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化?老齡化?來看看香港如何保育和傳承傳統文化|社區故事

2021-01-07 BOOK導賞

社區故事2019/6/9分享關於社區裡那些與文化、民俗、風土人情、社區營造、文化保育的相關故事,去認識社區的多元性,和你一起發現社區裡的樂趣。恰逢端午節和中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每年6月第2個周六),我們特意挑選了2019年6月2日的TVB《星期日檔案》——講述關於香港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故事。一起來看看,在商業化和村落老齡化的背景下,香港這兩項傳統文化是如何在平衡中尋找傳承和保育方案的。

原文標題:《代代相傳》

來源:TVB-20190602《星期日檔案》

編者註:因原報導為視頻,故編者將其轉換為文章時有部分內容調整,如需查看原視頻, 請留言。

01「三日齋戒是長洲太平清醮由始至終最根本的傳統,我們不殺生,食素、積德的。」

太平清醮是香港長洲島上一年一度的盛事,在農曆四月初八這天,遊客會從各地聚集至長洲島,欣賞當日的特色民俗活動——搶包山和飄色巡遊。不少商鋪紛紛做好迎接遊客的準備。但在本地居民黃綿佳,佳叔看來,更重要的事情從搶包山的前三天就開始了。

醮期的第一天,農曆四月初六,佳叔在長洲打理花炮會「永佳堂」,他帶領的麒麟隊,這晚預備到北帝廟上三支香。

「它最大的特色是不會眨眼,不會合口,也不懂採青。」麒麟在傳說中是一隻神獸,佳叔是鶴佬人,舞的是屬於海陸豐麒麟,臉闊口大,有獠牙,頭頂的獨角特別高大,配合音樂節奏舞動,表現出麒麟的情緒。在長洲太平清醮舞麒麟,有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意思。「舞麒麟全部是靠臂力和腕力,與舞獅靠肩膊力不同,所以每兩分鐘就要換一個人。」佳叔說。

舞麒麟的時候,佳叔很緊張的打點一切。「尾部不要握這麼短,抓長一點,把手揚起。」佳叔說:「我壓力大一點,我心目中出來就不要太隨便,不要太粗糙,我希望好一點,我有要求,我會罵他們,有時候他們的音樂節拍錯了,我向後望一下,他們每一個都很害怕。」

長洲花炮會永佳堂,已經有接近50年歷史,以前最多有120人,到現在大約有80人參加麒麟隊,佳叔說新一代越來越少人有興趣玩。「以前我們不會教外人,現在也會教,但是我們免學費的,加上他是否有興趣,他沒有興趣的話,你教他兩三天他就走了,好像失傳了。」佳叔坦言,他們也不是不想教,但是來的人隨便玩玩就走,令他覺得很心淡。

佳叔的兒子阿祺,小時候就看著爸爸舞麒麟,結果迷上了,現在也會幫忙打理麒麟隊。

「還有什麼吸引?少見,不像醒獅一樣,到處都可以看,這個就算是住長洲,一年也只有兩次可以看。」阿祺回憶起小時候,爸爸舞完就掛起來,不讓他們碰,他覺得這件事很神聖。「生日時想爸爸扎一隻麒麟給我,但很快就給我玩爛了,玩爛了不服氣,那就自己學扎吧。」

長洲太平清醮出遊使用的麒麟,部分是阿祺親手用竹篾扎的。從開竹篾,將每一枝竹篾削至不鎅手,甚至所用的漿糊,都是阿祺自己用麵粉、醋等等的材料煮成。「每一個步驟都有不少功夫。我如果做裡面幼細的部分,那就要自己開一些幼一點、軟一點的篾,每一條都要這樣做,不能偷雞(偷工減料)。」阿祺說做他們這一行,會看裡面的篾漂不漂亮,開得順不順,會不會鎅手。如果鎅手的話,那就是偷工減料——你做少了一個步驟。

