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遊戲成癮的青少年治療區:家庭教育問題多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世衛組織將「遊戲成癮」列為一種疾病,記者探訪廣州首個青少年成癮行為科 成癮的青少年:遊戲一場夢一場

青少年成癮行為科治療區,一名體質較差的遊戲成癮者吊著營養針經過。

  「列隊,向左看……」在廣州某醫院三樓,五六名穿著黃色運動衫的青少年排成一排接受體能訓練。遊戲成癮者長期缺乏鍛鍊,體能訓練有助於他們強身健體,形成有規律的作息習慣。

  走廊一側有一道鐵門,將他們與外界,還有一度沉迷的虛擬世界隔離開來。幾乎所有的成癮者,剛進來時都踹過這道鐵門以示反抗。該醫院設立了廣州首個青少年成癮行為科,探索從家庭關係入手戒癮,在後期成癮者父母也要入院一起接受治療。

  世界衛生組織決策機構的一個委員會日前將遊戲障礙列入其新的《國際疾病分類》,這凸顯了全球對遊戲成癮的擔憂。近日,國家網信辦統一上線「青少年防沉迷系統」,國內已有21家主要網絡視頻平臺上線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統」。

  遊戲成癮列入疾病目錄引發了不少爭議,有人認為把過度遊戲行為列為一種疾病,只會對遊戲行業構成限制,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沉迷遊戲的問題。與遊戲成癮是否應該變成醫學問題存在爭議不同,這是個社會問題幾乎毫無疑義。專家提醒,不要單單抓著「成癮」兩個字不放,而要看到背後的問題,尤其是家庭教育問題。

  1 把虛擬世界的事

  安排得井井有條

  「200年後的世界,我設想自己是擁有至高無上地位的領主。按照不同的角色給人員分工,糧食不夠就要組織更多人生產,我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條……」靠在牆角裡的浩仔,一說起遊戲裡的收穫,抬頭挺胸,嘴角上揚。

  「我好中意玩遊戲,但不覺得是沉迷」,說起被爸媽送到醫院治療,浩仔很是不滿,「我一天才玩兩三個小時而已」。

  「是爸爸帶我玩的,我一生下來,他就一直在玩遊戲,現在他玩不動了,年紀大了。」14歲的浩仔不停倒苦水,說爸媽冤枉了他。

  浩仔條理清晰地向記者解釋,難道他真被冤枉了?

  「剛入院的孩子,十有八九不承認自己遊戲成癮」,青少年成癮行為科心理醫生陳澤珊一邊說,一邊調取浩仔的病例,記者在上面看到「自殺」「威脅殺媽媽」「每天吸一包煙」「不想上學」等字眼。

  話不多的浩仔爸爸沒有否認自己玩遊戲,他和浩仔媽媽一起將孩子送入醫院,實在是擔心出意外,他說:「在一次爭執中,浩仔說過要殺掉媽媽,然後再自殺」。

  在門診諮詢時,浩仔的父母說他們平時都很忙,以前孩子很乖很聽話,這一年多以來越來越難溝通,說事就發脾氣,隨手拿起東西就砸,行為偏激。

  入院後第3天,浩仔寫下給父母的第一封信,字跡歪歪扭扭傾述著:「離開佐你地,我係咁脆弱」「我唔會再亂發脾氣、唔會食煙了」「平時亦唔會將自己鎖在房間了,唔會作癲」……最後落款竟是衰仔。

  今年4月,青少年成癮行為科掛牌,並與國家精神心理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開展合作。浩仔成為最早一批接受治療的患者。

  掛牌前後,「遊戲成癮」相關章節起草人之一的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副所長郝偉幾乎每個月都會出現在該院,與醫生們一起探討治療方案。「如今,將遊戲成癮作為一種疾病,加以研究、治療變得有據可依,這樣有利於患病者在正規的醫療機構接受治療。」

  郝偉介紹,在北京、廣州等地的一些專業醫院已經開展遊戲障礙的治療、研究,未來隨著研究的深入,對遊戲成癮的認識會更加全面、客觀。

  華南師範大學心理諮詢中心李江雪博士認為,按照《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DSM),有酒精依賴、藥物依賴和毒品依賴,如將遊戲成癮與此同列為精神疾病,會讓不少人難以接受。「我個人更覺得,遊戲成癮是一個現象,背後還有多種根本因素。」

