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熱夏日,不少人都離不開空調和冰飲帶來的內外雙重享受,仿佛只有這樣的涼爽才能解救夏日太陽的炙烤。可是,表面上得到「冰爽的享受」給身體帶來的卻可能是後患無窮。毫無疑問,這種冷和冰給腸胃帶來的刺激是巨大的,一不小心就可能會出現腹痛的症狀,引起腸痙攣或者胃痙攣。
腸痙攣和胃痙攣可在短時間內自行緩解
腸胃突然一陣絞痛, 毫無徵兆,就像鉗子突然抓住裡面的一個地方,然後像漩渦那樣擰。每一次發作都是對人的意志的考驗。這種症狀就是腸胃痙攣,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腸胃突然「抽筋」了。
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陳昱楊介紹,腸痙攣是指腸壁平滑肌強烈收縮而引起的陣發性腹痛。臨床主要表現為無規律的陣發性、發作性腹痛。即每次疼痛間隔數分鐘到數十分鐘發作一次,每次約持續3~5分鐘不等,可呈反覆性發作,也有可能是遊走型的腹痛。在就診檢查時通常無肌緊張、固定壓痛點、包塊等症狀,是一種功能性疾病。
由於因為人的腸壁較薄,特別是臍周腸壁更薄,當遇到以下幾種情況時,如腸道動力增高;過食碳酸飲料,腸道內產大量氣體;腸道激素升高;某些食物中的致敏物質;進食生冷、硬物以及情緒波動、寒冷、焦慮、劇烈運動等,會導致腸壁平滑肌收縮,腸道血液供應減少,從而引起腸痙攣,發生劇烈疼痛。
而胃痙攣是指胃肌肉持續收縮造成疼痛,表現為突然發作的上腹部劇烈疼痛,嚴重時患者還會出現臉色蒼白、出冷汗、四肢發冷、中上腹出現硬塊且不能觸摸等症狀,常可在1~2小時後自行緩解。凡是胃的器質性病變,如胃炎、胃潰瘍等,均可出現胃痙攣性疼痛;和腸痙攣類似,出現了胃痙攣性疼痛,也並不表明胃一定存在器質性病變。胃痙攣是胃受到外界刺激,比如寒涼、餐後過早(不到1小時)的劇烈運動、進食過飽、遊泳水溫過低、運動量過大而又準備不充分,以及心因性刺激(如過度緊張)等都可能引發。
遭遇急性腸或胃痙攣發作時怎麼辦?
身體勞累、精神緊張、飲食不規律、劇烈運動……這些都是形成這兩種疾病的基本原因,有些人平時也不太注意身體,飲食作息不好,導致脾胃功能下降,稍一刺激便形成痙攣。陳昱楊醫師表示,遇上急性胃痙攣,如果自我感覺沒有嚴重到要去醫院時,緩解疼痛是第一要務,蜷縮著體位有助於緩解腹部疼痛,疼痛本身對人也是非常惡劣的影響,會極大地消耗患者的體力與毅力。
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腹部疼痛都會選擇蜷縮著,就會感覺疼痛有所緩解。這是有醫學根據的嗎?陳昱楊醫師說:「在急性腹痛的時候,人往往會形成蜷縮的狀態,這種狀態會緩解30%的疼痛。因為身體內的各種臟器在蜷縮的狀態下,肌肉牽拉會比較少,痙攣會明顯緩解,這也是身體自我保護的動作。對於醫生來說,這種姿勢雖然不利於腹部檢查,卻也能說明一些問題。」
除此之外,陳昱楊醫師建議多安慰患者。這種突發的、臨時的疼痛,有人安慰是特別重要的,能放鬆下來是最好的,心情的放鬆也是一種身體的放鬆。讓疼痛者有美好的想像是絕對有助於緩解疼痛的。
止痛治療前需先排除器質性疾病
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報
陳昱楊醫師提醒,當急性痙攣的症狀十分嚴重無法忍受,或是生活中出現反覆痙攣性疼痛,就需要去醫院就診,進行胃鏡、胃腸鋇餐檢查等相關檢查,以明確或排除器質性疾病。如果確診為器質性疾病,像是慢性萎縮性胃炎、急性胃炎等時,需及時進行相關治療;如果是功能性的,則應與醫生溝通,儘早找出可能的誘發因素,並在今後加以預防。
精神過度緊張的患者,可予以心理治療,必要時適當用藥。急性胃劇烈痙攣疼痛者,在排除器質性疾病的前提下,可在上腹部熱敷20~30分鐘,再用手按壓內關與足三裡穴各3~5分鐘,一般即可止痛,當然,還可以口服或肌內注射解痙藥如山莨菪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