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問題高發的背後

2020-12-26 工人日報

心理援助 新華社發 朱慧卿

閱讀提示

青少年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還要學會人際關係和社會關係。良好的夥伴關係對於青少年減少抑鬱情緒,防止網絡成癮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現在有些學校課間十分鐘不許下座位,同學間甚至在吃飯的時候也不許說話,宿舍不許聊天,這種教育方式怎麼能培養出一個人際關係良好、高情商的青少年?

從學校老師到家長,都應該有一個心理健康的意識。及時發現孩子行為異常的苗頭,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有些孩子淘氣不聽話,他們可能是有注意力缺陷和多動障礙,需要老師及時發現,告知家長,催促家長帶孩子及時就醫。

有些孩子出現抽動症的表現,老師和家長還以為孩子屢教不改,對孩子進行訓斥。加重孩子的心理壓力,造成病情更加嚴重。

有些孩子上學就出現頭痛肚子疼心慌難受等各種症狀,花了很多的錢,做了很多的檢查。卻不能發現原因,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會有心理問題。其實這些孩子可能是學校壓力緊張造成的軀體化症狀。需要找尋孩子的壓力源,幫孩子解決問題。

所以,在學校中普及心理知識,讓老師和家長都能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是讓孩子幸福成長的重要環節。

青少年心理問題高發深層次原因

一方面是孩子自身的問題。比如孩子本身有注意力缺陷,人際交往障礙,適應能力和抗壓能力差,情緒不穩定,自我管理能力有限等問題,導致孩子容易出現情緒問題。

另一方面是父母教育方式問題。我們常常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有些家庭父母教育方式是大包大攬,溺愛保姆型教育方式。有些家庭是忽略型教育方式。有些家庭是充滿矛盾衝突打罵的教育方式。有些父母期望值過高,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個方面都是最好的,給孩子各種壓力,讓孩子出現厭學情緒。有些孩子,從小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帶大,入學後又回到父母身邊,兩代人或者父母教育方式的不一致常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無所適從,或者撒謊獲益。

還有一方面是教育模式的不確定性:小學的教育方式和中學教育模式接軌上出現偏差。小學回家沒作業,中學作業寫不完。小學快樂教育,中學應試教育。這種教育模式的差異,使得剛從疫情在家自學的孩子們回到學校之後,感到非常的不適用。很多適應障礙的孩子出現學校恐懼,厭學,各種身體不適的軀體化症狀,不斷到醫院就診,各種檢查都發現不了問題。其實常常是心理因素在作怪。

青少年之間矛盾糾紛如何處理

學生來到學校,需要結交新的同學,建立新的夥伴關係,我的夥伴在哪裡?夥伴關係會怎樣?是否能適應新學校新老師新同學?這種不確定性,讓成長過程中的孩子們也充滿了焦慮。

夥伴交往有各種方式,從交往發起者來說,有主動型和被動型;從交往形式來說有活躍型和安靜型;交往的方式來說,有溫柔以對型的,也有嬉笑怒罵型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相同類型的夥伴更願意聚在一起,不同類型的夥伴在一起相互補充、相互學習也是非常常見的。

但也有孩子們傳出了夥伴交往出現問題,甚至矛盾衝突,暴力傷人的事情,讓人震驚。

夥伴關係對於青少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際關係。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青少年時期的同伴交往尤其重要。青少年時期是兒童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同齡的夥伴們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有著更多的共同語言。另一方面,青少年想從夥伴、集體對自己的反應中發現自己、認識自己,進而完善自己。因此,這一時期的夥伴交往往往影響兒童一生的發展。

每個人來自的原生家庭,決定了他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所以,不同的人對待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和處理方式是非常正常的。但青少年可能還沒有學會換位思考,缺乏容忍,容易衝動,常常無意間傷害到朋友的感受,引發矛盾衝突。正是因為青少年對夥伴交往的在乎和重視,在這一時期又會有明顯的人際關係敏感,所以夥伴交往出現問題,對青少年的心理和行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和長遠的。

夥伴交往障礙常常是抑鬱症、網絡成癮等心理問題的誘發因素。所以青少年出現了夥伴交往上的問題,不要輕描淡寫的一筆帶過,需要幫助青少年分析原因,解決問題,重新回歸快樂的學校生活。

夥伴關係處理不當常常有可能是一些疾病原因造成的,這些疾病狀態包括:

1.患有注意力缺陷和多動障礙的青少年,就會有衝動行為,做事不能等待,忍耐性差,遇事不加思考,點火就著,事後後悔。

2.比如孤獨症譜系患者,對於別人的言行舉止不能理解,不能保持長久的人際關係,經常容易與人意見不一致,又不能靈活處理,換位思考,產生矛盾衝突,事後仍然有偏執想法,難以改變。

