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塔視界 | 姚偉鈞:漢唐節日飲食禮俗的形成與特徵

2021-02-12 鐵塔語文學刊

摘要:節日飲食禮俗的形成是中國先民在長期社會活動中,適應生產、生活的要求而創造出來的,許多年節形成和成熟於漢唐時期,並傳延至今。每個節日都有不同的飲食禮俗,集中反映了漢唐文化的內容和色彩。

關鍵詞:漢唐;節日;飲食禮俗;形成;特徵

節日禮儀食俗,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一份珍貴的遺產。它是中國先民在長期社會活動過程中,適應生產、生活的需要和欲求而創造出來的,特別是在漢唐,中國許多年節形成並成熟於這一時期,這些年節幾經嬗變,一直傳延至今。

漢唐時期的年節具有四個特點:(一)數量多。(二)節日形式成熟,構造複雜,每個節日都有一套相應的節日傳說、節日飲食、節日禮儀,構成了一個個繁複的節日習俗系統。(三)在每個節日中都可找到一些最為古老的文化遺存因子。(四)漢唐年節中的飲食,最能集中、強烈地反映出漢唐文化的內容和色彩。

漢唐年節中的這四個特點,一方面證明它的載體文化是高度發達而成熟的;另一方面證明它自身也是高度成熟的。可以說,正是由於這兩方面成熟的條件,才使得漢唐年節飲食禮俗如此絢麗多彩,撩人興味。

春節的源起和濫觴非常古老,早在遠古時期,便傳承著以立春日前後為時間座標,以春耕為主題的農事節慶活動。這一系列的節慶活動不僅構成了後世元旦節慶的雛型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和構成因子也一直遺存至今。

漢唐是由立春節慶向現代的春節大年節的過渡時期,它表現為兩個演進過程:其一為節慶日期由以立春為中心,逐漸過渡到以正月初一為中心,如《荊楚歲時記》所云:「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三元即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所以漢唐人將此稱為元旦;其二為單一型態的立春農事節慶逐漸過渡到複合型態的新年節慶。由此產生了一系列以除疫、延壽為目的的飲食習俗,其主要表現就是飲椒柏酒、屠蘇酒、桃湯,吃五辛盤、膠牙餳等。

早在漢代,元旦便與飲椒柏酒的習俗結合在一起了。椒酒在先秦時曾是楚人享神的酒醴,到了漢代,「椒」又與壽神之一的北鬥星神掛上了鉤,據東漢崔實《四民月令》說:「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身輕能(耐)老,柏是仙藥」。隋人杜公瞻在《荊楚歲時記》注中引魏晉文獻說:「晉成公子安《椒華銘》曰:『肇惟歲首,月正元旦,厥味惟珍,蠲除百疾』。是知小歲則用之,漢朝元正則行之……董勳云:『俗有歲首酌椒酒而飲之,以椒性芬香,又堪為藥,故此日採椒花以貢尊者飲之,亦一時之禮也。』」可見,漢晉時人們已相信元旦飲用椒花柏葉浸泡的酒,能使人在新年裡身體健康,百疾皆除,延年益壽。

當時人們飲椒柏酒還傳承著從年、輩最小的家族成員開始,最後才由年、輩最高的家族長輩飲酒的俗規,至於為什麼要先從小孩飲起,晉人董勳《問禮俗》曾作解釋:「俗雲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後飲酒。」
魏晉南北朝時,人們在元旦除了飲椒柏酒外,還興起了飲屠蘇酒的習俗,《荊楚歲時記》中說:元旦「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進敷淤散,服卻鬼丸;各進一雞子。」屠蘇是一種藥劑,南朝梁人沈約《俗說》云:「屠蘇,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歲除夜遣閭裡藥一劑,令井中浸之,至元旦取水置於酒尊,合家飲之,不病瘟疫。今人有得其方者,亦不知其人姓名,但名屠蘇而已。」顯然,最早的屠蘇酒是預防時疫的一種中藥配劑,在元旦取浸過屠蘇藥劑的井水飲用,含有新水崇拜的意味。後來,晉人葛洪曾用細辛、乾薑等泡製屠蘇酒,逐步演化為用一些中藥來泡製酒,以起治病防病的作用。

