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 漢族唯一以飲食風俗命名的節日 飲食上一定要注意這些

2020-12-16 知行記

朋友您好,我是知行記,感謝您點開我的文章。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代詩人杜牧在清明時所作的一首詩。詩中生動地描繪出清明節期間,南方鄉下陰雨綿綿,歸路人行色匆匆的景象。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清明期間,許多地區都有祭祖踏青的風俗。一是為了緬懷先人,二是感受萬物復甦的生機。不過清明節可不只有這些習俗,它還有一個別稱叫'寒食節"。一聽到這裡很多讀者可能就想起,這一定和吃有關。

沒錯,很多傳統節日都和吃離不開關係。像是端午節吃粽子;元宵節吃元宵;中秋節吃月餅。清明節也有它對節日飲食的特殊要求。

"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一個以飲食方式命名的節日。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不可以燒火做飯,又被稱為「禁火節」。為什麼不能燒火做飯呢?這就要從春秋時期說起。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晉國的公子重耳(春秋時期國君成為某國公,公子指的是就是某國公的兒子。)為躲避禍事流亡到其他國家。這一晃十九年就過去了,有一名大臣叫介子推始終追隨著重耳。

重耳十分感動,後來他返回國內用賢明之道治理國家,終於使晉國逐漸繁榮起來,而他也成為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晉文公。這時介子推卻沒有選擇留在他的身邊,而是要與母親歸隱深山。晉文公為了迫使他出山委以重任,便下令放火燒山,倔強的介子推寧死也不願意出山,最終被活活燒死。晉文公感念他的忠臣之志,便將他安葬在綿山,為他專門修建了祠廟。又下令在介子推逝日,老百姓禁生煙火吃熱食,以寄託他對介子推的哀思。這就是關於「寒食節」由來的傳說。

自春秋以來,寒食節已經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歷史了。這個故事的發生地山西把「寒食節"定在清明節前一天。在這天,當地群眾只吃寒食,祭祖和踏青的習俗也被一直保留下來,並逐漸流傳至全國。隨著歷史的變遷,本來定在清明節前一天的寒食節,逐漸和清明節融為一體。現在我們提到清明節,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祭祖踏青,很少有人再能想起寒食節了。

但寒食節所提倡的忠君愛國的思想,清廉的文化精神即使跨越數千年,也一直未曾改變。

每一個傳統民族節日代表著一種民族精神。春節代表著勤勞與收穫;元宵節代表著團圓;清明節代表著感恩先祖;端午節代表忠誠愛國;中秋節代表同樣代表團員;七夕節代表愛情。在這些精神背後,又都有一個個感染至深的故事,這便是民族精神的傳承。新時代的我們,需要講好中國故事。