3.比如人際關係敏感的青少年,感覺別人的一言一行都是針對自己的,就是為難自己,孤立自己,以至於出現社會退縮行為或攻擊性行為。

4.比如抑鬱情緒患者,凡事總是往壞處想,而主管屏蔽忽略好的一面,在自己的假想情緒影響下,或者以沉默躲避解決矛盾衝突,或者以突發情緒失控,產生更強烈的傷害行為,自傷或者傷害他人。

簡單的口角紛爭可能會很快遺忘,夥伴們又重新和好,繼續快樂地共同享受美好的學校生活;而嚴重的傷害,千萬不要忘了找找法律專業人士尋求幫助。

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性格成長至關重要

一歲是培養孩子的安全感的關鍵時期。從父母的照顧過程中、耐心包容中、積極關注中獲得安全感。如果這一時期父母對孩子發出的信息不管不問,過早讓孩子脫離開父母,父母的不辭而別,或者把孩子寄養在老人甚至其他親戚家,孩子就有可能出現安全感的缺失。

兩歲是培養孩子幽默感的時候。此時的孩子對照顧者的表情十分敏感,能夠發現有趣的事情,並哈哈大笑。父母對孩子回報更多的笑臉,更多地配合性的逗笑行為,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積極情緒。所以青少年面對矛盾衝突表現出的情緒反應,和小嬰幼兒時候的父母教育方式是密切相關的。

大多數孩子確實是在矛盾和衝突中逐漸找到自己的好朋友,甚至終身的朋友。而少部分人卻不能把這些夥伴糾紛的事情放下,形成潛意識的傷害,影響終身的性格的形成和處事方式。簡單的青少年的矛盾衝突是可以發現家庭教育方式上的問題和孩子的心理問題的,不要輕描淡寫的划過。

(作者: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醫師)

