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嶺水庫、祁門茶廠,50年代安徽的農業是完全照搬蘇聯嗎?

2020-12-26 精彩歷史大講堂

1949年全國解放時,農業生產是遭受破壞最嚴重的領域之一。

和戰爭前最高產量的年份相比,各種主要農作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少:

糧食減少20%、棉花減少50%、油作物減少30%、牲畜減少30%!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恢復史》)

原本就生產力極其低下的小農經濟再加上連年戰爭的破壞,廣大農民常常連最基本的生產都無法進行,更不用說擴大規模了。

此外,除了率先解放的幾個區域,當時其他地區依然存在著「少數富農掌握多數土地」的情況。

因此,對於當時的新中國來說,要想儘快擺脫現狀,只能向蘇聯學習。

「十月革命」之後,經過30年的努力,蘇聯實現了農業機械化和集體化。

農業保護增產增收方面,相當有經驗——而這,正是當時新中國所缺乏的。

為此,從50年代開始,新中國政府就從各地徵召技術人員前往蘇聯「取經」。

其中,合肥在這方面的努力還是值得一提的!

佛子嶺水庫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水利大國。

管子有云:「善為國者,必先除水旱之害!」

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水利設施嚴重缺乏,防洪堤只有2萬千米,水庫20多座,小水電站39座.

對於一個泱泱大國來說,如此規模的水利設施是遠遠不夠的。

尤其是淮河一帶的省市地區,由於「黃河奪淮」的影響,淮河水系的入海通道很不順暢,極易發生洪澇災害。

(「黃河多淮」:黃河在1194年至1855年間,以淮河的河道作為入海口)

1950年夏天,豫、皖交界地區連降大雨,安徽淮北地區受災尤其嚴重。

親自坐鎮華東防汛總指揮部的毛主席對此十分焦急,他立即電告周恩來總理,請他和政務院的同志一起制定「治淮」方案。

同年11月,「治淮委員會」在蚌埠正式成立——新中國初期全國範圍大興水利的運動由此開始!

1950年 安徽洪災

比較典型的工程是「佛子嶺水庫」。

1951年11月,「治淮委員會」邀請了全國一流水利專家茅以升、錢令希、黃萬裡、張光鬥等人共同研究制訂方案。

由於家底很薄,再加上朝鮮戰事持續不斷,以美國為首的盟約國家對新中國實施了禁運。

這樣一來,想要從國外獲得技術資料和施工機械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中國萬難之際,蘇聯伸出了援助之手——蘇聯水利專家沃格寧、布可夫等人應邀來到安徽援建佛子嶺水庫。

在外患封鎖、機械設備和工程材料極其緊張的困難情況下,蘇聯專家布可夫儘可能地採取「多快好省」的辦法。

佛子嶺水庫完全是混凝土工程,因此混凝土攪拌的好壞是決定整個壩體質量的關鍵!

但當時在技術上存在一個難題:如何排出多餘的水分和空氣?

這在國內是史無前例的。

於是,布可夫採用蘇聯的真空作業辦法:

用一套真空的技術設備排出混凝土中多餘水分及部分空氣。

他親自示範,並將使用方法教給了工人,在極短的時間內,提高了混凝土的質量。

此外,還有一個難題就是:

從洩洪口噴湧而出的洪水會對大壩的基礎設施產生巨大的衝擊力。

布可夫建議:

在大壩洩洪管口加一擴散槽,使水舌噴向空際,散如細珠,削弱洪水的勢能,減小對基礎的衝刷。

基於這兩項舉措,佛子嶺水庫的工程圖紙被修改了很多次,一直到1954年6月才正式投入使用。

對此,蘇聯專家沃格寧還風趣地比喻;

「好像手術臺上破開肚子的病人,必須先行縫好才可離幵!」

如今的佛子嶺水庫

佛子嶺水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興建的第一個大型水利水電項目。

中蘇兩國專家充分合作,同時,一批從土木科班學生以及從未參加過水庫施工的人員來到了皖西大別山腹地的工業區現場學習。

雖然當時施工機械奇缺、交通也十分不便,但工地上的熱情卻非常高漲。

直到今天,佛子嶺水庫依然享有盛譽,被稱為「新中國第一壩」!

祁門茶廠

蘇聯人很愛喝茶,尤其是中國的茶葉。

在20世紀50年代,安徽祁門茶廠生產的茶葉有95%都出口蘇聯——毛澤東訪蘇時,給史達林帶去的禮物中,就有「祁門紅茶」。

但當時中國的農業尚處於復甦狀態,作為高經濟價值的農作物,茶葉的生產自然是受到中蘇兩國的共同重視的。

1951年9月,蘇聯的茶葉生產與貿易專家尼古拉·福米契夫來到安徽祁門茶廠考察、指導茶葉的生產與銷售工作。

茶季開始的時候,蘇聯茶葉專家就與中方相關人員一起做「祁紅」採制試驗。

整個試驗分採摘比較初制兩個部分。

蘇聯專家帶來了先進的機器設備——「大型熱風萎凋機」,每小時可萎凋鮮葉600——800公斤。

比傳統的室內陰涼萎凋縮短了19個小時,並且質量得到了大幅提高。

祁門茶廠老廠房

和中國傳統制茶方式不同,蘇聯專家特別重視茶葉的初制過程。

解放前,鼎盛時期的祁門縣內有上百家茶號都是作精製,而初制廠在祁門農村幾乎是一片空白。

其實,真正決定「祁紅」品質的關鍵在於初制!

