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中,中國古人曾用「茜」來表示這個民族最愛的大紅色,其意之本源就來自「茜草」這種植物染料。茜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鮮紅而細長,其中含有大量紅色素,可提煉出來作為紅色染料。
《十二金釵圖》冊
茜草與藍草應該是人類最早應用於染布的植物染料,漢代馬王堆古墓出土的染織物中,其深紅色就是用的茜草染的。漢代以前,茜色是皇帝的御用服裝色彩,後來隨著茜草的大量人工種植,到隋唐時期,國風富麗,茜色也成為當時的流行色,如果仔細去看看唐代的美人圖,還真是不少貴族「美女」都穿著茜色衣裙呢。
黑綢繡花蝶竹柄團扇
茜色入詩書的例子十分常見,譬如李商隱描寫過一個彈古箏的歌伎:「茜袖捧瓊姿,皎日丹霞起」,就是說這位穿茜色衣服的女子的美麗儀態,像陽光灑在升騰的雲霞上。南唐李中則在《溪邊吟》中用紅綠對比的手法描繪了少女的青春美好:「茜裙二八採蓮去,笑衝微雨上蘭舟。」至於我們這一代人念念不忘的電視劇裡那個一邊抽泣一邊寫下《芙蓉誄》的賈寶玉,「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壟中卿何薄命」,這茜色紗窗下寄託的正是寶玉對晴雯的一腔深情。
《十二金釵圖》冊
(從左到右滑動查看單品信息)
「藤黃」作為中國傳統繪畫顏料,是一種透明度很高的鮮黃色,同時也是一味中藥。藤黃以它明豔且不易褪色的特性而卓著時空。藤黃是南方熱帶樹林中海藤樹的樹脂,主要產自越南、泰國、緬甸等地。儘管並非中國原產,但因為歷史中眾多的國畫都喜歡用藤黃來作為顏料,所以我們也將它納入了中國人的色彩文化,以之來記錄我們千百年來的風雅生活。
蘇州天平山白雲寺
除了紅,曾經專屬帝王的黃色也是我們歷史上的一抹重要色彩。「黃」字在中國文化裡出現得很早,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裡對它的釋義是「地之色也」。中華文明起源於黃土漫漫的平原,正是《易經》所謂「天玄而地黃」。藤黃這種材料則是在唐以前從東南亞傳入中國的,在《南村輟耕錄》卷八中有明確記載說:「藤黃入墨畫樹,甚色潤好看。」
黃雲緞勾藤米珠靴
現代學者與考古學家從敦煌石窟進行了採樣研究,發現其中彩繪壁畫的顏色中包含了大量藤黃,因其不易褪色,所以這些壁畫中的藤黃色部分至今仍明豔如初。在《紅樓夢》第四十二回,作者借惜春之口說出了四種中國畫的主要顏料,惜春說:「我何曾有這些畫器?不過隨手的筆畫畫罷了。就是顏色,只有赭石、廣花、藤黃、胭脂這四樣。」
金龍妝花緞女朝袍 清康熙
(從左到右滑動查看單品信息)
每當我們哼唱起周杰倫那句「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心中總在憧憬這般意境的天青色到底是何模樣?實際上,天青色即是指滂沱大雨後天空放晴的顏色,也指天朗氣清、萬裡無雲的自然天色。
《千裡江山圖》卷
要說天青色,最為人熟知的就是中國青瓷中的天青釉瓷器了。傳說當初汝窯的工匠在燒制瓷器前問宋徽宗(一說是五代十國時後周的周世宗柴榮)要什麼顏色,徽宗開口吟道:「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意思是說要做成大雨初歇天色尚陰時,雲端開口露出一角天空時那種顏色。技藝精湛的匠人果真把它燒制了出來,立刻奉為珍品。有人為了附會這天青色瓷器的寶貴,還說要燒制出這等釉色,在瓷器出爐那一天必須煙雨濛濛才行。其實真正令這種瓷器擁有微妙色彩的原因是汝窯利用瑪瑙入釉,瑪瑙會使釉面產生不同角度的開裂和大小不一的氣泡,最終對光線反射產生不同的效果。
