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高義生前未刊訪談|「我還計劃寫兩本書」

2020-12-27 澎湃新聞

美國中日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義(Ezra Vogel)並非學歷史出身,而是一位社會學家。直到寫《中國和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之前,他關心的都是當代社會的各種議題。

在寫作該書時,他採納老師(後來在哈佛大學的資深同事)塔爾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的研究視角,以一位歷史社會學家的身份來寫。如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金耀基教授對這本書的評價:

「傅高義先生是久享盛譽的中國與日本研究的社會學家,《中國和日本》則是他第一次把中日兩國作為合一研究對象的新著。八十九歲的傅高義,以中日兩國朋友的身分,以抱同情態度的旁觀者的身份,期待兩國面對歷史,以同理心尋求互解互諒,開啟一個和平、發展的歷史交流的新起點。這是一本充滿『善意』與『智慧』的好書,我鄭重推薦給對中日關係存有良好願望的讀者朋友。」

2019年11月10日,傅高義赴香港中文大學宣傳新書《中國和日本》,該書譯者毛升採訪了他。訪談呈現了這位通曉中日事務的美國學者對中日關係的看法,可供我們參考。

專訪「中國先生」傅高義

採訪︱毛升

文章原載於澎湃新聞·上海書評,轉載獲得作者授權

傅高義(1930.7.11-2020.12.20)費正清東亞中心前主任,社會學家,精通中文和日文。1930年7月出生於美國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一個小鎮。1950年畢業於俄亥俄州韋斯利大學。1958年獲哈佛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在1963-1964年成為哈佛的博士後,學習中文和歷史;被認為是美國唯一的一位對中日兩國事務都精通的學者。他1961年開始在哈佛學習中文和中古歷史,在哈佛有著「中國先生」的稱號。1972年他作為費正清的繼任人,成為東亞研究中心的第二任主任。1998年被選入美國人文社會科學院,一直是受中國政府重視的漢學家和中國問題專家。

《中國和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這本書的中譯本最近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我很榮幸能成為您這本大作的譯者。您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 傅高義:2010年到2012年期間,就在我快寫完《鄧小平時代》這本書的時候,中日兩國關係變得緊張。我很擔心。我覺得我應該為改善他們的關係盡一點力。我有很多中國朋友,我希望中國好。我也有很多日本朋友,我也希望日本好。我作為一個學者,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寫書。再加上中日之間的矛盾,很多就是因為歷史問題,所以寫一本歷史書,重新理解中日的歷史,就很有必要。

現在中國人寫的中日關係史的書,日本人不喜歡。日本人寫的這方面的書,中國人也不買帳。我想我作為一個旁觀者,根據你們中國的說法,「旁觀者清」,也許正好寫一本相對客觀的、中日兩國的讀者都大體能接受的歷史書。再加上我在中國有很多讀者,在日本也有很多讀者,所以我就覺得我自己有一種使命感。

我在翻譯的過程中,覺得您的英文書既有學術性,又有很高的可讀性,這是您努力追求的寫作風格嗎?

❮ 傅高義:我這本書主要目的就是促進兩國的友好,書不只是寫給我的同行看,而是希望所有對中日關係感興趣的讀者都能有興趣讀。所以我在寫的時候,英文讀者、中文讀者以及日文讀者都是我的目標讀者。我在寫的時候,一方面儘量做到公允,使得各方的觀點都得到表達。同時在技術上,我就多講故事,不用高深的理論,連注釋都很少,並且聯繫中日近幾年發生的事情,希望讀者可以在我的書中找到這些事情的歷史原因。

有中國學者認為,您這本書有點偏向日本,您同意這個說法嗎?

❮ 傅高義:我不同意。因為也有日本學者說,我偏向中國。所以,我覺得可能不是我的問題,而是專家自己的立場問題。我作為一個旁觀者,我努力做到不偏不倚,對雙方的歷史都能有一個相對客觀的評價。我雖然是美國人,但我也不會偏向美國。

您這本書給了我們關於中日關係一千五百年的長時段視角,這個視角能讓我們看到什麼不同的東西?

