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就要到了,你對起源於山西的這一傳統節日及風俗了解多少呢

2020-12-16 餅餅觀人文

寒食節,是山西民間的一個重要節日,時間在冬至後的105天,亦說103天。

南朝人宗懍《荊楚歲時記》載:「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táng, 同「糖」)大麥粥。」

冬至後105日,正是清明節前的兩三天。現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的前兩天或前一天過寒食節。

寒食節的來歷

山西民間傳說是紀念晉國的忠臣義士介子推。春秋時,介子推輔佐重耳,流亡在外19年。一次,他們一行人在山中迷了路,米麵吃光了,重耳餓得頭暈眼花,介子推悄悄地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用火烤熟給重耳充飢。這便是有名的「割股啖君」的故事。

19年後,重耳回到晉國,當了國君,是為晉文公。得勢後的晉文公封賞有功之臣,卻偏偏忘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也不計較,引上老母隱人今山西介休縣綿山。後經人提醒,晉文公後悔莫及,再找介子推,四處不見,聽說隱居綿山。為逼介子推出山受封,晉文公下令放火燒山。

大火熄滅後,發現介子推和老母親抱著一棵柳樹被燒死了。晉文公百感交集,下令厚葬介子推及其母親,並將這一天定為忌日,禁止所有的人生火煮食,只準吃預先準備好的冷飯。此後,相沿成俗,稱為「寒食節」。

寒食節的最早源頭,是古代的禁火節

古人生活中離不開火,家家都要保存火種,使其不熄。每年新春,要將舊火熄滅,點燃新火,並有祭祀活動,稱做「改火」。唐代韓愈詩《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說的是唐代的長安,寒食節時家家必須禁絕煙火。這一天黃昏以後,得到皇帝許可,才準用火。但在山西民間,普遍認為是紀念介子推的節日,並曾十分盛行。

《後漢書·周舉傳》記載:「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鹹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煙炊。老小不堪,歲多死者。」

周舉就書寫弔文,到介子推廟內祭奠,說:「盛冬去火,殘損民命,非賢者之意。」求得介子推神靈同意,然後宣示民眾,可以溫食。此後,民間風俗稍有改變,斷火冷食風俗漸漸減為七天、三天,一天。因為寒食節正好在清明節前一兩天,至唐代以後就逐漸融為一個節日了。但在山西民間,仍有禁火冷食的遺風。

寒食節習俗

呂梁地區的柳林、中陽、臨縣等地,人們用白面蒸製鳥雀和其他動物、瓜果,俗稱「燕燕」、「寒燕」、「子推燕」, 有的扎在棗圪針上,有的用線穿起懸掛屋內牆上,或門上,傳為介子推招魂,並且相互饋贈,特別受兒童喜愛,並有歌謠吟唱:「三月裡寒食又清明,燕燕鑽在圪棗林。」

這一天,民間講究吃油糕「攤黃」-一用小米麵攤在鐵鏊上烙熟,亦稱「煎餅」, 既能熱吃,也可冷食。晉南一帶在寒食節喜食涼粉、涼麵、涼糕。晉中交城、文水一帶,喜吃炒麵,即玉米、黃豆炒熟後拌以紅棗,磨成麵粉,吃時拌以稀飯,攪動成硬糊狀,大約就是古代所說的「糗」, 也可以直接放嘴裡乾食。

晉西北一帶將白面和好後,製成小拇指大小的小丁,曬乾,再用細沙土炒熟,叫「面豆豆」, 亦稱「炒圪撻」。總之,要吃些預先加工制熟的冷食。有些山區農家還要上山採柏葉,插於門上和每人頭上,一為驅邪,二為祈壽。

在寒食節在你的家鄉有哪些有趣的習俗呢,歡迎評論。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就點個讚吧!

