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空間較大 應提升監管效能

2021-01-19 中國新聞網

  日前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六次會議研究改善投資和市場環境、擴大對外開放問題。業內專家表示,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空間較大,但開放順序和速度需要綜合考量。在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背景下,應處理好監管與開放節奏的平衡,避免在開放過程中出現「盲點」。

圖為香港中國銀行開放人民幣業務時,展示新鈔。

中新社

記者 洪少葵 攝

  開放仍有較大空間

  近年來,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取得了長足進展: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SDR貨幣籃子;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陸續開通,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水平提升;自貿區金融不斷創新,「一帶一路」建設加速推進。

  改革和開放進入新階段,對金融業提出了新的要求。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銀行、證券、保險和信託等仍有開放的空間。從股權結構看,銀行業外資機構股權的佔比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債券市場開放也可以更進一步。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齊魯資管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表示,資本市場開放仍然有較大的空間。從長期來看,在人民幣匯率穩定的情況下,可以加快推進開放。例如,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規模還可以再擴大,尤其是A股確定將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後,外資對我國資產的配置需求會加大。

  平安證券分析師魏偉表示,資本市場開放將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互聯互通標的拓展以及限額放開,積極籌備滬倫通;二是擴大證券業對外開放,修訂《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三是金融衍生業務加速發展;四是完善上市公司管理制度,繼續完善停復牌制度。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對於資本項目來說,無論是股票市場、債券市場還是商品市場,在對外開放初期可實行「寬進嚴出」的管理,但不對稱的流動機制會對對外開放進一步深入造成阻礙,因此預計會擇機完善雙向流動機制。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室主任張明表示,實體經濟是金融業開放的基礎。金融改革在推進,金融機構的混業經營在深化,流動性充沛。需要注意的是,實體經濟改革速度如果相對較慢,會導致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下降,目前應繼續加快實體經濟改革。

  合理確定開放節奏

  專家表示,在積極推動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同時,需合理安排順序和速度。李迅雷表示,我國金融企業的國際化程度仍較低。如果開放的速度過快,會給金融機構的經營帶來壓力。外資企業如果進入得過深,可能給金融穩定帶來一定影響。

  「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首先要求市場平穩運行。」連平認為,當內部風險較明顯時不宜迅速對外開放,否則可能帶來更大的風險。未來對外開放要服從於自身需要,如金融去槓桿和抑制資產泡沫等。在能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逐步擴大開放。

  關於開放順序,張明表示,在配套改革未及時推進的情況下,單方面加快資本帳戶開放可能引發很大風險。因此,資本帳戶開放的前提是人民幣匯率和利率形成機制基本市場化,並且內部金融風險基本能得到控制。

  此外,有專家建議建立風險分擔機制。魯政委表示,雖然風險有傳染性,但不能過分強調開放的風險。例如,我國在落實「一帶一路」倡議時需要一個風險分擔的金融市場。

  提升監管效能

  國內金融市場吸納海外投資者將提升其全球影響力,同時監管效能也要跟得上。

  「開放和監管能力如何平衡是很重要的問題。」連平表示,國內金融業出現問題的原因,很多情況下是因為存在監管「空白」、「盲點」或監管太松。在對外開放中,如果監管跟不上,後果也是如此,需要有所平衡。

  談及其他市場的成功經驗,魏偉表示,韓國、新加坡等國金融市場在對外開放初期,對投資品種、投資領域、投資機構和投資比例、程序都有相當嚴格的規定。後來在金融市場逐漸成熟的基礎上,這些國家逐漸放鬆限制。這種安排確保金融市場有足夠的時間和充分的預期,逐步適應對外開放。

  魯政委認為,未來在重點開放領域可能有更多針對性政策出臺。在開放的同時,要有配套的宏觀審慎原則、監管政策、監控方法,才能以開放促改革,保證金融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

  張明表示,我國過去的監管體系是典型的分業監管體系。近年來,我國金融市場混業經營向縱深發展,但監管存在一定「空白」。未來要把對機構的監管變為對功能和行為的監管,無論機構經營何種業務,都要做到監管無「死角」。未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將發揮協調作用,消除此前存在的監管「空白」和「死角」。

