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1日—11月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福建社會科學院共同發起和主辦,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和文藝批評研究中心承辦的「第三屆當代文藝批評論壇」在福州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山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福建社會科學院、杭州師範大學、十月文學院、福建師範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二十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論壇。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總編輯張江教授,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福建社會科學院院長南帆教授等出席論壇並作主題演講。
論壇圍繞「新中國七十年文學批評理論的探索與創新」這一主題展開深入研討。各位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當代文學批評的理論資源、批評範式、文類批評、創新發展等議題,提出諸多真知灼見,為當代中國文藝批評的思想發展和學術增長作出貢獻。
一、新中國七十年來文學批評理論的探索?
張江教授在主旨演講中指出,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的幾次講話對當代文藝批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文藝批評界有責任把我們黨的文藝觀落實好,體現好。70年來,中國文學批評經歷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取得了突出的成績。我們要繼續辦好「當代文藝批評論壇」,充分利用「閩派文論」的資源和力量,將之打造成為中國文學批評領域內一個具有重要影響的力量;要發揮好「閩派批評」的優勢,讓它在當代學界繼續成為一股先鋒力量,為當代中國文藝批評實踐和批評理論的建構發揮重要作用。
北京大學中文系謝冕教授以親歷者的視角,回顧並闡述了他對當代文學批評的理解和看法。他從四個方面對70年來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探索進行了梳理:一是文藝批評的方向調整,當代文藝批評隨著時代前進不斷豐富研究方向。二是文藝批評的理論資源。理論資源的單一化是不可取的,我們不能不加分析地排斥外來理論,這樣容易造成理論的枯竭,對於西方理論,我們應該加以選擇、批判性地分析與接受。三是文藝批評不能簡單等同於批判。文藝批評的對象是文學藝術,它的目的是建設健康的、美好的文學藝術,我們應該著重於文藝批評的建設性。四是文藝批評的個性化問題。文藝批評應當用獨特的眼光、特定的語言、特別的邏輯,發現好的作品並予以評述,在評述的過程中表現出自我的個性。
北京大學中文系陳曉明教授認為,70年來,中國文學批評產生了一大批非常優秀的成果,培養了一大批訓練有素的中青年批評家,這是一個可喜的成就。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王光明教授從1985年《文藝報》青年文藝批評工作者的座談會談起,這是新時期新一代批評家在文壇的亮相儀式,展示了20世紀80年代中國文學批評的氣象和風貌,顯示了改革開放時代中國文學批評的生機活力和可能性。20世紀90年代以來,批評家們的知識體系更加系統,中國文學批評越來越專業化、理論化。
南帆教授認為,文學批評解讀與作品表象之間的緊張關係是文學批評存在的理由之一,20世紀文學批評往往使這種緊張關係演變為斷裂。文學批評對作品的解讀仿佛與作品脫鉤,批評家的觀點擊穿了作品的基本框架,作品的有機整體遭到割裂。作品有機整體並非一個不可破除的屏障,重要的是新的解讀必須闡述前所未有的理論內涵,足夠的理論壓強可能突破作品有機整體結構,這或許是文學批評必須接受的一個前提。中山大學中文系林崗教授從「文學的二律背反」考察文學創作、文學批評中傳統與個人才能的問題。他認為,應該認識到文學批評是一種才華現象,並以一種長遠的眼光寬容地看待文學,這不必然會導致精英主義。世上有學而不能的,沒有不學而能的。文學批評家的才華是潛而未發的,天賦要通過批評實踐才能得到激發和表現。
南京大學文學院吳俊教授從深入開掘「新中國文學史」與「史料學轉向」考察文學批評與文學史的關係。21世紀以來,以史料研究為主要特色的研究傾向在當代文學研究領域異軍突起,成為了一個相當普遍的潮流性現象。從文學批評為主到偏重史料的當代文學研究生態的面貌變化,已經成為史料學轉向的突出特徵。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汪文頂教授認為,文學批評的發展變化是與當下文學的發展、社會生活的審美變化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因此,回顧與梳理文學批評的發展史具有重要意義。
二、深掘問題,把準當代文學批評脈搏?
