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在力:信賴與肯定感,「痛快、乾脆、率直」的自我

2020-12-26 LADY格調女人

「你想做深陷泥潭的鯰魚,還是在清水裡暢遊的香魚?」

對斷舍離實踐者來說,這個比喻應該並不陌生。

如果只知道一味收集物品,卻不懂得放手,就會活得如同棲息在泥潭中的鯰魚一般。物品流入的閘門大開,出口卻始終緊閉。物品堆積如山,以致河流淤塞、水流停滯,而人就像是生活在其中的鯰魚。但是,只要打開出口的閘門,清除淤泥,即不需要的物品,便可使水流恢復通暢。人就能像香魚一般,在清澈的水中暢快遊移。

漸漸地,你將獲得——

對自己的信賴、自我肯定感、喜歡自己的自我。

有意識地自覺進行整理的自我,無限的開放感。

總而言之,即「痛快、乾脆、率直」的自我。

看清當下的自我

在直面物品、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之間關係的過程中,必須遵循兩個標準,一是「我是否用」,二是「現在是否用」。理清這兩個問題,才能真正捨棄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物品。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很容易把關注的焦點放在捨棄這個行為上,但說到底,捨棄不過是重新審視關係的結果罷了。

當你把堆積如山的廢品清理完畢,就證明你已經通過問自己「我是否用」,強化了自我軸心;同時通過「現在是否用」這個問題,強化了當下這個時間軸心。從此以後,你就會在生活中體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與舒暢。此時的斷舍離,便已不再是單純的物品整理術了。

進一步來說,不僅僅是物品,我們看待平時的習慣、口頭禪,以及人際關係的視角也會發生變化,而斷舍離則自然而然地在這些方面得到了展開與運用。

持續不斷地審視關係,「當下的自我」的輪廓便會越來越清晰,這種變化會同時發生在精神層面和物理層面。

學會在各種情況下重新審視關係,將會改變你的生活方式,這便是自立、自由、自在的境界。自在力能讓我們獲得以真實的自我充分享受人生的能力。

讓自己喜歡上自己

假設在你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人際關係十分惡劣,那麼,身處其中的你,想必很難保持正面思想吧?

對於這個問題,正如我在第一章中所闡述的,改變關係的質量,在許多方面都能帶來意外的效果。然而,說到底,為無法改善人際關係而煩惱不已的,畢竟是我們自己。你難道不想知道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改善關係的質量嗎?

其實,在改善與他人的關係之前,必須首先解決一個重要問題。

這個重要問題,就是自己與自己的關係是否良好。

自己與自己的關係,換句話說,就是自我形象認知,或是自我肯定感。簡單來說,就是你喜不喜歡自己。以自我為軸心的狀態,也就是「喜歡自己」的狀態。雖說二者並非完全相同,但要是沒有自我肯定感,就根本無法維護自我軸心。

如果你不斷責備自己「我真是沒用」,試圖提高與他人關係的質量就會變得十分困難。所以,還是先改善與自身的關係吧。

通過身體,了解自我軸心

瑜伽和中醫的理論基礎之一是,在人的身體裡,有個叫丹田的能量聚集處。與知、情、意相對應的上、中、下丹田,從頭頂貫穿至會陰。

大致來說,靠近會陰穴的丹田主掌生命力,胸口周圍的則主掌感情,頭部則主掌思維。只要其中一個有所欠缺或不足,我們的身心就稱不上健全。

有感情,才能喜歡自己和別人;有生命力,才能用身體感受、行動;有思維,才能將思想與行動相結合,並以最佳形式將其具象化。

實際上,在詢問自己「這樣東西對我而言,是否必要,是否合適,是否舒服」時,就是在提高自身的思維、感情和生命力。

不斷提出「需要、合適、舒服」的問題,持續這樣的訓練,便能了解自己獨特的思維、感情和感受特徵,從而做出適合當下自己的選擇和決定。而且無需刻意,自動地,瞬間就能把握,不受他人的聲音、社會的噪音以及繁雜的信息幹擾。