  □本報記者 彭揚 實習記者 歐陽劍環

相關焦點

  • 專家:中國金融業須清除服務「雙循環」的瘀點、痛點和盲點
    在中國,金融體系出現瘀點、痛點和盲點,既有產業發展階段的原因,又有外部制度、市場的原因,還有內部產品開發、風險控制、需求把握及挖掘等原因。欲使金融業在促進「雙循環」和供需兩端改革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當務之急是金融業本身要從功能、制度、市場、技術、服務找出束縛金融各行業服務效能發揮的瘀點、痛點和盲點,並有的放矢地加以系統克服和清除。
  • [中證網]專家:金融業對外開放不斷加速 人民幣國際化程度將進一步...
    多位專家11月28日在2020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年會「金融業高水平對外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分論壇上表示,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不斷加速,為人民幣國際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未來人民幣國際化程度將進一步提升,需把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與區域、全球產業鏈重組有機結合起來。
  • 中國金融業開放邁出裡程碑式步伐,外資機構提出新期許
    這有利於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能力,助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央行行長易綱日前在第二屆外灘金融峰會上稱。數據顯示,中國是全球經貿體系的重要參與者,已成為第一大貿易國和第二大直接投資目的地,是全球價值鏈的重要樞紐和製造中心。2002年~2019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接近30%。
  • 上交所發布信披分類監管指引 持續提升監管效能
    11月24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上市公司自律監管規則適用指引第3號——信息披露分類監管》(以下簡稱《指引》)。這是上交所繼信息披露直通車、分行業信息披露監管、「刨根問底」式監管之後,總結監管實踐經驗,主動適應市場需要,在監管方式上作出的又一次提升優化。
  • 山東省青島市市場監管局提升檢驗檢測認證監管效能
    融合網際網路+監管平臺構建智慧監管新模式山東省青島市市場監管局提升檢驗檢測認證監管效能□ 本報記者 朱文達「學習深圳先進經驗,對標上海先進做法,我們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努力將『經驗做法』化為『青島實踐』。在創新創造中提升檢驗檢測認證監管效能,智慧監管理念、模式和實踐走在了全省前列。」近日,山東省青島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接受中國質量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據介紹,青島市市場監管局集聚檢驗檢測認證資源,融合網際網路+監管平臺構建智慧監管,優化檢驗檢測認證監管流程,多源信息融合互通共享,雲端節點貫通監管可視可溯,風險信用雙評估差異化監管,在創新創造中提升了檢驗檢測認證監管效能。
  • 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陳陽:提升海南金融機構服務對外開放能力
    根據幾個方面的部署,陳陽表示,預計到2025年,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創新加快步伐,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顯著增強;金融市場雙向開放不斷升級,貿易投資更加自由化便利化;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的金融服務明顯改善,金融服務水平顯著提升;金融業空間布局更加科學,各市縣和重點園區金融業實現差異化發展;金融風險防範體系與治理機制日漸完善,風險防控有力有效。
  • 富邦華一銀行陳峰: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政策進一步公開、透明...
    富邦華一銀行陳峰: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政策進一步公開、透明 2021-01-07 17:41:04 來源:新浪財經
  • (網站-金融)互金協會報告:多方計算、聯邦學習等技術促進金融業...
    11月17日,金融業數據要素融合應用與治理研討會暨《金融業數據要素融合應用研究》發布會在北京召開,由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金融科技發展與研究專委會組織撰寫的《金融業數據要素融合應用研究》(下稱《報告》)正式發布。
  • 富邦華一銀行:積極融入金融業對外開放格局
    原標題:富邦華一銀行:積極融入金融業對外開放格局   「近年來,金融業對外開放系列政策的陸續出臺和措施的推動及落地,進一步打造了公開、透明、可預期的外商投資環境
  • 中互金協會發布報告:金融業數據要素融合應用總體處於加速探索階段