吃五辛盤也是為了健身,魏晉時將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稱為五辛,在元旦時,人們將這五種辛香之物拼在一起吃,意在散發五臟之氣。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食忌》中說:「正月之節,食五辛以闢癘氣。」他在《養生訣》中亦云:「元旦取五辛食之,令人開五臟,去伏熱。」按照現代科學觀點,元旦之際,寒盡春來,正是易患感冒的時候,用五辛來疏通髒氣,發散表汗,對於預防時疫流感,無疑具有一定的作用。吃五辛盤反映了漢唐人們把新年健康的追求,寄托在元旦這一天。

五辛盤是後世春盤、春餅的雛形。唐代時,人們對五辛盤作了改進,增加了一些時令蔬菜,匯為一盤,號為春盤,取其生發迎春之義,在元旦至立春期間食之。如唐代《四時寶鏡》中言:「立春日春餅生菜,號春盤。」《關中記》也說:「唐人於立春日作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隨著時間的推移,春盤、春餅、春卷的名稱相繼更新,其製作也越來越精美了。

元旦中的其它一些食物,也多寓吉祥之意,表達人們對新年美好生活的嚮往,如元旦吃「膠牙餳」,這是一種飴糖,古漢語中「膠」與「固」相通,膠牙即固牙,俗傳吃了這種糖之後可以使牙齒牢固,不脫落。

大約自漢代起,元旦期間大吃大喝已成風氣,據《漢官儀》和《後漢書·禮儀志》等書記載,漢制規定,每年元旦,群臣都要給皇帝朝賀,稱為「正朝」,皇帝便大擺筵席款待群臣,君臣飲宴歡度佳節。此後,在魏晉至唐,元旦朝賀,皇帝大宴群臣成為定製,如曹植《元會》詩中描寫三國魏時元旦朝賀宴會云:「初歲元祚,吉日惟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晉時元旦朝賀皇帝時,皇帝要給百官增祿,每人賜醪酒二升。宴會上,「冠蓋雲集,樽俎星陳。餚蒸多品,八珍代變。羽爵無算,究樂極宴。」(註:《晉書·樂志上》。)唐代宮廷元旦朝會不僅沿襲漢晉舊俗,而且由於天下一統,經濟文化繁榮昌盛,元旦宮廷宴會自然成為曠代之舉。元旦之日,唐朝皇帝不僅要受漢族百官朝賀,而且來自遠方少數民族和附屬國的首領和使臣也來奉禮恭賀。因此,朝堂大殿筵席紛陳,鐘鼓喧天,絲竹震耳,歌舞昇平,預祝新年國運亨通。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

元宵節起源於漢代,但對元宵節的起源,自古以來就有幾種說法,其中一個主要的說法是,漢武帝時,採納方士謬忌的奏請,從正月十五開始,通宵達旦祭祀「太一」天神,從此形成了這天夜裡張燈結彩的習俗。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佛教中聚集觀燈的習俗又與之結合起來。這樣,正月十五燈光輝煌的活動,既有祭太一神的舊俗,又有燃燈禮佛的虔誠,成了一個獨具風採的傳統節日。

漢唐時,元宵節並不是吃湯元,湯元始於宋代。魏晉南北朝時,人們在這一天主要是喝豆粥,《荊楚歲時記》說:「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門戶。」「正月半宜作白粥泛糕」。

