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雪南門——張耀偉(耀智)尊師書畫展」 近日在上海圖書館向公眾開放,展出了張耀偉(耀智)收藏的名家墨跡及他結合主題專門創作的書畫作品約100幅,紀念南懷瑾先生等文化鴻儒在傳統國學研究與傳播推廣的傑出貢獻。在展覽現場呈現南懷瑾先生的諸多墨跡與文獻外,還展示了啟功、趙樸初、汪道涵、顧廷龍、金庸等文化界名家的手札墨跡。
圖說:現場參觀照片 官方圖
「天地君親師,中國文化至尊,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耀偉遍歷眾師,仰望眾師,感恩眾師,禮敬眾師,這也就是『立雪南門一一張耀偉尊師書畫展』的緣起。」原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評價道。
展覽作品都是由上海中國書法院執行院長、道南大學堂創辦人張耀偉提供,張耀偉1990年代後期開始師從南懷瑾先生,並與海峽兩岸諸多的文化名家交往至深。
圖說:張耀偉作品 官方圖
罕見名家手稿墨跡80幅
展覽展出多位蜚聲海內外的名家墨跡80幅,這些信札手稿大多數鮮有露面,包括:顧毓琇、矛盾、趙樸初、汪道涵、南懷瑾、巴金、季羨林、任繼愈、郭紹虞、顧廷龍、蘇淵雷、蘇步青、謝希德、茗山、夢參、裘沛然、洛夫、李敖、饒宗頤、張尚德、星雲、心道等名家墨跡,以及啟功、林散之、王蘧常、陸儼少、謝稚柳、唐雲程十髮等書畫。張耀偉(耀智)結合主題專門創作的書畫作品約100幅。
圖說:展出作品 官方圖
「世上蒼生架上書」是南懷瑾先生給予弟子張耀偉一句贈言,示意讀書人的君子品格裡,包括了滿腹經綸和胸懷天下。張耀偉以此為題,創作了水墨巨作,放置在二樓展廳入口,和他的丈二巨幅書法相互照應。
圖說:張耀偉與國學大師南懷瑾 官方圖
丈二巨幅書法作品《立雪南門》《禮敬》《德》,表達了他感懷師恩、崇尚先賢的創作思想。大幅繪畫作品《樂山樂水》《利樂眾生》《道法自然》從中國儒釋道三家闡釋中國文化的主要精神。《道南》表達了尊師重道、感恩報恩的主題。《詩和遠方》則是他本人憧憬詩和遠方的境界、胸懷蒼生的情懷。大幅《毛澤東詞沁園春長沙》長卷,反映了作者追求宏大氣勢的創作風格,表達了後學感懷師恩、禮敬尊賢的文化態度和情感。
《南門立雪——張耀偉尊師墨跡展》分為了恩師、問道、禮敬、文會四部分。恩師,主要是感懷老師的文章、墨跡、照片、生前用品、紀念品等;問道,是在名師影響下創作的主題作品;禮敬是學習經典、臨習經典,創作經典的書畫作品;文會,是多年來,工作、生活、學習中得到幫助的師友的書法和繪畫作品。
圖說:展覽作品 官方圖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張耀偉回憶,1991年,他的伯父張尚德以南懷瑾代表的身份帶領臺灣代表團訪問大陸,並與汪道涵先生會談。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他得以常常去拜望南懷瑾先生。「第一次見到老師,一個瘦削的耄耋老人,溫而厲,恭而安,威而慈,說話聲音宏亮,精神矍鑠,令人肅然起敬。」
圖說:張耀偉作南懷瑾像 官方圖
作家李敖是張尚德同寢室同學,「我因此與他結緣。我去臺北李敖家拜訪之前,對他的了解僅是從南老師和尚德伯父那裡得知些許,嬉笑怒罵,文章立世,曠世狂人。當我見到他時,令我驚訝,他竟是一個本色至極、可愛至極的『頑童』。正像他《自畫像》中描述的:『不認識我的人喜歡看我的文章。認識我的人喜歡聽我講話。了解我的人喜歡我這個人』」。
對於與汪道涵、顧廷龍等名家的交往,張耀偉都寫過文章記敘。他見證了名醫裘沛然耗時8年完成的《人學散墨》一書,並專門撰文解讀,他說:「我作為裘老的小友、學生,經常向他請教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問題,見證了老人8年艱辛的筆耕歷程。」
圖說:名醫裘沛然墨跡 官方圖
張耀偉,筆名耀智,號日月禪心,齋名道懷軒、道南齋,博士、研究員。現任上海文化藝術品鑑促進會執行會長,上海中國書法院執行副院長。曾長期在上海宣傳文化系統工作,加上家庭的原因,結交了許多名師,這成為他人生的寶貴財富。他青年時期開始關注與老師前輩的交往,做有心人,收藏了許多名師的資料,包括手跡、器物、書稿等。尤其是追隨國學大師南懷瑾,學習傳統文化,並在他支持下創辦道南大學堂。
他為紀念這些師長,為每人寫一篇文章,以鮮為人知的故事傳播先生們的精神風貌。他尋覓大師足跡, 面對一座座巍峨雄偉的名師豐碑,虔誠地懷揣學習名師品格的初衷,逐漸領悟,走近名師,叩開了智慧大門,呼吸名師品格的氣息,聚集了名師的能量。仰望眾師,感恩眾師,禮敬眾師,這也就是《立雪南門一一張耀偉尊師墨跡》的展覽緣起。
活動現場,還舉行了「中國文化經典進農村、進社區、進校園」倡議活動,張耀偉捐贈了一幅八尺整張書法作品給籌備組。展覽由上海圖書館、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上海中國書法院聯合主辦。(新民晚報記者 樂夢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