    《報告》認為,運用多方計算(業界亦稱多方安全計算或安全多方計算)、聯邦學習等技術,推動金融業數據要素在確保安全合規前提下實現融合應用創新,在促進金融業數位化轉型、增強數字普惠金融水平、落實金融消費者保護要求、提升金融穿透式監管效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 「十四五」時期中國金融改革發展監管研究
    金融科技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金融供給在時間、空間上的約束,提升了金融服務的質量、效率和可獲得性,不僅獨立形成了一種金融業態,還將幫助傳統金融業更具效率地管理風險、拓展客戶。當前我國金融科技在增加金融服務供給、提高金融效率、推動普惠金融、防範金融風險等方面仍有較大發展空間。(4)金融監管能力尚需加強。現代金融體系必須是能夠識別並有效防範風險的體系。
  • 中國金融業面臨雙循環新格局提出的新任務
    第一,從雙循環發展格局評估看,當前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程度明顯落後於中國實體經濟開放程度,在支持雙循環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中國經濟發展到當前轉型的新階段,更為關注內外循環的良性互動。一方面全球和中國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在重新布局,同時中國在「一帶一路」經濟體的經濟活動和投資規模等不斷提升,區域合作在不斷深化,中國內部的產業轉型需要更多金融資源創新性地支持技術創新。
  • 馬鈴薯澱粉應用範圍廣闊 行業提升空間較大
    馬鈴薯澱粉應用範圍廣闊 行業提升空間較大馬鈴薯澱粉是以新鮮馬鈴薯為原料,經一系列的原料清洗、破碎、過濾、脫水、乾燥等工序處理而得到的一種白色粉狀物。馬鈴薯澱粉主要包括馬鈴薯精澱粉、馬鈴薯變性澱粉以及馬鈴薯澱粉副產品三大類。
  • 經濟觀察:中國金融控股公司將迎「新監管時代」
    中國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24日在於北京舉行的「光大-光華金控論壇」上表示,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沒有將金融控股公司作為整體納入監管,個別非金融企業盲目向金融業擴張,股權結構和組織架構複雜,甚至存在交叉持股、虛假注資、套取巨額資金等突出問題。
  • 浙江大學賁聖林:數據治理是金融業數位化轉型的關鍵
    來源:新浪財經12月15日消息,由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等主辦的2020第四屆中國網際網路金融論壇今日在京召開,此次論壇的主題是「立足金融為民 弘揚科技向善 面向『十四五』的金融業數位化轉型」,北京前沿金融監管科技研究院院長、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院長賁聖林出席會議並發表演講
  • 劉順達:聚焦數據可視化 引領國有企業效能提升
    「中國如何實現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在國際治理中,中國如何更好地發揮作用?」……近日,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在廣州舉辦,圍繞「大變革、大考驗、大合作——中國現代化新徵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人民網強國論壇記者就這些問題對部分參會嘉賓進行了專訪。「國有企業應該掌握具有系統性、整體性的新發展思路和方法。」
  • 友邦人壽總經理張曉宇:金融業對外開放加速向縱深推進 將著重聚焦...
    原標題:友邦人壽總經理張曉宇:金融業對外開放加速向縱深推進 將著重聚焦五個方面助推保險業轉型發展   今日下午,主題為「唱響金融業對外開放重頭戲
  • 2020年中國金融科技行業發展研究報告
    文|艾瑞諮詢前言:金融科技將成為全球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而中國金融科技的創新發展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隨著《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的出臺與執行,以及央行啟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推動中國版「監管沙盒」落地,中國金融科技行業的發展迎來了曙光。
  • ...完善監管、對外開放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但也存在評級虛高...
    >2020-12-13 14:24:29來源:FX168 【潘功勝:加強信用評級行業監管近年來,中國評級行業在統一規則、完善監管、對外開放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但也存在評級虛高、區分度不足、事前預警功能弱等問題,制約了中國債券市場的高質量發展。評級行業應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堅持職業操守,勤勉盡責,努力提高評級能力,提升評級質量。
  • 中辦、國辦:擴大深圳金融業、航運業等對外開放
    中辦、國辦:擴大深圳金融業、航運業等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