頭腦、心靈和身體能量和諧運作、相互補充,身體內部就會形成一種不受外界幹擾的

深入了解自己,在生活和工作場所輕而易舉地實現自我價值。斷舍離將此稱為自我軸心。

在名人或是身邊的人裡,是否有那種讓你感覺言行一致、了解自己步調的人呢?那些人都是通過一些方法調整了這三種力量,確立了自我軸心的人。

在體育界,通過身體鍛鍊出來的「體軸」與自我軸心十分相似。但是,斷舍離要訓練的自我軸心,無需通過任何體能上的鍛鍊,需要做的僅僅是扔東西這個動作而已。除此之外,就是通過物品,在心裡對自己提出具體的問題。

沒錯,只要藉助物品的力量,任何人都能鍛鍊出自我軸心。

即便你不是運動員,也不是治療師、醫生那樣的心理專家,依然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給自己注入活力。有沒有覺得很期待呢?

變得更好的力量

也許你會想:「既然鍛鍊丹田就能確立自我軸心,那為什麼不直接鍛鍊身體呢?」

的確,通過鍛鍊身體,從生理上切入,也能鍛鍊肉體和精神,從而創造出不受外界幹擾的自己,甚至還有人能發揮出超人般的力量。然而,這種方法能否培養出具有優秀人格的人,卻是不確定的。

不要妄言看不見的世界的事,看不見就是看不見,看不見本身有它的意義,無需過分拘泥於此。把那些有獵奇心理的人說得一愣一愣的,真痛快!

有些人一見到那些能看見常人看不見的東西或有超能力的人就崇拜不已,以為他們也具備那樣令人崇拜不已的高尚人格,對其毫無戒備。之後,就可能會發生一些奇怪的事情。

至少可以說,斷舍離中的自我軸心,在簡單地強化知、情、意所獲得的東西之外,還包括一些更高層次的東西。如果硬要用語言來表述,可以說是我曾經在瑜伽道場學到的佛性力。

假如要更詳細地說明佛性力,可以說,就是——

使人作為人,變得更好的力量。

「更好」的狀態,也可解釋為真善美。要想具備佛性力,無論是以身體為媒介,還是通過斷舍離以物品為媒介切入,如果其中包含某種思想,便可事半功倍。例如瑜伽、斷舍離和武道,有禪道、佛教以及神道教作為基礎,具備條理清晰的思想。

然而,並非有了思想就萬事大吉,切不可盲目相信某種思想,沾沾自喜不求上進,關鍵還是在於個人的態度,也就是自己如何解釋超越理論的、類似審美之類的東西,又如何努力將其具象化。換言之,解釋力也是重要的悟性之一。

充分利用憤怒與嫉妒

憤怒也是機會,因為它能讓我們意識到自己腦中那些不知不覺間吸收進來的不必要的觀念。

一旦感覺到憤怒,你不妨就想著「很好,來了」,暫緩片刻後,審視自己是基於怎樣的價值觀,才會產生這種憤怒的情緒。憤怒是絕佳的觀察機會,也可將其視為誠實面對自己心情的契機。

比如,你是否特別容易因為對方遲到而憤怒呢?這是為什麼?是因為你自己認為準時到達是理所當然的。但對方可能只是跟我們不同,並不認為準時有那麼重要罷了。

先不管兩種觀念孰好孰壞,由於對方的觀念與我們所認為的「理所當然」「當然」「正常」的價值觀有所分歧,我們才感到憤怒。可以換一種能量的使用方式,承認雙方的價值觀不合,並採取適當措施應對。

例如,如果當時的狀況並不非得死守時間的話,我們就可以暫時放棄自己「嚴守時間」的價值觀,或者告訴對方自己的想法。然而實際上,你是不是完全不採取任何行動,任由不滿的情緒堆積淤塞呢?遲到這回事,說小可小,說大可大,因人因事而異。