唐代時,人們在晚上觀燈之時,喜食一種粉果和焦,焦是一種油炸的帶餡圓面點,《太平廣記》卷234《尚食令》條記了一條尚食局造子手做焦子的故事,這位子手為了報馮給事的恩,想為馮家做一次子,馮給事問:「要何物?曰:要大臺盤一隻、木楔子三五十枚,及油鐺炭火,好麻油一二鬥,南棗面少許。」第二天,子手來了,「取油鐺爛面等調停,襪肚中取出銀盒一枚,銀篦子、銀笊籬各一。候油煎熟,於盒中取子餡,以手於爛面中團之。五指間各有面透出,以篦子刮卻,便置子於鐺中。候熟,以笊籬瀝出,以新汲水中良久,卻投油鐺中,三五沸取出。拋臺盤上,旋轉不定,以太圓故也。其味甚美,不可名狀。」焦與湯圓的外形和內餡完全一樣,所以有人認為,焦實為炸元宵(註:參見王仁興《中國年節食俗》,北京旅遊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頁。),不過它是用面製作的。

上述漢唐時的元宵節食俗,主要為一些小點心之列,宋代以後,元宵節的飲食就日益豐富起來。

寒食節在清明之前一二日,從先秦以迄隋唐,寒食節均為一個大節日。

寒食的形成有兩個源頭,周代仲春之末的禁火習俗是它的源頭之一,《周禮·秋官·司烜氏》云:「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鄭玄注云:「為季春將出火也。」所謂季春出火,是與先秦時的星象迷信有關。古分周天恆星為二十八宿。東方青龍宮的角、亢二宿被稱作「龍星」,龍星在五行中居木之位,春季見於東方,將引起人間突發大火,因此,在龍星初見的時候要禁火。禁火的這一段時間不能舉炊,須得預先準備好食物,在禁火期間吃這種冷食物,也就很自然地被稱為「寒食」。

寒食節的另一個源頭,是春秋時晉國故地山西一帶祭奠介子推的習俗,在寒食節的形成及傳承過程中,後一源頭的影響越來越大。曹操《明罰令》和晉人陸翽《鄴中記》皆雲寒食斷火起因於祭介子推。祭介子推的禮儀,以晉國故地今山西一帶最為隆重。該地區人民在戰國至三國這一段時期內,寒食禁火時間竟長達一個月之久,「老小不堪,歲多死者」(註:《後漢書·周舉傳》。)。因此,曹操下令革除寒食禁火一月的舊俗,此後寒食三日才相沿成習。

漢唐時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以下幾種:

餳大麥粥,《荊楚歲時記》云: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從其製法來看,並非只是將大麥熬粥加糖,而是先將大麥熬成麥漿,煮熟,再將搗碎的杏仁拌入,冷凝後切成塊狀,食時澆上糖稀,正如《玉燭寶典》云:「今人寒食悉為大麥粥,研杏仁為酪,引餳以沃之。」後世又將此食品稱為麥糕,其中的原料大麥也可以粳米代替。

《荊楚歲時記》書影 | 圖源: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舊小說甲集》第一冊

此外,還有一種名叫幹粥的食品,亦稱作糗,即炒熟的麥、粟、米粉。食用時,加水調成糊狀,也可直接食用。

但是,這些製作簡單的寒食節令食品並不合吃慣了珍餚的貴族口味,於是,一種耐貯存,適於冷食,又酥香脆美的「寒具」便在魏晉時出現了,成為上層社會寒食節的節日美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對其製法作了介紹,其中說:「環餅一名『寒具』……以蜜調水溲(和)面」,然後油炸,是極為酥脆精美的食品。《齊民要術》稱它「入口即碎,脆如凌雪」。所以有人將它取名為「饊子」,宋人莊季裕在《雞肋編》云:「饊子,又名環餅,即古之寒具。」唐人製作寒具時還喜歡粘上一些黑芝麻,使之更香,並取名為「巨勝奴」,「巨勝」即黑芝麻。