每年籌備長洲太平清醮的巡遊就需要不少時間,如果要重新弄一隻麒麟,則要半個月。參與了30多年,看著長洲太平清醮不斷變質,阿祺曾經想過,不如不要再搞。

「以前會一班人湧上去,還有每一個打醮都是為神功,不是為其他事情,當時是不會思考利益的事情,自己每一個會,自己找錢,自己給錢去玩,不用說怎麼賺錢回來,是為北帝爺辦太平清醮。」阿祺覺得現在的太平清醮商業色彩太濃。「外人來是看那個巡遊的那一天,但我們籌備不只是一天,可能是一個月前,就已經籌備這件事,例如我要扎獅頭,我不是為了錢。」阿祺說現在有時候不知道是為了什麼,可能只是為了成全父親,「因為父親教了我們,我們就照做吧。」

長洲太平清醮,相傳是為了驅除島上瘟疫,傳統上由起醮至搶包山的前三天,全島居民需要齋戒,以示不殺生,祈求神明保佑、超度亡魂,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不過這個傳統的習俗,佳叔認為越來越不受重視。

「現在太平清醮一年一次,推廣得很好,商戶也賺到錢,但將太平清醮完全商業化(我認為)就不能。」佳叔有時候看到賣平安包的商戶為了迎合消費者,將平安二字去掉,改為蜘蛛俠等卡通人物,他認為,這失去了平安包背後的意義。「現在也沒有人吃齋,在長洲這麼多年歷史,最重要是三天吃齋,例如香港那邊來的(遊客)也是,也一定要吃了齋才能到北帝廟拜神,這件事(我認為)是最重要的。」佳叔說。

02「端午節(龍舟)遊湧,是我們大澳盛大節日之一,以前我們小孩子的時候比過新年還高興。」

2011年,長洲太平清醮和大澳端午遊湧、大坑舞火龍和盂蘭勝會共同成為第三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截止到目前,香港共有48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期兩天的大澳端午龍舟遊湧已經有百年歷史,目的是祈求水陸平安。第一天會舉行接神儀式,大澳的兩個漁業組織扒著龍舟,後面拖著神艇,到不同的廟宇請出神像,回到會址讓人供奉。到第二天端午節當天,便開始遊湧活動。由龍舟在前面拖著神艇,在棚屋之間的河湧巡遊,其間不斷在神艇尾部化衣,超度水中亡魂。當神艇經過棚屋時,漁民也會焚香、燒衣紙、參拜。當天下午就會把神像逐一送回廟宇。

「我們現在龍舟遊湧正用這一套龍頭龍尾,這些,還有這些逢金色的地方,都是真金箔。如果不是用真金箔油,而是油金水的話,用一年的顏色就沒有了。」今年79歲的張海平,平叔是大澳傳統龍舟協會副主席,參與龍舟遊湧的籌備工作。

「端午節遊湧是我們大澳盛大節日之一,以前我們小孩子的時候比過新年還高興。不過以前人多,龍舟少,要十分榮幸(才能扒龍舟)。每個能到龍舟拿船槳的,又多人參拜,當你是神一樣參拜,會(覺得)很榮幸。」平叔回憶道。

大澳漁業早於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時仍然十分蓬勃,當時在大澳居住的人口超過兩萬。至七十年代,大澳漁業開始式微,不少居民搬到市區謀生,到了90年代,只有2000多人住在大澳,負責舉辦遊湧的,大部分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家。

平叔對這樣的現象表示理解。「現在的年輕人喜歡龍舟比賽多一點,我們的祭祀儀式、舉辦遊湧的都是我們下一輩,5、60歲的人。良心來說,為什麼現在遊湧的只有我們老人家?(因為)現在的年輕一代出了香港工作,每一個工作的,需要請假,不是很方便回來扒龍舟,所以扒龍舟、做主席、做舉辦者,一定要退了休的人才可以玩。」快80歲的平叔已經開始籌備退休計劃。「現在還沒找到接班人,要找到合適的而且別人願意接手的才可以。」

有些傳統習俗由於商業化而逐漸變質,有些則欠缺年輕人的參與。時代不斷轉變,如何才可以傳承下去?

