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PUA」風盛行,《PUA之愛情修煉手冊》被多少男生奉做絕世武功不傳秘籍,流行程度絲毫不亞於林家的《闢邪劍法》。隨著官方的點名批評,PUA圈才逐漸收斂聲息,暗中發展。可PUA真的一無是處嗎?錯的真的是PUA嗎?其實未必,一把刀能夠切西瓜,也能傷人,箇中好壞取決於使用者用它做了什麼。自然,你也不能說「女生是吸引來的而不是追來的」這句PUA圈至理名言的內裡邏輯是錯的。
而在籃球圈,魔球理論的盛行程度比起愛情圈的「PUA」有過之而無不及。聯盟中有很多球隊雖不把魔球奉做聖經,但也多多少少受它影響,優化著自己球隊的投籃分布;也有球隊對魔球追捧至極,將它塑做建隊核心理論。那麼,讓這個星球最頂尖的聯盟為之心動的魔球理論到底是什麼?它的起源又因為什麼?又有什麼缺點?球迷對魔球理論有什麼誤解?
本文將以以下四點論述:
魔球理論的起源魔球到底在理論什麼魔球理論的缺點大眾球迷對魔球理論有什麼誤解魔球理論的起源
魔球理論起源的沉默階段上帝向聯盟長年累月灑下三分雨,起初聯盟眾人不以為意紛紛打傘避雨,到如今聯盟已經不賣雨傘了。就拿這個賽季來說,19-20賽季聯盟三分比重為38.2%,高於18-19賽季的35.9%,而在18-19賽季,全聯盟投進的三分總數比NBA引進三分線後的前十年總和還要多。NBA聯盟引進三分線是在79-80賽季,而完全接受三分制度則是在80-81賽季。所以,要談論魔球,就得從80-81賽季徹底接受了三分制度以後談起。
還有一個事實不能忽略:沒有三分線以前,兩分球就是一切。當時最高效的得分方式就是讓球員在離籃框越近的地方出手。這就直接導致了培養統計球員投籃分布等習慣的土壤一片貧瘠,更何況那會兒科技也不足以支撐這些統計的完成。自然沒有投籃分布和有效命中率的數據支持,魔球理論完全處於沉默階段。
魔球理論起源的甦醒階段就如同你和多年摯愛的女友分手,要想徹底讓她走出你的生活,你需要大量的時間和優質的新歡一般,在聯盟引進三分線之後,聯盟哪怕是在引進三分線10多年後的90年代初,三分場均出手多在個位數,命中率慘澹。10年時間夠長了,可聯盟對「三分球」這個新歡並沒有多大興趣,所以球隊依然沒有培養統計投籃分布並加以分析的動力。
直到21世紀初,科技飛速發展,NBA越來越注重數據統計習慣培養,投籃分布統計得到支持,經過數據師一番分析之後,這才撬開魔盒。魔球理論慢慢甦醒。
魔球理論的實踐在世紀之初,NBA的數據分析師已經慢慢得出「在球員離開籃下以後,兩分球命中率從60%下跌到40%」和「即使以33%三分球命中率出手三分,有效命中率為50%,遠遠高於離開籃下的40%命中率的兩分球」這樣的結論。這也就為魔球理論的球隊投籃優化分布指明了道路。
事情就是這麼巧妙,03年美國財經記者麥可劉易斯的《Money ball》問世,書中以美國職業棒球聯盟的小球隊奧克蘭競技隊為例,描繪了魔球理論的建隊理論。那會兒奧克蘭競技隊在01-02賽季敗給紐約洋基隊,且對洋基隊順手牽走了競技隊三名隊員。當時,競技隊的球隊經理賓恩意識到了常規方法已經完全沒辦法保持球隊競爭力。於是乎,他和耶魯大學的經濟學碩士彼得合作,進行數學建模和數據分析,從而得出新的建隊理論。也是在下一個賽季,奧克蘭競技創造了無比輝煌的的20連勝記錄,狠狠地出了一口惡氣。
在魔球理論的投籃分布和建隊理論正式和大家見面之後,NBA中以莫雷為代表的經理人便開始了魔球建隊和魔球打法的雙重實踐,雖火箭沒有奪冠,但是魔球理論下的火箭連續多年打進季後賽,其中17-18賽季更是取得常規賽第一,並成功打入西部決賽的成績。
如今,魔球理論已經徹底影響了聯盟當中的各大球隊。
魔球到底在理論什麼
魔球理論之建隊理論以火箭為例,管中窺豹可見一斑。魔球建隊理論最重要的核心就是保證球隊競爭力的情況下兼顧省錢,確保每一分錢都給到刀刃上。這樣做的好處便是儘可能的保證了老闆的利益。球隊老闆購買一支球隊並不是做慈善事業,他們得賺錢。拿喬丹的黃蜂為例,在18-19賽季黃蜂收入2.4億但只有3900萬利潤,這足以見得運營一支球隊成本要多高。所以作為球隊的經理,需要為支付薪水的老闆負責,儘可能的增加收入減少開支。
那麼魔球理論的建隊方式——明星球員頂薪其他球員儘可能底薪,完全迎合著老闆的最大利益。頂薪的明星球員為球隊的實力打下底子,保底季後賽。球隊再尋找一塊塊底薪冠軍拼圖。那麼如何才能找到底薪卻好用的配角呢?第一,利用自己選秀權,培養低順位的球員,例如卡佩拉;第二,從批發商那利用自己的火眼金睛淘到普通球員或者曾經大放異彩的未來之星,例如奈特、克裡斯、塔克和豪斯;第三,從飽受傷病困擾或經歷人生低谷的過氣球星中繼續淘寶,例如安東尼和戈登。
隨之而來的另一個問題是,怎麼確保挑選的球員和球星都是各盡其用呢?