漢唐時期寒食節的節令食品還有煮雞蛋、鹽醋拌生菜之類。如唐代寒食節吃煮雞蛋就是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更有好事者,在雞蛋上雕刻各種花紋圖案,並染上色彩,增加雞蛋的外觀美感,久之,形成了一種傳統習俗,這就是唐人所說的鏤雞子,然後,人們又把鏤刻成形的雞蛋拿出來相互比試,即鬥雞卵之俗,意在體現食品雕刻的技能。

唐代以後,寒食的地位日趨式微,寒食節禁火風俗也逐漸消失。但是與這個節日有關的節令食品,卻仍為人們喜食,如饊子,千百年來,傳承不絕,並發展為款式繁多、風味各殊的特點。

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僅次於元旦的第二大節日。

早在先秦時,人們就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惡月,重五之日更是惡日,如《風俗通義》佚文云:「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註:吳樹平:《風俗通義校釋·佚文二十》,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又云:「五月蓋屋,令人頭禿」(註:引自《史記·孟嘗君列傳》司馬貞《索隱》。)。所以後世端午節要進行一系列的闢邪、祛疫的活動,這說明構成端午節的一些事象及因子,在先秦時就已存在。

漢代至魏晉是端午節初步形成的階段,而南北朝至隋唐則是端午節定型化、成熟化的階段,因為端午節中的許多風俗事象,特別是飲食風俗,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

端午節最主要的節令食品是粽子。相傳粽子始於漢代,是端午節投向水中祭屈原的供品。南朝梁人吳均《續齊諧記》載:「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區曲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為蛟龍所竊。今若所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採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曲依其言。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汩羅之遺風也。」可見,最早的粽子是用楝葉包裹的。

後來,人們又改用菰葉來包粽子,晉人周處《風土記》云:「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又云:「五月五日,以菰葉裹黏米煮熟,謂之角黍,以象陰陽相包裹,未分散也。」《齊民要術》中又引《風土記》注云:「用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於五月五日夏至啖之。粘黍,一名粽,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時象也。」《荊楚歲時記》亦云:「夏至節日,食粽。」其注云:「按周處《風土記》謂為角黍,人並以新竹為筒粽。」此外,《爾雅翼》卷一「伾」字注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云:「其菰葉,荊楚俗以夏至日用裹粘米煮爛,二節日所尚,一名粽,一名角黍。」

從以上這些材料中可以反映出,在南北朝時,粽子的名稱已逐漸代替了角黍,其製作原料也由黍米改為主要用大米了,而且粽子也成為夏至和端午兩個節日的節令食品。

事實上,所謂用竹筒貯米和包裹「粽子」,原是南方稻作民族製作主食的兩種古老方法,制筒粽的方法是在新砍的竹筒中貯米注水,置火上燒烤成熟食。制粽子的方法是以楝樹葉或菰葉包裹粘米,用線縛緊,投水中煮爛,然後取出剝食。這兩種製作主食的方法至今仍為部分西南少數民族所沿襲。

竹筒貯米和粽子均是上古南方民族的日常食物,本無特殊的紀念意義,後來,在魏晉南北朝傳承過程中,人們又將吃粽子與祭屈原聯繫了起來,這樣,後世圍繞著粽子這一食品,便衍生了一系列有關的食俗與禁忌,粽子包裹的花樣及品種也越來越多,如在唐朝較有名氣的粽子就有「百索粽子」、「庾家粽子」、「九子粽」等,其中,「九子粽」為御宴之物,它是將九個粽子用彩線扎在一起,唐玄宗曾有詩讚美它,「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先。方殿臨華節,圓宮宴雅臣。」(註: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並序》。)

漢唐時端午節除了食粽子外,還要飲菖蒲酒和雄黃酒。菖蒲是生長在山澗泉流旁的一種名貴藥材,具有開竅、祛痰、理氣、活血、散風和去溼等功用。飲菖蒲酒起源較早,《荊楚歲時記》云:「以菖蒲或鏤或屑,以泛酒」。其酒味芳香爽口,療效顯著,「通血脈,治骨痿,久服耳目聰明」(註:李時珍:《本草綱目》。)。到唐代時,端午節便兼飲菖蒲和雄黃酒了。雄黃有毒,具有殺蟲解毒的作用,以此配酒,雖然能起到抑制細菌的作用,但對人體也有很大的毒害,不應內服,所以端午節飲雄黃酒是一種有害的風俗。那麼古人為什麼要在端午節飲這兩種酒呢?其原因也是在於古人認為五月為惡月,飲這些酒可以起到闢邪、除疫的作用。