我是知行記,一個文盲青年。期待您在評論區與我進行交流,感謝你的支持。

相關焦點

  • 寒食節的起源與文化風俗
    在晉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流亡他國長達19年,其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對他忠心耿耿,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註:重耳逃入衛國國境時,糧食被偷,重耳無糧,飢餓難行,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養重耳,史稱"割股奉君"或"割股啖君")。
  • 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同一個節日嗎?寒食節將至,這天都有哪些習俗?
    這首詩的大意為春季長安城道出飄散著落花;寒食節這一太難東風吹拂著皇宮內的柳樹黃昏時分皇宮中傳出「御賜燭火」,這些燭火的輕煙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韓翃撰寫的這首《寒食》其實是一首諷喻詩,按照舊俗「寒食節」這一天必須要「禁火」。但是受寵的宦官卻得到了皇帝御賜的「燭火」,這說明人們已經忘記了舊制。
  • 閒話寒食節
    寒食節是什麼節?大部分中國人並不知曉。因為現在,我們已經不過這個節日了,它和上巳節一樣,漸漸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但是在古代,寒食節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寒食節在夏曆冬至後第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期初是僅僅是祭祀活動,後來又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顧名思義,就是不吃加熱的食物。作為中國傳統節日,寒食節距今已有兩千六百多年,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
  • 姚偉鈞 | 漢唐節日飲食禮俗的形成與特徵
    每個節日都有不同的飲食禮俗,集中反映了漢唐文化的內容和色彩。節日禮儀食俗,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一份珍貴的遺產。它是中國先民在長期社會活動過程中,適應生產、生活的需要和欲求而創造出來的,特別是在漢唐,中國許多年節形成並成熟於這一時期,這些年節幾經嬗變,一直傳延至今。漢唐時期的年節具有四個特點:(一)數量多。
  • 姚偉鈞:漢唐節日飲食禮俗的形成與特徵
    每個節日都有不同的飲食禮俗,集中反映了漢唐文化的內容和色彩。節日禮儀食俗,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一份珍貴的遺產。它是中國先民在長期社會活動過程中,適應生產、生活的需要和欲求而創造出來的,特別是在漢唐,中國許多年節形成並成熟於這一時期,這些年節幾經嬗變,一直傳延至今。漢唐時期的年節具有四個特點:(一)數量多。
  • 【每日常識】寒食節
    寒食節: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寒食節起源,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
  • 鐵塔視界 | 姚偉鈞:漢唐節日飲食禮俗的形成與特徵
    宴會上,「冠蓋雲集,樽俎星陳。餚蒸多品,八珍代變。羽爵無算,究樂極宴。」(註:《晉書·樂志上》。)唐代宮廷元旦朝會不僅沿襲漢晉舊俗,而且由於天下一統,經濟文化繁榮昌盛,元旦宮廷宴會自然成為曠代之舉。元旦之日,唐朝皇帝不僅要受漢族百官朝賀,而且來自遠方少數民族和附屬國的首領和使臣也來奉禮恭賀。因此,朝堂大殿筵席紛陳,鐘鼓喧天,絲竹震耳,歌舞昇平,預祝新年國運亨通。
  • 寒食節
    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也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它古代也叫「禁菸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並參與。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稱為「野祭」。
  • 常識積累丨寒食節的由來
    寒食節是日初為節時,禁止燃放煙火,只能吃冷食。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也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它古代也叫「禁菸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並參與。
  • 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傻傻分不清?只需三分鐘,立即搞懂
    上巳節與寒食節都是我國古代傳統節日。而清明原本只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並非節日。但如今,寒食節與上巳節都已退出歷史舞臺,成為過去式,清明節一躍而上,成為包涵了這兩個節日寓意與習俗的一大節日。到了清初,經過曆法改革之後,清明與冬至兩個節氣之間的間隔變短,因此為了維持寒食節在清明前一、兩日的風俗,人們便開始將寒食節的日期固定為清明前一日。
  • 寒食節的來歷和意義
    寒食節的來歷和意義1、寒食節的來歷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
  • 寒食節在古代是個什麼節日?寒食詩詞知多少
    又是一年寒食節。現在的寒食節不再是法定節日,一般和清明節合併起來過,可是你知道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寒食節曾經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 【省考積累】什麼是寒食節
    寒食節是日初為節時,禁止燃放煙火,只能吃冷食。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也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它古代也叫「禁菸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並參與。
  • 2021國考常識積累之寒食節
    什麼是寒食節   寒食節是日初為節時,禁止燃放煙火,只能吃冷食。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也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它古代也叫「禁菸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
  • 河套地區的飲食風俗
    這些移民租種蒙古王公的世襲領地,形成了河套地區的農業雛形。隨著農業的推廣,大量的漢人相繼湧入,河套的人口結構遂發生質的變化,以往的單一蒙族人口結構,逐漸為蒙漢二元人口結構取代。從此,河套的飲食風俗也出現了蒙漢兩種形式,並且出現了兩種文化風俗相互交融的情形。
  • 寒食節由來
    寒食節屬性:英文名:Cold food festival別    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禁火節節日時間:每年公曆清明節前一二日節日類型:傳統節日流行地區:東亞文化圈節日起源:祭祀節日活動: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節日飲食:只吃冷食節日意義
  • 說說寒食節的來歷,讀幾首寒食節詩詞,讓寒食節攪動人生的惆悵
    寒食節,又叫禁菸節,至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食物命名的。在這一天,人們要禁火,吃冷食,相傳是為了紀念介子推被燒死在綿山。山西介休的綿山被譽為「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每年舉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活動。
  • 為什麼清明節又叫寒食節? 清明節與寒食節有什麼關係你造嗎?
    唐玄宗時,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將民間掃墓的風俗固定在清明節前的寒食節,由於寒食與清明在時間上緊密相連,寒食節俗很早就與清明發生關聯。下面就主要給大家講解寒食節清明節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清   原標題:為什麼清明節又叫寒食節? 清明節與寒食節有什麼關係你造嗎?
  • 寒食節的由來!
    點擊標題下方藍色字體,關注「老北京四九城」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禁火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至今已有超過
  • 寒食節就要到了,你對起源於山西的這一傳統節日及風俗了解多少呢
    寒食節,是山西民間的一個重要節日,時間在冬至後的105天,亦說103天。南朝人宗懍《荊楚歲時記》載:「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táng, 同「糖」)大麥粥。」現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的前兩天或前一天過寒食節。寒食節的來歷山西民間傳說是紀念晉國的忠臣義士介子推。春秋時,介子推輔佐重耳,流亡在外19年。一次,他們一行人在山中迷了路,米麵吃光了,重耳餓得頭暈眼花,介子推悄悄地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用火烤熟給重耳充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