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一天把美好的祝福送給大家,祝大家一天好心情一天奇蹟不斷。和老師一起正諸先覺考諸古訓,一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一起習聖人之學過自在人生。感謝古聖先賢們的點滴骨血和老師的分享。感恩列祖列宗。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意
警醒於光冥想
我是覺,這一切都是我創造的,這不是真的,這只是我做的一個夢而已。
我是覺,我是豐盛,我是快樂,我是無限。在我的夢裡面,所有的人事物都是我創造的,我對他們無條件的讚賞與感謝,我對他們負百分之百的責任。
感恩我做了一個如此逼真的夢。天才的編劇,天才的導演,天才的演員,天才的創造。把我從無限的存在變成了有限的個體,忘了自己是無限的豐盛,無限的智慧,無限的力量,而覺得自己是匱乏的,渺小的,受限的,不足的,覺得這個夢是真的,夢裡的人事物有力量,這真是一個天大的奇蹟。
感恩我瓦解了這個模式並從中收回了能量,感恩我遠離了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今天的分享,夭壽不二。講的是健康。
連著後面兩堂課,就是夭壽不二,本自具足,緣聚緣散。
跟大家分享,我們每個人活在這個地球上面,就是每個人活在夢裡面呀,都很關注的三大主題。
第一是健康的主題,第二是財富的主題,也就是事業的主題。第三是情感的主題,這個情感不只是兩性關係,也包括我們周圍的人際關係,也就是我們跟父母的關係,跟子女的關係,跟親戚朋友,左鄰右舍的關係。
今天先跟大家講一下健康。我先說一下,因為這幾天在弟子班特別熱鬧,讓我也有很多的收穫呀,當然也會牽涉我一些精力,應該說是業餘時間,除了我自己個人事情之外,幾乎是所有的時間,就幾乎一對一的信息我不再看了,其他微信群我都已經退出了
弟子班裡面每天信息爬樓就得爬很高,可以說熱火朝天,就發現了好多很有意思的現象內容很多啊,但我就說一個關於健康的。
很多家人分享的關於健康的奇蹟,各種各樣的,就是關於健康的這一種所謂的顯化呀,這個病好了吧,那個病好了的。
我都沒想到,以前大家都不分享,可能散落在各個地方,我也不知道。但現在這滿天星星都聚在了一起,就像一團火一樣,我就看到了很多人關於健康的改變。
所以對夭壽不二這個課程也是有助益的,教學相長呀,所以你的分享對心想生今後去講課也是有幫助的。
因為是我自己在健康上面,就是好像我沒有說是去多關注我的亞健康,按那個營養學健康這種角度來講,我屬於亞健康,沒有一個好像我覺得不把他治好我就不得了的疾病,所以在健康這方面我的顯化並不多。
可是家人們的顯化,而且關鍵是,他是做功課顯化的,他不是去用醫療手段,也不是去用其他的方式。
比如說加持能量,或者說被人治療或者其他的方式吧,他是用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治療的,尤其是格物致知,
這就等於給了我更大的,就是給大家要分享健康的這個動力,所以感謝這些家人,其實這都是在幹嘛?做法布施呀,
就是我在課程中說的,你就是在積福德,你自己在分享你的奇蹟的時候,就是在幫助別人。
比如說現在心想生看到了,那在講夭壽不二的時候,他會更有信心。
先來說一下夭壽不二這個詞。講健康為什麼要用夭壽不二這個詞呢?這是健康的立命,這是健康的秘密,
如何想讓自己健康,做到夭壽不二。這很有意思,
把這三堂課講完,你就會明白什麼叫大道至簡?你就會明白什麼叫吾道一以貫之?
吾道一以貫之是孔子說的,為什麼能一以貫之呢?很簡單,健康的解決方法,和財富的解決方法,和情感的解決方法,是一樣的,都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這才叫大道至簡
先來說一下夭壽不二這個詞,來自於孟子,來看孟子對夭壽不二這個詞是怎麼說的?