漢唐時在端午節朝廷和家庭都要分別舉行宴會,以示慶賀。唐代宮廷端午宴享時,皇帝都要對大臣有所賞賜,以示恩寵,最常賜之物是夏令的粽子。這一天還要舉行一些娛樂活動,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宮中每到端午節,就造粉團、粽子置於盤中,再製作纖巧的小角弓,箭射盤中的粉團,射中者食之。因為粉團滑膩又小,頗難射中。這本是宮中遊戲,後來傳遍長安,射粉團、食粉團成了端午節的一種風俗。一般民眾家庭宴會,除了吃粽子、飲菖蒲酒外,還講究吃新鮮蔬菜,俗又稱「嘗新」。

在中國傳統的歲時節日中,中秋和元旦、端午是三個最大的節日,如果加上正月十五元宵節,共為四大節。

八月十五,秋已過半,是為中秋。中秋的淵源是先秦時的秋祀和拜月習俗。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家家拜祀土地神,久而久之,圍繞「秋報」形成了一系列風俗。同時,中國的原始宗教是多神教,自然崇拜佔有重要地位,祭月、拜月之風很盛,這便為中秋節的產生提供了溫床。但是,中秋節成為一個氣氛隆重、情感色彩強烈的大節日,卻是在南北朝以後,節日的某些習俗形成也比較遲,一般認為,中秋節成為節日,大約始於唐代。

在唐代,中秋賞月之俗已十分盛行,如《開元天寶遺事》載:「八月十五日夜,(蘇頲)于禁中直宿,諸學士備文酒之宴。時長天無雲,月色如晝。蘇曰:『清光可愛,何用燈燭?』遂使撤去。」《唐逸史》云:「羅公遠,鄂州人。開元中,中秋夜侍明皇於宮中玩月。」唐詩中也有不少歌詠中秋之夜的詩篇,如司空圖的《中秋》詩云:「閒吟秋景外,萬事覺悠悠。此夜苦無月,一年虛過秋。」唐人認為,中秋不見月是件很遺憾的事。

唐人在中秋賞月的同時,總要以酒食相伴,這樣,與月亮有關的食物也就發展起來,其中最具有中秋節特點的食俗是吃月餅。月餅在唐代已經出現,據《洛中見聞》中說:唐僖宗在中秋吃月餅,味極美,他聽說新科進士開宴,便賜給他們吃。不過,唐代還沒有月餅這一名稱,月餅之名,始於宋代。

此外,唐代中秋節還喜食玩月羹,據說在五代時,開封一位專賣四季小食的張手美,每屆中秋就以玩月羹應市,它是以桂圓、蓮子、藕粉等精製而成。

中秋節也叫團圓節,所以這一天的飲食活動,多以家庭和親朋好友為單位進行,以聯絡感情,增進親情。從中秋月圓引申出家人團圓,並以中秋為團圓節,雖然這是比較後起的風俗,但企望家庭平安,親人團圓的心理實際上已深深紮根在中國人的心中。所以,在中國傳統節日中,均可找到兩條主要線索:一是祭祖,二是聚餐,這兩點之所以成為中國傳統節日禮俗的兩條主要線索,與我國傳統的重孝道、人倫,重血緣紐帶、宗族家族的文化精神和民俗心理息息相關。

