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周末過去,湖人和凱爾特人先後晉級,NBA東部決賽對陣已經出爐,湖人還要等待快船與掘金的勝者。季後賽進行到眼下這一步,也標誌著所謂「魔球」理論迎來了又一個苦澀的賽季——東西部最魔球化的兩支球隊,都已經出局了。
NBA已經進入三分時代,這一點自然是所有人的共識。但是建立在「重視三分投射」這個統一的基礎上,不同球隊奉行各自不同的建隊模式與體系哲學,最終呈現出了不同的成效。縱觀近幾個NBA賽季,有兩支球隊的表現最為典型,其中一支You Know Who,另一支則是雄鹿。
1
打魔球的雄鹿退步了
三分時代浪潮初步湧起的時候,雄鹿稱不上先行者。但是近兩個賽季,圍繞著阿德託昆博,這支球隊在布登霍爾澤教練的帶領下打起了比勇士等隊都更加極端的「三分+籃下」的魔球打法。雄鹿的襲框能力自不必說,他們擁有字母哥這種兼具身高臂展和運動能力的「特異型」巨星,不管是快速轉換推進還是較大空間下的突破攻框,威脅都堪稱聯盟頂尖。然後雄鹿還在他身邊配上了NBA最會投三分的中鋒布魯克·洛佩茲,以此兩人為攻防陣眼,雄鹿打造出了非常極端化的球隊體系,也確實在常規賽裡拿出了NBA最高水準的攻防表現。
阿德託昆博因傷缺陣也是雄鹿被淘汰的原因
但是連續兩個賽季的季後賽,雄鹿都沒能走到最後。18-19賽季,他們在東部決賽2-0領先的情況下連輸四場,被最後的冠軍猛龍擋在總決賽門外;本賽季,他們又在東部半決賽1-4輸給賽前不被看好的熱火,比去年還早一輪出局。
當然,今年的雄鹿實際上比去年還弱了一些。上賽季兩位得力幹將布羅格登和米羅蒂奇本賽季都轉投他隊,引進的馬修斯、科沃爾和馬文·威廉士年事已高,季後賽關鍵時刻無法幫球隊扭轉局勢;布登教練的調整也過慢,到了系列賽第四場才拿出字母打無球這種效果斐然的變化,緊接著字母又受傷……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最具核心意義的點。需要強調的地方在於,幾個賽季下來,強調「純粹魔球」路線的球隊都沒能達成預期當中的終極目標——最高成就無非分區決賽。
2
那些所謂打魔球的球隊
說白了,魔球打法的理論核心主要集中在兩點上,一個是「60次中投=40次三分」,另一個就是「離籃筐越近命中率越高」。摒棄理論上得分預期最低的中距離投籃,強調場上有多個三分球投射點,然後利用拉扯開的防守陣型演化出「突破襲框——突破分球——再度打開空間」等一系列後續反應。近幾年的總冠軍球隊也都很會投三分——現在的NBA不存在不投三分的球隊。但他們的籃球不會僅限於魔球。
勇士在擁有杜蘭特之後,是一直非常全面的球隊
2015年勇士奪冠,初次打破了「靠三分球拿不了冠軍」的論斷,那個時候勇士有聯盟頂尖的板凳厚度,替補席上坐著大衛·李、巴博薩和「中投王」利文斯頓等人,儘管投三分,但並不是一支純粹「魔球式」的球隊。2016年騎士大翻盤,人們會記住歐文的三分球一劍封喉,但當時那支騎士也不是一支極度依賴三分球的球隊,詹姆斯和歐文都有極強的單打和中投能力,而且他們最後實際上是靠防守完成了對勇士的大翻盤。
17年和18年勇士完成兩連冠,他們同樣不是一支「魔球化」球隊。畢竟有了杜蘭特,就有了關鍵時刻無解的中投得分率。倒是2018年歐文離開之後,騎士隊圍繞詹姆斯打起了體系相對極端化的一星四射,結果那一年總決賽騎士被橫掃……
2019年猛龍奪魁,自打東部決賽開始「範喬丹」和洛瑞都貢獻了出色的三分投射,但不要忘記,猛龍歸根結底還是贏在了豪華的鋒線配置上:總決賽第一場西亞卡姆打爆了格林,小卡除了總決賽中流砥柱一般的發揮之外,還在東部半決賽搶七裡用一個壓哨長兩分絕殺了76人。
3
中距離和單打的回潮
近五個賽季,笑到最後的球隊都有一名至關重要的鋒線核心,而且到了決勝時刻,奠定局勢的不一定是三分球,更可能是單打和中投。這恰好與魔球理論相悖,也指出了魔球打法屢屢碰壁的深層次原因——季後賽與常規賽畢竟是兩種遊戲。到了季後賽,強度驟然提升,所有人豁出命去對抗撲防,劇烈消耗、窒息防守和巨大壓力之下,突破不容易,絕命時刻的遠投手感又不那麼值得信任。
再有就是,季後賽打到最後的焦灼時刻,NBA還是習慣奉行「英雄主義」——簡單跑個交球戰術,保證把球交到頭號或者二號球星手上,由他們來決定比賽。但這又某種程度上跟強調均攤出手權,大家都來投三分的魔球形成了矛盾。
「效率最大化」和「決定性時刻」,魔球打法能夠給前者提供理論支持,但無法顧及到後者。我們當然不能說奉行這一指導思想的球隊失敗了,畢竟他們都在近幾個賽季裡打出了不俗的表現,尤其雄鹿連續兩個賽季佔據常規賽榜首。然而季後賽裡,當大家都很難創造和利用空間的時候,中距離投射的優勢又出來了,因為它是對球場空間依賴性最小的進攻方式,又能讓防守球員進退維谷。
大家都投中投的時候,三分時代轟隆隆地碾過來;而當大家都開始投三分的時候,中距離、側翼單打又成了爭勝的關鍵。這大概就是循環進化吧!
德承
《940體壇風雲》8:00-9:00
《辣椒Sports》 11:00-11:30
足球、排球、網球解說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