切勿對翻湧而起的情緒置之不理,而應思考如何轉變它。此時,正是你彰顯智慧的時刻。

此外,你是否品嘗過嫉妒的滋味呢?如果你認識到了嫉妒的情緒,好機會就來了。

感到嫉妒,就是說你發現了自己想要成為的對象。你希望自己成為對方那樣,卻做不到,因此才會嫉妒。戀愛也一樣,自己喜歡的人喜歡別人勝過喜歡自己,我們就會對那個人產生嫉妒的情緒。

那就不要止步於嫉妒,努力提升自己,達到對方的程度,容許自己這麼做。否則,如果只是任由情緒左右,嫉妒將成為煩惱的源頭。

負面情緒是恰如其分的診斷材料。與其將其封存,不如思考該如何處理它們。此時,考驗的就是對生活方式的悟性了。

運用俯瞰力,在高處把握人、事、物

引爆人生革命的三要素

拋棄阻礙命運之流的煩惱,強化自我軸心後,人生的視野便會逐漸寬廣起來。清除了阻礙要素後,就該踩加速器了。

想改變命運,自由自在地度過人生,需謹記以下三個要點:

丟棄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事物→實踐斷舍離。

喜歡自己→自我肯定。

人生雖偶有艱難,但依然充滿樂趣→俯瞰和解釋。

斷舍離是讓我們過上有意識、有目標的生活的練習。對物品進行取捨選擇,決定其去留,不斷重複這個行為,是在為果敢開拓人生新局面鍛鍊肌肉的力量。當肌肉力量儲備充足了,人生就將發生激動人心的變化。

市面上有不少書標榜「只需五分鐘」「立即改變人生」,宣揚開運、自我開發。誰都知道,現實當然沒那麼簡單。一流的運動員,要靠運氣和不為人知的努力,二者缺一不可。同樣,我們如果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也需要不斷積累,反覆練習。

「但是,練習本身非常痛苦、難過……」很多人所擔心的,實際上會不會只是幻想呢?斷舍離的練習,在每天的生活、日常之中開展,只需一點點覺醒,經由覺醒帶來幹勁,便能自然而然地持續保持實踐的動力。

簡單歸納為自立、自在、自由,具體來說,三者又各自代表怎樣的狀態呢?進一步深入思考,自立、自在、自由形容的是身體、金錢、心靈這三大要素各自的狀態。身體健康,在金錢上不受限制,精神不受束縛,如果能達到這樣的狀態,就十分理想了。

請你想像一下。假如你能做到不顧慮任何人的目光,沒有任何阻礙,擁有經濟實力,可以去任何地方,見任何人,該有多棒。在這種狀態下,我們才能邂逅許多緣分,並且與遇到的人共同學習,從而開拓運勢。

令我們可以俯瞰人、事、物的力量——俯瞰力,是造成這種差距的重要原因。

金錢就是能量

俯瞰事物,並對其進行解釋的悟性,最有效的就是在處理任何人都很在意的金錢問題上。

事實上,擁有俯瞰力的人並非有錢人或善於賺錢的人,而是在另一個層面上善於和金錢打交道的人。簡單來說,他們因金錢而產生困擾的可能性通常極小,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大家是否思考過金錢的本質呢?可以把金錢分為三類進行探究。

如果把金錢分為三類,你會怎麼分呢?這是個思維遊戲——通過分為三類,讓大家脫離善惡、正誤等二元論,使思維更加抽象,從而抓住本質的遊戲。越是善於運用俯瞰性思維、擅長本質性解釋的人,給出的答案就越抽象。然而,這個問題絕對沒有唯一的正確答案。

比如,把金錢分為「紙型」「金屬型」「塑料型」的人,認為金錢包括紙幣、硬幣和卡。這是被問到錢,腦海裡就浮現錢包裡裝著的東西的人給出的答案,極其具象。

也有人將其分成「借出」「借進」「儲存」。這種分法相對抽象,是基於金錢的流通屬性所給出的回答。

有趣的是,通過不同的分法,可以看出分類的人對分類對象所持有的前提觀念。一旦得知此前提,就可以坦然接納自己與他人的差別,了解到「原來還有這種看法啊」。

然而,如果將金錢更加抽象化,會得到怎樣的答案呢?最基本的答案,大概會是「收入」「支出」「儲蓄」吧。換一種更加脫離金錢本身的語言來形容的話,就是「進來的東西」「出去的東西」「停留的東西」。