古人將九看作陽數,兩陽相重,故稱「重陽」,又因日月逢九,兩九相重,故名「重九」。正如魏文帝曹丕在《與鍾繇九日送菊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重陽節起源甚早,但它的節日化完成於漢代,據《西京雜記》載:「戚夫人侍兒賈佩蘭,後出為扶風人段儒妻,言在宮內時,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菊花舒時,並採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由此可見,西漢初年,宮中即有過重陽節之俗,而且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

重陽節自漢代以來就有傳統的飲食,這就是做重陽糕,飲菊花酒。漢晉時將重陽糕謂之「蓬餌」,「餌」《說文解字》釋為「粉餅也」。餌,又稱為糕,揚雄說:「餌,或謂之糕」(註:揚雄:《方言》卷十三。)。它是將熟米搗爛或先將米磨成粉子,然後做成糕餅。漢魏時,用麥粉製作的叫餅,用米粉製作的就叫餌。《急就章》注云:「溲米而蒸之,則為餌,餌之言而也,相粘而也;溲麵而蒸熟之,則為餅,餅之言並也。」此餅、餌的分別是很清楚的。「蓬餌」是用蓬草加黍米或秫米製成,蓬草是一種菊科植物,用蓬草只是取其香味。據《玉燭寶典》云:「九月食餌,飲菊花酒者,黍秫並收,以因黏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到了唐代,重陽糕的名目就多了起來,據《唐六典》和唐《食譜》等書記載,唐代重陽節有麻葛糕、米錦糕以及菊花糕,《文昌雜錄》中說:「唐時節物,九月九日則有茱萸酒、菊花糕」。茱萸可「闢除惡氣,而御初寒」(註:周處:《風土記》。)。

漢唐時期重陽節有到野外登高之俗,因此,漢唐時人常在此日舉行野宴。孫思邈《千金月令》中說:「重陽之日,必以餚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遊賞,以暢秋志。酒必採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還。」由此可見,野宴已成為漢唐時重陽節一項重要的飲食活動。

重陽野宴始於何時,不得而知,據《荊楚歲時記》說:魏晉南北朝時,「九月九日,四民並藉野宴飲」。隋人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漢至宋未改。」任一風俗都不是突兀地出現的,而是前代文化、風俗傳統的產物,漢唐九九重陽節的野宴,無疑傳承自先秦時。

以上我們著重介紹了六個節日的飲食禮俗,我們認識漢唐年節飲食禮俗,關鍵就是要抓住這幾個傳統性的大節日,雖然漢唐時期各種歲時節令活動多達十幾個,但是這些節日多是從幾個大年節發展變化而來的。在漢唐時期為數眾多的節日中,最具有中華民族節日飲食特色,最能牽動中國人的情感,最能反映中華民族傳統的民俗心理和文化精神的,也主要是以上幾個大節日。

