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大腦:12歲男孩完勝名校高材生,有這一特質的孩子普遍優秀

2020-12-23 檸檬讀書育兒

最強大腦第七季開播以來,令我驚嘆的不是各個國內外名校的學霸、高材生,而是幾個十幾歲的初、高中生。

最新一期,15歲的黃明睿和婁雲浩帶領戰隊依次戰勝兩位清華姚班所帶領的隊伍,殺入戰隊最終對決。

除了他們兩個,還有一名少年選手,那就是12歲的邵煜軒,他的能力遠比評委和觀眾以為的強太多。

在《亂線奪寶》題目中,他答出了名校學霸們不敢選或者是做不出的「三星寶石」,助自己團隊穩坐第一的位置。

比賽結果出來的時候,嘉賓席上的王祖藍、陶晶瑩一副不敢置信的表情。可見邵煜軒的個人實力超過同齡人許多,甚至不輸名校大學生。

「亂線奪寶」這個題目非常難,需要在50分鐘內在一個錯綜複雜的立體模型中找出對應的寶石坐標。主要考察選手的空間力和觀察力。

但是50分鐘的時限,除了題目本身的難度,對選手的專注力也有很高的要求,如果不能專注、仔細地觀察各條連線的走向,在腦中構建圖形,根本無法完成這道題。

12歲的邵煜軒用時46分32秒完成作答,生活中和他同齡的孩子別說完成這麼複雜的題目,堅持做作業45分鐘,都無法做到。

專注力對孩子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平時會看很多關於孩子專注力培養的書籍。發現專注力不是一種天賦,而是源於後天培養。

而且專注力訓練和年齡有關,年紀越小越好塑造。工作中也會遇到專注力差,動不動喜歡開小差的成年人,對此他們也很苦惱。專注力會影響人的一生,成功的大都是那些能靜心做事、不受外界幹擾的人。

我之前給孩子買過很多培養專注力的訓練書,不過大部分書只是專注力訓練作為內容的一部分,很少有整套的、系統的、單純訓練專注力的遊戲書。

去年年底有朋友推薦我了一套德國的專注力訓練書,一開始只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買了一套,想著國外出的也未必好(之前也買過很多外國繪本,效果一般)。

沒想到孩子很喜歡,我也特別愛,幾乎每天都要拿出來,兩個人一起看很久。

一套「錯誤百出」的書,卻深受小讀者喜愛

朋友家的孩子五歲了,聽她說從3歲開始買了這套書,翻來覆去看了兩年,也不膩。別人家小孩來串門,孩子肯定要把這套書拿出來,幾個小孩看,樂的前仰後合。

去年孩子把書拿去幼兒園,後來聽老師說「造成了不小的轟動」,全班孩子圍在一起搶著看。

這套書和其他兒童書最大的不同,它不是直接告訴孩子要怎麼做才對,而是一套「錯誤百出」的書。

初看這套書讓我想起曾經的一款小遊戲,叫「我們來找茬」,模式很像,但是更有趣。

比如這張動物園場景:大象變成了格紋的、馴鹿的角變成了梳子、飼養員的手推車裡裝著意面、欄杆扶手斷成了好幾節……

這些「錯誤」全都是作者有意為之,用誇張、充滿張力的畫面,來吸引孩子們主動認真觀察畫面,尋找那些不合常理的細節。

「不合常理」的事情更能激發孩子挑戰欲

實踐發現,孩子對於不合常理的事情有著天然的好奇心、以及發現錯誤的挑戰欲。

這套書的作者充分利用這一點,用找錯遊戲這樣的方式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進而讓他們忘記這是在訓練能力,從而全情投入到遊戲中,最後達到提高專注力的目的。

書中的每個錯誤都隱藏在畫面的細節中,乍一看很正常、需要很認真地反覆觀察才能發現。

比如:牆上的時鐘裡數字畫反了、襪子飛到天上了、梨和蘋果櫻桃長在同一棵樹上,這樣非常細小的問題,很能考驗孩子們的觀察力。

襪子飛到了天上、梨和蘋果、櫻桃長在同一棵樹上

胡蘿蔔長在樹上,草地上撈魚……

草莓長在地上、籬笆是鋼琴鍵、樹上長著胡蘿蔔……

遊戲是培養幼兒行為習慣的最好辦法

經常有媽媽問我,我家小孩總是丟三落四、做事沒耐心怎麼辦?細心的習慣和專注力一樣,需要逐步養成,幼兒聽不懂大道理,遊戲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身邊很多家長不願意給孩子買書,因為孩子不愛看,每次拿到書翻幾下就沒興趣了。但是這本書絕對值得嘗試,我鄰居家寶寶是個沒耐心、坐不住的主,給他看著這套書,能自己安靜地觀察畫面,看上好久。