  2 長期側臥打遊戲

  脊椎頸椎變形了

  在一個上午的採訪、聊天中,浩仔一直彎腰駝背,幾乎彎到45度。

  「這是長期坐著上網不運動造成的。」陳澤珊說,來治療的遊戲成癮青少年有著明顯的畫像特徵:駝背、瘦弱、言語不多。

  但當對面的少年伸出十指時,陳澤珊還是吃了一驚:指腹全部凸起,指關節粗大,這是長期快速敲擊鍵盤造成的。少年的指甲被啃得坑坑窪窪,一旦被阻止玩遊戲,他就會焦慮到用力咬手指。

  長期沉迷遊戲,網癮青少年身上留下了各種各樣的烙印。

  不少重度患者脊柱出現側彎,從身體後面看去,他們的肩膀存在高低差。由於長期側臥或斜躺著打遊戲,造成脊椎頸椎變形。

  「得玩多久才會變成這樣?」醫生們也覺得不可思議。「他們多數還有一些共同點,比如頭髮長,經常一兩個星期不洗澡,身上有一股餿味。」

  家長們對孩子的描述也趨於一致:他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拒絕你的進入;一旦被強行幹涉,他們會極力反對,擺出一副捍衛自己權利的姿態。

  世衛組織提示的「遊戲成癮」診斷標準主要包括:對遊戲失去自控力、日常生活都必須讓位於遊戲、過度遊戲導致負面影響後仍會繼續、持續12個月以上。

  上高二的阿旭,沉迷遊戲一年多,按照世衛組織的有關標準,是一位典型的成癮者:輟學在家,幾乎不出門,在房間打遊戲、看動漫、玩賽車遊戲;若媽媽幹涉不讓上網,反應激烈,對著媽媽又打又罵;出現抑鬱情緒,常常不開心。

  和阿旭一樣,小茗也主要由媽媽管教,爸爸在小茗讀初二時離家去跑船,一年到頭在外面管不了孩子。小茗的媽媽很重視他的學習,但母子溝通不暢。小茗和爸爸的感情一直很好,經常懷念爸爸在家的日子。他越想爸爸,就越覺得和媽媽沒法溝通,只有玩遊戲才能讓他暫時忘掉傷痛。小茗除了睡覺吃飯其他時間都在玩遊戲,不與人交流溝通,嚴重影響到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沉迷網路遊戲後,腦迴路會受影響,其他功能會被弱化,比如社交功能會受阻,我們稱之為社會功能嚴重受損。對成年人來說,是不能好好上班;對未成年來說,就是不能好好上課。」廣州白雲心理醫院執行院長肖磊說。

  肖磊說,一般認定遊戲成癮須具備三個特徵:一是有強烈的渴望。二是有依賴性,嚴重影響到生活和工作。三是戒斷反應,不讓玩遊戲後,表現出煩躁情緒。

  郝偉解釋,遊戲障礙並不是說一連玩幾天遊戲就算患病,而是有一個詳細的診斷標準。他透露,在此次修訂本審議通過之前,曾有一些遊戲廠商發聲反對遊戲障礙「入病」,但全球60多家精神衛生機構給世衛組織發信支持「入病」。

  3 一場沙盤遊戲

  投射緊張親子關係

  陷入極度失望之中,剛成立的青少年成癮行為科成了不少遊戲成癮者父母們的「救命稻草」,但孩子們入院的過程並不順利。

  「我媽跟我說,就是過來找心理醫生諮詢一下,進來之後我就發現出不去了。」浩仔說。

  這一點,也得到了該院醫生的證實,「目前在我們這裡接受戒癮治療的,只有兩個是主動走進來的,其他都非自願,是被家長連哄帶騙拖著拽著進來的」。

  戒癮治療中,醫生們會運用哪些手段呢?一種常見的心理治療手段是沙盤遊戲。在被騙來治療的情況下,溝通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讓成癮孩子玩沙盤,相對容易接受。

  據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精神醫學科心理諮詢師付愛兵介紹,「沙盤遊戲療法」是通過遊戲的方式探尋成癮者的心靈需求,讓其在遊戲中發現並解決心理問題。

  在沙盤遊戲治療室裡,「做得多、說得少」,讓成癮者從玩具架上自由挑選玩具,在盛有細沙的沙盤裡進行自我表現。

  「對成癮者來說,沙盤遊戲是個人內在的一種體驗,可讓其充分表達自我情緒」,付愛兵說,大多數遊戲成癮的孩子伴有焦慮、抑鬱情緒,通過玩沙盤遊戲,可以在創作過程中找到自我價值和掌控感。