相關焦點

  • 姚偉鈞:漢唐節日飲食禮俗的形成與特徵
    來源:《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1期摘要:節日飲食禮俗的形成是中國先民在長期社會活動中
  • 姚偉鈞 | 漢唐節日飲食禮俗的形成與特徵
    來源:《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1期摘要:節日飲食禮俗的形成是中國先民在長期社會活動中
  • 看點丨一些隴東禮俗,在《詩經·豳風》中都能找到痕跡
    周朝伊始,創建了一整套可操作的禮樂制度,包括飲食、起居、祭祀、喪葬……成為隴東禮俗的發端。從《詩經·豳風》的記載到今天,每個歷史時期都賦予其獨特的歷史印記和內容,並在傳承發展中融入了農耕文化、窯洞文化、先周文化,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
  • 子女要孝順父母,吃飯時長輩坐主位,這些禮俗文化是怎麼形成的
    古代禮學名著《禮記》中曾對禮的起源作了概括性描述:「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這句話的意思是人類最早的禮儀,是從飲食禮儀開始的,把黍米和劈開的豬肉塊放在燒石上烤炙而食,在地上鑿坑作為酒樽用手掬捧而飲,並且用茅草莖綑紮成鼓槌敲擊築地而成的土鼓,以此來表示祭祀鬼神。
  • 古人一日兩餐變三餐,期間經歷了什麼,飲食博導姚偉鈞給出了答案
    民以食為天姚偉鈞現為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近二十多年來,姚偉鈞教授所從事的主要工作是對中國文化史、飲食生活史文獻的整理和研究,他是最有發言權的了。
  • 中華文明的節日價值:天地人合一
    自然時間和人文時間的合一,節日就是這樣形成的,形成之後被世世代代時有創新地加以遵循恪守,造就了中華民族豐富的精神家園,其文化內涵和實踐外延,最終表現為大美生活的體驗:幸福感、歡樂感、升華感油然而生,這就是文明價值的強大表徵。
  • 歲時節日丨生者與亡者的對話——七月十五亡靈祭祀禮俗
    七月十五,又稱中元節、鬼節、七月半等,是對亡靈進行年度性慎終追遠的節日,也是很多地區民眾生活中處理生者與死者關係不可忽略的途徑之一。它作為我國傳統的歲時節日,融合了儒家、道教及佛教的思想,是三方共同影響的結果。雖然七月十五的節日習俗在各地有所差別,但節日主題和核心內容基本一致,即追念先人與普度無主孤魂。民眾根據自己的傳統過節,在每年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完成一次與亡靈世界的接觸。
  • 絲綢之路對漢唐服飾的影響
    基於這種深層次的文化互動交流和有機的融合,形成了漢唐絲綢文化和服飾藝術繁榮發展的特質文化特徵,同時對中華多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及社會經濟的進步產生了重要影響,這種在文化互動中實現文化融合和經濟發展的理念,對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 【原創】漢唐長安隱性文化資源的調查與評估
    對漢唐長安隱性文化資源的調查,即是確定漢唐長安隱性文化資源資料的分布,為漢唐長安隱性文化資源的建庫摸底。所調查的內容涉及漢唐長安飲食、手工藝、節慶、樂舞百戲、體育娛樂、宗教、節日、文學等隱性文化資源。( 一) 漢唐長安城飲食文化資源調查1.漢代飲食文獻( 1) 紀傳類《史記》《漢書》中的紀、傳、志對貴族、宮廷的宴飲以及上層貴族飲食記載相對較多; 《東觀漢記》中有些地方提到東漢長安的飲食情況。
  • 烏魯木齊漢族的基本特徵
    「他上班去了不過烏魯木齊漢話和普通話的差別主要表現在詞彙上烏魯木齊漢語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吸收了一些維吾爾族、回族等少數民族語言中的詞彙。比如維吾爾語中的「坎土曼、「那仁」、「饢」等在漢語詞彙中沒有相應的專用名詞。另一種是漢語詞彙中有但烏魯木齊人日常生活中已習慣使用的維吾爾族語言詞彙如洋蔥一皮牙孜、集市一巴扎、男孩巴郎、好一亞克西等。
  • 同出一脈,卻又形態各異,先秦時期與古希臘時期的禮俗有何差別?
    這說明了禮俗在當時社會已經十分普遍了,並且禮俗包含了禮、儀、俗等不同內容。這些禮俗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而先秦禮俗主要指的是先秦儒家的禮俗,他們的禮俗很是繁雜,囊括了祭祀禮儀、兇禮、賓禮、喜禮等。總而言之,先秦時期擁有較為成熟的禮俗,其主要體現在宗教禮俗、祭祀禮俗以及婚嫁禮俗上。
