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凝式是五代時期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書法家,其書法藝術在書法衰微的五代堪作中流砥柱,在書法史上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研究意義。
楊凝式崇尚自然、心遊天外的心境,使他的書法迥出塵表,不染時習,頗具魏晉風骨,並直接影響到宋代幾大書家。清人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隨筆》云:「十年前見楊少師書,了不知其佳處何在。近習《步虛詞》數十過,乃知後來蘇、黃、米、董諸公,無不仿佛其氣度者。」[5]整個北宋書壇,如李建中、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米芾等,不但都對楊凝式有很高的評價,而且還直言書學楊凝式。如李建中《題楊少師大字壁後》記道:「我亦生來有書癖,一回入寺一回看。」[6]黃山谷論東坡學書時說:「中歲喜學顏魯公、楊風子書,其合處不減李北海。」[7]山谷談到自己學書時說:「少師此詩草,餘二五年前嘗得之,日臨數紙,未嘗不嘆其妙。」[8]山谷在論及王安石書法時稱:「王荊公書字得古人法,出於楊虛白。」[9]米元章也看出王安石書學淵源:「文公學楊凝式書,人鮮知之,餘語其故,公大賞其見鑑。」[10]楊凝式直驅二王堂奧,覓得了二王傳統書風的精神與意蘊,用筆奔放奇逸,無論布白還是結體,都令人耳目一新。有如《韭花帖》,以其獨特的結字、章法和布局,給人以簡靜、空靈之感,雖具真書形體,卻表現出行書的筆勢和意趣。
楊凝式《盧鴻草堂十志圖跋》 紙本行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右覽前晉留書記左郎中家舊傳盧浩然隱君嵩山十志。盧本名鴻。高士也。能八分書。善制山水樹木。隱於嵩山。唐開元初徵為諫議大夫。不受。此畫可珍重也。丁未歲前七月十八日。老少傳弘農人題。
《盧鴻草堂十志圖跋》,行書,為楊凝式為唐人繪畫所題的一段跋,用筆、結體極類顏真卿的《爭座位帖》、《祭侄稿》,筆力沉練,曠達有度。此為圖跋,一般受制於圖之框架,故楊之法書盡在法度規矩之內。清劉熙載《書概》云:「景度書機括本出於顏,而加以不衫不履,遂自成家」。
又如意趣獨特、風格突兀的《盧鴻草堂十志圖跋》,比之前賢,遠不似二王之飄逸和雋永,近不似唐賢之平正與開闊。其用筆方圓並重,用墨燥潤相接;結字忽大忽小,忽正忽欹;布白似不經心卻見功力,若有意安排卻得其自然,可謂巧奪天工、出神入化。在這裡,楊凝式突破了「尚法」的束縛,動搖了唐法的基礎,傳譯出「尚意」之音。宋代幾大書家從楊凝式處問得消息,並通過他這個跳板,避開了唐「法」的困擾,再於二王等前賢那裡各取所需,從而樹立起宋代尚意書風的大旗,將書法推向了又一個歷史高峰。蘇軾正是在隨意落筆、任情揮灑間,才不期然而然地創作出《黃州寒食帖》這樣精彩傑出、動人心魄的千古佳作。亂世出英雄。動蕩混亂的五代給楊凝式提供了一個無拘無束的舞臺,狂顛無常給了他藝術的全新動力和膽量。近人李瑞清臨《韭花帖》的題跋中有這樣的話:「楊景度為由唐入宋一大樞紐。此書用筆斂鋒入紙,蘭亭法也。」[11]他認為楊凝式是唐宋書法史上的樞紐,是唐書「尚法」與宋書「尚意」的轉折點,此評可謂一語中的!楊凝式無疑是一位大智慧者,在他的啟迪下預示著新的藝術天地的到來。
蘇軾《黃州寒食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楊凝式在書法空間上的探索,即《韭花帖》的蕭疏散落、《盧鴻草堂十志圖跋》的茂密參差及《夏熱帖》前半段的筆法形態上的對比與錯落,衝破了刻碑與經書千篇一律的習慣格式,為後人提供了足資借鑑的樣式。宋人蘇、黃、米對楊凝式的高度評價表明了他們創作上對楊凝式書風的學習與吸收。如黃山谷詩云:「世人但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12]又如蘇軾所稱:「自顏柳氏後,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文採風流掃地盡矣。獨楊公凝式,筆跡雄傑,有二王、顏、柳之餘緒。」[13]還有米元章所說:「唐末書畫甚卑。惟楊景度行書與顏魯公壁坼屋漏同意。」還說:「楊凝式……書天真爛漫,縱逸類顏魯公《爭坐位帖》」等等。[14]黃庭堅還提到:「(蘇東坡)中歲喜學顏魯公、楊風子書,其合處不減李北海。」並說:「少師此詩草,餘二十五年前得之。日臨數紙,未嘗不嘆其妙。」[15]米芾也說「王安石少嘗學之(楊凝式),人不知也。元豐六年,餘始識荊公於鐘山。語及此,公大賞嘆曰,無人知之。其後與餘書簡,皆此等字。」[16]我們從蘇東坡的行楷、黃庭堅的行書與草書確可見出《韭花帖》及《夏熱帖》的痕跡,尤其是楊書參差錯落的章法安排,應該對山谷行草書的空間表現方法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黃庭堅 跋《黃州寒食帖》
楊凝式是五代之書仙,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楊凝式仕任五代,是五代之季最為傑出的書法家,是我們研究五代書法史、風格史的最好例證。其二,楊凝式書法很好地繼承了晉唐意韻,上承晉唐下開宋代尚意之風,具有承上啟下的歷史作用。其三,楊凝式書法具有多元化的審美內涵和風格特徵。他亦儒亦釋亦道,具有三重文化品格,這可在他的傳世墨跡《韭花帖》、《夏熱帖》、《神仙起居法》中真切地感受到。楊凝式頗有晉賢風骨,喜歡自然快適的生活,崇尚道家的自然淡泊和遠遊天外的心境,這自然也對他的書法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的書法不染時習,風度高邁,絕少塵俗之氣。清人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隨筆》中曰:「學楊少師書,如讀周、秦諸子,乍看若散漫無紀,細玩卻自有條理可尋。於詩則陶靖節也。」[17]由此看來,楊凝式的一生中實現了三重文化品格的轉換,不知是不是歷史的巧合安排,這三重文化品格都在他傳世的三件墨寶中有真切的表現。一個書家,能憑此三件作品而流芳百世足矣。由於人生閱歷、社會和時代背景的不同,多數書家只具備三種品格之一或二,而楊氏則獨得三門,儒、釋、道三門都被他極力推崇,並以或閒靜或狂縱的筆墨形式流露出來,堪稱是書法史上的一個奇蹟。