03「大家也知道不會有免費午餐,但我們都一定要平衡這件事,不希望將整個醮會變成某某牌子的太平清醮,我們絕對要堅持這個原則,大前提都是保育和傳統文化是最重要。」

「今天是長洲第一天食齋,準備了什麼齋給市民吃啊?」

「翠肉瓜、扒冬菇、羅漢齋。」

「對於長洲太平清醮的齋戒活動有什麼意見?」

「一年做兩日都能接受。」

何麗安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副主席,負責籌備整個醮會。按照傳統,全島居民需要在醮期首三天齋戒,以示不殺生。

這個傳統對節期十分重要。新一代的認識可能只限於搶包山或者飄色,至於背後的意義與文化,他們可能不是太認識。「近這幾十年,我們的年輕一輩可能都不記得原來習俗要食齋,這個可能對於整個太平清醮的認識有參差。」何麗安看到這個習俗逐漸不受重視,在三年前開始「齊齊齋」的活動,呼籲所有食肆在這三天賣齋,原本還有一半食肆賣雜食,到現在只剩下一成多。

「好像這間海鮮菜館,他平日裡也是賣海鮮的,他現在響應我們齋戒文化就停業三天,支持長洲太平清醮的習俗。提醒他們,他們都願意遵守,我們都很開心。這個習俗保存,對我們整個太平清醮的文化價值可以保存得更好。」

有齋食,齊齊齋,齊齊食。這天是農曆四月初八,長洲太平清醮會舉行飄色巡遊和搶包山活動,佳叔帶領的麒麟隊今天也有參加巡遊。作為長洲居民,佳叔堅持要大家做最重要的一件事。

「沒有其他吃的,只可以吃齋,吃完齋才可以去見北帝爺。想保留這件事,我們都堅持食三天齋,過了今晚凌晨12點後,才可以吃肉,做足三天。」

吃完齋,佳叔準備帶領麒麟隊到北帝廟參神。「最重要嚴肅,不能嘻嘻哈哈,我這麼多年都是這樣,一出獅我便不喜歡說笑,我們不是一個遊戲,不是旅遊團,我們是一個會,想他們齊整一點,隊形漂亮很多,尊重大會,又尊重神靈。

這一天。很多遊客都特意進來看飄色巡遊和晚上的搶包山,平安包是遊客最喜歡的手信之一,在商業包裝之下,整個太平清醮看到不少贊助商的宣傳。佳叔擔任飄色總指揮時,也要換上一件制服。「他(贊助商)有幾十萬贊助大會,讓大會舉辦這個包山節,你沒有辦法,從街坊那邊籌備不了這麼多錢。你這班人要保留歷史,錢給了你是沒有用的,你將筆錢用來做什麼?用在這件事上。把錢用在飄色裡面。」佳叔認為贊助商無可厚非,但是需要把錢花在該花的地方。

值理會籌備整個太平清醮的經費大約二百萬,副主席何麗安認為,如何在商業化和保育傳統當中找到平衡點是最難的。「整個太平清醮的經費也都不少,一提到商業贊助,在今時今日的社會也是無可厚非,大家也知道不會有免費午餐,但我們都一定要平衡這件事,不希望將整個醮會變成某某牌子的太平清醮,我們絕對要堅持這個原則,大前提都是保育和傳統文化是最重要。」

04「始終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概念是比較遲一點大家才認識,讓大家知道這些原來是有價值的,而不是一些很舊的行業,或者都只是拜神而已。」