❮ 傅高義:我想要說的是,無論中日之間的戰爭曾經多麼殘酷,放到一千五百多年的長時段裡,那也只是一瞬,不是兩國關係史的全部。在絕大部分時間裡,中日之間互相交流、互相學習才是一千五百年中日關係的主流,所以我這本書主要就是談中日之間三次的互相學習和交流。

第一次,日本學習中國。600至838年,日本學習中國,帶來了日本文明的轉型。日本從中國學到了文字、佛教、儒學、文學、音樂和建築,這些都成為日本文化的基本組成部分。838至1862年的一千多年間,中日的交流還在持續,基本圍繞著貿易展開。1895年甲午戰爭後,中國開始學習日本,也因此改變了中國,這包括1895至1937年中國學習日本西化的經驗,這是中國第一次學習日本。1978年改革開放後,中國從日本獲得了大量技術支持和經濟援助。到2001年,日本共向中國提供了總值一百五十九億美元的援助,日本所有雙邊合作的援助預算中有百分之五十六分給了中國,還派了多達幾千人的技術人員到中國提供技術幫助,中國近萬名技術人員到日本接受培訓。這是第二次中國學習日本。因此,我要強調,中日之間的交流互助才是1500年中的主要方面,我們要多強調兩國關係建設性的方面。

傅高義在香港,2019年11月10日

現在中國已經是第二大經濟體,日本退居第三。今天中國還能跟日本學什麼?

❮ 傅高義:我覺得日本還是有很多地方值得中國學習。比如,日本社會非常安定,老百姓很有安全感,安居樂業。還有,日本的環境問題也處理得很好,環境保護、垃圾的處理等方面,都很值得中國借鑑。日本的醫療制度也非常好,比我們美國的更好,中國這方面也可以借鑑日本的經驗。中國人常說,謙虛使人進步。

您為什麼認為中日關係的現狀是「政冷經熱」?

❮ 傅高義:現在中日民間的聯繫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多得多,經濟交往還是很熱。比如2018年,日本政府發給中國旅客的籤證超過八百萬份,來中國的日本人也超過二百六十八萬。中國目前有超過三萬家日本公司,比任何其他國家的外資公司都要多。儘管這樣,中日之間互信程度還是比較低、交流頻率也比較低、交流的方式嚴肅。可以說,政治上顯得比較冷。

因此,中日兩國之間民眾的交往和經貿關係儘管很廣泛,但這是建築在一個脆弱的基礎上。中日關係中的很多不滿的情緒,歸根到底來自對歷史的看法,除非兩國能處理好由歷史問題造成的情緒反覆,否則兩國關係很難建立在一個更堅實、穩定的基礎上。

為改善中日關係,您認為中日兩國應該怎麼做?

❮ 傅高義:我覺得兩國都有很多工作要做。日本方面,要進一步為戰爭時期對中國造成的傷害道歉,特別應該在中學教育中強化對中日戰爭的理解。也就是說,日本需要更真誠地為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傷害道歉。

至於中國方面,也需要考慮到日本為中國的發展曾經做出的貢獻,特別是1978年後日本給予中國的經濟、技術和人才的一些援助。

中日兩國現在都在努力改善關係,目前所能達到的比較可行的目標是什麼?

❮ 傅高義:我覺得,考慮到兩國之間的歷史積怨,要想迅速成為相互信任的盟國,是不現實的,這是未來幾十年的大目標。未來十年內比較合理的目標,應該是努力使得中日之間發展出一種直接的、坦率的、生意夥伴一樣的關係,成為可靠的合作夥伴。

您最喜歡的中國城市是哪一個?

❮ 傅高義:我是一個學者,我去中國主要是為了做研究,哪裡能做研究,我就去哪裡。我最熟悉的中國城市首先是香港,因為我1962年去香港做田野調查,那是當時唯一可以允許外國人做研究的中國城市,我在那裡待了一年,之後寫了一本書《共產主義下的廣州》。我第一次獲得中國的籤證是在1973年,作為一個科學家代表團的成員,在中國待了三個星期,見到了周恩來、喬冠華、周培源、郭沫若和費孝通等人。1980年我在廣州中山大學待了兩個月,這是我首次能在中國某個地方待久一點。1980年代初期,我所在的麻塞諸塞州與廣東結好,我因為研究廣東,所以被選為麻州委員會成員。因此,1987年,我作為廣東省經濟委員會的客人,受邀到廣東訪問七個月,考察該省不同的地方,後來寫出了《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廣東》這本書。因為研究的關係,就中國內地的城市來說,我對廣州可以說是最熟悉的。但我最喜歡的城市恐怕還是像蘇州、西安、洛陽這樣有悠久歷史的城市,因為我是研究歷史的。

您的下一本書是什麼?