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
這句話每次講夭壽不二的時候都會跟大家去講,因為夭壽不二這個名字就從這來的。這是孟子的一句話。
夭壽不二。夭是什麼?夭是短命,夭是夭折。就這個人沒有活到我們認為應該活到那個歲數。
比如說20歲就沒了,或者說十幾歲就沒了,或者30歲,他可能對我們很多人來說,這都算是一種短命。
那壽呢,壽就是長壽。你至少得活70歲以上吧,才叫長壽吧。現在70歲都不算長壽。
但你看短命和長命不二,那就是一,就是沒分別。二就是分別,不二法門就是沒分別,不二法門就是一。
那就有意思了,長命和短命是一樣的,長命和短命不分別。
誰才能不分別?你能不分別嗎?不分別是那個性。是那個性不分別。
什麼叫性不分別?我們這個地方用楞嚴經中的一個故事。這幾天老講這個故事,昨天在弟子班也講,好像答疑解惑的也講了,講了好幾次了。
就是佛陀在楞嚴經中,楞嚴經我們不用再強調它的重要性了,我們就這樣一句話來說,
一讀楞嚴經,從此不讀世間糟粕書。什麼意思呢?只要你把楞嚴經讀懂了,世間的書全是糟粕書。楞嚴經的地位就很高了。
楞嚴經裡,佛在教導阿難,開啟阿難的智慧,怎麼呢?
佛是用自己的身體對阿難示現,怎麼示現呢?就是佛的手,伸開握拳,就是伸展握拳,伸展握拳。
就是佛給阿南說,你看我的手伸展了,我的手握拳了,我的手又伸展了,我的手又握拳了。那這個手是在動的吧,這個手有變化,
那你的見性,你的性,就是你能看到我這個手伸展變化的性,它有沒有跟著我這個手伸展變化?沒有。
就是我的手在伸展,我的手在握拳。
可是這個覺,它沒有隨著我的手伸展它跟著伸展,我的手握拳它跟著握拳,
那個覺,它這個性是不動的,明白嗎?也就是說動的叫相,不動的那個叫性。
夭它是一種相,壽也是一種相。比如說夭是手的握拳,壽是手的伸展。這個是一種相的變化,
可是呢,那個能夠覺察到這個手伸展和握拳這個性是不變的,或者說覺察到你這個生命長壽和短命的這個性,這個覺,是不變的,
所以一直在跟大家說,覺是真的,覺的內容不是。一直跟大家強調這一個,就是我是覺,我不是這個肉體,我不是長命,我不是短命。
所以如果你要做到不二,你必須來到哪個角度呢?你必須來到覺的角度,就是你必須讓自己明心見性,只有這樣的,沒有第二條路呀。
於是,如來普告大眾:「若復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汝觀阿難頭自動搖,見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捲。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楞嚴經》
這段佛陀阿難的對話,最後佛陀的做了一個精華總結。
於是,如來普告大眾:所以佛陀就當眾宣說
「若復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
搖動為塵,就是動的,就看到的相把它叫塵。佛法裡會把它叫塵。
十八戒,六根,六識,六塵。六根是眼耳鼻捨身意。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就是這個物質世界了,你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這些所謂的外在的東西,
這個東西是會動的,這些東西是搖動的,怎麼會搖動啊?
