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皇都戲院保育 尋找失落的文化地標

2022-01-03 文化創意產業網

窗口上方掛著「預售」木牌,絳紅色窗簾半掩,售票員從小窗口遞出選座單和紅色鉛筆——這一刻,時光倒流,馬淑華看到當年的自己正在窗內忙碌,窗外是排隊買票的長長人龍。

這是在原址舉辦的體驗式展覽——「尋找你我他的皇都」中的一個模擬場景。當年馬淑華身兼售票員和帶位員,在戲院工作過19個年頭。「那是港產片的黃金年代。記得當時演《過江龍》,買票的人都排到大街上去了!」

落成於1952年的皇都戲院,是香港碩果僅存、歷史最悠久的大戲院,也是當年領一時風氣之先的藝術文化地標。時遷事移,皇都戲院歷經多次改建,1995年更遭遇火災,於1997年結業。其後被改建成桌球室,年久失修,昔日的輝煌已成歷史。

得知皇都戲院啟動保育工程,即將對戲院進行修復重建的消息,年已七旬的馬淑華激動不已,「一定要再進去看場電影!」

北角「小上海」成當時文化地標 

上世紀四十年代,大批上海人移居香港,落腳港島東區的北角一帶,其中不乏名人雅士,包括著名作家張愛玲、京劇名角孟小冬等。上海人帶來了他們的生活方式:海派裁縫店、理髮店、餐廳、遊樂場、歌舞廳等應運而生。北角成了當時香港最時尚的地段之一,也因此被稱作「小上海」。

1952年,香港娛樂業巨子、萬國影片公司集團創辦人歐德禮在北角創建璇宮戲院,1959年易手後改名為皇都戲院。這裡很快成為香港風靡一時的演藝殿堂,廣邀國際頂級大師、藝術團體和本地著名藝術家,以及粵劇名流等來此演出,星光熠熠,一時風頭無兩。

1956年6月,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訪港的內地藝術團體——中國民間藝術團在璇宮戲院演出,轟動一時。記者在展覽中看到,首演當天的《大公報》以半版篇幅報導中國民間藝術團訪港盛況,稱「演出前夕人人撲票」「萬眾爭看精彩表演」。

一些國家的外交使節和多間洋行大班也前來觀賞,名流薈萃,璇宮戲院成為一個文化外交的場所。

近半個世紀的歷程中,皇都戲院不僅有西方古典音樂、亞洲歌舞和粵劇等多門類表演,更上演過無數經典電影,特別是七八十年代膾炙人口的港產片。「那時候,到戲院看表演、看電影是年輕人首選的娛樂方式。」馬淑華回憶說,她和先生在戀愛時曾經在皇都戲院一天連看了五場電影。

「皇都在香港表演藝術史上有不可取代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地位,堪稱當時的『文化地標』。」皇都戲院保育項目顧問委員會成員、建築文物保護師吳韻怡說。

天台飛拱與「蟬迷董卓」

說到「地標」,不能不提皇都戲院的建築特色。如今雖已老舊不堪,但戲院樓頂上赫然展露的拋物線型大型飛拱和正門口的大幅浮雕,仍然讓它顯得非同一般。

趁著展覽期間對公眾開放,記者登上了屋頂。眼前是七組高四五米的混凝土圓拱,沿著傾斜的屋頂等距排列,其間靠混凝土柱相互連接支撐,看上去像一個巨型的「八爪魚」,「拎」起了整個劇場的屋頂,頗為壯觀。 

「這樣的屋頂結構在香港甚至全世界都很獨特。」吳韻怡說。作為一家戲院,要避免梁柱遮擋觀眾視線,只能從屋頂結構入手。由於跨度大,需要拋物線型結構支撐。「造型外露,借用了類似吊橋技術,在當時是很新穎的做法。」吳韻怡說。