因為初制是化學變化,決定茶的內質;而精製基本是物理變化,決定茶的外形。

換句話說,只有經過初制的茶葉,適口性才會更好。

祁紅

茶葉的初制需要大量的數據分析,當時中國精通這方面的人才不多。

因此,這種大作業量的工作一般都是交由蘇聯專家親自去做的。

當地的茶農、科研人員都被蘇聯專家一絲不苟的敬業態度所感動,即使是現在祁門茶廠的老人們一提起前蘇聯專家,都紛紛豎起大拇指。

相關焦點

  • 走進70年歷史「祁門紅茶第一廠」:木質生產線仍可使用
    有70年歷史的「祁門紅茶第一廠」。 澎湃新聞記者 陳雅儒 攝(01:04)新中國成立後的「祁門紅茶第一廠」不在安徽祁門,而在池州,建成於1950年代初期的老廠房至今保存完好,生產線還可使用。貴池茶廠歷史資料12月16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隨「長三角主流媒體池州行」採訪團來到安徽池州市,「祁門紅茶第一廠」位於安徽國潤茶業有限公司內,該公司的前身是貴池茶廠。據介紹,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茶業公司在祁紅茶區靠近長江的區域選址建設大型茶廠,「貴池茶廠」1950年2月籌建,按品質要求和加工倉儲規範新建廠房、倉庫、手工揀場等,開創了祁紅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的歷史。
  • 「尋找中國好水」走進霍山佛子嶺飲用水水源地
    「尋找中國好水」專家媒體調研組在佛子嶺水庫  佛子嶺水庫於1951年5月動工建設,1954年建成,其大壩被稱為「新中國第一壩」。水庫周邊是大別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森林覆蓋率達到80%以上,上遊有水源涵養林、國家公益林60多萬畝。佛子嶺、磨子潭和白蓮崖三大水庫,構成了具有霍山特色的佛子嶺水庫群,是一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
  • 中國十大名茶之祁門紅茶
    聽說十大名茶裡只有一款紅茶,傳承至今有百年的歷史,是英國皇室用茶,打造了下午茶的經典,它就是長在安徽黃山祁門的祁門紅茶。今天品中王小編就來介紹這中國十大名茶祁門紅茶。品中王,品王者人生《安徽省志·農業志》載道:「祁門紅茶是中國功夫茶中的珍品,外形條索緊細,鋒苗挺秀,色澤烏潤,湯色紅豔透明,滋味鮮醇爽口,由以香氣高超,獨具一格,還有蜜糖香,又似蘊藏蘋果香,並非其它紅茶所能比。」
  • 肥豬成群有大棚,50年代的蘇聯農場,美國記者怎麼看?
    現在的農業種植與幾十年前大不相同,即便處於同一個時代,不同國家地區差異也很大。1956年的時候,一位美國攝影師不顧嚴寒,坐著馬拉雪橇行駛在冰天雪地的蘇聯郊外。今天,他要參觀一個蘇聯農場,看看和美國的有什麼不同。農場內的養殖場,肥豬成群。天氣寒冷的緣故,這些豬毛髮看起來比較茂密。
  • 「跑遍中國·美好安徽」線上馬拉松系列賽首站在安徽祁門啟動
    「跑遍中國·美好安徽」線上馬拉松系列賽首站在安徽祁門啟動 發布時間:2020-12-03 來源:安徽省體育局 字體:
  • 祁門「四桶水力揉茶機」創製記~
    陳新善,現年82歲,祁門歷口正衝人,陳平安同宗兄弟,讀過私塾。從五十年代起,任村幹多年,後曾任歷口鎮「五一橋茶廠」廠長,是「裡屋茶葉互助組」發起人之一,也是祁門創製「四桶水力揉茶機」參與者和見證者。如今,雖入耄耋之年,但體魄康健,精神矍鑠。談起當年參與四桶水力揉茶機的研製經歷,仍然思路敏捷,如數家珍。
  • 蓋得排行:這款明前採摘的祁門紅茶,蜜香馥鬱,甘甜生津
    所以,我今天帶來一款也適合冬天飲用的茶——祁紅毛峰,口感鮮醇,具有獨特的「祁門香」。從測評結果來看,際源春祁紅毛峰推薦指數為8.4,品質表現和性價比均超過不少知名祁門品牌的主力產品,堪稱物美價廉。不同於需要做形的金針和香螺,祁門毛峰的核心工藝只有萎凋和發酵。更傳統的處理手法,帶來更傳統的滋味,這也是祁門毛峰成為祁紅代表品類的原因所在。
  • 祁門紅茶為何如此特別?祁門紅茶好在哪裡?看完這篇你就懂了!
    祁門紅茶是世界三大高香紅茶之首,一直受到消費者的喜愛。現在進入秋冬轉換季節,正是很多愛喝紅茶集體喝茶的好時節。最近也有不少茶友問我,祁門紅茶為什麼品質如此優越,今天我就給大家整理一下資料,給大家說說,祁門紅茶到底好在哪?