這些語言不但將金錢的本質表達了出來,更準確命中了「能量」這一根源性的本質。

能量是萬物的原動力,金錢是能量最簡單的外顯。如此一來,能量,也就是金錢本身,就不會有善惡、正誤、乾淨骯髒之分。

那麼,為何我們會拿出那些價值觀來衡量金錢呢?那是因為,賺錢原本不過是達成目的的「手段」而已,我們卻錯將其自身當成了「目的」。那些口口聲聲說想成為有錢人的人,有必要明確一下為什麼想成為有錢人,那些錢要花在什麼地方。

過分執著於賺錢的人,往往得不到他們真正渴望的,比如幸福與成功。因為賺錢本身不過是獲取成功與幸福的手段,他們卻將其看作目的。

認為賺錢不好的人,財運一定不會好。因為只要他們有這種想法,與金錢的關係就已經不好了。他們不能和金錢好好相處。

換言之,以上兩種相反類型的人,有一個共通之處,即都不善於和金錢打交道。是否善於與金錢打交道,與持有金錢的多寡又有所不同。

擁有俯瞰力的人,能做到中立地看待金錢,明白「金錢到底不過是手段罷了」。若能俯瞰到這一點,便會懂得,金錢在平等地對待我們每一個人,金錢的價值會隨著時間與場合發生變化。學會在此認知基礎上合理使用金錢,這就是和金錢相處的秘訣。

無論你是否有錢,一塊錢終究是一塊錢,不會變多也不會變少。如果能記住這點,即便腰纏萬貫,也不會得意忘形,恣意將一萬塊錢當一塊錢來用,也不會為了省一塊錢就浪費一兩個小時在網上尋找更便宜的東西,學會將耗費的精力、時間與一塊錢放在天平上對比。

當出現緊急事件或是從長遠來思考問題時,對待真正需要的東西,也能夠當機立斷,偶爾也可將十萬塊用得像一萬塊。

總而言之,關鍵不在金錢的多寡。若能清楚認識到這一點,便能做到遊刃有餘地開關金錢的能量閥門,最終不再浪費金錢,也不再為金錢所困。

最後一個關鍵點。金錢能量的價值在於「使用」。換言之,僅僅囤積大量金錢在手,沒有任何意義。有進必有出,這是大前提,因為進進出出的流動性,才是金錢的本質。

金錢與能量,一直在世界中流淌著。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巨大財富之流的支流上。如果能對各種事物持有上述觀點並付諸實踐,能量就一定會流動、循環,令我們在必要之時,能妥善利用必要數量的必要事物,與我們格局相符的回流也將如期而至。

換個角度來俯瞰吧

同一個自己,一旦得知能夠通過斷舍離,用自己的雙手讓一切回到正軌,心情便會一下輕鬆不少,就能原諒自己,甚至換個角度看待自己,覺得雖然現實很殘酷,但是「哎,人生在世,有高峰就有低谷嘛」,掙扎痛苦著的自己也挺可愛的。

像這樣充分享受逐漸轉移視點所帶來的樂趣,也是斷舍離的樂趣之一。

此外,通過繼續丟棄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事物,迄今為止不曾發覺的事物的本質、共通性以及相似性就會自然而然地清晰浮現在眼前。「攀爬」到這裡,之後便進入如何解釋、如何創意加工的階段了。

人類所能達到的俯瞰的最高境界,就是從宇宙眺望了。據說,太空人在外太空目睹整個地球以及宇宙空間,回到地球後,很多人會選擇成為一名聖職者。或許是因為他們真切地體會到了地球萬物運轉背後的巨大機制也說不定。

掌握自在力,重拾快活人生

俯瞰,掌握人生真諦

一般而言,三法印的含義如下:

·諸行無常——世間萬物,無時不在變異幻滅之中,剎那間遷流變異,無一常住不變。

·諸法無我——世間萬物,無所謂「我」之實體。

·一切皆苦——世間萬物皆為痛苦。

將以上抽象化,逐漸接近本質的話,首先,「諸行無常」這句話在日本因《平家物語》而廣為人知,因此在人們心中,常帶有「盛者必衰之理」,即「繁榮至極必衰敗」「人生苦樂參半」的色彩。換言之,人們常將其理解為世間萬物無時不在變化的宇宙法則。

其次,「諸法無我」的意思是,我們通常認為,物有物之實體,我之存在亦有我之實體,然而實際上,物與我之間的「關係」才是一切。簡單舉個例子,再討人厭的上司,也有深愛他的妻子會對他說「親愛的,最喜歡你了」;再美味的法國料理,要是肚子很飽也不可能吃得津津有味,相反,飢腸轆轆時,一碗澆汁蕎麥麵都是獨一無二的美味佳餚。這就是自身與他人、與物品之間建立的關係各不相同的具體表現。

最後,「一切皆苦」就是說,人生恆苦,塵世間每個人都逃脫不了生老病死的命運。這句話,說的是「經驗」。當然也有愉快的經驗,但能讓我們從中有所得的經驗無一不是痛苦的。因為是痛苦的經驗,所以這裡將其總結為「苦」。

那麼,結果又如何呢?佛家也有表達結果的語言,即「涅槃寂靜」,也就是開悟。斷舍離將其稱為「離」的境界,或是「愉悅」。

我們身邊的自在力

擁有自在力的人,大多是那些被我們稱為「有真才實學」或「一流」的人,這是個不容爭辯的事實。或者可以說,自在力是那些需要做策劃、指導、協調之類工作的人本就該具備的能力。

通過斷舍離所能獲得的,是自立、自由、自在的境界,是一種任何人都能獲得的狀態。在這個共識的基礎上,讓我們來看看擁有自在力的人所具有的特點。

在服飾、飲食、住所、對話等方面無不滲透著鮮明的個人特色,品位卓越。

總是在機緣巧合下,遇到想見的人,獲得他們的主動聯絡,得到想要的物品,獲取必要的信息,時機準確。

金錢的能量流從不停滯。能用簡單明了的比喻進行說明,對事物擁有屬於自己獨特的解釋。

並不刻意地說出什麼名言警句來,無意中的一句話就具有直抵本質的厚重力量。

給出的建議明確,因此常成為人們想要與之商量的對象。

言行一致。

一旦決定要做的事,就能以超高的集中力完成。

對時間的感覺應時而變,時而一瞬即逝,時而充裕有餘。

對神佛等偉大的存在常懷感恩、敬畏之心。

不拘泥於靈性世界等看不見的世界。

無論身處境況如何,感恩之心總先於不滿,並且不忘保持謙虛。

所謂品位,即將事物抽象化、單純化,並抓住其本質的能力,也是能夠用自己的經驗與知識,自在地解釋事物的能力。或者說是,創造性地表現事物的能力。總而言之,品位是俯瞰力和具有獨創性的自在力的結果。

隨著品位不斷提高,就能慢慢做到不直截了當地將所掌握的本質表現出來,而是稍微下點功夫加入些調味料,做出變化來。通過加入變化元素,更加突出本質,發現新的魅力,就像施以魔法一樣。

在物品和思維都一團糟的情況下,很難談品位,這就是為什麼斷舍離要求各位減少物品數量,運用總量限制法——看不見的收納工具放滿七成,看得見的收納工具放滿五成,觀賞用的收納工具則只能放滿一成。首先要把頭腦和住所導向中性的狀態,用品位增添特色是後話了。如此一來,就能充分調動真正具有原創性的敏感性,摸索該如何自由自在地表達自己。

我們身邊那些擁有自在力的人,幾乎都是能穿出屬於自己的時尚的人。即便他們穿戴著叫不出牌子的服飾,也總會被人詢問:「這是哪裡買的?」自在力就體現在這些日常生活微不足道的細節中。