你說牆壁不動啊,牆壁能不動嗎?牆壁它在逐漸的褪色呀,房子在逐漸的老化呀,石頭也會風化呀,全部在動了,地球在自轉呢,太陽也在燃燒啊,都在動啊,你的身體的細胞原子全部在動,這叫塵。
不住為客。這個是什麼意思?這個也是喬陳如的一個比喻,
比如我是一個開旅店的,那我是旅店的主人,我是在這個地方是常住的,那客人就是走馬燈似的換,客人在這個地方不是常住的,所以不常住的叫做客,所以不住為客。
那什麼是不住的呢?你的生命是常住的嗎?你的生命在一天天衰老啊,生命是生老病死,成住壞空呀,那它就是客。
你的財富是常住的嗎?財富不是常住的,你離開地球那一天,當你死了就什麼都沒了,
所以你的小我就是無,當你無我的話,你就不會說認客為主啦,
但是我們都是認客為主呀,就是我們認為的這個身體很重要,財富很重要,健康很重要,情感很重要,這都是會變化的,
就算是你這個情感,你倆今天的愛情和明天的可能不一樣,明天的和後天的又不一樣,這就是會變的,這就不是常住者,就是客。
那剛才那個比喻大家明白了吧,你就知道什麼是客,什麼是住,住是不變的,客是會變的,就是住是不會離開這個地方的,客是走馬燈似的換,
所以呢佛陀就說什麼?汝觀阿難頭自動搖,見無所動。這個是佛陀神通顯現,手上有光團,就把光團放在的阿難的左邊,阿難就轉動頭去看左邊,把光團放在了阿難的右邊,阿難又轉到頭看右邊。
阿難頭就左右搖動了,這個左右搖動就是塵,就是客,他是動的。動搖為塵,不住為客。它是動搖的,不是常住的。所以這個東西它是相。
但佛陀說見性無所動。就是我看到阿難轉頭向左的這個性,這個見。我看到阿難轉頭向右的這個見,這個性,他不會跟著阿難轉向左轉向右,這是不動的,這是主人。
動的就是來來去去的,會變的,明白嗎?也就這麼說,變是客,不變是住,
那個本體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它是不變的,變的都是相,不變的才是性,
就是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他一直是清淨的,他不會變的,何其自性,本自具足的,一直是具足的,他不會變的,
所以佛陀跟他的弟子說,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捲。
就你看我的手開合,但我的性不會跟著手舒捲,跟著手開合。就是性是不動的,相是變化的。
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佛陀的意思是,你看我已經給你講明白了,動的是相,不動的是性,變的是相,不變的是性,相是會變的,性是不變的。
所以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它存在的就是存在的,
可是相千變萬化,一會兒向左轉頭,一會兒向右轉頭,一會開,一會合,
可是我們眾生呢,是怎麼回事呢?我們眾生是以動為身,以動為境,
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就是把自己的肉身呢,把這個物質物質世界當做真的了,就是把手掌的開合當真,把左右轉頭當做了真的,
從始洎終念念生滅。你就跟著這個開始輪轉了,開始起情緒了,你就開始有了分別,
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遺失真性,顛倒行事啊,這是你沒有見性,你只是見相。
這就是為什麼說一定要明心見性,見了這個性就是你的覺,是那個不變的那個東西,
一定要由相入性,這也是佛法裡講的,由相入性。眾生是沒有見性,沒有見性呢,
所以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把相當作自己,輪迴始終,自取流轉,就是生死輪迴,
所以呢,因為你迷失了,你認為那個相是你,所以呢自取流轉,你就是開始有了輪迴,有了顛倒夢想,就這樣的。
這段話理解了吧,這段話是楞嚴經裡講的,是佛在講相和性。
那我們現在給大家解讀這個是什麼意思啊?因為跟我們的主題很相關,夭壽不二你必須要站在性的角度來看,就是現在覺的角度,否則你不可能夭壽不二的,你知道嗎?
你怎麼可能夭壽不二呢,你肉身會滅的,你肉身會死的,哪個人能活長命萬歲?你就是活百歲也是要走的,活千歲萬歲對宇宙來說就是滄海一粟呀,可以忽略不計的,
就好比你身高一米八和喜馬拉雅山相比,那喜馬拉雅山面前你跟沒有是一樣的,所以喜馬拉雅山都不跟你比,這個理解了吧,
也就是說我們跟大家說的,你要夭壽不二是站在性的角度,如果你站在相的角度,你不可能夭壽不二,
所以你看從這個解讀楞嚴經這一段話跟大家說的,你覺得孟子在什麼境界?
所以為什麼說我們的古聖先賢他們是不得了的,他們一定是明心見性的,為什麼孟子是聖人,為什麼說成佛成聖?
而孟子是聖人,一個夭壽不二,孟子就在性上面,他就不是在相上面,明白吧,
所以在孟子的眼裡面,長命和短命,這叫搖動著為塵,
這個長壽就像阿難轉頭向左,短命就像轉頭向右。這個長壽就像手掌開,這個短命就像手掌合。
就是說他們都是開合或者左右搖動的,這個塵都是客,可這個主人是性,
這個長壽是什麼意思?這個客住的時間久,我開七天連鎖酒店,這個客人呢在我酒店裡住了七天,住的時間很長。我開酒店,這個客人在我店裡就住了一天,第二天就離開了
那對我這個主人來說呢,這個客離店一天和七天,我是不分別的,明白嗎?