  • 安徽黃山市市場監管局公布2020年第37期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信息
    茶葉及相關製品抽檢合格產品信息                 (聲明:以下信息僅指本次抽檢標稱的生產企業相關產品的生產日期/批號)序號標稱生產企業名稱標稱生產企業地址被抽樣單位名稱被抽樣單位所在省份食品名稱規格型號生產日期/批號分類備註1黃山市休寧科興名優茶廠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海陽鎮松蘿路
  • 祁門,唐時陸羽不看好的產區,現成享譽四海的「祁門紅茶」原產地
    美麗的祁門但是現在的祁門紅茶已享譽海內外了,是英國女王等王室成員的至愛飲品,可謂是「高香美譽,香名遠播」。美國韋氏大辭典關於「祁門紅茶」詞條有說明,祁門紅茶的原產地——中國安徽省祁門縣。創始年:祁門產茶創製於光緒年(公元1875年),已有百餘年的生產歷史。祁門紅茶和胡元龍的故事據說清朝光緒年間以前,祁門只產綠茶,不產紅茶。公元1875年前後,祁門人士胡元龍借鑑了外省的紅茶製法,在祁門南鄉貴溪進行「綠改紅」,加工出了紅茶。
  • 「跑遍中國·美好安徽」線上馬拉松系列賽首站在祁門啟動
    啟動儀式現場,安徽分賽區接過中國田徑協會授予的牌匾,並將「跑遍中國·美好安徽」的旗幟傳遞給省內16個市代表。-12月6日開展為期一周的線上宣傳,每天分別設置創新安徽、生態安徽、人文安徽、魅力安徽、紅色安徽、旅遊安徽、運動安徽7大版塊,囊括地方文化、旅遊、公益、扶貧等元素。
  • 安徽公布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名單!
    安徽豐絮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佛子嶺面業有限公司界首市華宇紡織有限公司安徽福斯特漁具有限公司界首市錦園紡織有限公司安徽省華信生物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阜南縣金源柳木工藝品有限公司安徽省阜陽市海泉糧油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鑫泉米業股份有限公司潁上縣宏潤肉類食品加工有限公司
  • 湘潭縣七里舖村:老茶廠飛出「茶鳳凰」
    11月底,位於湘潭縣雲湖橋鎮七里舖村的一個老茶廠(原湘潭茶廠)的廠房內,卻機器轟鳴,數十名工人有的制茶,有的鏟茶,有的裝袋上車,一片繁忙。廠房外,一臺履帶運輸機正不斷往一臺安徽牌照的大貨車上,輸送裝袋茶葉。「這是要發往安徽黃山的紅茶,然後再發往歐洲,一共有32噸。」
  • 「跑遍中國·美好安徽」線上馬拉松系列賽首站在祁門正式啟動
    在接下來的一周,將開啟安徽宣傳周,以祁門紅茶之鄉線上馬拉松為契機,通過賽事對安徽進行全面的宣傳,藉助『跑遍中國』平臺,將安徽的賽事活動上升到全國層面,助力城市品牌建設,擴大安徽馬拉松賽事的影響力。以體育為切入點,囊括地方文化、旅遊、公益、扶貧等元素,推動『體育+』的融合發展,宣傳安徽整體形象。」
  • 老照片:50年代蘇聯最強盛時期的百姓生活,滿滿的幸福感讓人羨慕
    1950年代的蘇聯,由於國內的穩定和經濟政策的調整,國內經濟開始了迅猛的發展,各個領域都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大好局面,普通人民的生活水準也因而有了較大提升,下面的一組老照片反映了蘇聯最強盛時代的社會圖景。圖為50年代的蘇聯城市街景,馬路邊停著的一輛豪華跑車。
  • 碧桂園宜龍時代天悅即將入駐祁門 重劃人居時代
    這是我國著名版本鑑定學家趙萬裡先生在20世紀50年代到安徽省祁門縣渚口村檢點「貞一堂」藏書時,寫下的一首詩;「一家兼府縣,兩處見嵯峨」指的是渚口村兩處最有價值的古建築」,而渚口隸屬於祁門縣,祁門更是以古徽派建築和紅茶而聞名於天下!徽州府之祁門縣祁門縣屬於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徽州一府六縣指徽州府所轄的六個縣:歙縣、黟縣、績溪、婺源、祁門、休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