比如那些讓人感覺總能在無意中說出一句直抵本質的話的人。他們往往能準確感覺到並表達出每個行業、每個領域都共通的真理,說得更具體一些,他們是擅長比喻的人。只要學會俯瞰事物,就能把發生在某個領域的事抽象化,發覺「那個和這個挺像的呢」,由此及彼地做出解釋。把握以上關鍵表現,再去認真觀察一下那些你覺得「有自在力」的人,就能發現許多蛛絲馬跡了。

這位先驅者承受著眾人的嘲笑和批評,以及「那種事不可能做得到」的質疑,依然堅定地走自己的路。這句話的內涵十分深沉、厚重。

這短短的一句話,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鳴,更勾起了我許多的聯想。

「批評的一邊」「被批評的一邊」,如果非得二者選其一,我會選哪一邊呢?

斷舍離也並非總是在周圍人善意的理解中醞釀成長至今的。即便如此,作為一個先驅者和實踐者,也許視各種批評為可貴的意見,勇往直前,就是使命所在吧。「批評的一邊」,還是「被批評的一邊」,答案不言自明。

LADY心理與健康專欄

相關焦點

  • 《鈍感力》:與其百般計較,不如一顆簡單的心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常常因為身邊發生的一件事或者別人說的一句話,而計較很久,不斷地思慮,這類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愛鑽牛角尖的人,他們通常陷於因為自己思慮過多而得出的毫無根據的結論中自我折磨。而這種時候,我們就需要一點「鈍感力」來調和自己的思想和情緒。「鈍感力」是日本作家渡邊淳一提出來的,他曾是醫學博士,因此,在《鈍感力》一書中他沿用了大量醫學依據來解釋鈍感力是如何影響人的身體和心理狀態的,他將「鈍感力」視作一種處事不驚、智慧生活的能力。而鈍感力究竟是什麼呢?
  • 渡邊淳一:人生的下半場,拼的是鈍感力
    從另一個角度看,是鈍感力成就了這些偉大的作家,是鈍感力沒有將他們的才能泯滅。渡邊淳一甚至認為,在文壇上有益的鈍感力,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處在低谷時不要妄自菲薄,人生順遂時不要得意忘形,這才是人生該有的態度。
  • 自我肯定和他人肯定,哪個更重要?仰天大笑出門,我輩豈是蓬蒿人
    ,無論是源於自我的肯定,還是來自他人的肯定。肯定,創造著人生的價值,不斷告知和暗示著我們做每一件事的理由、度過每一天的理由。有人說,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在尋求他人的肯定,一嗔一笑、一舉一動無不考慮著他人的看法,這樣的生活極其苦累,活得滿身不自在。其實,他人的肯定不太重要,對自我的肯定,才是最根本的存在哲學。
  • 12月結束,放下羈絆,尋回自我,3星座果斷放手,活個痛快
    在這種情況下,糾結許久的摩羯乾脆放下束縛,如果彼此不能理解,無法調和,乾脆分開,摩羯學會了為自己而活,為自己而活。2、水瓶座水瓶座善良,落落大方,深受朋友喜愛。情感上,水瓶總是珍視和重視對方,謹慎地維護彼此的感情,即使遇到困難,水瓶也願意耐心地與對方協調解決,即使付出代價,水瓶也覺得值得。
  • 人生,刪繁就簡,自在安然
    卷首語:人生是個刪繁就簡的過程。在這條路上沒人會叫你起床,也沒人為你的將來買單。你需要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突破。說不定用力地走著走著,就走出了繁華。每個人,註定只能歷經一種人生。而我們總想把一輩子當作幾輩子來過,才經常覺得來不及。也因此 ,會到了某個時候,總想把一段人生掐斷,重新開始。而實際上,人生一旦開始,就沒有了回頭路。也就是說,自己既然認準一條道路,何苦去打聽要走多久;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需風雨兼程,努力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到最好。
