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是山西民間的一個重要節日,時間在冬至後的105天,亦說103天。
南朝人宗懍《荊楚歲時記》載:「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táng, 同「糖」)大麥粥。」
冬至後105日,正是清明節前的兩三天。現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的前兩天或前一天過寒食節。
寒食節的來歷
山西民間傳說是紀念晉國的忠臣義士介子推。春秋時,介子推輔佐重耳,流亡在外19年。一次,他們一行人在山中迷了路,米麵吃光了,重耳餓得頭暈眼花,介子推悄悄地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用火烤熟給重耳充飢。這便是有名的「割股啖君」的故事。
19年後,重耳回到晉國,當了國君,是為晉文公。得勢後的晉文公封賞有功之臣,卻偏偏忘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也不計較,引上老母隱人今山西介休縣綿山。後經人提醒,晉文公後悔莫及,再找介子推,四處不見,聽說隱居綿山。為逼介子推出山受封,晉文公下令放火燒山。
大火熄滅後,發現介子推和老母親抱著一棵柳樹被燒死了。晉文公百感交集,下令厚葬介子推及其母親,並將這一天定為忌日,禁止所有的人生火煮食,只準吃預先準備好的冷飯。此後,相沿成俗,稱為「寒食節」。
寒食節的最早源頭,是古代的禁火節
古人生活中離不開火,家家都要保存火種,使其不熄。每年新春,要將舊火熄滅,點燃新火,並有祭祀活動,稱做「改火」。唐代韓愈詩《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說的是唐代的長安,寒食節時家家必須禁絕煙火。這一天黃昏以後,得到皇帝許可,才準用火。但在山西民間,普遍認為是紀念介子推的節日,並曾十分盛行。
《後漢書·周舉傳》記載:「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鹹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煙炊。老小不堪,歲多死者。」
周舉就書寫弔文,到介子推廟內祭奠,說:「盛冬去火,殘損民命,非賢者之意。」求得介子推神靈同意,然後宣示民眾,可以溫食。此後,民間風俗稍有改變,斷火冷食風俗漸漸減為七天、三天,一天。因為寒食節正好在清明節前一兩天,至唐代以後就逐漸融為一個節日了。但在山西民間,仍有禁火冷食的遺風。
寒食節習俗
呂梁地區的柳林、中陽、臨縣等地,人們用白面蒸製鳥雀和其他動物、瓜果,俗稱「燕燕」、「寒燕」、「子推燕」, 有的扎在棗圪針上,有的用線穿起懸掛屋內牆上,或門上,傳為介子推招魂,並且相互饋贈,特別受兒童喜愛,並有歌謠吟唱:「三月裡寒食又清明,燕燕鑽在圪棗林。」
這一天,民間講究吃油糕和「攤黃」-一用小米麵攤在鐵鏊上烙熟,亦稱「煎餅」, 既能熱吃,也可冷食。晉南一帶在寒食節喜食涼粉、涼麵、涼糕。晉中交城、文水一帶,喜吃炒麵,即玉米、黃豆炒熟後拌以紅棗,磨成麵粉,吃時拌以稀飯,攪動成硬糊狀,大約就是古代所說的「糗」, 也可以直接放嘴裡乾食。
晉西北一帶將白面和好後,製成小拇指大小的小丁,曬乾,再用細沙土炒熟,叫「面豆豆」, 亦稱「炒圪撻」。總之,要吃些預先加工制熟的冷食。有些山區農家還要上山採柏葉,插於門上和每人頭上,一為驅邪,二為祈壽。
在寒食節在你的家鄉有哪些有趣的習俗呢,歡迎評論。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就點個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