另一邊的大澳,就快到端午節,這天,大澳傳統龍舟協會副主席平叔約了協會裡面年輕一輩的阿偉,來看一看當日要用的龍舟。

「靠你們年輕人推出去做維修了。」平叔說。

「幫到忙的話,就幫的。」阿偉說。

因為工作問題,年輕人要出去上班,老人家事前要準備神龍,在端午節之前拖它出去,做小型維修。

「清洗乾淨,補油、補灰、將龍船油漂亮,現在這隻龍船的重量,我相信有一噸多重。」平叔笑著說。

除了翻新龍舟,還有不少籌備功夫,大部分都是由退了休的居民負責,39歲的阿偉已經是相對年輕的一個。「我其實由小時候看到現在,他們是自己掏腰包做的,看到自己阿伯、阿爸做得這麼辛苦,做這麼多事情,都只是想我們回來玩得開心一點。我也想幫輕他們,他們年紀也大了。」

阿偉這一天和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合作,舉辦了一個龍舟遊湧工作坊,給有興趣的市民認識什麼是遊湧。這個工作坊,阿偉已經教了5、6年。

「你扒右手的,這個八字位的盡頭,離開大約一個拳頭,上手便是一個拇指在下面,另外的手指是這樣。」這天有10幾個參加者,大部分都是年輕人,阿偉教大家了解扒龍舟的基本功和做完熱身之後,就到龍舟實踐一下。

「船槳,我剛才看到學員,扒完後就把槳板甩出去,我想看看,我希望槳是這樣的。」學懂扒龍舟的手勢、鼓聲指令,他們就嘗試爬龍舟當日的其中一條路線。

阿偉站在龍頭一邊為學員打氣,一邊向學員介紹大澳:

「很辛苦的你們這一段,100多板。」

「這個就是我們遊湧的其中一段,兩邊就是這麼窄的。」

「這個就是新基橋,我們侯皇廟便是在這個方向,所有龍舟隊都要上廟,拜完神就會出這個彎,轉這個急彎再去。」他們的最終目的地,是阿偉的祖傳棚屋。

在棚屋裡,參加者發表他們參加完工作坊後的心得:「多謝阿偉教練啦,自己也來了大澳很多次,都是來玩和吃東西,但是對大澳文化一無所知。原來端午節有遊湧的活動,原來裡面有這麼多文化歷史。」

「我未來自己或許會再做多一些程序,我會連小學生也教,讓他們知道我們大澳在做一樣事情,真的只是求水上居民和陸上居民平安。我自己也希望推廣多一點出去,給別人知道他們這麼辛苦。」阿偉也在工作坊表達了自己未來的推廣計劃。

這天除了扒龍舟工作坊之外,下午還舉辦了一個大澳導賞團,由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主任廖迪生教授負責講解。

「這裡就是主要龍舟遊湧的河道,這條橋要打開的,這條是全港唯一一條可以開合的鐵橋。」

「這裡曾經是棚屋大火,全部燒了,所以這些屋都是火災以後重新建起來的棚屋。」

導賞團最後來到一間棚屋,讓團友與大澳居民交流,了解過去的歷史文化。「希望你們可以將今天見到的看到的再走一遍,告訴別人,還有端午遊湧那天可以進來,當日情況如何呢,都值得大家早一點進來。看看在侯皇廟發生什麼事。」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執行總監劉國偉是這個活動的負責人,他認為香港人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還不是太多,希望透過多些這類型的活動,提升大家的關注。

劉國偉說:「如果好像沒有了一兩個,大家可能不會察覺,但其實如果當很多消失了的時候,其實代表著我們一些以往的很有智慧的傳統價值也隨之失去。大家也會認為一些舊建築需要去保育,一件硬體。始終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概念是比較遲一點大家才認識,讓大家知道這些原來是有價值的,而不是一些很舊的行業,或者都只是拜神而已。」

小卡片-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05「香港獨有的文化風俗,代代相傳,仍然是不少人的心願。」

香港政府在2018年宣布,要增撥3億元,加強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

「希望未來可以提高一些例如工匠或者一些做傳統祭祀的人;希望有一些金錢實質的資助給他們,讓他們可以繼續將這個生意或者儀式延續下去,不用這麼快就消失。」——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執行總監,劉國偉