文學批評是文學理論體系的前沿陣地,20世紀以來,文學批評與文學理論的距離正在縮小,理論批評化和批評理論化成為了一個重要趨勢。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張跣教授認為,理論都是片面的,但同時又具有深刻性,它的片面性與深刻性是聯繫在一起的,深刻性在於它開啟了一種理解世界、理解文本的可能性。南帆教授表示,理論的深刻性使得文學批評家們受惠,但理論的片面性也常常會遭受到來自文本以及文學經驗的反擊,這往往導致理論反省自身。在這兩者之間,批評家一定要明白自己處於什麼位置上,才能把準當代文學批評的脈搏。
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孫紹振教授從對王國維的「一切景語皆情語」的批評切入,引出對中國當代文藝批評「缺乏自己的語言、主體性和文化自信」的反思。他認為,西方理論為我們打開了視域,但是,大量西方理論的湧入,導致我們來不及使用自己的傳統與之對話,並沒有很好地將西方文論與我們傳統幾千年的智慧包括理論和作品加以對照,因此,當代的文學理論與文學創作、文學批評之間產生了嚴重脫節。事實上,所有的理論都為我們提供一個建設的平臺,也需要進行批判。各種西方理論的引入,要與中國哲學、中國作品進行結合併加以批判,才能創造出真正有效的理論。
杭州師範大學文學院洪治綱教授從「文學批評的問題意識」出發,探究文學批評自身究竟存在著哪些深層次的問題。他認為,當代文學批評本質上缺少問題意識,越來越多的文學批評被學院化、論文化、格式化、規範化。慣性批評、偽問題批評以及簡單套用理論的批評,使得當前很多的批評流於空洞的概念滑行。有些批評特別熱衷於理論的說教,將一些大而空的理論轉換成一種時髦的概念,在這些看似及物實則不及物的批評當中,缺少了對「為什麼」和「怎麼樣」問題的深度關注。
過度理論化對文學批評是一種危害,然而,「理論的衰落」無疑也使當代文學批評陷入了新的困境之中。陳曉明教授認為,我們還應該看到文學批評的另一面——理論的退潮。當代文學批評以及現當代文學研究領域對理論的接受越來越淡薄。整體而言,當代文學批評自覺和主動運用新理論的衝動並不強烈,他以「歷史化」理論為例,深入反思了當前文學批評與研究中存在的困境。21世紀以來的文學批評和文學研究,由於理論的退潮,導致了學術研究與思想相脫離,儘管今天學術都做得很精緻和規範,但卻缺乏一種思想活力。今天西方也在談「理論之後」「理論終結」的問題,這不只是中國文學批評本身所面臨的問題,而且是一個全球性問題,是我們必須認真去思考和面對的。
三、關注當下,開掘文學批評的闡釋力?