  • 大巧若拙,重劍無鋒,依靠「鈍感力」獲取成功的星座
    現在的年輕人要通過自降敏感性的方式才能適應現代社會,於是鈍感力的優勢便得以凸顯。所謂鈍感力,就是在面對敏感問題時,表現的「遲鈍感」的,面對挫折時,可以免於情緒的幹擾,更容易專注於事情本身。可以說鈍感力是一種反向優勢,痛感不強,反射弧雖稍長,卻擁不為小事動搖,從容不壓迫的定力。尼採說,「無需時刻保持敏感,遲鈍有時即為美德。」
  • 渡邊淳一的「鈍感力」,究竟誤導了多少人?
    以下文章來源於艾菲的理想 ,作者艾菲的理想 艾菲的理想聚焦自我成長兩大基石 - 思維躍遷與自我認知,活出你的蓬勃人生。歡迎你的到來,相信你會在這裡得到真實可見的改變與成長......
  • 自在每一天「花王樂而雅自在系列護墊」新裝上市
    並且為應對不斷變化的消費需求,「樂而雅」品牌不斷對產品進行升級與創新,使其受到了越來越多女性消費者的信賴和喜愛。「花王樂而雅自在系列護墊」在2020年4月新裝上市,在升級產品性能的同時,也進一步優化了產品包裝。升級產品採用清新配色,加上優雅的蕾絲花紋裝飾,讓整體包裝更加簡潔又不失少女心;新增了人性化的易撕貼設計,能在每次抽取後重新密封,讓使用過程更衛生,攜帶也更加方便。
  • 一人之下:梁挺追求痛快,為何要送上門給高英才殺?唯有一種解釋
    【前言】國漫《一人之下》第506話更新了,上一話說到無根生幫助吳曼,也就是莫明居士悟出了自己的道,五蘊皆空之後的吳曼放下了一切,選擇去做人生中最後一件事情,贖罪。【一生只求痛快】然而無根生卻表示自己辦不到,原因很簡單,無論是吳曼還是其他人,無根生之所以幫助他們去證道,是因為他們自己有心去追求道,如果梁挺也想像吳曼一樣,至少也要先告訴他,自己到底想要幹什麼?面對無根生的提問,梁挺卻很輕鬆地說出了自己所想,只是為了兩個字,痛快。
  • 《自在獨行》-拿起這本書,賞玩人生路
    某天,當你覺得自己也可以對付那些狗屁倒灶的事情而並不覺得委屈無助時,那麼恭喜你,你可以「自在獨行」了,沒人能夠抵擋。時間事件的淬鍊,讓我們變成了賈老師說的「人生孤獨的行路人」。於是,你可以拿起這本《自在獨行》,陪著你繼續走,裡面的一個個小故事,就像自我精神的對話,賈老師對細節的精準描述,仿佛身臨其境般帶著讀者開啟一段段心靈的旅程,在那映射中,你也看到了你的喜悲,疑惑,看到了你的家鄉,你的父母,看到了你所經歷的一切……全書共分為五個章節《孤獨地走向未來》、《默默看世界》、《獨自走一走
  • 《跳出我天地》:遵從自我,舞動人生
    此類電影引發的一個共同問題是,縱然它們風格突出、也形成了品牌特色,但我們無法從中感知到真實的當代風貌、普通人的生活氣息以及現實中飽含矛盾衝突的冷暖人生。任何國家的電影,主流商業片、類型片固然重要,但反應現實、反思人性、批判現實的那類精品仍舊不可或缺。史蒂芬·戴德利導演的《跳出我天地》正是一部反叛傳統英式電影刻板、保守價值觀的佳作。
  • 一個人真正的成功,是自我肯定
    而我們談論的真正的成功,是自己對自己的肯定。」這一番對話,實際上把成功分為兩種,一種成功是:得到了社會的肯定;另一種成功是:自己對自我的肯定。哪一種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筆者認為,一個人真正的成功,是對自我的肯定。何謂「自我肯定」?自我肯定,也叫自我認同,這是一個心理學常用術語。