「褪色了,其他都沒變,」馬淑華用手輕撫身邊的拱柱。當年,這裡是戲院員工們休息和聊天的好去處,她和同事們「經常上來透透氣」。 

皇都戲院坐落於街道轉角處,建築師巧妙地以弧形設計處理,將轉角立面處理成戲院的主要立面,其正中是一幅題為「蟬迷董卓」的大型浮雕,出自嶺南畫派畫家梅與天之手。 

「浮雕設計很特別,主題是三國故事,是比較中式的元素。但除了主角外,還有來自東西方的舞者,包括跳芭蕾舞的歐洲人和泰國舞姬等,中西合璧的表現手法十分前衛。」吳韻怡說。可惜,由於長期缺乏維護,如今浮雕部分已破損,難以辨認。

2017年3月,皇都戲院被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物」,這是香港歷史建築除「法定古蹟」之外的最高等級。 

「高規格保育」打造「文化綠洲」

皇都戲院通過一級評定的消息傳來,吳韻怡激動得哭了出來。這家戲院於她,不僅僅是一個歷史建築之於保護師,更是她兒時珍貴的回憶。

1984年,吳韻怡的媽媽在皇都戲院商場開了一間童裝店,名為韻怡公司,用的就是她的名字。「我當時上幼兒園,很喜歡纏著媽媽,一放學就去店裡找媽媽。」她說。吳韻怡至今保留著1997年2月28日皇都戲院結業當天最後一場電影票。「那是成龍的《一個好人》,我和媽媽、哥哥三個人去看的。」她清楚地記得,「那天人很多」。

儘管對皇都的感情頗深,但對於歷史建築保護,吳韻怡認為不能「情緒主導」而應「價值主導」,建築文物保護師的職責在於發掘價值所在,「說明白為什麼值得保留」。

按照香港法律,只有被評為「法定古蹟」的建築才能受到保護免遭拆除,皇都雖然通過一級評定,但「能否保留還要看業主意願」。慶幸的是,2020年10月,皇都戲院的新業主——新世界發展集團宣布啟動保育計劃,承諾將盡力修復和重塑這一歷史建築。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新世界發展行政總裁鄭志剛就此表示,香港需要建設更多的「文化矽谷」,提升香港文化軟實力,重塑香港國際文化藝術之都的形象。

為此,新世界將「高規格地保育」皇都戲院這座文化地標,並注入新的文化精髓,打造「文化綠洲」。整個工程可望於2026年完成。       

馬淑華掏出了24年前結業當天的剪報,已經發黃的舊報紙被塑封保護得平平整整,整版都是皇都的消息——「皇都戲院面臨清拆」「奈何將結業觀眾員工情難捨」,當年她滿心失落地複印了多份送給同事們留作紀念。而今劇院將被修復重建,她特別開心,希望新的皇都戲院又「靚」又「旺」,成為香港新地標,「街坊們也多一個好去處」。

文章來源:新華網

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公眾號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文化創意產業網的立場,也不代表文化創意產業網的價值判斷。