當代文藝批評的主攻方向到底是什麼?我們要建設什麼樣的文藝批評?張江教授指出,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向是立足前沿,關注當下的批評實踐,關注我們面臨的文藝思潮、文藝現象,比如科幻小說、網絡小說等。當下文學批評通過文化研究進入了一個廣闊的領域,文學批評的巨大潛力正在被開發出來。
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餘岱宗教授從習性在小說敘事當中的表現及作用,深入探討了現代小說中的身份和習性問題。身份的轉變以及習性衝突已經成為現代小說中越來越醒目的敘事內容,與傳統小說不同的是,現代小說關注的已經不僅僅是身份地位的落差導致的有形衝突,它更關注的是與身份密切相關的階級習性之間的無形較量。
十月文學院呂約教授針對當代文學中的反諷及其局限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反諷是一種重要的話語現象,也是一種重要的生活現象。它是當代美學中的一個核心要素,不僅在文學創作中表現得特別突出,而且給當代文學批評帶來巨大影響。在現代小說中,反諷是一種重要的敘事手法,也是一種重要的敘事動力。從魯迅開始,小說中反諷的聲音就非常強大,他的作品基本都是反諷的基調。對於現代詩人來說,抒情表達變得越來越困難,反諷變成了一種表達情感的方式。反諷是價值重建的手段而不是為了毀滅價值,是中途而不是終點。
「文化研究」的出現使文學批評家跨出經典文學研究領域,開始對當代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產生興趣。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張檸教授認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審美趣味的變化與日常生活變化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在大眾傳播媒介日益發達的今天,文學批評與年輕一代的日常生活之間總是保持著一定的距離,而且距離在不斷地拉大。他梳理了近三十年來年輕人審美趣味的變化,從「75後」一代「標準的文藝青年」到「85後」一代的「小清新」,再到「95後」的一代的「二次元」,不同代際審美趣味的變化對當代文藝作品的闡釋構成巨大的挑戰。當代青年非常熱衷的動漫、網絡文學、網遊和短視頻等文化產品,其發達程度甚至已經反向傳播到西方國家,但對於這些現象尚未有一套強有力的理論可以用來加以闡釋。短視頻、網絡文學是當代中國一個非常有特色的文化現象,對此類文化現象的批評沒有西方理論可資借鑑,這對我們構成了一種新的挑戰。吳俊教授指出,傳統的理論概念、學術生產機制必須順應現實的改變,需要有一種系統的反思和自省,尤其是需要重建、夯實學術方法和理論的基礎,重建我們的經驗和觀念。
四、統合資源,構建中國文學批評理論體系?
張江教授指出,要定位好當代文藝批評論壇的功能和主攻方向,進一步將批評與理論結合起來,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出一系列的元概念、元範疇,推進理論創新,構建新時代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體系。南帆教授認為,文學批評還有一些元問題需要思考。這些問題究竟是什麼,它們與文學理論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它們各自的位置在哪裡?它們之間怎麼溝通?這些元範疇、元問題與整個當代文學批評實踐之間有什麼聯繫?都值得認真地探討。我們應該廣泛考察一系列相關的研究,從中總結出有哪些問題是可以深入討論的,有哪些問題是我們接下來有能力討論的,在這個基礎上逐漸形成一些「中國式」的批評範疇與方法。
對於元概念、元範疇如何建構的問題,孫紹振教授表示,它們不可能一下子就產生,要通過對西方和中國的傳統文本、觀念的批判來進行。他以中國古典文學批評中的「情」範疇為例,說明了「情」範疇對於構建當代中國文學批評理論的意義。他認為,我們應該去研究「情」的內部矛盾和轉化關係。中國古典文論中,關於情與理的關係有「無理而妙」的理論,關於情與感的關係有「詩酒文飯」說,這些都是有中國特色的理論話語。因此,把中國自身的文化資源統合起來,是建構屬於我們自己的基本範疇和基本話語的一條有效途徑。
洪治綱教授深入開掘了文學批評的「問題意識」與「理論建構」的密切關聯,批評理論必須在大量批評實踐中去發現、提煉與建構。20世紀80年代中期批評家對於文化思潮及時追蹤、提煉,很多批評離理論建構僅僅只有一步之遙,比如提煉出了尋根文學、新寫實主義等重要的文學現象。21世紀之後,我們的文學批評缺乏理論提煉,只有真正聚焦到重大的創作問題,才能從解決問題中啟動理論建構的思路和目標,從而有效推動批評理論的建構。王光明教授呼籲構建「走向自覺的文學批評」,吳俊教授也認為,對於文學批評的學術性建設和提升應該成為文學生產自覺思考的問題,由此推進文學批評理論的可持續發展。
與會學者立足於當代批評實踐,放眼中西文學理論,對七十年來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探索與成就給予了充分肯定,對其困境也表達了焦慮與反思,並圍繞以上四個方面展開了充分的交流與對話。汪文頂教授表示,當代文藝批評論壇已連續舉辦了三屆,在學界產生了重要反響。論壇不僅強調直接介入當下的批評活動,而且注重文學批評的學理性討論。此次論壇致力於推動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理論建構,對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今後論壇還將就文學批評的基本理論開展持續深入的研討。
(作者系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