這就是說,你到底是誰?所以夭呢,就好比說你住店一天,壽呢你住店裡住了七天,就這麼點差別,這才能夭壽不二呀,否則你怎麼能做到夭壽不二呢?用頭腦是不行的,
所以一直在講明心見性很重要,所以你能理解我從講課之初到現在兩年了,我一直說的那句話,如果下一秒讓我死,我都無條件的接納,而且是很欣喜的,很欣慰的,很開心的,
不是不甘心啊,不是說我剛剛享受了一下人生你就讓我走啊,這不行,這個不可以,咱倆再商量一下行吧,你讓我能不能週遊世界之後,你讓我能不能享盡人間富貴榮華,就是享盡人間的美好事物之後,我在走呢?
那就是有分別心啊,明白嗎?所以你就是住店的旅客,這個身體就是住店的旅客,這個身體就住在你這個性當中,
這個身體活了十歲他是住店一天,這身體活到100歲他是住店十天,他是客,明白嗎?
我們是認客為主呀,佛陀也說認賊為子,認客為主,我們是反客為主啦,所以你這個人生啊,就活顛倒了,
佛在楞嚴經裡說的已經很清楚了,他說什麼?以動為身,以動為境,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
就是你把這個動變的當做是你自己,他不是,變的都不是你自己,他只是一個相,
我們很多人在修的是相,所以達摩祖師說什麼?若不見性說得三藏十二部經教儘是魔說
若不見性,布施持戒,你修各種法門,終不得密佛。達摩祖師達摩血脈論裡說的,
所以必須見性,只言見性,什麼都不見。你只要不見性,一切修都是魔,
所以你看你現在比如說你講法,如果你不見性,你儘管講法,不管講什麼法,都是魔,這是達摩說的,所以理解了嗎?
所以夭壽不二,夭和壽都是相。你只有站在性的角度,站在覺的角度,他是一,他沒有分別,
所以呢,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什麼呢?就是等待啊,俟就是等,就是我隨時等待著
莊子有一句話叫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不枉以待命。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剛出生就跟剛死亡是一樣的,剛死亡就跟剛出生時一樣的,這就是夭壽不二,這就是一切都是一樣的,生和死是一樣的,我出生和我入死是一樣的,
不枉以待命。我現在等著,我現在還沒死,我等著,不枉以待命,
就是我的命運在哪裡?在上天手裡,能活多大?在上天手裡面。所以呢,修身以俟之,這個俟是等待。
這個修身是什麼?怎麼修身?這就很重要了,儒學裡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修身的根本在哪裡?我們在年會上的時候啊,其他場合少一些,我們在解讀孔孟之道的時候給大家說過,要平天下必須治國,要治國必須齊家,要齊家必須修身,
要修身,修身的關鍵在哪裡?正心。你看修身不讓你修別的,修正心。
要修身在於正心,要正心在於誠意,要誠意在於致知,要致知在于格物,
所以呢最源頭在格物,那就簡單啦,格物是什麼?為善去惡。誰說的?王陽明說的。
所以陽明四句教他怎麼說的?他說的是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呀,明白嗎?
王陽明在他57歲時,對他的弟子諄諄教導,在反覆的強調,陽明四句教已經是點滴骨血了,是精華了,
所以你要明白格物致知就是修身,你要明白這個關鍵點了,
修身修什麼?修的是眼耳鼻舌身意。
也就是說,你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六根,說實話修身修的是六根,
那修六根修什麼?修六根清淨啊,六根清淨是什麼?正心呢。
所以你看古聖先賢給我們講的是一脈相承的,因為修身在於正心,正心就是你如如不動。
正心,你的心正嗎?你有貪嗔痴慢疑嗎?你有煩惱嗎?你有人慾嗎?如果你沒有這些,你的心就是正的呀,
心是正的,心就是清淨的,所以正心就是本自清淨啊,
所以修身以俟之就是正心,而正心的關鍵在於誠意,誠意的關鍵在于格物致知。
所以等於說,第一明心見性夭壽不二,夭壽不二是站在性的角度上去講的。第二呢我怎麼去讓自己把夭壽不二的狀態活出來,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把它活出來,此立命之學也。這就是立命之學,這就是你健康的秘訣。
這個袁了凡也講過,他說夭壽不二立命之學也,豐歉不貳可立貧富之命;窮通不貳可立貴賤之命;夭壽不貳可立生死之命。
就是健康的秘訣是夭壽不二,財富的秘訣是窮通不二,貧富的秘訣是豐歉不二,
所以袁了凡也知道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此立命之學也。
所以健康的秘密是什麼?格物致知。為什麼是格物致知,一會再跟大家去講,
首先這個地方,先明白我剛才講到佛陀的那一段,就是楞嚴經講的一段,性和相的區別,你明白了嗎?