汝窯天青釉三足樽承盤
因為天青色如此美妙,所以古人除了把它用於名貴的瓷器,更是要用來做服飾之用。清代曾樸在《孽海花》裡就有段服飾描寫,說:「(珠官兒)身上穿件雨過天青大牡丹漳絨馬褂」。而《紅樓夢》中,曹雪芹則借賈母的口向大家普及美學知識,說:「那個軟煙羅只有四樣顏色:一樣雨過天青,一樣秋香色,一樣松緑的,一樣就是銀紅的。」在這裡,雨過天青已經不僅是一種顏色,更是一種質感、氛圍和中國人悠遠的詩意了。
汝窯天青釉圓洗
(從左到右滑動查看單品信息)
《史記》裡有:「太一宰則衣紫及繡。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的記載,月白色由此而得名。但月白不同於一般的白,它嚴格說起來是一種白裡帶些微藍調的顏色,如同夜晚的清輝灑向人間。
鈞窯月白釉瓶
我們常說月色溶溶,這月色究竟是什麼顏色?中國古人的回答很乾脆——白色。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這裡的「皎」字就是「月之白色」或「潔白」的意思。《詩經》裡有「月出皓兮」一句,這「皓」字也是「白」的意思。至於蘇軾寫「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則是直接用「白」來形容「月」了。
紅樓夢劇照妙玉
中國古人十分注重色彩與季節、情感、場合的對應。古代中秋節,女性多會穿著月白色的服飾出行,以應和清靜的月光。明代《帝京景物略》中記載,每逢跟月亮有關的元宵節和中秋節,京城的女子都會穿著白色綾衫,結伴在月光下漫步,稱為「走橋」。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論紙」說:「亦以白色、松花色、月下白色羅紋箋為佳,餘色不入清賞。」
(從左到右滑動查看單品信息)
黛色是中國傳統色彩,呈現天然的青黑色,是中國歷來女性化妝時最愛用的畫眉顏料。《說文解字》裡說:「黱,畫眉墨也。」這裡的「黱」其俗字就是「黛」,出自一種原產於西域,對皮膚有染色作用的礦物——黛石。
古代女子描眉圖
中國女性用黛石畫眉的歷史可上溯至春秋時代,到了隋朝,隋煬帝位了討愛妃吳絳的歡心,專門從波斯國引進了每顆價值十金的螺子黛,令貴族婦女競相爭用。
《避暑山莊煙雨樓圖》卷
在唐代人的詩詞中,黛色又更多用來形容大自然的濃鬱色彩,譬如杜甫寫「雙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寫的就是雨中高大的柏樹顯示出來的沉鬱青綠色。而王維的「千裡橫黛色,數峰出雲間」則是寫遠眺雲霧中深綠色的群山之景象。
(從左到右滑動查看單品信息)
《說文解字》道:「碧,石之青美者」。據考證,「碧」字最早出現於秦時小篆,斜玉旁、石字部首均體現其玉石屬性。後來,「碧」逐漸由「青綠色的玉石」引申為指代綠顏色,清白混合的淺綠色,或濃濃的深綠色。
春風染碧色
古人常用「碧」形容自然景色。江淹在《別賦》裡寫「青草碧色,春水綠波」,這小草的綠想來是清白混合的淺綠;李白《望天門山》中「碧水東流至此還」描述的是江河湖海的深沉,想來則是濃濃的深綠了。
碧玉福壽雲紋四足洗