匯聚幾代人的努力,以免這些文化瑰寶淹沒在城市當中。

「每一年的太平清醮我們也會在這裡,是不能離開的,除非他們的子女,就是我的孫願意去玩,或者他真的感興趣便可以繼續延續下去。」——長洲島本地居民,永佳堂麒麟隊領隊,佳叔

「其實你說10個人問我,10個我也會教的,即是我不會想你是否做一會就走,我不會想那些事情,就算你有什麼不明白我也會教你。」——長洲島本地居民,佳叔的兒子,手扎麒麟手藝人,阿祺

香港獨有的文化風俗,代代相傳,仍然是不少人的心願。

「因為你在大澳住了那麼多年,你就得這件事情是不能消失的,我們一定出很多力氣,繼續有這個端午節遊湧。」——大澳本地居民,大澳龍舟遊湧工作坊講解員,阿偉

「我們之前都是由一代的前輩做完以後然後交給我們,我們才知道整個傳統是怎麼做。我們也希望可以一代傳一代,讓他們承傳我們整個太平清醮的習俗。」——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副主席,何麗安

面對商業化的衝擊,長洲島居民選擇「平衡」。一方面,他們肯定贊助商幫助出資、宣傳的正面作用,另一方面,本地村民也在努力保留太平清醮應有的傳統:舞麒麟、飄色巡遊、搶包山、三日齋戒、和商家一起向遊客發起「齊齊齋」活動……

而大澳面對傳統文化後繼無人的局面,也有本地年輕人和外界力量開始主動加入。用工作坊、導賞、文化交流活動等形式重新喚起公眾對大澳端午龍舟遊湧的關注。幸得這些人的堅持,我們才能看到這些歷史悠久、豐富而有趣的文化體驗活動。