你是什麼?你是性,所以我們說的佛性。佛性是什麼?我們說的自性。自性是什麼?就是真正的你是什麼?良知是什麼?心是什麼?道是什麼?都是那個性,
都是那個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生不滅,絕對的,永恆的,不變的,無限的,唯一的那個存在,就是覺,就是一心三藏。
所以所有變化都不是性,都是性的作用,
所以你是不生不滅的,那你活了30歲是性的一個作用,活了100歲還是性的一個作用。
有的人說身體有疾病,那也是一種相,一種客,就像你住酒店舒服還是不舒服,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
~莊子
來看這段話,也給大家用好多次了,就是莊子的,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
天下就是整個宇宙當中啊。莫大於秋毫之末秋毫就是秋天鳥兒身上長的絨毛。就是秋天到了,即將進入冬季,鳥兒就會增加些絨毛來保暖,
那秋毫之末。秋毫就非常細小了,比你的頭髮還要細微,比你的眼睫毛比你的汗毛還要細微,秋毫之末就是很小很小的,秋毫的末端就小的不能再小了,然後他是最大的,
泰山為小。泰山五嶽之首啊,應該很雄偉很高大了,可是莊子說他是小的,
這就是夭壽不二,這就是一,因為在性當中沒有分別,在相當中有分別。
你不要一看性不分別,就什麼都允許,什麼都可以,什麼都是合理的,所以就不要誰對誰錯,一切都允許。家人們不是這樣的,
所以陽明四句教缺一句都不行。有一個知善知惡的主宰叫良知,這就是惻隱之心,這就是良知它在主宰一切,它知道對和錯。
你的對和錯是沒有用的,它告訴你真正的對和錯,這就是有意思的地方。
這樣你就明白該怎麼活了,否則你說不分別,你又開始執空。
夭壽不二你必須在性中才能見到,在相裡你根本見不到,
在相裡你說那怎麼可能呢?這個秋毫明明很小,泰山明明很大的,
所以很多學者就理解不了莊子這段話,覺得莊子這是奇物論,認為一切都是平等的,貧富是平等的,這不是奇物論,這是真相。這是莊子悟道了。
所以我們的古聖先賢,老子,孟子,莊子,孔子,佛陀,六祖,達摩祖師他們都是明心見性的人,這就是夭壽不二的思想,
這就是不以動為相,不以動為己,不以動為境,不以身為境,就是沒有認可為主,
這是剛才楞嚴經裡那段話,就是沒有迷失自性,沒有迷失正心,沒有讓自己認境為性,認客為主,沒有讓自己迷失在其中,這就是莊子呀。
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殤子就是夭折的孩子,比如出生幾天就夭折了很短命的。彭祖呢活了800歲,
那一個出生幾天就夭折的孩子和一個活了800 歲的彭祖,那明顯不就是彭祖是長壽,孩子短命嗎?那怎麼說這個孩子是長命呢?
就是這個孩子莫壽於殤子嘛,這個孩子他的壽命很長,彭祖很短命的,
這就是佛說的呀,你是不是以動為境,迷失自己,迷失真性,顛倒行事,你是不是認物為己,你開始自取流轉,
你認物為己,你是誰?你是性。
其實我們一直講的那個真相只有一個,真相沒有第二個,
你認為這個夭折的孩子就是殤子,還是長壽的彭祖有區別,這是認物為己,這是迷失真心,他是這個意思。
就是說你已經反客為主了,你活在顛倒夢想當中,
所以心經裡面說,遠離顛倒夢想,心無掛礙,無掛礙故,以無所得故。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你怎麼能心無掛礙呢?這個孩子明明活了幾天就夭折了,你能心無掛礙嗎?你痛苦的不得了。那個人活了800歲,你見到他你能不羨慕嗎?你是有分別的,那你怎麼能心無掛礙呢?你做不到的,
你心有掛礙,你就無法無有恐怖,那心經裡講的無有恐怖,你怎麼能做到呢?
