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熱門詞語中,房地產相關的熱詞可能佔比最高。例如:房價、買房、何時上車、樓市、房子等等。這些詞語之所以成為熱詞,用前幾天經濟工作會議的說法就是「住房是民生福祉」,用老祖宗的話說,叫做「安居樂業」,安居是基礎。
當然,與以上熱詞配套的還有一個熱詞,叫做「打工人」。不管「996」是不是福報,但是「打工人」既承受著相關的壓力,同時也樂在其中。因為,沒買房的要買房,要結婚生子,要提高生活質量。買房的人要按時歸還房貸,決不能在銀行留下信用不良的記錄。
不過,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的房價平均突破了萬元大關。與2003年的全國商品房銷售均價2000出頭比較,17年的時間內,房價整體上上漲近4倍。不知道,大家的收入增幅是否也達到了4倍。即便月工資收入增幅相同,如果沒有買房,與同齡人相比,家庭財富明顯落後不少。
從以上50個典型城市的房價收入比來看,不吃不喝,最高需要35.2年才能購買一套房,最低的需要6.4年,這個數據還沒計入今年的房價漲幅。可見,還沒買房的「打工人」壓力更大。
這一部分買房壓力大的「打工人」中主要有兩類人需要得到及時解決。一是青年群體,特別是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群體,初期的工作收入難以有效應對房租及各種生活開支。另一個群體就是農民進城市的新市民,他們的收入低且不穩定,需要更多的幫助。
而解決的方案目前已經很明確,住建部在召開全國住房會議時強調,通過構建以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來解決。在人口淨流入的大城市重點發展政策性租賃住房。整頓租賃市場秩序,規範市場行為。當然,在「十四五」期間還得配套實行租購同權來保障。
在解決住有所居的同時,由於國人對於擁有產權住房的執念,更多的人還是希望房價降下來,從目前的樓市表現來看,整體性的房價在疫情的衝擊下都還保持上漲,而勞動力人口的減少對房價的衝擊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很多人把降房價的期望寄托在房地產稅的出臺之上。
北師大教授董藩認為: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城市家庭的房產價值量大,但居民收入很低,使得該項稅賦的承受能力十分有限。他說:
國外對這種稅的徵收比率,大約在房價市值的0.7%-1.5%這個範圍。中國如果每年按照1%徵收,北、上、廣、深、杭、廈等城市,一套房子要交六、七萬到二、三十萬,有兩、三套房子的比例也不少(比如將農村、小城鎮無收入或收入很低的父母接到城市養老,要以自己名義買給父母住),那就要交更多,這會導致這些家庭「破產」。
而房地產稅要實施必須有兩個前提條件:
一是全國所有房屋聯網,全國個人住房信息聯網工作已從2013年開始啟動,今年已接近尾聲。同時,第七次人口普查中也要求查人又查房。這就解決了住房到人的準確問題。
二是房地產稅立法完成。對明年的立法工作作出預安排。法工委發言人嶽仲明表示:
明年立法工作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
明年預安排的重點立法工作中還沒有明確的房地產稅立法的消息,也就是說,我們暫時還沒有聽到房地產稅敲門的聲音。只要房地產稅立法還沒有完成,其實施的道路還很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