴實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