  通過沙盤,專業治療師能解讀出成癮者的內心世界。

  「遊戲成癮的青少年在沙盤上擺出的場景往往很典型」,付愛兵說,愛玩暴力遊戲,就會擺出戰爭主題,選擇的公仔包括士兵、武器、恐龍、鯊魚、老虎等。他說:「在治療後期,如果父母參與進來,我們可以看到親子之間一起互動的模式和潛藏的問題」,隨著治療深入,沙盤上的物品會慢慢朝著居家方面轉變,比如車子、橋、桌椅等。

  每一個沙具都有隱喻,青少年成癮行為科心理治療師魏羽介紹,如一個殘缺的沙具人物,一個被關起來的稻草人,傳遞的是受傷和受限的意象。當親子關係緊張時,戒癮者的沙畫會有較多暗含的攻擊或掩埋,如同壓抑或緊張的關係。

  4 家庭矛盾種下的「果」

  讓孩子逃避現實

  讓青少年成癮行為科醫生們印象深刻的有一個案例。一名成癮者從職中畢業後就一直在家裡玩遊戲。他的父親喝酒上癮,曾經在醫院另一個病區戒除酒癮,在家庭中沒有存在感,而他的母親幾乎掌控著一切,一直到他24歲,從身份證到銀行卡仍是由母親來掌管,連訂婚的事情也是母親在操辦,最後把他扭送到醫院治療期間,他的母親又親自出馬去幫他退掉了這樁婚事。

  「孩子本不想和母親住一起,但母親硬是把他住的房子租了出去。」陳澤珊說,這個孩子本來非常優秀,還是國家隊的運動員,但最後沉迷遊戲,非常可惜。

  在陳澤珊看來,遊戲成癮更像是一種「果」,多數可以找到家庭矛盾的影子,比如父母之間長期冷戰與暴力交互,生了二胎忽略了大寶的心理感受,抑或是母親比較強勢而父親性格比較軟弱,這讓孩子通過出格方式尋求父母關注,或者乾脆逃避現實,在遊戲中尋求成就感。

  青少年成癮行為科整個治療分三個階段,包括脫癮期、康復期、回歸期。前期的脫癮期治療中,讓患者從原有的家庭環境、虛擬世界中脫離出來。而後期的家庭回歸期,改善家庭關係是最為關鍵的。

  戒癮治療的初期,家長不能參與。「要先把我們與孩子分隔開,不然我總忍不住對他指東指西。」青少年成癮行為科治療區,一名前來探視的媽媽說,治療中能看到孩子在改變,她才能靜下心來聽醫生的規勸。她專程帶著兒子從北方來廣州尋求幫助,已先後去了5家戒癮中心。

  讓醫生們感到棘手的是,要改變四五十歲成年人的觀念,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畢竟,父母們與「00後」的孩子們,成長環境不同,對待電子產品的態度也不同,當他們用自己的方式阻止玩遊戲時,孩子們感受出一種不尊重。從醫生的角度,只能引導,讓家長們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孩子造成的幹擾。

  上周,小黃重回醫院,看望曾經一起戒癮的朋友。幾天後電話回訪,小黃媽媽向醫生報喜:「我的仔前天剛找到了一份工作,是自己找的!」黃媽媽一邊誇獎兒子一邊感慨自己的改變也很多。黃媽媽以前很強勢,在小黃戒癮治療的後期,她看到自己的問題,也承認自己的不足,表示要與兒子做朋友,「兒子開心地一下子把手搭在我肩膀上。」

  青少年成癮行為科運行已有兩個多月,共有過百名家屬和患者諮詢和求助,目前經過評估收治的有23人(已出院的有9人),其中遊戲成癮患者約佔一半,年齡最小的13歲,最大的25歲。前來諮詢或治療的青少年中,80%以上都有家庭教育問題。

  5 防沉迷技術再先進

  也不及父母的愛

  究竟如何把握未成年人玩遊戲的「度」?遊戲觀察人士丁鵬認為,行業的自我進化應該同時進行,如避免青少年長時間在線。

  在今年「六一」兒童節到來之前,國家網信辦統籌指導西瓜視頻、好看視頻、全民小視頻等視頻平臺,統一上線「青少年防沉迷系統」,目前國內已有21家主要網絡視頻平臺上線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統」。而在此之前,包括騰訊遊戲、三七互娛、多益網絡等遊戲平臺,也紛紛上線「青少年防沉迷系統」。