這套書每一頁都有很多錯誤,很難全部找到。讓孩子在複雜的畫面信息中篩選有效信息並做出判斷,是一個培養孩子細心做事習慣的過程,書中不少錯誤藏得很深,需要孩子反覆查看畫面。

比如下面這幅畫,隱藏的錯誤很難一眼就看全。

獨有的德國冷幽默,童趣盎然

這套書共2輯,作者是3位德國作家。

第1輯《不對勁》系列作者是拉爾夫·布奇科,目前他已經出版童書100多本,其中至少40本他即是繪畫作者又是文字作者。

第2輯《魔法師伽利略》系列的作者希爾克·莫裡茨&阿西姆·阿爾格林,是一對夫妻檔。他們合作出版過許多新奇有趣的繪本,在德國乃至全歐洲都深受歡迎,尤其是「魔法師伽利略」系列親子遊戲書,在德國幾乎家喻戶曉。

希爾克·莫裡茨是一位校長,從事教育工作超過20年,她明白孩子們需要什麼。阿西姆·阿爾格林先生是德國著名插畫家,為很多童書畫過插畫。

這套書一經上市就深受小讀者喜歡,好評不斷。

書中那些違反常規、誇張離奇的細節,頗有幾分德國人那種冷靜幽默的感覺,充滿了童趣。

不僅能讓孩子開懷大笑,而且可以在不知不覺當中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和觀察力,開啟他們看待事物的有趣視角,發現平常事物裡不同尋常的幽默關聯,提升孩子的想像力和幽默感。