作者簡介:千門小方               

混跡地帶:峽谷龍坑

文化創意網「底線」編輯

身健在,且加餐

可樂雞翅盡餘歡

作者簡介:摘星人養的魚            

混跡地帶:宇宙 

美其名曰斯蒂凡尼

養狗養貓養金魚

相關焦點

  • 全港最後的戲院!新世界舉辦歷史體驗展《尋找你我他的皇都》, 重溫舊日芳華,期待皇都重生
    作為全港現存最後的單棟式戲院,皇都戲院其天台「飛拱」,也被國際保育組織Docomomo International譽為全球獨一無二的戲院設計,讓皇都戲院成為北角特色地標逾半個世紀,也見證著香港娛樂事業的黃金年代。
  • 新世界將為擁有68年歷史的前皇都戲院部分啟動保育計劃
    觀點地產網訊:10月7日,新世界以底價47.76億港元投得北角英皇道227至291號,及渣華道4,4A-D,6A-D號及電廠街2-16號皇都戲院大廈,成為歷來最大宗強拍個案。新世界發展宣布,將為擁有68年歷史的前皇都戲院部分啟動保育計劃,盡力復修該一級歷史建築,保留和重塑戲院古蹟的歷史面貌,包括天台俗稱「飛拱」的桁架建築,致力重現上世紀50年代的輝煌,建構以表演藝術、文藝薈萃為主的香港「文化綠洲」。新世界發展執行副主席兼行政總裁鄭志剛表示,將努力在硬體及軟體上融合。
  • 香港新世界47.76億港元拍得北角皇都戲院大廈
    新華社香港10月8日電 香港北角皇都戲院大廈8日進行強制拍賣,這是首個獲強拍令的一級歷史建築,也是香港歷來最大宗強拍申請。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新世界)以拍賣底價47.76億港元投得,今後將建表演場所進行文化活動。
  • 民間古蹟保育,路在何方?
    論壇議題及分享嘉賓論壇由香港中文大學何慶基教授開場。何教授認為香港近十年的文化保育行動源自天星和皇后碼頭事件。此外,何教授提出上述文化保育行動不僅是對文化進行保育,更是民權運動,是對權力架構、文化價值的拷問。
  • 新世界:探討保育前皇都戲院可行性和方案 強拍價47.76億
    來源:觀點地產網8月25日,新世界發展累計持有98%業權、屹立於香港北角60多年的皇都戲院大廈,獲土地審裁處批准強拍,底價47.76億港元,創土地審裁處批准的強拍申請中金額最大的紀錄。皇都戲院大廈由英皇道、熙和街、渣華道和電廠街所包圍,總佔地約3.62萬方呎,前身是1952年落成的璇宮戲院,現有建築物則在1959年落成,包括住宅、零售和前皇都戲院。其中地面層是鋪位,其上則分為高低兩幢建築物,鄰近英皇道的低層建築為前皇都戲院,已於1997年結束營業,2017年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
  • 一級歷史建築皇都戲院被申請強拍 發展商擬保育重建
    一級歷史建築北角皇都戲院大廈,多年來保育方案一直前景未明。
  • 【港下個文化地標】史上最大強拍 新世界47億奪皇都戲院
    屬本港歷來最大宗強拍項目的一級歷史建築物北角舊皇都戲院大廈,於昨日公開拍賣,並由新世界發展以底價47.76億元投得並統一業權。據指新世界發展已決定初步保育計劃,包括保建築、保飛拱、保用途,同時預期活化後的皇都戲院屋頂會開放予公眾「打卡」,並有意把皇都發展成一個多元化表演場地,把皇都昇華為「文化綠洲」。
  • 動感江城 掀起港風:香港微型藝術展即將登陸武漢
    香港特區政府駐武漢辦聯同湖北省政府港澳辦,藉助香港藝術家的巧手,通過40件微型藝術作品,把香港立體地呈現給武漢市民朋友,讓大家在武漢家門口就可以尋覓香港中西合璧的文化、衣食住行的生活、熱鬧的習俗節慶、特色建築和自然景觀等,「慢遊」香港,發掘香港傳統和獨特的一面,深入了解香港的地道文化和藝術。
  • 再見了,香港UA戲院!
    UA戲院表示,「這絕對是一個痛心及艱難的決定。」UA Cinemas是不少港人的集體回憶,一如UA的告示所言:「紀愛華(Ira Kaye)先生於1985年在香港成立了UA戲院,三十六年來,UA陪伴著大家一同成長,走過不同的人生階段,度過了無數光影時刻,成為大家生活的一部份。」
  • 文化保育,讓窯灣古街再現芳華
    在千餘年的發展變遷中,這裡留下多處古蹟和建築,不僅是湘潭歷史文化的發源地,更是湘潭老城的核心地標和文化標誌。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原本濃厚的湘潭文化日漸衰落,許多居民更是對當地歷史文化知之甚少。為提升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助力湘潭文化重新獲得關注、保護和傳承,並以此推動社區治理創新,湘潭市潤湘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潤湘社工」)在這裡開展了文化保育服務。
