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似乎是個釋道色彩頗為濃厚的詞語。
在佛家這裡,「自在」是菩薩的觀境自在和作用自在,是跳出三界外的無拘無束大自由。而在道家,「自在」則是一種無所達致,自然而然的存在狀態。
不得不說,「自在」因為這兩者的加持而多了一層超凡脫俗的氣質。
我們也知道,佛家講求的是慧根和修煉,道家追求的是不爭和無為,如果沒有出世的智慧和修為,這是否意味著:塵世中的自在並不是自在?
作家賈平凹在《自在獨行》中這樣寫到: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十年裡,該自在就自在吧,該瀟灑就瀟灑吧,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了。
可見,自在是一種博大萬千的狀態,它可以形而上到信仰和精神,也可以形而下到生活和心境。它既超驗,又現實。
自在兩個字,拆開來,就是自和在。自,對應的是自己,是我;在,對應的是存在,既有物理存在,也包含存在感。說白了,自在就是「我存在」的一種表達方式,是意識自我與物質自我的綜合體現。
我們追求精神世界的充盈和現象世界的豐富,當兩個世界和諧而圓融,既讓我們精神上享有自由,又能在生活中有掌控感,這種積極的狀況就是自在。問題是,這種自在該如何實現?
01
自在的前提是價值
《增廣賢文》中有句話: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意思是:人要有成就,必須刻苦努力,不可安逸放縱。這句話的積極意義在於鼓勵人要有所追求,創造存在。
但其中隱含著這樣一個假設:這個努力的過程因為是辛苦的,所以是不自在的。即認為辛苦與自在之間必然是對立關係,這恐怕就有些絕對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比如深耕易耨的勞動、朝九晚五的工作、勤儉有方的持家或專心致志的求學等等。不論何種存在方式,真正讓人自在的是價值感。
換句話說,當我的存在有價值,我就會自在;價值感越強,我就越自在。
當一個人投入了一項熱愛且有意義的工作時,那種全情投入帶來的愉悅體驗就是自在的形式之一。
心理學家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將之命名為「心流」。
心流,指人們在專注進行某行為時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在此狀態時,人已經處於忘我的境地,創造力迸發,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
阿基米德是如何發現浮力原理的呢?
有這樣一個傳說,阿基米德為了測量國王的金王冠是否摻了銀,苦苦思索鑑定方法。有一天,他去洗澡,剛躺進浴盆水便滿溢出來。
於是他突然想到,相同重量的物體,由於體積的不同,排出的水量就不同。那麼也就是說,金王冠重量相同,但如果摻假則體積不同,因此排出的水量肯定也就不一樣…
阿基米德因為發現這一方法大為狂喜,從浴盆中跳出來,一絲不掛地從街上跑回家。由此,浮力原理被發現,並被人稱之為阿基米德原理。
一個人在創造或創作中處於自在狀態時,他的認知世界與創作對象之間會建立起無障礙連結,智慧被充分調動,成果往往不期而至。
自在,不代表一個人必然清閒舒坦,如果沒有價值創造,本人也絲毫不在意自己的價值感,這種形似自在其實就是安逸放縱。
相反,積極的自在必定是以價值創造為前提。那些廢寢忘食,冥思苦想,雖讓我們身體疲累,卻令人忘情專注,才是真自在。
02
自在的衡量是自適
自在對應它在,這裡的「它」包含「自」之外的很多事物。客觀而言,外界事物於我們本是中立的。
但不難發現,面對紛繁複雜,有人氣定神閒,有人卻兵荒馬亂;面對名利誘惑,有人視如浮雲,有人卻如獲至珍。
莊子在渦水垂釣,楚王派二位大夫請他做官。
莊子淡然說道:「楚國有隻神龜,被殺死至今已三千歲了。楚王十分珍惜它。我請問二位,此龜是寧願死後留骨而貴,還是寧願生時在泥水中潛行曳尾呢?」
二位大夫道:「那當然是願活著在泥水中搖尾而行。」莊子說:「二位大夫請回!我也願在泥水中曳尾而行。」
莊子寧在「無何有之鄉」安享清靜和淡泊,也不願「居廟堂之高」坐享榮華和高位,在功利主義者看來一定是極不明智的。而在莊子看來,這種選擇順從己心,是最自適的,因此才是自在的。
當今社會在面對問題決策時,思考框架往往以理性為重,不僅「Listen to your head」,還要借用各種工具、模型等等,務求做到準確預測和精確計算。
而隨著環境的日益複雜混沌,理性的局限越來越凸顯,經濟至上主義已受到人文價值觀的嚴峻挑戰。
Listen to your heart,聽從人心的召喚,無論是宏觀決策或者個人選擇,實際上更符合天道。
人人都有選擇活法的權利。只要不違反道德底線,都可以追求各自意義上的成功。可如果追求中失去了自在怎麼破?
答案就是聆聽心的聲音,無論向左走,抑或向右走,以「自適」為校準砝碼。
現代人經常自嘲「年輕時拿健康換金錢,年老時拿金錢換健康」。
這種以功利與自在的交易,勢必會帶來種種身不由己、己不由心,長期不自適之下,又怎能健康?
佛偈:眼內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它在」如果佔據了太多的分量,自在的空間必然就被擠壓。
自在,不是存天理滅人慾,而是對內外平衡的掌控力。只要掌控自適,就可以自在。
03
自在的體現是本己
楊絳先生在100歲生日時說過:「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盼望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自在,說到底,不就是自己心中的淡定與從容?有了內心的安定,感官就有了信息的聚焦和編碼,我們所見所思不再只有執念,我們忙忙碌碌不再只為利害。
有了內心的從容,做事也就更加篤定和沉穩,不再挖空心思垂涎自己能力不逮的事,而是在自己所能及的範圍內自在的行動。
自在,是動態的,讓我們隨時實現內外打通的和諧與自然;自在,也是彈性的,我們可以拓寬自己的邊界,也拒絕自己變身人形機器。
操之在我。請記住,自在的主人是真正的自己。
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大多數人除了賺錢其他的話題極難吸引他們。無論他們有錢沒錢,其實並沒有太多的區別。種種現象都在告訴人們:抓緊時間賺錢,拼命地賺錢。
對於很多人來說,好像這個世界除了賺錢其他的事均無意義可言。其實到頭來,你會發現這是一群極其不幸的人。更多的人是被社會大潮所裹挾的,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這樣來生活與工作。
這個就是攀比,是來自於大腦的比較。如果你能夠輕輕鬆鬆的快樂生活和賺錢,這沒有什麼不妥;如果你是在犧牲快樂和健康而拼命賺錢,那你就需要認真地反思了。
最好找到自己的樂趣,並使之為社會大眾服務,這個才是你真正應該做的。
在目前商品社會的裹挾下,整體的社會道德底線一破再破。更有甚者,身體和愛這種生命本質的東西都作為商品在出賣,以換取生命本不需要的、廉價的羨慕眼神和所謂的面子,他們怎麼能夠幸福快樂呢?
人的正常生活所需真的不多,只是我們想要的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