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蒙山開化寺,原名大巖寺,建於北齊天保二年(西元551年)。淨土始祖曇鸞曾住持該寺,是佛教淨土宗祖庭之一。開化寺分前(下寺)、後(上寺)兩院,後院在開化溝內蒙山之陽的山崖旁,建築高大宏偉,依山勢鐫刻的蒙山摩崖大佛像;前院是為遠瞻大佛而建,在後院之東南1公裡處,兩院一前一後隔山澗遙遙相望。
北齊鑿蒙山大佛後賜額「開化寺」,隋代改名靜明寺,唐高祖李淵登基後復名開化寺。唐以後山西跌經戰亂,寺毀佛湮。明初在連理塔附近(即現址)重建。1970年被毀,現只存後殿。
2009年在其右側重建仿宋鐵佛殿,佛殿內有隋末唐初所鑄鐵佛三尊,中間為釋迦摩尼佛,兩邊為弟子迦葉和阿難,元末弟子阿難被毀,現為補鑄。
鐵佛殿
鐵佛
開化寺(前院)寺北山坡有塔林,為歷代住持僧圓寂後的骨灰存放處。以唐、宋、金、明高僧塔居多,據說最多時墓塔總數達到300多座。
塔林在『文革』時期很多已被損毀,就地掩埋。今為開發蒙山大佛景區,部分墓塔於原址重新修復,雖然是近幾年才修復的,但大多是原址修復,且保留了原墓塔的有銘文的主體部分。塔的基本結構從上自下由塔剎、塔身、塔基、地宮四個部分組成。塔銘刻於塔身之上,內容為「記錄起塔概況或葬者生平」。
秀公大師靈塔,元代大德九年五月(1305年)
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墓塔
平公華嚴塔,金大定十四年(1174年)
據介紹,此高僧塔林現存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各朝代青磚石墓塔基座三百餘座,是我國最大的塔林遺址景觀。
作者:劉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