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您好,我是知行記,感謝您點開我的文章。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代詩人杜牧在清明時所作的一首詩。詩中生動地描繪出清明節期間,南方鄉下陰雨綿綿,歸路人行色匆匆的景象。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清明期間,許多地區都有祭祖踏青的風俗。一是為了緬懷先人,二是感受萬物復甦的生機。不過清明節可不只有這些習俗,它還有一個別稱叫'寒食節"。一聽到這裡很多讀者可能就想起,這一定和吃有關。
沒錯,很多傳統節日都和吃離不開關係。像是端午節吃粽子;元宵節吃元宵;中秋節吃月餅。清明節也有它對節日飲食的特殊要求。
"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一個以飲食方式命名的節日。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不可以燒火做飯,又被稱為「禁火節」。為什麼不能燒火做飯呢?這就要從春秋時期說起。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晉國的公子重耳(春秋時期國君成為某國公,公子指的是就是某國公的兒子。)為躲避禍事流亡到其他國家。這一晃十九年就過去了,有一名大臣叫介子推始終追隨著重耳。
重耳十分感動,後來他返回國內用賢明之道治理國家,終於使晉國逐漸繁榮起來,而他也成為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晉文公。這時介子推卻沒有選擇留在他的身邊,而是要與母親歸隱深山。晉文公為了迫使他出山委以重任,便下令放火燒山,倔強的介子推寧死也不願意出山,最終被活活燒死。晉文公感念他的忠臣之志,便將他安葬在綿山,為他專門修建了祠廟。又下令在介子推逝日,老百姓禁生煙火吃熱食,以寄託他對介子推的哀思。這就是關於「寒食節」由來的傳說。
自春秋以來,寒食節已經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歷史了。這個故事的發生地山西把「寒食節"定在清明節前一天。在這天,當地群眾只吃寒食,祭祖和踏青的習俗也被一直保留下來,並逐漸流傳至全國。隨著歷史的變遷,本來定在清明節前一天的寒食節,逐漸和清明節融為一體。現在我們提到清明節,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祭祖踏青,很少有人再能想起寒食節了。
但寒食節所提倡的忠君愛國的思想,清廉的文化精神即使跨越數千年,也一直未曾改變。
每一個傳統民族節日代表著一種民族精神。春節代表著勤勞與收穫;元宵節代表著團圓;清明節代表著感恩先祖;端午節代表忠誠愛國;中秋節代表同樣代表團員;七夕節代表愛情。在這些精神背後,又都有一個個感染至深的故事,這便是民族精神的傳承。新時代的我們,需要講好中國故事。
我是知行記,一個文盲青年。期待您在評論區與我進行交流,感謝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