相關焦點

  • 青少年心理問題高發背後:父母教育方式是原因之一
    青少年心理問題高發的背後青少年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還要學會人際關係和社會關係。良好的夥伴關係對於青少年減少抑鬱情緒,防止網絡成癮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加重孩子的心理壓力,造成病情更加嚴重。有些孩子上學就出現頭痛肚子疼心慌難受等各種症狀,花了很多的錢,做了很多的檢查。卻不能發現原因,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會有心理問題。其實這些孩子可能是學校壓力緊張造成的軀體化症狀。需要找尋孩子的壓力源,幫孩子解決問題。
  • 青少年心理問題高發的背後:父母教育方式是原因之一
    加重孩子的心理壓力,造成病情更加嚴重。有些孩子上學就出現頭痛肚子疼心慌難受等各種症狀,花了很多的錢,做了很多的檢查。卻不能發現原因,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會有心理問題。其實這些孩子可能是學校壓力緊張造成的軀體化症狀。需要找尋孩子的壓力源,幫孩子解決問題。
  • 解我青少年心理教育機構 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
    《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中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其中,有30%的兒童青少年出現過抑鬱症狀,有4.76%-10.9%的兒童青少年出現過不同的焦慮障礙,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而且校園欺凌、青少年厭學、抑鬱等事件時有發生,讓家長們也開始逐漸意識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只是青少年心理教育涉及的知識體系是很大的,需要很多專業方面的知識,父母若沒用對方法,只會適得其反,耽誤孩子。
  • 解我青少年心理教育機構 專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研究與矯正
    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團中央國際聯絡部發布的《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中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
  • 解我心理教育機構 專注青少年厭學叛逆等心理問題研究與矯正機構
    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團中央國際聯絡部發布的《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中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其中,有30%的兒童青少年出現過抑鬱症狀,有4.76%-10.9%的兒童青少年出現過不同的焦慮障礙,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
  • 解我青少年心理教育機構 青少年心理教育先行者
    本網12月09日訊 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團中央國際聯絡部發布的《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中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其中,有30%的兒童青少年出現過抑鬱症狀,有4.76%-10.9%的兒童青少年出現過不同的焦慮障礙,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
  • 青少年近視防控背後暴露哪些問題?
    但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日前發布的《2018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體育與健康監測結果報告》顯示青少年近視防控仍面臨艱難現實:四年級和八年級學生的視力不良檢出率為38.5%和68.8%,分別比2015年上升了2%和3.5%。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難在哪?在全國近視防控高潮背後,出現了哪些問題甚至是亂象?記者展開了調查。
  • 送給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口罩」
    在廣泛關注病毒對身體健康形成威脅的背景下,佐斌教授首提「心理口罩」,引起巨大反響,由此引發社會對疫情時期人們心理健康的重視。    由佐斌主編,華中師範大學、共青團湖北省委員會、湖北省婦女聯合會聯合組織編寫的《疫情時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導》一書,是一本寫給兒童青少年的心理答疑書。這次疫情非常嚴重,持續時間長,居家隔離久,加之全國範圍內的學校延期開學,採用網絡授課。
  • 「蛋疼」不能忍,青少年高發
    「蛋疼」不能忍,青少年高發 2020-06-04 15: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師大項賢明:青少年心理健康成世界性問題,亟須完整教育支持
    這是每個人都要認真思考的問題。」12月12日,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上,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項賢明對當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作出深入剖析。孩子越來越脆弱是全世界面臨的問題項賢明展示了兩張數據圖,其中一張來自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調查得出的統計圖,統計了世界部分國家15-19歲青少年的自殺率(每10萬青少年),在發達國家中,美國排第九,「教育神話」國家芬蘭排名第十。
  • 從19歲大學生捅死滴滴司機,看待青春期心理健康問題
    沒想到在常德地區當晚就發生了網約車司機被19歲大學生殺害的事,心裡無比悲傷,青少年心理問題可能是一個長久存在的問題,不管哪個年代都是一個大問題,需要全社會去思考,去參與解決青少年的悲觀厭世問題。事件回顧
  • | 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成長的過程中總是難免煩惱和困擾,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青少年群體的心理波動比以往更為頻繁,從而也導致了各式各樣的心理問題。短劇的主人公芯芯在疫情期間遇到了種種事情,各種不如意導致其產生了不少心理問題,幸而得到社區居委會的及時關注與幫助,許多問題最終得以圓滿解決。短劇的不少場景都高度還原了生活中的真實情況,讓不少同學產生了共鳴。
  • 2251885,青少年心理援助24小時熱線開通啦 !
    ▲長興分會場   近年來,全縣高度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在學校及社會分別成立了教育心理健康服務隊和心理輔導站,針對青少年常年開展心理諮詢和輔導工作,惠及人數近5000人。 通過加強青少年及家長、學校教師等加強心理健康知識傳播,進一步樹立「身心同健康」意識;引導學生每天參加體育運動、綠色閱讀、文明上網;對各類特殊學生積極開展心理輔導,給予重點關愛;加強教師及學生家長心理健康相關知識培訓;設立心理服務平臺,加大中小學校專兼職心理健康工作人員配置力度等諸多工作,讓全社會共同參與到青少年心理健康護航行動中去,努力為青少年健康成長貢獻力量。
  • 青訓中運動員心理問題與關注
    當前,我國青少年足球運動的發展受「唯成績論」、急功近利等思想的影響較深,在培養青少年足球後備人才時沒有以青少年的心理發展規律及特徵為依據,這些問題的存在對我國青少年足球的發展與整體水平的提高造成了嚴重的制約。
  • 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青少年心理疾病時代已經來臨!
    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博士主持的「中小學生心理素質建構與培養研究」課題組按照國際標準分別在北京、河南、重慶、浙江、新疆等五個省市區進行的問卷調查表明,我國小學生中有異常心理問題傾向的比例是16.4%,有嚴重心理行為問題的比例是4.2%;初中生中有異常心理問題傾向的比例是14.2%,有嚴重心理行為問題的比例是2.9%;高中生中有異常心理問題傾向的比例是14.8%,有嚴重心理行為問題的比例是
  • 青少年拳擊運動員心理素質培養
    拳擊運動員心理素質培養是拳擊訓練的一個重要方面,拳擊運動員的成長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拳擊教練員要在運動員還小的時候就要建立培養運動員勇敢、頑強、拼搏的意識。教練首先要了解青少年運動員的心理狀態,制定長期科學的心理素質培養計劃。
  • 13歲女孩考第一被質疑後溺亡,僅僅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嗎?
    這種和我當年的不同處理方式,讓我想說:這難道真的僅僅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嗎?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非常簡單和單純,但同時也非常脆弱,難以經歷打擊。就像小孩子很用心地在拼拼圖,但是拼了半天,都不成功;或者是很努力地搭積木房子,搭得很高的時候,突然塌了。此時,小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沒有想像當中那麼能幹,就會情緒低落,甚至大哭大鬧。
  • 「宜賓」南溪區:「心悅灣」平臺關愛青少年心理健康
    近日,南溪區仙源街道仙源社區118名學生及家長被拉入一個名叫「心悅灣」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關愛網絡平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一直以來困擾著家長們,也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近來,九三學社南溪支社與仙源社區共同合作,由南溪支社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師資,仙源社區負責收集居民需求,創建「心悅灣」青少年心理健康關愛網絡平臺,爭取有效解決青年少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問題。
  • 探訪遊戲成癮的青少年治療區:家庭教育問題多
    遊戲成癮列入疾病目錄引發了不少爭議,有人認為把過度遊戲行為列為一種疾病,只會對遊戲行業構成限制,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沉迷遊戲的問題。與遊戲成癮是否應該變成醫學問題存在爭議不同,這是個社會問題幾乎毫無疑義。專家提醒,不要單單抓著「成癮」兩個字不放,而要看到背後的問題,尤其是家庭教育問題。
  • 孩子諸多心理問題源頭在哪,該如何幹預?心理專家共話「成長的煩惱」
    「很多人印象當中,離婚應該是對孩子心理健康影響最大的,但國外的一組流調數據卻得出了不一樣的結果。數據顯示,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孩子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概率是32%;父母離婚,孩子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概率是30%;和睦家庭中,孩子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概率是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