無有恐怖必須是心無掛礙,而心無掛礙必須夭壽不二,就是不以動為境,不以客為主,沒有認物為己,你知道你是那個性,
那個手的開合不是你,你是性,明白嗎?
你沒有把手的開合認為是自己,你知道那個只是一個表象而已,
那現在來告訴大家怎麼做,就是我們剛才說的格物致知,就是你怎麼能做到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你怎麼能做到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之學也?
修身以俟之,我們已經說了,就是格物致知。
那簡單說一下,為什麼是格物致知?為什麼要格物致知?
因為你只要做不到夭壽不二,你就會起情緒,你只要認客為主,你就起情緒,你只要認物為己,你就起情緒,
你不分別的時候,你是不起情緒的。不分別是什麼狀態?
昨天晚上在弟子班也講了這麼一段。有的人他因為有些教導說,你不要體驗情緒,體驗情緒就在釋放他,你就會越來越不好,
我相信如果你真的聽懂了,你就明白了那個教導跟我們講的那個,完全是兩個境界,兩個層次。這個地方簡單說一下,
就是一直講的那段話,就是至人用心若鏡,不降不應,應而不藏,故能勝而不傷。
至人就是聖人啊,用心若鏡,它的心像鏡子一樣,鏡子是什麼?照出什麼就是什麼呀,
鏡子照出一團火,他自己沒有變成火,鏡子照出一塊冰,他自己沒有變成冰,他如如不動,這就是性呀。
鏡子沒有照出一團火,他自己也熱的不行了,自己也像一團火焰熊熊燃燒。鏡子沒有像照出一塊冰,他自己也像冰塊一樣,隆冬臘月,徹骨的寒冷,鏡子沒有,這就是性。
就好比說,鏡子看到你的手開,這個鏡子沒開,鏡子看到你的手合,這個鏡子沒合。鏡子看到你向左搖頭,鏡子沒有向左搖,鏡子看到你向右搖,鏡子也沒有向右搖,這叫用心若鏡啊,
不降不應。不期待,也不追,不期待下面來什麼,也不去追已經走的。應而不藏。發生在我上面的,我不留住她,故能勝而不傷。
這就是告訴你,夭壽不二是你要是達到這種境界的。什麼意思?你不起情緒。
因為你一旦不是用心若鏡,你就會起情緒,但是為什麼要格物致知?格物是為善去惡
為善去惡是什麼?去惡就是把氣去掉,王陽明原話,
惡是動氣。去惡是什麼呢?把動氣去掉。善是什麼呢?善是循理。循理是什麼?天理。天理是什麼?自性。自性是什麼?本自清淨
所以為善去惡是什麼意思?把你的情緒釋放掉,恢復你的本自清淨,就這個意思啊,
就是因為你面對各種境,你起了情緒,所以你就開始身體有問題了,不健康了,
就是因為你沒有達到夭壽不二的這種狀況,讓你下一分鐘死,你絕對接受不了,你覺得我沒活夠呢,你覺得我怎麼也得再活50年,
所以這一種情緒,他阻止了你修身以俟之,你就不是在立命啦,你是在取捨,在抗拒,在分別,明白這個嗎?