我最愛的一點是,書裡的內容都來自平時的生活場景,有真實感,更能激發起孩子看書的興趣。

這套書共2輯(7本)原價140,現在平臺活動價4.5折,只需63.9一本書不到10元錢,不用一個甜筒,就能讓孩子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適合3-6歲寶寶,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最強大腦中的天才少年:12歲優秀男孩因這一特質、完勝名校高材生
    《最強大腦》節目匯集了一大批國內外名校學霸、高材生,開展形式多樣的腦力競技。其中讓小編印象最深的是一位12歲的優秀男孩邵煜軒,他現在是棗莊市實驗學校初一年級的一名學生。最終,12歲的邵煜軒用時46分32秒就完成作答,讓在場的嘉賓觀眾都驚呼不已。他的腦力在同齡人中極具天賦,甚至不輸一些名校高材生。
  • 《最強大腦》未成年選手盤點:別人家的孩子這麼優秀原因有三點
    在《最強大腦》的舞臺上這樣表現優異的未成年人絕對不止這兩個,麗仔為各位家長和粉絲朋友們盤點了迄今為止《最強大腦》比較有代表性的幾位「英雄少年」,整理過程中也是被孩子們的優秀驚呆了。第一季選手:劉鴻志劉鴻志是最年輕的世界記憶大師,16歲登上《最強大腦》第一季的舞臺,挑戰瞬時記憶項目「智破百部手機鎖」,這個項目的難度讓晉級者們手心出汗。最終劉鴻志兩次解鎖成功加入中國戰隊,並在國際賽中打敗西班牙強敵大叔,可以說是《最強大腦》第一季最強的未成年選手。
  • 6歲之前,男孩跟女孩的大腦有3大不同,養孩子要「男女有別」
    就拿我哥的三個孩子來說,看動畫片時姐姐妹妹喜歡看公主類或者《小豬佩奇》這樣的,哥哥喜歡看《超級飛俠》、奧特曼這樣的,所以他們一言不合就搶遙控器;平常姐姐妹妹喜歡塗鴉畫畫,給芭比娃娃換妝穿衣,哥哥愛搗鼓各種玩具工程車,拆又了裝,看到真工程車像發現新大陸一樣新奇。為什麼男孩女孩會有這些差異呢?這跟他們的大腦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 《孩子》變《大腦》 11歲男孩魔方技能KO王鷹豪
    張銘浩拜師周子博   搜狐娛樂訊 上周江蘇衛視《了不起的孩子》播出後,蘇嘉琪的3D眼絕技引發了網友熱議,不少人甚至直指這就是少兒版的《最強大腦》。而在本期節目中,11歲的周子博也帶「腦王」特質,手速「全國第六」的他將現場挑戰速擰魔方;而來自昆明的朱天愛則將挑戰盲彈鋼琴,高超技藝驚呆眾人。此外,還有最萌姐妹花帶來熱血拳擊秀、最小跑酷達人現場熱力開跑,而孩子們的精彩表現也使得觀眾們點讚連連。
  • 《最強大腦》12歲的他打敗世界第一,媽媽:關鍵在於這2點的培養
    「天才」、「神童」,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家長孩子獲得這樣的稱號,但現實往往是殘酷的,生活中,只有別人家的孩子往往是「天才」、「神童」,而自己家的孩子,卻不盡人意。自從前段時間將《最強大腦》這檔節目追完之後,小愛媽才發現,原來人和人之間的差距原來這麼大。
  • 名校高材生用生命告訴家長,該如何保護好孩子
    名校高材生用生命告訴家長,該如何保護好孩子這個月的月初,在重症監護室因腦死亡的北大女生包麗去世了,這個名校法律系高材生,天之驕子永遠離開了我們。愛情原本是一個非常美好的事物,但是對包麗而言,卻是不幸與災難。事情的真相我們不得而知,痛心之餘,希望所有的家長都能夠從小保護好自己的孩子,避免再次發生類似事件。為此,在這裡為大家整理出幾點建議,望孩子和家長採納。
  • 《最強大腦》張洗月:17歲引清北爭搶,超強邏輯思維從小就有體現
    我之前看《最強大腦》這檔腦力挑戰節目,被一個來自姚班的天才少女所吸引,她在節目中的斐波那契臉譜這個智力比賽項目中,以1分44秒成績碾壓其他選手獲得第一名的表現,讓科學領隊都感嘆:太厲害!這不禁讓我產生了好奇,一個能參加《最強大腦》、能進入清華姚班的女孩,究竟有怎麼樣的學習經歷。這一查更是嚇一跳,是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從小就是學霸,小學五年級就跳級進入了初中少年班,之後在初高中階段參加各種數學、物理競賽,屢屢獲獎。還獲得了羅馬尼亞大師杯數學競賽銀牌,這可是世界級的賽事。
  • 哈佛研究:孩子0-12歲為大腦發育期,分3個高峰期,家長要注意
    孩子的大腦發育是在0-12歲,而美國哈佛大學理察教授研究表明:在人的一生中,大腦的發育只有3次高峰期,如果家長利用好這三個高峰期,那麼很容易拉開自己孩子與其他孩子的差距,讓孩子變得更加聰明,身為家長務必幫助孩子抓住一次。
  • 家有6-12歲的孩子,可以用這3個辦法鍛鍊腦力,促進孩子大腦開發
    但是生大寶的時候是我第一次當媽媽,沒有什麼經驗,因此就錯過了大寶的大腦發育黃金期。每次想到這,我都有些許的愧疚。《大腦當家》的研究發現,如果孩子每周進行2-3次慢跑,一次堅持30分鐘,12周以後,認知表現就會有明顯提升。
  • 《最強大腦第五季之燃燒吧大腦》附加一期難點題目
    《最強大腦第五季之燃燒吧大腦》進行了30強選手的最後一輪1V1淘汰賽,15名勝出選手中有3人由於被導師拒絕從而面臨淘汰,至此最強大腦12強選手已經集結完畢對於選手而言,這樣未免過於簡單,挑戰現場,立體裝置將被分割打亂,選手需要細緻觀察然後在腦中復原位置再勾勒出人臉圖案,挑戰想像力極限。