代代相傳,全賴有「你」,BOOK導賞亦期待每一個你的加入。

資料來源:TVB-20190602《星期日檔案》

資料整理:tina

BOOK導賞,城市導賞新定義。

相關焦點

  • 文化保育,讓窯灣古街再現芳華
    為提升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助力湘潭文化重新獲得關注、保護和傳承,並以此推動社區治理創新,湘潭市潤湘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潤湘社工」)在這裡開展了文化保育服務。潤湘社工通過連結當地社會資源,邀請湘潭大學的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生導師和具有豐富文化保育經驗的資深社會工作者擔任項目督導,建立具有理論與實踐雙向支持的專業團隊全程參與項目的策劃及運營。
  • 快來了解香港的大小和香港文化的魅力吧!
    香港政府以「活化」的方式推動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讓歷史建築和傳統節慶活動成為香港旅遊的一個亮點。然而旅遊活動會對社會和文化方面帶來各種正面和負面的影響。對於如何保護和推廣文化遺產,社區、遊客、商家、政府等利益相關方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答案。文化旅遊該以何種方式發展,才能使其成為文化保育的助力?這是值得各方思考的問題。
  • 坪山區石井街道田頭社區開展客家文化保育工作活動
    2020年8月1日,由石井街道田頭社區黨委、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來深建設者家庭互助會聯合舉辦的「客家(Hakka)本色」客家民俗文化保育和體驗項目正式啟動。首發站將組織50名社區居民參觀位於龍崗羅瑞合的鶴湖新居(省級客家博物館),通過講解員的專業介紹及開展客家知識問答競賽的方式,增加田頭社區居民對客家民俗文化的認識和客家精神的認同,為後期開展客家文化保育工作做好前期鋪墊。
  • 香港皇都戲院保育 尋找失落的文化地標
    落成於1952年的皇都戲院,是香港碩果僅存、歷史最悠久的大戲院,也是當年領一時風氣之先的藝術文化地標。時遷事移,皇都戲院歷經多次改建,1995年更遭遇火災,於1997年結業。其後被改建成桌球室,年久失修,昔日的輝煌已成歷史。得知皇都戲院啟動保育工程,即將對戲院進行修復重建的消息,年已七旬的馬淑華激動不已,「一定要再進去看場電影!」
  • 文化共傳承,多彩傳統技藝走進東方社區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楊凡銳近日,沙河街道東方社區黨委在黨群服務中心開展了8場主題為「非遺進社區 文化共傳承」傳統技藝學堂的活動。活動中,講師講解非遺文化知識,同時手把手教居民非遺物品古法造紙、風箏、金絲彩沙畫、中國結、麵塑、浮雕畫,剪紙、皮影戲的製作技巧,結束後並開展一場「我是非遺傳承人」傳統文化進社區活動的成果展。通過8次活動,在手工技藝的陶冶中,使社區居民們了解了「非遺」文化的博大精深,讓越來越多的傳統技藝和文化在社區中發揚光大。
  • 探尋傳統文化 做文明傳承者
    (通訊員供圖) 珠江時報訊(記者/李冬冬通訊員/杜建新)組織學生志願者開展社區傳統文化探尋活動,開展「新時代好少年」學習宣傳活動……如今,桂城校園文明創建提升工程進行得如火如荼,桂城各個學校結合自身實際,通過多項舉措建設文明校園。
  • 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藝術撰就香港故事 傳承中華文化
    >每一個香港藝術館事跡,洞見跨時代的香港藝壇發展歷程;每一件藝術珍品,演繹著承接千年、貫穿中西的香港故事。「這個由藝術寫就的香港故事,勾勒出香港藝術發展圖騰,傳承著五千年來的中華文化系譜。」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介紹道。位於香港尖沙咀的香港藝術館。人民網 沈婧婕 攝回望來路 勾勒香港藝術圖騰藏品是藝術館的靈魂,一個特有的收藏體系成就一個藝術館的獨特魅力。
  • 蘭州高新區:傳承傳統文化 冬至送溫暖進社區
    中新網甘肅新聞12月22日電 21日,蘭州高新創業置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黨支部及工會聯合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業服務中心黨支部、蘭州高新區南面灘社區開展了「情暖冬至,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送溫暖進社區活動」主題黨日活動,三家單位的黨員幹部、工作人員及社區志願者在傳承民俗文化的同時,也為社區困難家庭和孤寡老人送上冬日裡的溫暖。
  • 武漢蔡甸非遺:讓傳統文化在傳承中煥發新活力
    近年來,蔡甸區非遺工作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深入挖掘非遺文化資源,不斷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力度,非遺保護工作取得新的進展和成效。1月5日,新年伊始,記者走近蔡甸區文化館看到,非遺展廳內南湖高龍、賤三爺的故事、索河善書、大集豆盤包子製作技藝、袁氏箍桶技藝等各級非遺項目精彩紛呈;知音展廳裡知音遺存、知音人物、知音典籍等內容圖文薈萃、意蘊深厚。站在這裡,猶如置身傳統文化的海洋。
  • 香港非遺辦事處館長伍志和:非遺文化源於生活 饋於生活
    坐落於荃灣的三棟屋博物館,是香港一座法定古蹟,除了能反映客家堂橫屋的建築特色,還記載著陳氏族群在此生活的點滴。「我們選擇三棟屋作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是因為這裡匯聚了香港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精髓,是一個理想的非遺教育推廣基地。」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伍志和說。「三棟屋作為一個非遺項目,保留著客家的傳統文化。