魔球理論的球隊投籃分布理論在球員離開籃下以後,兩分球命中率從60%下跌到40%」和「即使以33%三分球命中率出手三分,有效命中率也在50%,遠遠高於離開籃下的40%命中率的兩分球
這就是魔球理論投籃分布的核心,增加高效率的籃下和三分線進攻戲份,降低效率和收益極低的中距離比重。
18-19賽季常規賽,哈登在10英尺-三分線的距離裡,只出手了135次,作為對比三分線外是1165次,10英尺以內873次。塔克上賽季的投籃分布也是如此,10英尺-三分線的距離裡,出手16次,三分線外是444次,10英尺以內是151次。這也為所挑選的角色球員和球星立下了規矩。球隊以球員的投籃分布和數據上的表現為重,而不是球隊試訓時的發揮。
採用魔球理論建隊這樣的好處便是,第一,球隊薪金結構明朗,老闆利潤最大化風險最小化;第二,底薪球員即插即用,如果表現有悖於預期裁了也沒啥重大損失;第三,球隊戰績有下限;第四,解放了角色球員和球星,角色球員不必硬擠籃下,無球時他們站在三分線外,既有威脅又為球星拉開空間。
魔球理論有啥缺點
當球隊明確主要進攻陣地在10英尺以內和23英尺以外時,對手的布防重點也就躍然而出。尤其是在季後賽,7場4勝制下,每一場比賽都會給對手調整的餘地。而自己因為魔球原因,調整有限。如果對手的防守,讓球隊的三分進攻受阻,這會增加全隊三分手感降低的概率。這不是魔球球隊所能承受的。
且三分手感本就具有偶然性。
雖然在大數據之下,三分球確實會比中距離高效,但是出手距離越遠越考驗球員手感和投射能力。而手感具有偶然性,這種偶然性會導致突然不知道哪一場比賽,全隊三分全都失準。三分作為球隊主要的進攻武器如果失效,那麼球隊進攻必然癱瘓。其一,三分和籃下相輔相成,三分越準對手越是忌憚,空間就會越來越大,當三分不準時,對手回縮注重護框和籃下,自然球沒法打到籃下;其二,球隊中距離佔比極低,當三分失效的同時,長時間不用的中距離真的敢拿出來誓死一搏嗎?
最著名的例子便是火箭18年西決搶七的27塊三分精鐵。在最重要的比賽裡,在球隊生死存亡的關鍵之際,全隊三分連打27次鐵,這對以三分和籃下為主攻陣地的火箭來說是致命性的打擊。
最心酸的是,球隊的那會兒唯一的解藥——隊內唯一的中投大師保羅,倒在了天王山。這兩件事碰到一起,火箭實在是遭不住那支歷史級別的球隊的、狂轟亂炸。
所以在對手精心針對布防,球隊三分失準的情況下,火箭沒有任何應對策略。
大眾球迷對魔球理論有什麼誤解
最大的誤解來源於,放棄中距離。
首先看這組數據對比,可以發現這個賽季相比於04-05賽季的三分比重翻了接近一倍,但是籃下佔比卻沒有多明顯的降幅。這說明三分增加的原因是因為中距離的減少。這是沒有錯的,中距離確實減少了。那麼這就讓很多人以為,魔球理論是「爭奪三分線和籃下,放棄中距離」。其實不是的,魔球理論從不都不是要把中距離拋棄,魔球理論拋棄的是中距離裡面的糟粕!
何為中距離糟粕?
即接球投中距離。接球投和持球投是兩種迥然的行為方式。接球投,他保證了高效率的同時,也讓球隊付出大量的精力去代衝散對手陣型,拉扯對手防守。這樣的付出和回報成正比嗎?既然需要在擁擠的空間內花費更多的精力去衝散對手陣型,何不為三分接球投創造機會?這樣的收益最高,投入的精力更小。而持球投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沒有產量上限,不需要依靠球隊投入大量精力,但它效率偏低,極大程度上考驗球員的進攻自主開發能力。在本賽季,三分線外受助率為81.3%。這一數據更是佐證了魔球增長的三分球更多還是來源於接球投,也佐證了持球投三分是一項不可多得的技能。
自然,持球投中距離同樣是一項無比珍貴的得分能力。例如杜蘭特、倫納德,直接無解環境的持球中距離,令人聞風喪膽。同時,聯想到火箭的那27塊精鐵,就能明白在球隊焦灼之際,持球投中距離有多麼解渴。當對手祭出反魔球的的防守策略時,持球投中距離可以懲罰對手的中鋒蹲坑,然後將它調離籃下,為球隊拉開空間。
接球投中距離和中距離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所以,魔球理論中拋棄的是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接球投中距離,而不是拋棄中距離。
由遠及近,對於中國而言,在魔球理論的席捲至下,該如何培養自己的籃球核心呢?這是一個需要深思的問題,因為它決定了中國男籃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