❮ 傅高義:我今年八十九歲,已經是老人家了。如果身體還允許的話,我還計劃寫兩本書。其中一本是我個人的自傳。我原來覺得我自己的人生經歷沒什麼可寫的,但我太太一直勸我,說我的自傳除了我自己,沒有人能替我寫,應該寫。我被她說動了。再加上我個人的經歷也比較豐富,我除了當教授,也在政府部門做過,經歷的事情也比較多,也許應該寫出來。另一本是關於胡耀邦先生的傳記,我覺得我也應該寫一本關於他的傳記。我在哈佛有很多朋友,他們會幫助我。我覺得我運氣特別好,一生中得到了那麼多人的幫助,才使得我可以出版這麼多書。

採訪者附言:傅高義先生今年在即將住院動手術時告知我,他正好可以利用住院的時間,把自傳的大綱寫好。他做到了。

中國和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

[美]傅高義 著

毛升 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編輯部譯校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9年10月出版

END

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

原標題:《傅高義生前未刊訪談|「我還計劃寫兩本書」》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傅高義生前未刊訪談︱「我還計劃寫兩本書」
    訪談呈現了這位通曉中日事務的美國學者對中日關係的看法,可供我們參考。您為什麼要寫這本書?傅高義:2010年到2012年期間,就在我快寫完《鄧小平時代》這本書的時候,中日兩國關係變得緊張。我很擔心。我覺得我應該為改善他們的關係盡一點力。我有很多中國朋友,我希望中國好。我也有很多日本朋友,我也希望日本好。我作為一個學者,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寫書。
  • 《鄧小平時代》出版人李昕:傅高義生前還想寫兩個人,胡耀邦和朱鎔基
    他研究胡耀邦也採訪過很多人,我還帶著他去採訪過一些高幹子弟,大概在2014或2015年。我想他還是像寫《鄧小平時代》一樣,要去採訪和胡耀邦一起共事過的人、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人、一些領導人家屬,還有一些外國政要。但他的身體已經越來越差了,再讓他像以前那樣跑,太吃力了。所以他材料收集得比較困難,寫胡耀邦的那本應該沒有完成。至於朱鎔基,應該是沒有動筆。
  • 「中國先生」傅高義去世,生前致力於幫助西方了解中國
    這本書由他在香港翻閱1949年到1968年《南方日報》《廣州日報》等資料,並與大陸朋友深度訪談後完成。1973年,傅高義第一次來到中國內地。1987年,受廣東政府邀請,傅高義開始了為期7個月的廣東之行。兩年後,他的《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廣東》出版。傅高義對日本的研究幾乎與中國研究同時進行。1958年,傅高義關注到戰敗後的日本,對日本如何應對戰後危機、重建經濟繁榮和新的社會秩序產生興趣。
  • 《鄧小平時代》作者、美國著名學者傅高義去世
    《朝日新聞》還透露了傅高義此前曾在醫院接受手術,因治療後情況不理想而突然逝世。1930年,傅高義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1958年獲哈佛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在1963至1964年成為哈佛的博士後,學習中文和歷史。
  • 讀懂傅高義,你才能讀懂中國
    隨後他還去了中國,在美國和東亞之間穿梭,寫了不少關於這個地區的著作。對了,他給自己起了一個中文名字,叫「傅高義」,在其爆得大名的《日本第一》之前,他還寫過不少著作,其中一本從人類學視角聚焦日本中產階級。
  • 傅高義,與中國結緣的一生
    「『日本第一』的意思是說,日本一些方面的確做得非常好,我是希望美國人應該多學日本的做法,日本有很多優點,比如質量管理、學生考試制度、人壽命的延長等等,很多方面做得都比我們好。」傅高義說。這本書出版後,美國許多企業家紛紛邀請傅高義去做報告,以增加對日本的了解。傅高義後來才知道,在中國也有不少人讀過這本書。談起這個話題,傅高義興致勃勃地回憶起一個有趣的小細節。
  • 知名學者傅高義去世,生前被稱為「中國先生」
    哈佛大學日美關係項目負責人克裡斯蒂娜·戴維斯(Christina Davis)對《朝日新聞》證實了傅高義去世的消息。戴維斯稱,傅高義在接受外科手術後恢復不佳,於劍橋奧本山醫院離世。傅高義後來在一本書的序言裡寫道:「在美國的很多大學裡,儘管歷史學家、語言學家和文學家都在教授關於中國的課程,但卻都對1949年之後的中國大陸沒有多少了解。」圖說:傅高義到了上世紀50年代後期,傅高義說,當時哈佛大學已經有中文、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研究,但是在政治、社會、經濟、法律這些專業上,還沒有人做中國的研究。
  • 傅高義是誰?鄧小平時代讓他譽滿中國,曾質疑美國誤炸前南使館說
    傅高義在中國的知名度很高,作為美國哈佛大學社會科學院榮休教授,他能說一口流量的漢語,還精通日文,並曾在1973-1975年和1995-1999年兩度擔任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傅高義與中國的結緣也非常巧合,在他30歲那年,當時在耶魯大學任教的傅高義到哈佛大學會見朋友,該校東亞研究中心的裴澤教授向他透露,哈佛最近獲得一筆基金,想培養研究中國的年輕學者,可以留在哈佛教書,從此,傅高義開始了中國問題研究。