  • 春節禮俗與春節詩詞:故鄉今夜思千裡,愁鬢明朝又一年
    春節不僅是中華民族最為盛大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一連串充滿希望的日子。《禮記·月令》曰:「日窮於次,月窮於紀,星回於天。數將幾終,歲且更始。」意思是從春節開始,萬物隨即步入新一輪美好的輪迴。春節禮俗春節歷史悠久,千百年來形成了眾多禮俗,部分禮俗隨著社會的變遷消失,還有相當一部分則保留至今。小年小年一般在農曆十二月的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宋人認為舊歲新年在這一天交接,又稱「交年」。
  • 學古 | 潮汕「時年八節」禮俗逐個數,你都知道嗎?
    潮汕俗語的「時年八節」,卻是指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八個重要節日。這八個節日各有不同的文化娛樂風俗,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都必須循例祭拜祖宗。把時年八節視為大節日,反映了潮汕人推本溯源、慎終追遠的傳統倫理觀念。 春節,潮汕俗稱過年。
  • 日本和服與漢唐時期漢服比較
    根據史書記載,和服是在隋唐服飾和三國時期的吳越地區服飾基礎上形成的,所以日本人稱和服又為唐衣或者吳服。在飛鳥和奈良時期,大陸的傳統服飾長袍的樣式由吳越之地,經過頻繁的文化交流傳到日本。平安時期,由於日本善於學習同時也善於創新發展,在漢服上融入了自身民族的文化和審美理念。最終在江戶時期和服趨向成熟,以後的和服都與此時基本一致。
  • 【咱厝】閩南人獨特的生命禮俗
    這種敬畏與虔誠外化為種種的儀式,演變成我們今天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誕育禮俗、成人禮俗、婚姻禮俗、壽辰禮俗、喪葬禮俗等生命禮俗。按照人的生命歷程,相應的習俗隆重上演,提升了生命的價值,也為閩南生活增添了絢爛色彩。
  • 中國傳統文化,西南民族節日文化,節日定義的比較與界定
    烏丙安教授認為,節日是「一年當中由種種傳承線路形成的固定的或不完全固定的活動時間,以開展有特定主題的約定俗成的社會活動日「。活動有唱夏至歌、夏令飲食、防暑。12.七夕節。活動有紀念牛郎織女、乞巧、種生、飲食。13.中元節。活動有祭三官大帝、祭祖先亡靈、盂蘭盆會、放河燈。14.中秋節。活動有祭月、吃月餅、團聚、祭兔爺、降土地神、送瓜求子。15.重陽節。
  • 【沸騰的節日 熱情的冰雪】融媒第一現場勁爆視界送你、送你、送你!
    【沸騰的節日 熱情的冰雪】融媒第一現場勁爆視界送你、送你、送你!原標題:《【沸騰的節日 熱情的冰雪】融媒第一現場勁爆視界送你、送你、送你!》
  • 滿懷期待,第一張黑洞視界照片!
    但我們以前從未見過視界:這是黑洞特有的特徵,是任何東西都無法逃脫的黑暗區域。2019年4月10日,視界望遠鏡合作項目將發布有史以來第一張視界圖像。在這一重大發現前夕,我們的所知如下。銀河系中心的黑洞,以及白色所示視界的實際尺寸。黑暗的視覺範圍是視界本身大小的250-300%。
  • 【咱是閩南人】這些獨特的生命禮俗,你知道嗎?
    這種敬畏與虔誠外化為種種的儀式,演變成我們今天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誕育禮俗、成人禮俗、婚姻禮俗、壽辰禮俗、喪葬禮俗等生命禮俗。按照人的生命歷程,相應的習俗隆重上演,提升了生命的價值,也為閩南生活增添了絢爛色彩。
  • 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同一個節日嗎?寒食節將至,這天都有哪些習俗?
    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同一個節日嗎?寒食節將至,這天都有哪些習俗?中國古代社會不同時期形成的眾多傳統節日,不僅充滿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神秘意韻,同時也體現出了不同社會思想契機下的獨特人文關懷。從遠古時期的自然崇拜到文明社會中的情感寄託,歷經幾千年發展、完善與成熟之後,傳統節日的獨特魅力與思想寓意早已融入國人基因。從古至今形成的傳統節日數量高達幾百個,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四大傳統節日」之外。清明節、寒食節、七夕節、重陽節、冬至節等,也都具有非常濃鬱的中國民俗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