  • 「盛世白象,母城印象」 社區文化傳承與融合
    「盛世白象,母城印象」社區文化傳承與融合白象街社區社工室以歷史文化為核心,運用社區發展模式,保護與傳承白象街歷史文化。一是對歷史古蹟摸底排查。白象街社區社工採取查閱資料、對社區老居民入戶調查等方式對白象街的歷史資料摸底排查,建檔立冊。
  • 香港賽馬會:冠軍精神的百年傳承
    隨著香港發展為更成熟和繁榮的社會,馬會興建的公眾設施更多地關注在教育文化上,以此來協助推動社會發展,例如香港體育學院、香港演藝學院及香港科技大學等。1993年,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成立,發展至今已是全球十大慈善捐助機構之一。2003年,非典爆發,香港深受打擊。馬會捐款5億港元設立了「衛生防護中心」。
  • 深圳新大社區開展「黨建+口述歷史·弘揚傳統文化」活動
    中華網生活12月15日訊 一城一故事,一個村落就是一個博物館,就是這個村落裡人們的精神家園。一個村落所承載的傳統文化及民俗文化,絕大部分是通過老一輩人的口口相傳及身體力行無形中傳承給下一代。當老一輩慢慢老去,生活卻變得更加便利時,一些無形的精神財富也會慢慢被遺忘,出現傳承的斷層。如何將本土人居多且對民俗文化記憶保留較多情況下,進行保存及更好的傳承就變得極為重要。為此,深圳新大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社工開展「黨建+口述歷史·弘揚傳統文化」高齡老人口述歷史活動。
  • 民間古蹟保育,路在何方?
    論壇議題及分享嘉賓論壇由香港中文大學何慶基教授開場。何教授認為香港近十年的文化保育行動源自天星和皇后碼頭事件。此外,何教授提出上述文化保育行動不僅是對文化進行保育,更是民權運動,是對權力架構、文化價值的拷問。
  • 土地、種子的生命故事 | 傳統農耕文化大地藝術攝影展暨《種子...
    播厥百穀,藏種於民 種子與傳統農耕文化薈萃北京,即將啟程 即將告別2020之際—— 順天應時、躬耕大地的農人邀請你,聆聽他們與土地、種子的生命故事,守護璀璨的農耕文化,傳遞流動不息的種子智慧……
  • 海南人如何看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傳承與弘揚,這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12月6日,為更好地探討這一話題,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一場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研討會」 在海口市瓊山區海南海世界貝殼文化博物館舉行。對此,海南大學教授、海南微思維區域經濟研究院院長鍾哲輝也就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抒發自己的看法,他從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為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提出全新需求、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階段是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的必要條件、海南特色性地方文化為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提供可靠動力、海南地方性社會組織為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開創實踐範例等四個方面,表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人文香港:香港鄉土文化的「活化石」
    他們在本地建立了「三圍六村」,即上璋圍、橋頭圍、灰沙圍,以及坑頭村、坑尾村、塘坊村、新村、新起村及洪屋村,並先後興建多所傳統中式建築,如祠堂、廟宇、書室及古塔,來作為供奉祖先、圍聚族群及教育後人之用,形成了獨特的地方生活文化。「村」好理解,這「圍」又是什麼概念?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傳統文化傳承和保護專場新聞發布會實錄
    真實情況是,新疆高度重視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大力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政策和措施,如《新疆傳統工藝振興計劃》《自治區維吾爾十二木卡姆藝術保護條例》等文件,有力促進了各民族文化藝術瑰寶的傳承發展。
  • 七月半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受矚目
    在潮汕家庭裡成長的人們,對「七月半」的印象多是「鬼節」「鬼擔西瓜」等神秘俚俗傳說;不過在香港,由香港潮屬社團總會舉辦的「潮人盂蘭勝會」不僅完整移植潮汕傳統,更是成功地將其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成為香港本土一項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活動。  8月24日,將在香港現場直擊2018年度「香港潮人盂蘭勝會」的活動盛況。
  • 內江社區大學長豐社區教育學習中心:舉辦「傳承孝德文化,助推雙戰...
    培訓現場(記者 鄒明) 近日,內江社區大學長豐村教育學習中心在長豐村8組九葉花椒基地舉辦「傳承孝德文化,助推雙戰雙贏」專題教育培訓活動。內江社區大學和椑木鎮長豐村幹部群眾30餘人參加。「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八種德行,你們知道八德最重要的德是什麼嗎?」 當天上午9點,活動從授課老師程從剛的「問答題」開始。「最重要的是孝。」村民們異口同聲地回答。一問一答,「傳承孝德文化,助推雙戰雙贏」專題教育培訓活動立即引起了大家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