所以你就知道啊,當你用心不若鏡的時候,你就會有情緒的起伏,你就會有貪嗔痴慢疑
貪婪壽命,你說我要多活十年還不夠,再多活100年,最好能多活500年,
所以你的人慾就會滋長,總之你會有各種各樣的煩惱,各種各樣的情緒,
而情緒是什麼?因為情緒不是真正的你,什麼叫業力?什麼叫原罪?真正的你,本自清淨啊。
但情緒就不清淨啊,哪個情緒是清淨的,情緒的不清淨,是因為分別帶來的,所以就有了業力,你就有了所謂的讓自己人生失衡的地方,原罪也是呀,原罪就是因為你跟原來伊甸園那個狀態不一樣的。
伊甸園是什麼?沒有分別的,無善無惡的狀態呀。
所以這個時候,你有了業力,你有了原罪,你有了沒有被平衡的情緒,
我們給大家講過,在這個肉體上面,就說情緒呀,他逐漸的淤堵,情緒的積累在你身上他是有三個階段的,
就在你身上呈現了有三個階段,第一呢,就是你心情不好,你還沒有疾病發生,你還沒有讓自己覺得過不去的那個檻,身體的檻,只是心情不好,
所以呢鬱悶寡歡,悶悶不樂,無精打採,這是身體上面,就是情緒的第一步,
就是你這個業力還比較小的時候,所謂的這個情緒的淤堵,沒有被平衡的情緒還比較少的時候。
那第二步呢,如果情緒繼續累加,就是業力深重啊,原罪增加,就是你自己的沒有被平衡的這個情緒不斷累積的話,第二步就通過疾病和你對話,就通過疾病在你身上顯現,
因為你要承受這個業力呀,沒有人能承受呀,你得自己承受這個沒有被平衡的情緒,它哪也去不了,
為什麼哪也去不了?因為都在當下。你說我現在很憤怒,這個憤怒會消失,不會的,它就在當下,
就是你是個完整的一,你不體驗,誰來體驗呢,明白嗎?
所以有的家人說,我不體驗,別人幫我提驗,哪裡可能呢,
都是你呀,是你必須自己體驗,自作自受啊,所以沒有外在,都是你,
第二步是疾病,比如剛開始一些小病小災,弟子班我看到的有好幾個家人,分享的就是不停的吐痰,
我們古人說溼痰,溼痰都是一種疾病,你體內痰多就是一種疾病啊,
吐痰他是在釋放你的疾病,是在釋放你的淤堵的情緒呀,這是第二步的,在身體上和你對話,以疾病的方式,
比如失眠,晚上睡不著覺啊,比如說頭疼腦熱,比如說淤堵在關節上的就是關節痛啊,淤堵在神經上面就是你失眠了。就反應在你身體的各個方面,淤堵時就產生疾病的徵兆
好多家人在弟子班分享,他好了,說原來我自己這樣的疾病都好了,有的病還比較重都好了,格物致知好的,你看這是第二步,
第二個你不重視,就是通過疾病來和你對話,給你呈現的這個物質世界的幻象,就是你的身體是不健康的,就這麼簡單啊,
所以我們說所有的疾病都是情緒引起的,沒有一個例外,百分之百都是由情緒引起的,腫瘤也是情緒引起的,腫瘤是情緒孤獨到一定的地方,你恐懼這個腫瘤疾病那就很難回天。
有的報導說癌症1/3是嚇死的,1/3呢是被治死的,還有1/3呢是正常死亡,那就是說三個裡面,有一個是被嚇死的,有一個是個過度治療治死的,如果不受驚嚇,不過度治療,可能還能多活一些時間,
但有的人他不去治療了,前段時間給大家發的心療的文章,就有一個人得了癌症,各種的治療方法都用了,後來不治了,就療愈清理,就格物致知呀,所以寫了一篇文章叫心療~我的癌症之路,通過心療的方式,每天不斷的讓自己格物致知,療愈清理,癌症好了,
也有這樣的報導,得了癌症,放棄治療去旅遊,這就是達到夭壽不二了,死就死吧,反正醫生告訴我只能活半年,化療那個罪我也受不了,還有半年我自己看看還有什麼事情沒做,還有哪個地方我想去看一下走一下,很放鬆的去自由行了,結果半年好了。
釋放情緒呀。他不在恐懼,不在擔心,不在焦慮,不在壓抑,這個時候他最起碼夭壽不二了,
所以你要知道,第二步你的疾病百分百是由你的情緒淤堵引起產生的,也就是業力和原罪引起的,
包括外傷,不小心割破手指,把手割破的人通常是心不在焉,通常那個當下是有著情緒比如長期以來的不快樂,或者正在生氣,一不小心正在切菜的時候,把手割破了,很少有人神清氣爽,心情愉悅把手割破的。
包括出車禍,那也是長期以來悶悶不樂鬱鬱寡歡導致的。就是情緒它會導致你的疾病,就是因為你長期的壓抑,長期的淤堵。
第三步就是生命。就是回天乏力了,已經得了很嚴重的疾病了,但就這個階段你沒達到夭壽不二,你也能起死回生,
你如果還是能夠自己格物致知,讓自己格到你不再懼怕死亡,讓自己格到夭壽不二,你和平沒有情緒,也可能在醫生眼裡這個不治之症也就不言而喻了,醫生放棄了,你自己把自己治好了,這種例子都有啊,