  為防沉迷,遊戲公司十八般武藝齊上陣,但還是擋不住孩子成癮。對此,也有學生表示「玩不了王者榮耀就玩其他的遊戲」。今年3月,騰訊推出並測試了兒童鎖功能,未滿13周歲未成年用戶需要家長充分知情並親自「解鎖」才可以登錄遊戲。丁鵬說,這一次家長們被「強制」參與其中,表明在保護未成年上,再先進的技術也只能作為輔助,更多的還是需要家長的參與。

  專家指出,近年來,為防止青少年沉迷網絡,政府、學校乃至社會各界都採取了相應措施,一些遊戲生產企業採取實名註冊,推出防沉迷系統,但仍有一些網遊企業劍走偏鋒,對學生產生了負面影響。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副教授王緒軼建議,政府、學校、醫療機構等應形成「反網絡成癮」的聯動機制,相關部門加大對網路遊戲產業的監管力度,對網路遊戲的內容和價值觀嚴格把關,防止不正當價值導向的網路遊戲對青少年造成不良影響。

  和浩仔對話時,他的眼神總在看別處,只有聊到遊戲,才短暫露出笑容。

  「我們實在沒辦法了,全靠你們了」,心理醫生從遊戲成癮者的父母那裡,聽到最多的就是這句話。

  但恰恰相反,讓孩子戒癮,打開心靈之門,真正的鑰匙掌握在父母手裡。醫衛機構人士普遍認為,家長不應把希望全都寄託到戒癮機構,治療的過程中,最難的就是防止復發。

  專家呼籲,除了國家層面的規範和行業的自律之外,家庭關愛也很重要,父母們應正視這個問題。

  (文中浩仔、阿旭、小茗、小黃均為化名)

  遊戲成癮是種病,您怎麼看?

  衛生機構:支持

  在醫學界,不乏將遊戲成癮看成是一種疾病。早在2017年12月,世衛組織專家就建議將「遊戲障礙」列為成癮行為,而在2018年6月,世衛組織將「遊戲障礙」納入《國際疾病分類》的第11次修訂本。近日,世衛組織正式認定「遊戲成癮」屬於疾病。

  遊戲行業:反對

  消息傳來,遊戲行業最先發出反對聲音。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多個電子遊戲相關團體均反對新分類。