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有阿朱阿碧雙姝。阿碧出場次數不多,但每次都引出關鍵情節,結局追隨發瘋之後的慕容復不離不棄,角色重要性不言自明。金庸小說重要人物起名絕不隨意,名為「阿碧」,結合著第一次出場「湖面綠波上飄來一葉小舟,一個綠衫少女手執雙槳,緩緩划水而來……」碧波渺渺的畫面感躍然紙上。這一抹悠然的綠意,既代表著江南女子的溫婉與秀氣,也寓意著刀光劍影江湖中可遇而不可求的溫潤與平和。
碧玉結繩紋煙壺
(從左到右滑動查看單品信息)
玳瑁,即龜甲,是一種生長於熱帶或亞熱帶海洋中,外形似海龜的肉食爬行動物。玳瑁色澤黃褐中帶黑斑點,是高貴、華麗典雅的代名詞。
玳瑁透雕松鼠葡萄紋扇
中國最早以玳瑁做首飾的記載,可見於司馬遷的《史記 春申君列傳》中:「趙使欲誇楚,為玳瑁簪、刀劍室以珠玉飾之,請命春申客。」早在戰國時代,玳瑁已普遍作為高級飾品,用於男士的髮飾。黃褐色的玳瑁甲片除製成精緻髮簪外,也會做成名貴的梳子。梳子原為整理亂發的工具,但在唐宋時期,女性也會將梳子插在髮髻當做頭飾,這種風氣還傳到了東瀛。
玳瑁描金竹鶴葵花式盤
除了象徵高貴華麗的首飾外,玳瑁甲片在古代的用途非常廣泛。在唐朝開元年間,也曾當做錢幣「開元通寶」使用。而玳瑁甲殼會用來做琴瑟和琵琶樂器的花紋裝飾。在古代建築中,還有一種彩繪梁柱稱為「玳瑁梁」,因裝飾畫師把仿效玳瑁的黃褐色斑點的特色畫在梁木上而得名。
現收藏在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的中國唐代螺鈿紫檀五弦琵琶
(從左到右滑動查看單品信息)
銀鼠灰,依據銀鼠的銀灰色毛而得名,在古代通常是權貴豪門炫耀身份與地位的顏色。
暗花緞常服袍
中國的毛皮走獸有近百種,而北方天氣嚴寒,動物毛皮多以禦寒保暖,除了虎、狐、野兔外,皮裘中如貂皮與銀鼠毛革,是古代皇室朝廷納貢的御用毛料,是權位的象徵。
銀長方盒 清
銀鼠皮革是富人家必備的防寒衣物。在《儒林外史》中有這樣的描述:「一班四五個少年姊妹,都戴著貂鼠暖耳,穿著銀鼠、灰鼠衣進來,嘻嘻笑笑,兩邊椅子坐下……」而在《紅樓夢》第三回,林黛玉投靠賈府,初遇王熙鳳時,曹雪芹細緻地描述王熙鳳身披銀鼠衣飾,彩繡炫目的亮相裝扮,就是與眾姑娘不同。
銀鼠色在日本稱錫色,比喻有光澤的金屬錫的色彩,為江戶年代中期色染織物的流行服色。
鈞窯渣鬥式花盆
(從左到右滑動查看單品信息)
青蓮色一般指代偏藍調的紫蓮花色,是清光緒年間王公貴族流行的服飾顏色,亦是清代建築彩繪常使用的顏色。青蓮有著較強的佛教意向,象徵著潔淨與修行。
天竺佛教認為,蓮花潔淨無染。而深受天竺佛教影響的唐朝,以紫色為貴,紫色朝服力壓緋色、紅色,稱為最具權勢的「高官」衣色。武則天在位期間,賞賜青蓮紫色袈裟給重譯《大雲經》的僧人,之後,佛家僧人的「紫袈裟」成為榮譽的代表,一直持續到宋代。
清道光粉彩蓮瓣紋蓋碗
佛教意味濃鬱的青蓮,有時用來比喻明澄的佛眼,在《維摩經》中有「目淨修廣如青蓮」的形容;而唐代詩人劉禹錫用青蓮指代梵文佛典,「繁露傳家學,青蓮譯梵書」。
(從左到右滑動查看單品信息)
看完這麼多美妙的中國色,
寫留言來和我們聊一聊,
你也是「好色」之徒嗎?
哪一抹中國色,是你的那杯茶呢?
策劃 / 雯婷、思蒙、王雪、凱文
文字 / 思蒙、雯婷、王雪
設計 / 凱文、王雪、小湯
助理 / 胡曉歐
部分文字素材 /《中國顏色》
黃仁達 東方出版社
圖 /《安邸AD》、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