相關焦點

  • 寒食節 漢族唯一以飲食風俗命名的節日 飲食上一定要注意這些
    這是唐代詩人杜牧在清明時所作的一首詩。詩中生動地描繪出清明節期間,南方鄉下陰雨綿綿,歸路人行色匆匆的景象。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清明期間,許多地區都有祭祖踏青的風俗。一是為了緬懷先人,二是感受萬物復甦的生機。不過清明節可不只有這些習俗,它還有一個別稱叫'寒食節"。一聽到這裡很多讀者可能就想起,這一定和吃有關。
  • 寒食節的起源與文化風俗
    人草木茶禪文化據史籍記載,寒食節起源於春秋時期,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段有關「寒食節」起源的故事。「寒食節」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寒食節」靜靜地融入了「清明節「」,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歷史長河,不過寒食所代表的人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讚許,卻是千年不變的。
  • 被淡忘的4大傳統節日,寒食節上榜,你知道三月三是什麼節日嘛?
    被淡忘的4大傳統節日,寒食節上榜,你知道三月三是什麼節日嘛? 被淡忘的4大傳統節日,寒食節上榜,你知道三月三是什麼節日嘛? 被淡忘的4大傳統節日,寒食節上榜,你知道三月三是什麼節日嘛?
  • 寒食節丨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中國傳統節日?
    昨天大今給大家劇透了 崇州第三屆寒食節的精彩內容 除了讚嘆活動精彩外 不少小夥伴都很好奇 寒食節到底是什麼節日? 都有什麼習俗呢?
  • 清明前一日稱為寒食節,寒食節的4大講究你了解多少?
    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即今年的4月3日,有一個鮮少被人提及的節日,它也是我們古人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名叫「寒食節」。但時過境遷,如今這個節日已經甚少被人所提及,但我們依然要發揚中華傳統的文化,為新的時代增添一份亮色。
  • 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同一個節日嗎?寒食節將至,這天都有哪些習俗?
    從遠古時期的自然崇拜到文明社會中的情感寄託,歷經幾千年發展、完善與成熟之後,傳統節日的獨特魅力與思想寓意早已融入國人基因。從古至今形成的傳統節日數量高達幾百個,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四大傳統節日」之外。清明節、寒食節、七夕節、重陽節、冬至節等,也都具有非常濃鬱的中國民俗特徵。
  • 寒食節與清明節之間的關係和區別是怎樣的呢
    ,二者的時間相近,在節日習俗方面也有許多相似的地方,那麼,寒食節和清明節到底有什麼關係,又有什麼區別呢?而在這段無火的時間裡,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節」。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第二種是起源於春秋時期。
  • 禁菸火、吃冷食,清明前的寒食節你了解多少?
    還有一天便是清明了祭祖日,雨紛紛,欲斷魂有多少人還記得其實清明前還有一個非常古老的節日寒食節呢?讓我們一起沿著歷史軌跡,來尋找寒食節的起源喚起塵封的記憶,重新連接起文明的紐帶寒食節也叫「冷節」,最初起源於遠古的改火在古代,人們非常麻煩
  • 介子推與寒食節
    寒食節,又稱「冷節」、「禁菸節」、「熟食節」,這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流行於全國各地,尤其以山西為盛。時間在清明節前一日,這一天民間禁止煙火,只準吃冷食。據說這一習俗起源於紀念介子推。春秋時,晉國內亂,晉公子重耳由介子推等人輔佐,流亡在外19年,歷盡磨難。有一次,他們在山中迷路,食物斷絕,重耳頭暈眼花,飢不能行。介子推偷偷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來,用火烤熟讓重耳吃。
  •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知多少
    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自2008年起,國家法定節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
  • 傳統節日綜述
    中國是世界上傳統節日最多的國家,節日、節令形成了東方式豐富多彩的時令節日體系。這個國家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傳統節日除了共同都過的一致部分,還有各地區各民族自已特有的節日。中國究竟有多少個節日,恐怕是個難以搞清楚的問題,不同的節日會有不同的民俗活動,反映特定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徵、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傳承了千秋萬代,已經形成中華民族相互認同的文化符號和精神家園。
  • 你知道寒食節的來歷嗎?
    我們每年都過寒食節,但是你知道寒食節的來歷嗎?你知道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下面一起去了解看看吧!在這顛沛流離的逃亡途中,介子推一直追隨重耳,不離左右。有一次,他們斷炊絕糧,陷入困境,介子推割下了自己腿上的肉,供重耳食用充飢。後來重耳回國,做了晉國國君,史稱晉文公。接著,晉文公對一直跟隨自己逃亡的臣僚論功行賞,唯獨把介子推給忘了。介子推也不向晉文公邀功請賞,而且更不恥與那些挾功求祿的勢利之人同朝為臣,就帶著母親隱居到今山西介休縣內的綿山。
  • 閒話寒食節
    寒食節是什麼節?大部分中國人並不知曉。因為現在,我們已經不過這個節日了,它和上巳節一樣,漸漸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但是在古代,寒食節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寒食節在夏曆冬至後第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期初是僅僅是祭祀活動,後來又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顧名思義,就是不吃加熱的食物。作為中國傳統節日,寒食節距今已有兩千六百多年,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
  • 寒食節的來歷
    節日簡介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文公復國後,之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堅決不出山,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清明節。但韓國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山西介休綿山,被譽為「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每年舉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儀式活動。
  • 寒食節 | 一個被淡忘的中國傳統節日
    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或二日。在這一日,禁菸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節」。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
  • 寒食節|被淡忘的中國傳統節日
    對於新一代的年輕人來說,寒食節,是陌生的,甚至從來就沒聽說過。其實寒食節是一個很重要,很有紀念意義的節日。寒食節來歷介之推是當時晉國的賢臣,侍奉公子重耳(後為晉文公)。晉國發生內亂,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國外,介之推不畏艱難困苦跟隨重耳流亡;曾經割自己腿肉熬湯,給重耳充飢。
  • 寒食節怎麼就被清明節吞併掉了呢?
    少時上歷史課,被歷史老師告知了清明節源自介子推的故事,後來再讀些書,才知道介子推帶來的其實是寒食節,而清明節不過是和農事相關的二十四節氣之一。今天,清明節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同時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這份殊譽來自它在歷史的演變中逐漸吞併掉了寒食節,成功地一肩擔起了寒食節的傳統習俗和清明節的節氣風俗兩個重任。
  • 寒食節由來
    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寒食節起源,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
  • 說說寒食節的來歷,讀幾首寒食節詩詞,讓寒食節攪動人生的惆悵
    寒食節,又叫禁菸節,至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食物命名的。在這一天,人們要禁火,吃冷食,相傳是為了紀念介子推被燒死在綿山。山西介休的綿山被譽為「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每年舉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活動。
  • 為什麼清明節又叫寒食節? 清明節與寒食節有什麼關係你造嗎?
    為什麼清明節又叫寒食節? 清明節與寒食節有什麼關係你造嗎?時間:2020-04-04 12:42   來源:美麗萍說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為什麼清明節又叫寒食節? 清明節與寒食節有什麼關係你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