但是問題是到那個階段啊,很多人他做不到,真的到了那個階段,醫生告訴你只有三個月可活了,你能放手一搏,讓自己真的信任格物致知嗎?讓自己真的信任,你很難做到,很多人是不相信,他就是到了最後的階段,求生欲呀,他不大可能去做這個的,所以到最後的結果基本上都是走了,但是呢,如果你真能做到,有可能有奇蹟發生。
所以這堂課你明白了嗎?那下堂課本自具足,緣聚緣散,你會發現講的是一樣的。都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這叫吾道一以貫之
這就是大道至簡,否則你處理健康有處理健康的方法,處理財富有處理財富的方法,處理情感有處理情感的方法。你簡在哪裡呢?
否則你是為學日益,你越學越複雜,越學越多,還不解決問題。
但大道至簡是什麼意思?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處理你一切問題。
處理你健康問題靠的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處理你財富問題靠的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處理你情感問題靠的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所以人生就變的很簡單,人生就剩下玩樂了,就是我只做這兩個事情,其他都不做了
你會發現其他都不做的時候,你反而是無為而無不為,一切都美好了,明白了嗎?
這是今天的課程,在簡單總結一下,第一夭壽不二,你必須明心見性,它是站在性的角度來講的。
不站在性的角度,站在相的角度,你很難去做到夭壽不二的。站在相的角度,疾病和健康是不一樣的,長命和短命是不一樣的。
性的角度,性是一元的,歸元性無二呀,性是一元的,性不是二元的,性是不分別的,
但是呢,如果你以相,就是把這個相當作是你自己呀,就是以客為主,認物為己,顛倒夢想,顛倒你的真性,你這叫迷失自己啦,你就活在顛倒夢想當中啊,你就心有掛礙,心有恐怖,你這個時候,你就會有情緒。
你就沒有做到夭壽不二,你就沒活在佛性裡面,你就沒活在真我的狀態裡面,你是活在假我的狀態。這個時候,你就會有情緒,
有了情緒怎麼辦呢?沒關係,有方法,幹嘛呢?格物致知。
就是不怕你起情緒,就怕你不做功課,這就是佛法裡講的,不怕念起,就怕覺遲。
就不怕你起念了,起念就是你開始分別了,起念就是開始你有情緒了,就怕你覺遲,就怕你不去做功課。
格物致知就是覺。就怕你這個。一旦你這個做到了,你就立命了,
當然這個你不能期待呀,你不能說我做了這個之後一定長命百歲,不一定。
如果你說我已經70歲了,我一定要活到100歲,你這就是有二。
就是我現在70歲了,我只管格物致知,哪怕70歲零一天死了,我還很開心,這就是夭壽不二,
那我活到100歲也很好啊,我活了70歲零一天也很好啊,對我來說沒分別,就是夭壽不二了。
這個時候你就是在性中運作了,這個時候你已經不是認可為主,明白嗎?
那怎麼做呢?第一明白心即理,一心三藏。第二做功課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如此你人生就能越來越好,這樣做你就能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明白了吧。
那有的家人說,那要不要用一些保健方式呢?要不要吃藥,要不要輔助一些醫療手段呢?知行合一。
如果你內在很有觸動要去看醫生,那就看吧。如果你內在很有觸動要去用這個保健的方式,就用吧。如果你內在很有觸動,你很想跑步,就跑吧,這是什麼意思呀?你很想去練瑜伽,練吧,這叫知行合一,
所以呢,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夭壽不二。
你只要能夠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你就立了健康之命。希望大家都能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立你自己的命。
謝謝大家,愛大家,祝福大家。希望大家都能夠明心見性,悟後起修,自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