  • 空間感知、照相式記憶能力,為何是入圍"最強大腦"的標準配置?我家孩子能不能練出來?
    最新一期最強大腦節目從全國12萬報名者中篩選出了百位優智腦力少年(2018春季時10萬多人參加海選,時隔一年,報名人數增長了20%,這也從側面反映出腦力訓練領域的發展)。翻開這些選手的簡歷,就會發現他們不僅擁有過人的智商和學歷,多維度的能力更是刷新了《最強大腦》的選手庫。        節目籌備期透露了選手挑選方式:首先要對空間感知、照相式記憶進行考核,還要經過北大等三所名校最權威的腦力測試,達到標準才有機會入圍。更有10%的選手需要經過核磁共振成像測試,來測試腦力控制技能。
  • 6-12歲孩子的大腦訓練,可以玩這4個遊戲,打造「學霸腦」
    作為一個擁有2個孩子的媽媽,而且兩個孩子的年齡有一定的差距,難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養育二寶的時候,更有經驗、對二寶的教育也更科學。尤其是二寶出生後,我更注重了早期教,對於大腦開發更有幫助,這就讓我覺得大寶總是顯得沒有二寶機靈。
  • 第八季收視創歷史新高《最強大腦》新設「天梯」破解「優秀」密碼
    迎面向我們走來的,是清北學子方陣、海外名校方陣、奧賽冠軍方陣……首期出場的選手中來自清華大學的蔡洋洋,她的另一個身份是第五季《最強大腦》的出題人。繼續顫抖吧!當你還在感嘆時代是屬於00後的時候,10後們已在悄無聲息地追擊前浪了,這次最小的選手周弋嵐只有9歲。
  • 12歲「最強大腦」,天生智商高?媽媽否認,教育方法值得家長學習
    孩子優秀與否跟智商有直接關係?12歲的孩子參加《最強大腦》表現優異,從小到大獎盃拿到手軟,那智商得有過高?孫奕東,是《最強大腦》史上最小的嘉賓,年僅12歲,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孫奕東的輝煌童年孫奕東年齡雖然不大,才只有12歲,但是獎盃已經拿到手軟,榮獲了幾十張榮譽證書,5個全國冠軍,在別的孩子眼裡,含金量超高、拿一個都是做夢的華羅庚杯、迎春杯等等,在孫奕東這裡都是小菜一碟,幾乎是只要參賽就是冠軍,而且在10歲的時候在GBC項目上打破了金氏世界紀錄,真的是一個「天才少年」。
  • 12歲被稱為「最強大腦」,孫奕東媽媽自曝育兒經,普通人也能複製
    《最強大腦》這個節目就是把許多天資聰穎的孩子聚集到一起,然後參加各種比賽的節目。在這個節目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天才兒童」,他們從小就格外的聰明,甚至會許多成年人都不會的內容,每期節目都會有一位最後的贏家,我們都會為將他稱為「最強大腦」。但是天才真的存在嗎?
  • 《最強大腦》第五季讓人憂桑!比你優秀,比你努力,還比你好看的人都在這!
    前幾季《最強大腦》給我們留下了不少印象深刻的選手,比如微觀辨水的「水哥」王昱珩,被診斷為中度腦殘的數學天才周瑋,還有冷靜霸氣的速算小姐姐陳冉冉等等。所以當最新一季的《最強大腦之燃燒吧大腦》播出後,嗶寶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這次又會出現哪些大神。
  • 想養出高智商的孩子,在6歲之前,要勤鍛鍊大腦的這2個部位
    一般來說聰明的人普遍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更強。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分析判斷能力、思維能力、應變能力都屬於智商測驗的範疇。同時智商高的人神經突觸建立得更快,觸類旁通和總結歸納的速度更快,這些特質都是強大的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的表現。
  • 《最強大腦》登陸TVBS42頻道播出
    這一季的《最強大腦之燃燒吧大腦》是《最強大腦》系列的第六季。一直以來,節目不斷追求創新理念,從參賽選手、比賽項目、賽制等環節上,都在不斷尋求突破。在本季播出的12期中,CSM55城收視率多次破1%,在周五檔的激烈競爭中名列前茅。一方收官!「優智青年」風採飛揚六年來,節目在堅持「讓科學流行起來」理念的同時,一直在求新求變。
  • 天才和大師都有「神經病」?!——揭開偉大投資者的七個特質
    一組是正常人;一組是大腦中與情緒有關的區域(杏仁核)受過損傷的病人;一組是大腦中與情緒無關的其他區域受過損傷的病人。結果出乎大部分人的意料。隨著遊戲的進行,第一組和第三組的參與者,變得越來越保守,他們在遊戲的後期不再下注,以圖保住勝利果實。
  • 5個提升孩子記憶力的小技巧,培養孩子「最強大腦」
    其實在歷史上有很多有成就的名人,都像這個小男孩一樣,從小便有著超凡的記憶力,所以要想讓孩子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更加的出色,那麼父母就不妨在孩子幼兒時期,開始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記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