  廣東省遊戲產業協會執行會長魯曉昆說,因為遊戲群體用戶龐大的基數,以及偏低的年齡層次,即便很小的比例也會備受大家關注。「這將對廣東遊戲產業造成不小的衝擊。」她說。

  數據顯示,2018年,廣東省遊戲產業總產值達1811億元,佔全國份額約76.2%,繼續位居全國第一。

  南方日報記者 李劼 郜小平 通訊員 謝智菲

  本版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馬華

相關焦點

  • 「遊戲成癮」是精神疾病 青少年遊戲成癮怎麼治
    廣州白雲心理醫院青少年成癮行為科主任葉堅分析,這些青少年大多從小學四年級以「學校作業布置在手機上」為由開始使用手機,剛踏入初中時,容易出現與老師同學難以相處、成績波動下滑等問題,從而產生厭學心理,沉迷遊戲。
  • 青少年遊戲成癮怎麼治
    廣州白雲心理醫院青少年成癮行為科主任葉堅分析,這些青少年大多從小學四年級以「學校作業布置在手機上」為由開始使用手機,剛踏入初中時,容易出現與老師同學難以相處、成績波動下滑等問題,從而產生厭學心理,沉迷遊戲。
  • 青少年為什麼會網絡成癮?網絡成癮危害有哪些?
    「網絡成癮」是伴隨網際網路的迅勐發展而出現的一種社會現象,是由網絡引發的一種心理疾病。它嚴重影響著青少年的健康發展,甚至成為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誘因。那青少年為什麼會「網絡成癮」?因為過度依賴網絡只是一個現象,有一半的孩子依賴網絡的背後涉及其他問題,比如與父母的關係問題、學業問題、注意缺陷障礙、焦慮或抑鬱等,所以要從根本上發現孩子網絡成癮的原因才能夠真正解決問題。
  • 網癮問題專家談:預防重於治療 母親教育是關鍵
    中國青年網北京7月27日電 (記者 張瑞宇)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飛速發展,智慧型手機快速普及,網癮青少年人數持續增長,並呈現出擴大化和低齡化的趨勢。從早年的魔獸世界到如今的王者榮耀,網路遊戲成癮的背後,既有遊戲本身的吸引特性,也有青少年發育的生理特點。
  • 成癮障礙成為社會突出問題 湖南省成癮醫學臨床診療中心正式授牌
    隨著經濟的發展,物質相關成癮障礙,如毒品、酒精等導致的生理或精神障礙患病率增長迅速,成為突出的公共衛生問題,而非物質相關成癮障礙,如網絡成癮、病理性賭博因其導致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也日益受到人們關注。
  • 孩子打遊戲成癮?光是焦慮沒用,專家給出戒癮方子
    深圳市康寧醫院成癮醫學科、主任醫師、成癮醫學診療研究團隊學科帶頭人楊梅說,在中國,使用過網際網路的青少年,遊戲成癮的發生率一般報導在2~16%之間。並不是每個玩網路遊戲的孩子都會發展成遊戲障礙,也就是通常說的遊戲成癮,一般來說,在經常進行某種成癮性行為的人中,只有10%左右,或者還不到10%,會成真正發展到成癮的程度。
  • 遊戲成癮被列為精神疾病?這8條症狀,你中了幾條
    我們應該怎樣理性認識手機、網路遊戲,而不為「物」所驅使?近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最新一版《國際疾病分類》,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心理學對遊戲、手機成癮是如何界定的?它的危害有哪些?與一般情況下人們口中的「手機成癮」(指一般程度的、不構成病態的手機依賴現象)區別在哪?心理治療手機、遊戲成癮的原則、方法,當事者本人、家人、社會力量的幹預措施有哪些?
  • 《星際爭霸》撕裂韓國:遊戲成癮到底是不是病?
    他認為這種對遊戲的痴迷不僅僅是一種潮流,他懷疑這是一種新的成癮類型。很多人也有著同樣的疑問。2002 年,一位精神科醫生估計,韓國有 20%-40% 的青少年表現出遊戲成癮的跡象,其中包括對父母的叛逆和無法管理自我時間等症狀;他開始建議患者住院治療。2005 年,首爾政府開放了戒除網癮和遊戲癮的訓練營,為青少年提供心理諮詢服務。
  • 當遊戲成癮,他逃學、摔東西、打人……戒除網癮有多難?
    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和心理醫生的引導,星星的網癮有好轉,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對遊戲也有了新的認識。比星星大兩歲的李可,是在成癮醫學中心接受治療的另一位少年。經成癮醫學中心醫師劉燕菁診斷,孩子們這是患上「青少年網絡成癮症」,在與家屬溝通後制定個案管理治療計劃。
  • 選萃|19歲青年偷拿家裡20萬充值遊戲,網癮這個病怎麼治?
    而另一位19歲的遊戲成癮患者,偷偷從家中拿走20萬元充值遊戲。事實上,遊戲成癮與吸毒成癮相似,會出現為了獲得遊戲資金而進行偷盜、搶劫的情況。有研究者曾對遊戲障礙患者進行頭部掃描,發現他們的腦部結構發生了改變,遊戲成癮已對他們產生病理上的影響。在「遊戲成癮」尚未列入疾病前,白雲區心理醫院的門診就收到了100多位家長的求助。
  • 全球應對「遊戲病」