  • 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逝世,生前著有《鄧小平時代》
    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逝世,生前著有《鄧小平時代》 2020-12-22 10: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傅高義:我有這個責任,這是我作為學者的本分
    2017年初春,《日本新中產階級》中文版即將付型,周曉虹教授也將近萬字的長篇《導讀》傳給了傅高義(Ezra F.Vogel)先生,一切準備就緒,只等傅高義為這唯一的中文版本寫點兒什麼。畢竟,這是他的學術處女作,發表於1960年代初,所作觀察也是1958-1960年的日本社會,對於半個世紀後姍姍來遲的譯介出版,他怎樣理解,如何評判,我們想聽他自己對讀者說。
  • 《鄧小平時代》作者傅高義去世,生前因東亞研究具有盛名
    《鄧小平時代》作者傅高義去世,生前因東亞研究具有盛名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 陳沁涵 2020-12-21 10:25 來源:澎湃新聞
  • 傅高義去世,他五年前談到的寫作計劃終未完成
    傅高義去世,享年90歲,他五年前談到的寫作計劃終未完成本刊記者/安然原文發表於《中國新聞周刊》2015年第43期,以下為這次專訪的節選傅高義在介紹自己的寫作計劃的時候,他幾乎是在描述一個奇蹟:從現在開始
  • 與傅高義教授的一次珍貴會面
    《紅巖春秋》2021年第1期推出了傅高義系列稿件。以下為西南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博士生、美國丹佛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訪問學者劉婧雨撰寫的《與傅高義教授的一次珍貴會面》全文。2019年,我在美國中部城市丹佛訪學研究。7月,我的博士生導師周勇教授到訪美國,我有幸全程陪同。行程中的重要一站就是美國東部城市波士頓。
  • 傅高義生前曾勸蔡英文:別只聽美國的
    來源:參考消息參考消息網12月23日報導 據臺灣《中國時報》12月21日報導,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逝世,享壽90歲。傅高義生前最後一次接受媒體專訪時呼籲蔡英文面對兩岸問題「要非常小心」。
  • 憶與傅高義教授的一次專訪
    2018年4月,我有幸隨同事們一起,在哈佛大學採訪傅高義教授,作為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上海市美國問題研究所和澎湃新聞合作「40人看40年」項目的一部分,紀念中美建交40周年,展望大國關係的未來。傅高義在美國家中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到美國第二天就是對傅高義教授的專訪。與這位親歷中美關係重要節點、對中國政治洞見深刻的專家面對面聊上一個小時,對我和搭檔來說就像一場大考。
  • 哈佛的「中國先生」傅高義去世,曾花十年寫《鄧小平時代》
    他曾說:「我想更近距離地了解中國,也讓更多外國人了解更加真實的中國。」今年12月1日,傅高義在北京香山論壇視頻研討會還曾表示,美國當選總統拜登給中美關係帶來新的機會,中美之間應該從高層會晤、專業人士以及工作層三個層次進行推進。與會的中俄專家也持同樣觀點。傅高義還表示,美國應該承認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公平地對待中國。
  • 東亞的審讀與傅高義的人生 | 哈佛「中國先生」傅高義逝世
    *文章原載《讀書》2017年6期,轉載自讀書雜誌(ID:dushu_magazine)傅高義生前談話片段(在《鄧小平時代》繁體字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年)首發式上)一我與傅高義相識的時候,他已年近七十。
  • 傅高義:一個最終活成了「外交使節」的東亞研究權威
    日本和中國,是他思考東亞社會現代化問題的兩大抓手。告別社會學研究、教學後,他公共舞臺的發言全面轉向國際關係的「交流論」,2002年撰寫較晚近的歷史《中美日關係的黃金時代:1972-1989》。去年出版的生前最後一部作品則回顧了一千五百年的中日關係史。傅高義說,寫這本「暢銷書」的願望很簡單,就是希望中日讀者能夠互相了解。
  • 傅高義:寫完《鄧小平時代》10年後,我更覺得改開偉大
    從事中國研究的傅高義曾這麼解釋自己的中文名字的雙重含"義":"我有兩個'義',一個是英文的(傅高義英文本名為Ezra F.Vogel),Vogel翻譯是'傅高','義'是Ezra,開始字母是'E',也有'英文'的意思;而在中文裡,我覺得一個老師(應該)很重視'義',是義氣的那個'義'。 我認為('義')是一個很好的目標。 上世紀50年代,美國研究中國的學者寥寥無幾。
  • 專家:傅高義去世,可能代表一個研究中國的範式結束,即「理解中國」
    「一位教授對我說:你如果想要搞好美國社會學研究,就應該到國外去,先了解國外不同的文化。」而後,傅高義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東亞研究。1963年,傅高義出版了第一本書《日本的新興中產階級》,讓他聲名鵲起。 傅高義還和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 1961年,31歲的傅高義被費正清選中,來到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學習中文和中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