  • 女人真正的痛快——活得漂亮
    女人如果想擁有活得漂亮的人生,要什麼必要條件呢?婚姻幸福?家庭美滿?隨心所欲?男人聽話?還是說有錢?「活得漂亮」這四個字,讓我想起了熱播劇《完美關係》中的斯黛拉。女人活得漂亮,不一定家庭美滿,婚姻幸福,但肯定很痛快!雖然我很不看好斯黛拉與葉東烈的後來,但人生苦短,享受過,愛過,努力過就好,至於結果?隨緣吧。
  • 提升孩子的自我認同感,激發他的自信潛能
    那些缺乏自我認同感的孩子每做一個動作,甚至每說一句話,都要看旁人的眼神,唯恐自己哪裡做不好,他不能確定自己到底能不能有好的表現,需要從旁人尤其是父母或老師那裡獲得肯定或者認同,這樣他才感到心安。可即便如此,有些對自己認同感嚴重不足的孩子,總是需要反覆進行心理建設以給自己打氣,才可能去表現,而且其表現也多半並不能令自己滿意。而一旦發現自己沒有表現好,這種對自己的不認同感恐怕會更深。
  • 我自在,所以我存在
    可見,自在是一種博大萬千的狀態,它可以形而上到信仰和精神,也可以形而下到生活和心境。它既超驗,又現實。自在兩個字,拆開來,就是自和在。自,對應的是自己,是我;在,對應的是存在,既有物理存在,也包含存在感。說白了,自在就是「我存在」的一種表達方式,是意識自我與物質自我的綜合體現。
  • 成年人最珍貴的生活方式:自在獨行
    賈平凹在《自在獨行》這本書中,告訴每一個孤獨的行路人:「獨行是一場心靈的隱居,真正的灑脫來自內心的安寧。」很多時候,成年人最珍貴的生活方式:自在獨行。人生就是自我和孤獨之間的一場遭遇和救贖。在這場遭遇和救贖中,我們學會了思考,慢慢走進自己的內心深處,看清楚自己的脆弱和堅強、夢想和渴望。在遭遇孤獨之前是迷茫,經歷孤獨之後是成長。
  • 山水之間,感悟自在人生
    一世功課 自在大觀一場冬日黑天鵝,粉碎了2020年的美好開始。天下巨變之時,當我們的欲望外殼逐漸被剝去,什麼才是重要的?我們何以守住心中所求?短暫的暫停,也給了我們更多沉澱與反思的時機。人生的諸多功課,在這種眺望與靜觀中,得以見自己。遠處的閩江水滔滔不絕,它用一江奔湧,好像在訴說,沒有一條河會被困住,江灘永如新洗。我們仍有東西可堅守,仍有希望可保留。近處的草木無言,崢嶸繁衍間,姿態萬千。芊芊花草、鬱郁林木,隨著天地變化,枯榮轉換卻生生不息。
  • 反正都是死,不如痛快去活,才不虛此行
    人的生命不在於長短,在於是否痛快活過。」人生的意義不在於你到底活了多久,而在於你有沒有一些活得痛快的瞬間。那麼,如何才能活得痛快?活得痛快,就是不甘平庸,永遠充滿朝氣和活力,有理想,有追求,有個性,有擔當。
  • 2020剪最痛快的短髮,洋氣
    2020剪最痛快的短髮,洋氣 剪最痛快的短髮,做最靚的仔。 沒有剪過短髮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剪短髮打破傳統對美的定義,更有時尚感, 對於追求時尚的妹子來說是一種時尚的追求, 尤其是在夏天,短髮已經成為一道時尚的風景線, 短髮越來越受歡迎,而你也會越來越好看。
  • 《自在獨行》:人生就是一場孤獨的修行
    《自在獨行》——賈平凹獨行是一場心靈的隱居真正的灑脫來自內心安寧>初讀賈平凹先生的《自在獨行》是我最近在看的一本書,這本書的書名很吸引我「自在獨行」。我覺得其詞很是富有個性,剛看到這個書名時我感覺到的是一股豁然開朗、自在安逸、感到一股禪意似的那種樸實無華又具有內涵的感覺。而怎麼在這快節奏下的當代能做到自在獨行呢?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自在獨行》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