  • 曾紅極一時,香港UA戲院宣布全線結業……
    疫情的影響下各行業都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創,從許留山到港中文「老字號」再到Topshop,那些充滿記憶,有香港地標之稱的數不勝數的門店、品牌「差點送走」或「已經送走」。日前,在香港有36年歷史的UA戲院周一(3月8日)宣布即日起全線結業,並已啟動清盤程序,因不敵疫情及長期的經營壓力。
  • 皇都戲院恐被收購 街坊細訴美好回憶
    岑志剛 攝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翁麗娜、岑志剛)面向英皇道的北角皇都戲院落成逾甲子,與一輛輛駛過的「叮叮」電車,一起見證北角數十年的變遷;走進戲院商場內,店舖平實帶斑駁的裝潢及招牌、不太明亮的燈光,猶如凍結於某個舊時空,與如今講求節奏明快的香港,有點格格不入。
  • 香港街頭這些歷史建築,每一座都藏著故事
    他的新作《城市地標:殖民地時代的西式建築》,以香港歷史為脈絡,串連殖民地時期各主要地區的地標,包括行政、軍事、法治、醫療等不同類別,當中大部分是法定古蹟或評級建築。饒宗頤文化館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原址有逾百年歷史,曾是清政府的海關分廠、華工屯舍、檢疫站、傳染病醫院及療養院,也是香港第一所女子監獄的所在地。
  • 香港36年輝煌老戲院倒了...
    香港最大的電影院線之一UA戲院,突然宣布由於疫情及長期的經營壓力,香港全線業務結業。這家營業36年、本港戲院龍頭戲院本月8日宣布全線結業,6間連鎖院線「光影落幕」。UA在官方網站發聲明向觀眾告別,表示由於疫情及長期的經營壓力,遂忍痛作出停業決定,並向顧客致歉。
  • 香港老照新拍對比逐張看-來自2021年檯曆
    除了日曆中特有的中國內地和香港法定假期及農曆標註,每個月的圖片也是很值得欣賞。檯曆中每個月用老照片新拍的形式,展現了香港過去幾十年至上百年間和2020年現狀的同位置同視角對比。高品質的印刷,帶來的是精美耐看又實用的藝術品。我們現在把檯曆中照片的原圖和介紹文章展現給大家欣賞。尖沙咀天星碼頭始於1888年,提供來往尖沙咀與中環的渡海。
  • 新會文化保育回顧——城郊六鄉
    ,是「新會城中村文化遺產現狀調查」計畫中的一部分。長期以來,本地區文化遺產的保護只著重建築文物,甚至只是保護單個文物點,未能著眼於地區性的整體規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育等。城郊六鄉的保育工作則涉及到6個鄉(村)、11個裡(坊)、總共約2.4平方公裡的區域,從2013年持續至今。
  • 【香港老字號】定製一套西服多少錢?
    香港有個地方叫北角,這裡曾吸引大量移民人口。
  • 香港新世界「疫市」請逾千人 鄭志剛:配合長遠發展冀起帶頭作用
    新世界(0017)宣佈將於3月舉辦大型招聘會,就旗下多項業務增聘逾1000個職位,包括口罩推廣研發、皇都戲院保育大使等,據了解個別職位月薪可高達10萬元。新世界發展執行副主席兼行政總裁鄭志剛指,面對疫情前所未見的衝擊,相信失業潮會重臨香港,但為配合集團各方面的長遠發展而增聘千人,除為失業或搵工困難的市民帶來希望,更盼望今次招聘會能夠起到帶頭作用,更多企業增聘人手,集合商界力量,為香港打支強心針,令經濟可以盡快復甦。
  • 香江廿年⑥|香港粵劇:傳統戲院絕境逢生,新編劇目走進內地
    【編者按】香港回歸20周年,「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已被證明是成功的。澎湃新聞深入香港細部,觸摸20年間香港各個領域的變化,有的很大,有的很小。無論大小,均值得記錄。澎湃新聞刊發的「香江廿年」系列報導,今天聚焦香港新光戲院重生的故事。
  • 來看看香港如何保育和傳承傳統文化|社區故事
    社區故事2019/6/9分享關於社區裡那些與文化、民俗、風土人情、社區營造、文化保育的相關故事,去認識社區的多元性,和你一起發現社區裡的樂趣。恰逢端午節和中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每年6月第2個周六),我們特意挑選了2019年6月2日的TVB《星期日檔案》——講述關於香港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