    在世界範圍內,將有越來越多的人和機構,甚至更多的國家乃至國際組織參與到預防網癮、治療「遊戲障礙」的事業中。專業治療機構應運而生  就在今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把「遊戲障礙」列入最新版《國際疾病分類》後不久,英國宣布開設首家公立戒除網癮診所——「網絡障礙中心」,這家選址在倫敦西部的診所,旨在幫助成年人和少年兒童解決對暴力遊戲等成癮的問題。它由國民保健制度(NHS)信託基金會負責運營,因而成為英國歷史上首家政府投資支持的戒除網癮機構。
  • 青少年心理問題高發的背後
    心理援助 新華社發 朱慧卿閱讀提示青少年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還要學會人際關係和社會關係。良好的夥伴關係對於青少年減少抑鬱情緒,防止網絡成癮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現在有些學校課間十分鐘不許下座位,同學間甚至在吃飯的時候也不許說話,宿舍不許聊天,這種教育方式怎麼能培養出一個人際關係良好、高情商的青少年?從學校老師到家長,都應該有一個心理健康的意識。及時發現孩子行為異常的苗頭,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 【思想界】遊戲成癮病理化:接踵而至的會是治病良方,還是道德恐慌?
    與此同時,文章作者Tiffany Hsu認為遊戲一直都有令人上癮的特點。萊烏尼斯醫生稱他的一些病人因為沉迷糖果粉碎傳奇(Candy Crush Sugar)而飽受折磨,他們的生活被毀,人際關係糟糕,身體狀況也出現問題。與此同時,儘管遊戲成癮治療開始在美國引發越來越多的關注,但保險公司鮮有將其納入理賠範圍的。
  • 網路遊戲成癮有多嚴重?失控、無法自拔甚至影響日常生活!
    很多人的排解時間的消遣,就是網路遊戲。但如此重度的依賴,對人類的現實生活會有什麼影響?玩遊戲會「上癮」嗎?國家衛生研究院針對超過8千名臺灣18歲以下青少年的調查顯示,約有3.1%的玩家有網路遊戲成癮現象,略高於西方國家1%。
  • 湖南省腦科醫院掛牌「湖南省成癮醫學臨床診療中心」
    隨著經濟的發展,物質相關成癮障礙,如毒品、酒精等導致的生理或精神障礙患病率增長迅速,成為突出的公共衛生問題,而非物質相關成癮障礙,如網絡成癮、病理性賭博因其導致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也日益受到人們關注。1993年,全省首家自願戒毒機構「湖南省藥物依賴治療中心」掛靠湖南省腦科醫院。
  • 自殘上癮、玩手機無法自控……四川首家成癮醫學門診專門治這些!
    當你自己或者家人患上成癮性疾病,怎麼辦?一方面,近年來各種不規範的戒癮機構和療法在社會出現,引發爭議和亂象;另一方面,傳統醫療機構的相關門診十分稀缺,患者往往難以尋求到有針對性的專業治療機構。而這不僅是一種社會性問題,也是一種公共健康問題。
  • WeFun網路遊戲免費永久加速器 淺談網絡成癮背後的原因
    這三款看似毫不相關的遊戲,卻都有著共同的特點——它們都是多人在線競技遊戲。《反恐精英》究竟有多受歡迎呢?在我讀初中與高中時,許多同班同學都會成群結隊地在放學後相約去網吧裡,只為一起聯機玩幾局《反恐精英》。而本人秉持著愛學習不愛FPS的三好學生精神,並未參與到同學們的反恐精英之旅當中。
  • 7月1日起,四川首家「成癮醫學門診」可預約診號!這種情況需就診
    問:成癮醫學門診主要解決什麼問題?答:成癮醫學門診服務的對象以物質成癮和行為成癮患者為主,主要包括處方藥濫用成癮、新型毒品成癮、傳統毒品成癮、安眠藥成癮等以及酒癮、菸癮、性愛成癮、電子遊戲成癮、網絡成癮、賭博成癮等行為成癮。
  • 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 這些症狀是上癮
    世界衛生組織在6月18日發布的《疾病和相關健康問題國際統計分類》中,首次將沉溺於強迫性電子遊戲列為一種精神健康狀況。  作為全球衛生趨勢和統計的依據,《國際疾病分類》是世界各國的醫生用來診斷病症的國際標準,此次增設「遊戲障礙」,反映了不同學科和地域的專家所達成的共識,將促使衛生專業人員更加關注此類障礙的發生風險,以及相關的預防和治療措施。  如何界定遊戲成癮,記者採訪了北京安定醫院副主任醫師盛利霞。她說,遊戲成癮不單是線上遊戲,還包括線下遊戲。
  • 青少年心理問題高發的背後:父母教育方式是原因之一
    心理援助 新華社發 朱慧卿閱讀提示青少年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還要學會人際關係和社會關係。良好的夥伴關係對於青少年減少抑鬱情緒,防止網絡成癮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現在有些學校課間十分鐘不許下座位,同學間甚至在吃飯的時候也不許說話,宿舍不許聊天,這種教育方式怎麼能培養出一個人際關係良好、高情商的青少年?從學校老師到家長,都應該有一個心理健康的意識。及時發現孩子行為異常的苗頭,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